假酸漿為原住民族傳統食用植物,食用不致出現中毒狀況。由於目前尚未有經濟規模栽培,現階段利用皆以野外採集葉片為主。若非具野採經驗者或對此植物不瞭解,偶有發生誤採他種有毒植物食用之案例,如誤採曼陀羅而致中毒者,因此需特別注意。
※上圖為假酸漿植株
假酸漿別名碧果草,學名
Trichodesma khasianum Clarke,英名Khasya trichodesma,原住民卑南族名Lubii`lu,為紫草科(Boraginaceae) 植物。
假酸漿多年生灌木,高可達2~3公尺,全株密被短毛。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1~2公分;葉片長10~25公分,寬5~15公分,橢圓形,全緣,上表面粗糙。花序為圓錐花序,花軸長,頂生;苞片披針形,花萼5裂,卵狀披針形;花冠5裂,闊卵形,先端反捲;柱頭球形。果實為小堅果,球形,熟時淡紫色。花期3~5月。
假酸漿產於臺灣中低海拔平野及山區,惟山區生長者葉片較大而濃綠。此植物葉片為原住民常用食材,節慶時利用其葉片包裹於蒸粿糕食品(A Bai),其含大量植物纖維有助於消化,是較特別的用法。食用時連葉片一起食用,具有淡淡清香味,此等作法與利用月桃或香蕉葉當襯底者不同,另有一番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