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知
  【科技新知】台灣荷蘭乳牛之育種改良與發展趨勢
【計畫介紹一】苗栗區建構RFID 於農產品倉儲管理之應用
卓蘭鎮位於苗栗縣南端,由於環境條件適合,可生產多種品質及風味絕佳的.........
 
【科技新知】台灣荷蘭乳牛之育種改良與發展趨勢
「濃、醇、香」是我們在電視廣告中常聽到對優質鮮乳的最佳描述,但是消費者.............
 
【專題報告】水稻田二氧化碳吸存量之研究
全球暖化所帶來氣候不穩定及災害頻繁的結果,使農業生產面臨挑戰,而農產品............
 
【計畫介紹二】簡介冷鏈管理
熱帶水果是台灣特有的氣候與地理環境下生長,具世界市場競爭潛力。國內..........
 
 

新竹分所 陳志毅

前言

    「濃、醇、香」是我們在電視廣告中常聽到對優質鮮乳的最佳描述,但是消費者在喝下這些營養成分一級棒的牛奶時,是否會對產下這些高品質鮮乳的台灣荷蘭乳牛「牛媽媽」們,每胎平均產能高達7,400公斤 (2008年度DHI統計資料),換算平均日產量接近23公斤的高產量而嘖嘖稱奇呢? 這麼厲害的絕技,背後可是有說不完的故事,因為一線生產尖兵可都是經過精挑萬選的。跟世界其他乳業大國如美國與加拿大一樣,我國農政單位相當用心,長久以來推行一套乳牛育種改良的計畫 (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此計畫已實施超過30年,經由不斷的擇優汰劣種母牛,新生代女兒牛的生產潛能不斷比種親進步,這樣酪農牧場的經營趨勢變為重質而不重量,養較少的牛卻獲得更多的牛乳產量及更高穩定的品質,如此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消費者也可以有充足乳源與優異成分的鮮乳補充營養。

DHI系統引進台灣

    DHI為何對於乳牛的育種改良與經營效率如此重要? 我國為何要引進DHI系統呢? 這是讀者最常詢問的問題,作者以美國DHI發展為例,來瞭解DHI系統引進台灣的成因。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政府即對於乳牛之育種與經營積極研究,最初由各州的牧業推廣人員來記錄酪農資料如乳產量與乳成分等資料,至1906年,在密西根州的北部結合酪農而始組織起來成立了D H I最早的乳牛群性能改良協會 ( Dairy Herd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D H I A),1926年,由於推廣人員積極宣導D H I的好處,致全國各地均有D H I的組織。然此後受經濟大恐慌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乳業亦受波及乃至發展遲緩,直至1950至1970年代,D H I計畫才又重新綻放。此時政府與推廣人員退出D H I計畫而負責教育方面的工作,包括收集資料、政策決定、電腦操作與資料表格改進等工作,並教導農民如何運用資料,而農民自組之D H I A則進行執行測乳採樣之工作,兩者相輔相成,使此記錄系統發揮功用,至1980 DHI計畫年已成為全國乳牛群改進之合作計畫。

    D H I發展初期,資料收集係採人工紀錄,至1951年在猶他州 (Utah) 首先成立電腦處理資料中心,1959年之後各州D H I組織幾乎均用電腦來處理資料,1960年起,若干州的電腦中心聯合共同處理資料,最高峰時全美國有9個電腦資料處理中心。

    至於我國牧業發展可自自民國1957年談起,當時政府為開發高蛋白畜產品與利用農村剩餘勞力,而開始推廣酪農飼養乳牛。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農發會前身)即於1974年開辦乳牛之育種工作。1977年在農發會(農委會前身)時期正式成立計畫輔導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乳協),開始訂定DHI工作手冊,並僱用測乳輔導員,協助酪農建立牛群管理基本資料、測乳與採樣服務。1984年起基於業務推展考量,主辦單位由原乳協改為臺灣省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以下簡稱新竹分所)與乳協為協辦單位,1988年新竹分所成立「中央牛乳檢驗中心」,採用新式乳成分與體細胞數 (Somatic Cell Counts, SCC)檢測儀器,更精準的檢驗牛乳各項成分,1991年開始建立國內SCC資料以提供加工廠與酪農進行品質計價協商參考,1992年建置個人電腦網路提供酪農連線列印報表資料,1994年推動鼓勵「酪農自行採樣」,以擴大業務規模,1999年因組織調整與經費運用等考量,DHI業務再回歸乳協辦理;同年正式將SCC及生菌數納入生乳品質計價要點,2000年起,DHI更將資訊網際網路化,建置「畜產種原資訊網」,使酪農獲得牛群改良報表等資訊更加快速,逐步實現「網路養牛」的夢想,2008年單次採樣模式的推行,希望提高測乳工作效率與品質。

回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農委會資訊中心農業資通訊推動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