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7325

因應農產品消費型態轉變與銷售通路發展趨勢,農委會邀產官學專家共同為臺灣農業找出路

  • 發布日期:104-11-30
  • 發布機關:農委會(企劃處)

  隨著國人農產品消費型態朝向飲食西化、都會化以及消費意識提高,農產品銷售通路也從傳統的實體通路,轉變為網路銷售等新興銷售通路發展趨勢,農委會日前委託臺灣農村經濟學會舉辦「因應農產品消費型態轉變與新興銷售通路發展趨勢」研討會,探討農產品消費型態如何轉變,以及農產品如何利用新興銷售通路發展等重要課題。

  研討會中,與會學者對於農民如何透過多元、虛實並行的銷售通路與消費者溝通,農產品如何利用新興銷售通路發展等議題討論熱烈,也認為因應農產品消費型態的改變,國產農產品發展策略必須調整,並建議 設立農產品電商整合平臺、提升農業人才電子商務經營能力及環境,才能有效協助農民、農企業及電商業者發展臺灣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委會說明,本次研討會邀請屏東科技大學陳淑恩教授報告「國產農產品消費型態的改變與因應對策」,指出 國人農產品消費型態朝向方便性、多元性、健康性、休閒性之改變,國產農產品發展策略必須隨之調整,並應強化基礎調查資料。為能因應農產品消費型態之改變,農業結構及經營體質之調整,有效之市場機制、企業化的經營體制及供應鏈之整合至為重要。

  陳吉仲教授建議農委會應該針對農產品銷售通路比例,以及加工產品之比例進行基礎資料之建立,以瞭解每人農產品消費量及購買方式;江福松教授提出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過去 30 年來臺灣家庭消費支出結構有顯著的變化,包括消費結構多元化、食品支出比率大幅降低、醫療保健 ( 含保健食品 ) 支出增加、餐廳及旅館支出增加,使得農產品銷售通路及消費型態有所改變;李皇照教授認為消費者研究可掌握需求脈動及趨勢變化,建構可即時回應市場變化之農產品供應鏈,藉由消費需求引導生產改革與變革。

網路經濟帶來農產品交易的商機,亦考驗國產農產品之競爭優勢

  農委會表示 , 研討會除邀請中興大學簡立賢教授報告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通路的發展策略」,並聚集臺灣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之佼佼者,如 臺灣好農、吉甲地好市集、新北市農會等一同分享寶貴之創業及營運經驗,與會產官學各界提出中國大陸雙 11 購物節交易額為 912 億人民幣(約新台幣 4,683 億元),突顯網路創造的商機無限。

  研討會中農產電商平台業者「臺灣好農」表示,差異化的客服服務可提高顧客滿意度、建立定期會員招募,提高回購率及穩定營運。「吉甲地好市集 」則認為「 物流 」為成功關鍵,針對農產品宅配對於農產品不正確的對待,導致貨品損耗率高,認為農產品包裝及宅配方式仍有改善空間。

  農委會指出,農業部門面對經貿自由化的挑戰,資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於農產品消費型態之轉變,將強化巨量資料的蒐集、分析以及因應策略之研議 ;另該會將致力於設立農產品電子商務跨域整合平臺、提升農業人才電子商務經營能力、營造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以及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創新營運模式等策略,以有效協助農民、農企業及電商業者發展臺灣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造友善環境。

  • 回上一頁
  • 104-11-30: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