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文號8406

稻作超產,提高公糧收購價格不利產業轉型

  • 發布日期:108-10-28
  • 發布機關:農糧署

  有關今(28)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在彰化針對稻米保證收購價格8年未調整等問題一事,農委會指出,輔導農民種植具競爭力作物,讓產業均衡發展,是農委會首要工作,候選人未考慮整體產業競爭力及國家財政狀況,信口開河,一昧追求選票,是不負責任的作法。近年來稻作每年超產約20萬噸,且政府對稻作的輔導措施有公糧收購、災害穀收購、稻作直接給付、稻作保險等,係最有保障之作物,已確保農民相當收益。公糧收購價格的調整須考慮其他作物的衡平性,避免加重產業結構失衡,再提高公糧收購數量或價格,只會刺激農民提高稻米生產面積及產量,不利整體稻作產業轉型,並增加財政負擔。

  農委會表示,目前該會積極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輔導農民轉作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每公頃給予25,000~60,000元獎勵金,並輔導稻農與糧食業者契作種植高品質稻穀,直接銷售市場,不繳公糧,可領取稻作直接給付每公頃13,000-16,500元,因此農民無論轉作或是種高品質稻作均可提高獲利。

  農委會說明,現行公糧每公頃總收購數量一期作6,200公斤,二期作4,700公斤,佔全國每公頃平均單位產量87~88%,且公糧收購價格加烘乾補助費(計畫每公斤28元、輔導25元、餘糧23.6元),均較近5年平均生產成本第一期作每公斤17.1元、第二期作21.7元高。目前雲嘉南等主要產區二期作已陸續開始收割,本日各縣市民間自營糧濕穀平均價每百臺斤1,023元,較去年2期作該地區收穫初期每百臺斤937元高,亦高於農民出售公糧餘糧收購之收益(餘糧收購每公斤乾穀23.6元,以水分30%濕稻穀換算百臺斤約966元),顯示只要稻穀品質好,農民獲利就會提高。

  • 回上一頁
  • 108-10-28:4,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