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93年糧食供需統計提要

統計室 劉玉文

壹、前言

  糧食平衡表(Food Balance Sheet)之編製係利用生產、進出口、存貨變動等資料,以簡捷合理之方法,按年計算國內各類糧食供給量及平均每位國民可供消費量,並進而依各種糧食之營養成分推估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種微量元素等所需營養素之可供攝取量,藉以評估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及國人營養狀況;而為充分提供糧食供需有關資訊,另應用糧食平衡表編算結果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重要統計指標。前述各種編算結果並予以彙集後刊行「糧食供需年報」及上網,廣泛提供各界應用。

貳、糧食供需變動分析

一、糧食供應

  民國93年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可供消費之各類糧食為穀類91.1公斤(其中白米48.6公斤,麵粉37.9公斤)、薯類21.4公斤、糖及蜂蜜(主要為糖類)24.6公斤、子仁及油籽類25.1公斤、蔬菜類113.2公斤、果品類138.6公斤、肉類78.2公斤、蛋類18.0公斤、水產類31.0公斤、乳品類49.9公斤、油脂類24.0公斤。與上(92)年比較,受漁撈海況漁況不佳及養殖天災影響致產量明顯減少,平均每人可供消費之水產類遽減22.5%(9.0公斤),糖及蜂蜜亦減少8.3%(2.2公斤);而薯類因樹薯進口量增,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增加1.8%(0.4公斤),肉類雖因國際狂牛疫情影響牛肉供應減少,惟在國內毛豬、家禽增產及進口帶動下仍略增1.7%(1.3公斤)。若與10年前(83年)比較,水產類、子仁及油籽類、乳品類、榖類、油脂類、糖及蜂蜜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減少,蔬菜類、蛋類、肉類、果品類及薯類則呈增加,而以蔬菜類、蛋類增幅達二成較大。

  受飲食選擇多樣及外食增加影響,國人米飯食用量呈逐年下降趨勢,93年台灣地區平均每人白米供給量較10年前減11.3公斤,減幅近二成。與鄰近日本相較,10年來日本平均每人每年白米供給量由69.1公斤減為61.5公斤,與我國同樣呈現減少趨勢,惟其下降幅度較平緩。

二、熱量供應及PFC比率

(一)熱量

  民國93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46大卡,較10年前減少135大卡(4.5%),主要來自穀類(占30.4%)、油脂類(20.3%)、肉類(13.2%)、糖及蜂蜜(8.8%)、子仁及油籽類(7.8%);20年來提供熱量之糧食來源結構呈現之變化為來自白米、糖及蜂蜜、水產類比重降低,來自麵粉、肉類、油脂類、乳品類比重提高,子仁及油籽類、蔬果類、蛋類則持平。

(二)PFC比率

  PFC比率係指熱量來自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之百分組成,用以觀察國民膳食結構是否符合理想狀況。依行政院衛生署建議,脂肪熱量攝取以不超過總熱量之30%為宜,蛋白質熱量之適當攝取比率則依年齡、性別及勞動量而異,中度勞動量成人約10%至14%間,並設定12:25:63為理想之PFC比率。利用主要營養素可獲量推算之93年台灣地區PFC比率為13:38:49,顯示國人之膳食結構蛋白質比率稍高惟尚能符合理想,至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脂肪攝取過量之情形則無明顯改善。

三、糧食生產

  以民國90年為基期,93年台灣地區糧食生產總指數為97.6,各類糧食生產指數分別為穀類83.4、薯類96.9、糖及蜂蜜66.5、子仁及油籽類124.8、蔬菜類102.3、果品類105.6、肉類95.7、蛋類94.6、水產類99.4、乳品類92.8。與上年相較,除蔬菜、肉類增產外,其餘八大類糧食均呈減產;糖及蜂蜜受進口及減糖飲食之影響,生產相應減少,類指數下降近三成;榖類及薯類因稻米、玉米、高粱、甘藷等作物國內種植面積縮減,類指數分別下降13.1%與13.6%。

  84至93年糧食生產平均年變動率為-0.4%,總體而言,10來糧食總產出續呈微幅減少,惟各類糧食產出互有消長。因生產技術進步,蛋類、乳品類之生產指數年平均尚有2.3%、1.0%增加率;而因應興起之素食養生風潮,使得蔬菜類、果品類之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亦呈正值;糖及蜂蜜因進口替代影響、榖類因政策性轉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分別為-10.7%、-4.2%,肉類因外銷受阻,產業朝向內需調整,10年間平均減少1.4%;餘各類糧食產出約略持平。

四、糧食自給

(一)糧食進口

  糧食供應進口比率係指供應國內消費之糧食中由國外進口之比率,用以觀察國內糧食消費對國際市場之依賴程度,惟受限資料,進口量並無扣除出口再進口者。民國93年各類糧食供應之進口比率除蛋類外均達一成以上,其中糖及蜂蜜144.8%最高、子仁及油籽類94.1%次之、薯類及榖類分別為91.1%及83.2%。與10年前比較,乳品類、水產類、蛋類、果品類、子仁及油籽類之進口比率下降,餘六大類糧食進口比率則提高,其中又以糖及蜂蜜提高86.6個百分點最明顯。

(二)糧食自給率

  民國93年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1%,以價格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75.1%,各類糧食之自給率中,超過100%有水產類、蛋類,至果品類、蔬菜類、肉類自給率亦達七成以上;綜合糧食自給率較10年前約降7個百分點,受農產品國內生產減產、進口數量增加影響,各類糧食自給率均呈下降趨勢。

  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10年來均未達四成,並呈下降趨勢,顯示熱量主要來源之子仁及油籽類、榖類及糖類等糧食,國內生產供應比率逐年減少;觀察日本亦呈同樣狀況,其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已連續5年維持在四成水準。

參、結語

一、榖類消費量長期趨降,白米漸被小麥所取代

  隨著外食增加及飲食選擇多樣化,傳統家庭主食之白米漸被其他食物替代,榖類消費呈現逐年下降,10年間每人每年消費量減少10.6公斤。93年白米消費量平均每人每年為48.6公斤,較10年前減少11.3公斤;惟幾乎全面依賴進口之小麥則因麵食加工業蓬勃發展及食用便捷性,較10年前增加6.3公斤。

二、蔬菜消費量10年增加20公斤

  近年來蔬菜種植面積維持在15萬公頃水準,但在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下,市場供應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間或遭受天然災害損失,惟因產期短均能緊急復耕供應市場所需,致消費量穩定成長。93年平均每人蔬菜類消費量113.2公斤,較10年前增加19.9公斤,供應充足膳食纖維及重要微量元素,為國人健康加分。

三、水果消費量持平,惟入會後國產水果市占率未減反增

  93年平均每人水果類消費量為138.6公斤,較10年前略增1.5%。加入WTO市場開放後,鳳梨、芒果、荔枝等具特殊風味之國產水果仍受國人青睞而維持一定供應量,另原管制水果之進口量增加幅度有限,故雖本年國產水果受氣候異常影響整體產量減少,國產水果市場占有率仍較入會前3年平均增加1.3個百分點。

四、肉類消費量10年增加6公斤

  93年平均每人每年肉類消費量為78.2公斤(其中豬肉40.1公斤、禽肉33.2公斤、牛羊4.7公斤),較10年前增加5.8公斤,雖已逐步開放進口豬、雞等肉類,致其進口供應比率較入會前3年平均增加達3個百分點,惟二者國產市場占有率尚得維持九成以上,顯見國內畜牧產業仍為國人肉類主要供應來源。

五、蛋類消費量10年增加二成

  93年平均每人蛋類消費量為18.0公斤,較10年前增加3.1公斤,主要係蛋雞飼養已具規模,雞蛋供應量維持穩定,使國人得以獲得優質之蛋白質。

六、糧食自給率緩步下降

  93年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1%,較10年前降低6.6個百分點,主因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小麥、大豆、糖、牛肉等本地生產較不具效益之熱量來源糧食易於取得之故。惟魚類、豬肉及禽肉、蛋類、米等熱量來源糧食自給率均得維持在八成以上。

七、每日熱量攝取達2,846大卡,超過衛生署建議值3分之1

  93年平均每人每日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46大卡,較10年前減少135大卡,惟仍較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之2,200大卡高出甚多。就其來源觀之,榖類雖仍為最主要來源,但占總熱量之比率已由10年前之31.9%下降至30.4%,乃因米食攝取減少所致;油脂類及肉類亦為熱量攝取之重要來源,分占20.3%及13.2%。

八、肪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則有不足

  維持人體活力之熱量主要來自於攝取食物所含之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其百分組成即PFC比率。行政院衛生署建議理想PFC比率為12:25:63;然受國人消費飲食習慣改變,93年台灣地區糧食消費之PFC比率為13:38:49,顯現蛋白質攝取尚符合理想,然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脂肪之攝取則呈過量情形。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12-21: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