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動植物防疫檢疫
一、環境預測及問題評析台灣地區氣候溫和、地形環境特殊,由於四面環海與其他陸地隔離,早期動植物疫病蟲害稀少,但自從國際農產品貿易日增及旅遊頻繁,外來動植物疫病蟲害入侵機率增加,而栽培飼養密集化及品種缺乏基因多樣化,亦使疫病蟲害更易發生與蔓延,如口蹄疫、福壽螺及松材線蟲等,所造成的動植物與生態浩劫及農業損失甚大。
近年來,由於經濟富裕,國人生活水準提升,對農產品的衛生與品質日趨重視。為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提升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以及避免人畜共同傳染病如狂牛病、狂犬病、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等之發生,建立現代化、有效率的農產品衛生檢查系統,充實檢驗設備並配置適當專業人力,落實共同防治、緊急防疫或撲滅工作,健全相關法規,實為目前刻不容緩之要務。
再者,我國即將加入WTO,並已在離島推動小三通,未來國外及大陸地區農產品進口種類與數量將更形增加,連帶將導致疫病蟲害傳入之風險提高。因此,保障國內農業生產安全與維護生態環境及綠色資源景觀,建立嚴密周全且符合國際規範的動植物防檢疫體系,將是二十一世紀我國農業施政的重大挑戰。
二、既有相關政策、策略及計畫之執行檢討
(一)有關動物疾病的防治及對海外惡性動物傳染病的監測等工作仍持續辦理。其中推動「豬瘟及口蹄疫撲滅方案」執行以來,預防注射率雖有大幅提升,但國內養畜戶之自衛防疫仍待強化,惟有加強督導養畜戶落實自衛防疫,確實執行預防注射及共同防杜走私,才能使撲滅計畫早日成功。
(二)改善流浪動物之收容處理方式,動物收容處所目前覓地困難,且面臨土地法規及民眾抗爭等因素,加以國人對於動物保護觀念尚在起步階段,因此本工作在推動上仍有窒礙之處,未來仍需繼續協助並督促縣市政府解決土地問題,以及加強民眾的教育宣導。
(三)示範推廣以非農藥為主的整合性植物疫病蟲害防治技術,辦理重大病蟲害的全國性共同防治,及突發性植物疫病蟲害的緊急防治,目前各項工作均有相當成效。鑒於疫病蟲害的管理有賴於疫情資訊的即時通報與處理,而目前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仍尚未設置專責植物防疫機關,故未來應逐步建置植物疫情監測資訊系統,加強相關單位之協調合作,方能使防疫工作更為落實。
(四)為確保畜禽產品之衛生安全,策劃推動屠宰衛生檢查制度,陸續派遣經訓練合格之獸醫師進駐各縣市肉品市場附設屠宰場進行檢查。另業於22個肉品市場設立監控站,抽檢待售豬隻血液中磺胺藥物殘留量。惟部分畜牧業者仍缺乏正確使用動物用藥品及含藥物飼料添加物觀念,且未遵守停藥期,故偶有發生畜禽產品藥物殘留情事,亟待加強輔導改善。
三、發展目標、實施策略及措施
動植物防疫檢疫之目標在「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維護動植物安全的生產環境」及「建立農畜水產品衛生安全檢驗體系,確保農畜水產品的衛生安全」,並研擬推動以下之實施策略及措施。
(一)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維護動植物安全的生產環境
1.落實動植物防疫工作,撲滅國內重大動植物疫情: 2.強化動植物檢疫制度: 3.建構完整動植物防疫網:
4.加強國際動植物防疫檢疫技術合作: 5.加強督導流浪犬收容管理: 6.辦理動植物防疫檢疫觀念之全民教育宣導:
(二)建立農畜水產品衛生安全檢驗體系,確保農畜水產品的衛生安全
1.加強農畜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控,確保農畜水產品衛生安全: 2.強化屠宰衛生及肉品檢查制度: 3.加強輸入農畜水產品衛生檢查: 4.嚴格杜絕農產品走私行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