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辣椒新品種─種苗1號(辛美)簡介

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 郭宏遠˙李美娟
種苗改良繁殖場 洪碧東
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究員 王小華
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 陳駿季
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 蕭吉雄

一、前言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屬茄科,為全球普遍栽培之作物,可供鮮食、醃漬、涼拌,或製成辣椒乾、辣椒粉、辣椒醬等加工品。在國外對辣椒的使用類型依用途而演化,品種種類繁多,反觀國內對辣椒的消費形式主要以烹飪或加工時配色調味用,或者加工為辣椒醬、剝皮辣椒等使用,常用品種僅有朝天椒和細長椒兩類型。此外,國內辣椒栽培生產過程常有病害發生,舉凡青枯病、炭疽病、番椒疫病、細菌性斑點病及病毒病等皆有,常造成農民栽培上嚴重的損失。因此,培育出品質優良具抗病性之辣椒新品種,有效降低辣椒栽培病害之損失,減少農藥施用量,便成為國內辣椒育種重要的目標。

二、育成經過

  為育成具抗病性之辣椒新品種,並因應利用雄不稔性狀進行採種,以生產雜交一代種苗之趨勢,同時維持品種性狀優良與穩定及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本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於民國89年秋季以自行育成的雄不稔自交系TBC2ms / TBC3A-3 sib F6-1-1-0-2材料為母本,與自交系R16-1-2-1-1為父本所得的雜交一代組合,於90、91年完成初級及高級產量比較試驗, 92年秋季至93春季分別在苗栗、台中及嘉義等地進行區域試驗、肥料試驗、栽培密度試驗、抗病性檢定及種子生產試驗等,最後於94年12月7日通過命名審查,正式命名為「種苗1號」,商品名為「辛美」。

三、品種特性

(一)植株形態:株型高,半開展型,生育強健,每一枝條分叉處著生一朵花,分支性強(圖1)。

(二)果實形態:果實為細三角形,未熟果深綠色、成熟果紅色,平均果重12.1公克,果長14.9公分,果徑1.27公分,2個心室,每百公克果實辣椒素含量約1.6公克,屬中等辣味(圖2、圖3、圖4)。

(三)產量:每公頃約22.2公噸。

(四)抗病性:高抗青枯病、番椒疫病生理小種1,中抗番椒疫病生理小種3,及抗菸草嵌紋病毒(TMV)及馬鈴薯Y病毒 (PVY)。

(五)採種特性:採種母本為細胞核型雄不稔品系,去除母本1/2族群的雄可稔株後,則不需人工去雄,僅需人工授粉或隔離蜜蜂採種。

(六)種植適期:全年均可種植,以春作表現較佳,但春作後期及夏作必須注意炭疽病危害;秋作後期如遇低溫,則不利開花結果。

(七)生育日數與產期:育苗日數約45~65天,定植至始花日數約25~36天,定植至始收日數約65~90天;採收期為45~95天,生育日數(播種至完成採收總日數)為150~235天。

四、栽培要點及注意事項

(一)育苗:種苗1號適合土層深厚,而排水佳之肥沃砂壤土或黏壤土,土壤酸鹼值以pH5.5-6.8最佳,利用穴盤育苗,可提高移植存活率。

(二)栽培管理:每公頃種植約25,000~35,000株,適宜行株距為75公分 × 45公分,採立支架栽培,可以傳統3~4台尺短竹竿支撐,或每隔2~3公尺以竹竿為椿,以菊花網固定,並隨植株高度調整。定植約1個月後,必須完全摘除第一分叉以下已完全萌發的側芽,否則會影響往後之生長勢及植株內部之通風性,藥劑防治不易,所結果實也較小。

(三)肥培管理:基肥推薦用量每公頃約4~10公噸有機肥,台肥43號複合肥160公斤,於整地時全面撒施。追肥時則每隔23天施肥1次,第一次可施用台肥1號複合肥90~120公斤,後續使用43號複合肥160~200公斤,同時在施肥前一天灌水。每公頃施肥量應視土壤肥瘠、氣候變化及作物生長情形予以增減,施肥法可按一般番椒肥培管理推薦量施加。

(四)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請參照農委會植物保護手冊所推薦的藥劑、濃度及時期施用。

五、推廣與展望

  國內辣椒栽培過程因常發生病害致造成嚴重的損失,本品種對青枯病及斑點病等細菌性病害具抗性,且對真菌性病害之番椒疫病生理小種1、生理小種3具抗性,同時也對TMV及PVY等病毒病害具有抗性,可大輻減少栽培過程中的病害損失。本品種為紅色細長形果,辣味中等,適合國人食用習性,極具國內市場發展潛力。本品種利用雄不稔性狀進行採種,大幅降低雜交種子生產的成本。故本品種的命名推廣,將可提升國內辣椒產品生產及種苗業採種的競爭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4-17:3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