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好山好水稻香園─台東縣池上鄉稻香園

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代所長 鄧添登
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課長 張清晏
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技士 林志賢

  「稻香園區」位於台東縣池上鄉、關山鎮,197縣道由東向北聯結關山親水公園與池上大坡池兩大遊憩區,本區東側緊臨海岸山脈,西臨中央山脈,山水之間之景緻,令人神往,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具有豐富的農村生態景觀,不但因絕佳的土壤、氣候及水質,種植出全台聞名的池上米;而且沿I97號縣道分佈的錦園、萬安、富興、振興、電光5個村落,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及各級政府單位規劃建設下,更充滿各式各樣值得假日一遊的觀光景點。

大坡池清逸出塵遠近馳名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或作「大陴池」、「大埤池」)。清治時期新開園大陂庄庄名即因轄區內大陂池而得名。日據時期訛化為大坡池。明治43年(1910),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所公布之東部地區官營移民預定地,首先登載官方文獻時之面積為57甲,與池上鄉老一輩居民記憶中曾廣達百甲的大坡池,面積差距頗大。大坡池是花東縱谷平原之主要池沼,因風景優美而馳名遠近。

  民國40年代以前,池中盛產鯽魚、鯉魚、土虱、狗甘仔、沼蝦、米蝦、大肚魚、泥鰍、鱔魚、鱸鰻、烏仔魚等,沿岸許多人家以捕撈大坡池漁獲為生。水生植物有菱角、蓮花、筊白筍、布袋蓮、浮萍、蘆葦、水柳等繁殖其中。野生鳥類有水鴨、烏鴉、竹雞、班鳩、燕子、老鷹、麻雀、白鷺鷥、伯勞鳥等數十種,是留鳥與候鳥的天堂。往昔常見釣客以一根釣竿休閒垂釣池畔,漁夫以竹筏悠遊划行池中捕撈魚蝦,景緻宛如人間仙境,惟近年因泥沙淤積,大坡池面積大量縮減自然美景失色不少。

  民國74年開始,台東縣政府因應鄉民的要求,有計畫的建設大坡池,經多年的努力,目前儼然已成一處具教育、休閒意義的親水公園。

圖1 大坡池風景優美
圖1 大坡池風景優美 

玉蟾園充滿藝術氣息,忙裡偷閒好地點

  玉蟾園座落在池上的小山丘上,這裡沒有譁眾取寵的人工設備,卻有渾然天成的田園景觀,剛割完的草皮有濃濃青草味,昔時月宮,今日玉蟾在這裡,沒有吳剛伐桂的滄涼,卻有綠草青青,枝繁葉茂的蓬勃;在這裡,沒有嫦娥奔月的淒苦,而有熱情誠摯的在地人,玉蟾園是因為感念主人賴建光的父母親賴阿玉與李秋蟾,將這塊福地留給他們而各取名字其一,合為「玉蟾園」。

  目前是從事兒童美術工作的女主人彭玉琴老師經營,所以園區充滿藝術氣息,所有住客都是這裡主人,這有一個小吧台,你隨時可以泡茶,沖咖啡與當晚住客聊天喝茶,若有興致可以上步道觀賞螢火蟲賞池上夜景。

稻米原鄉館樸拙優雅,社區展演最佳基地

  萬安為池上最主要的米倉,農會早期在萬安入口不遠處建一倉庫以儲藏農業相關物品,後因不敷使用,擇地擴建,兩層樓的舊倉庫建物就一直閒置在197縣道旁;由於相鄰磚窯場,又緊緊坐落於村落入口處,門前又有一小空地,實在為本園區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社區展演」基地,可以規劃作為池上米食文化參訪的先導解說展覽場、遊客諮詢、休息點以及村民休閒活動據點等等。

  這座倉庫經向文建會提出改建計畫,成立稻米原鄉館,主體工程在93年四月完工,其外觀充滿樸拙之美,內部設備亦在同年10月完成並落成啟用,做為萬安社區對外的窗口。94年經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配合整頓週邊景觀綠化、停車空間及閒置空間等工程完成後,讓整座館區更加優雅。

  本園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在生態保育觀念崛起的今日,可作為社區如何與自然找到和諧關係的參考,同時藉由相關研習與觀摩活動培訓生態調查與導覽人才,除可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產業,並能帶動相關產業促進地方繁榮。

萬安磚窯廠令人發思古幽情

  萬安磚窯南鄰萬安國小,由其北側垂直道路前行僅50公尺即可到達。窯廠佔地1.5甲,民國43年由謝貼建廠,生產紅磚用以建造鋼筋水泥建築物之重要材料。民國63年窯廠易主,由曾任池上農會理事長之莊訓祥經營,所生產之紅磚除供應池上地區外,南至關山、鹿野、初鹿,北至富里、玉里、瑞穗等均為其供應範圍。如此慘澹經營10餘載後,因本身擁有土地所提供製磚之黏土原料已用罄,復因現代化自動窯出現後,所生產之磚品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之雙重壓力下,民國78年關閉窯廠,停止生產。萬安磚窯廠具有教育與觀光之價值,為保存建築原有風貌,不致走進歷史灰燼、池上鄉公所已專案函請中央文建會列入觀光景點。

池上蠶桑休閒農場,5千年來第一被的發祥地

  池上蠶桑示範場位於萬安村7鄰27號,背山(海岸山脈)面水(新武呂溪),風景優美,到此一遊可觀賞坡地風光、池上全景及新武呂溪。美麗的景緻可洗滌心靈的煩雜,並且目睹池上蠶桑場的滄桑史。

  台灣氣候適宜植桑養蠶,以往多利用野桑養蠶,為零星勞力的家庭副業經營方式,民國60年代,政府為「加速農村經濟建設」鼓勵農業生產專業區的設置,土地銀行即於民國63年在此設立池上蠶桑示範場,並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的前身-山地農牧局協助辦理各項坡地保育工作。經營初期桑園面積50公頃,後期減為25公頃,但有合作桑園83公頃,另有葡萄柚園12公頃。蠶桑示範場為池上蠶業的核心,負責推廣養蠶、提供蠶種、收購蠶繭、製造成品、承租桑園及出售絲被。

  池上蠶桑場是「平面繭」的發祥地,發明者黃燦祺場長曾獲我國十大傑出青年之殊榮,「蠶織平面繭絲被」由百分之百「平面繭」製成,絲質結構韌性特強,是目前世界上品質最佳的絲被,被稱譽為五千年來第一被,是公認的珍品。可惜池上蠶桑場因受大陸蠶織業廉價傾銷之威脅,奉令於民國87年6月結束營業,「蠶織平面繭絲被」改由天虹蠶織與蠶農繼續生產,池上農會監製。目前農場由名全實業公司經營,並易名為「池上蠶桑休閒農場」,同時著手增修各項設施,已完成景觀道路、觀光果園之整理與建築物之裝潢。

魏家庄,生態、人文、休閒的戶外絕佳教學場所

  魏厝又稱魏家庄,開基祖魏建鼎新竹州楊梅庄人,因原鄉生活不易,乃於昭和7年(1932)領10位兒子,攜家帶眷前來池上開墾,最初居住在大陂池東邊,向台東地主賴金木佃耕土地,白天耕田,夜間摸黑開園(山坡地),胼手砥足,生活終獲改善,當時為爭水源,常有打鬥之事,魏家乃於昭和12年(1937)選擇附近高地,建築房舍聚族而居,耕讀習武防身,魏家莊之房舍建築亦有客家傳統圍樓之形態,以為防衛之用,同姓聚居形成聚落,在台東縣僅有魏厝一處。

  「十德佳城」緊依魏厝東側,魏家兄弟感情深厚,生前相議百年後靈骨合葬,魏家子孫乃於民國52年秋共建「十德佳城」,合葬魏厝始祖與其子10位兄弟。墓園有當時縣長黃拓榮所記:魏府雙金先生昆玉十人友子情深,相議百歲後靈骨仍歸一塔,結來生,茲塔成囑余題曰:「十德佳城」。

禾鴨園小小生態系,展現自然和協之美

  為推動自然生態保育與展示一個完整自給自足的生態和能量循環系統,本園區以涵養一個戶外型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為發展目標。讓所有生物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好山好水,為區內有機夥伴生物避難所,讓參訪者看到本園區居民對土地、自然、生態的尊重與永續耕耘的態度,從中喚醒已然消失的身體記憶。

  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近兩年來積極營造稻香園新風貌,深入社區溝通,詳實集水區整體調查規劃,確實瞭解需求,除加強各項公共建設,並直接輔導農民由心態上開始改變經營模式,協助農戶打造農場特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生產模式,以多元經營及策略聯盟方式來創造更大產值,目前197縣道週邊已有10多家深具特色農場轉型經營。

  另外,水土保持局並配合在地各項文化產業活動強化行銷宣傳,吸引更大商機,例如「94社區營造暨農村體驗」系列活動,即由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池上鄉、農會、社區發展協會及197縣道沿線各農場合作辦理,活動內容精采萬分,估計開幕當日參加活動的遊客就超過500人,有助「稻香園區」的知名度提升,並帶來商機。

  本區在政府與農民一起努力打拼下,共同營造出嶄新的鄉村風貌,轉型後的「米食園區」提供全年農村生態旅遊、特色米食風味餐、優美綠油油稻田、田埂步道等自然與農業的多重體驗,歡迎大家來台東池上「稻香園」體驗不同的感受。


圖2 禾鴨園的小小生態系 圖3 綠油油稻香園區與中央山脈
    圖2 禾鴨園的小小生態系                  圖3 綠油油稻香園區與中央山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6-01:1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