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稻育苗病害管理

桃園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葉俊巖

一、前言

  水稻病害以徒長病、秧苗立枯病、稻熱病、胡麻葉枯病、線蟲白尖病、線蟲根瘤病、紋枯病與細菌性白葉枯病最常見,其中除了紋枯病與白葉枯病無法於苗期防治外,其他病害均可藉由苗期妥善管理加以防治或減輕病害的發生。此外,水稻育苗因高度專業化,若秧苗健康管理不善,則反而容易成為病害之傳染源!本文介紹秧苗育苗期應注意之管理措施。

二、水稻育苗病害管理

  水稻徒長病,俗稱「稻公」,秧苗時期即會出現病徵,病株之節間延長,節上常長鬚根,葉片外展,夾角可達45度以上,外觀與正常株極易區別。罹患徒長病之水稻植株細長,易倒伏,嚴重時枯死,影響產量甚鉅。本病害絕大部份藉由污染的種子傳播,因此發病田絕對不可採種。育苗時稻種以25%撲克拉乳劑或水基乳劑2000倍,以及20%披扶座可濕性粉劑20或200倍稀釋液,加以消毒即可有效抑制徒長病菌,消毒的藥劑稀釋液與種子之比率,以及種子浸泡藥液之時間,必須依照說明書進行,且需時時徹底攪拌以發揮藥效。

  在北部地區,秧苗立枯病大都發生於第一期作之育苗期,由多種病原菌共同造成,主要發生於寒暖不穩之時,輕則育苗箱上出現缺株空洞,重則整箱秧苗枯死。病原菌可能來自受污染的種子,也可能來自育苗土,因此除了種子消毒之外,播種後每箱尚須澆灌30%殺紋寧溶液1000倍稀釋液400-500毫升,且覆蓋土於使用前1-2天每箱預先拌入2.5%右滅達樂粒劑2公克,如此,才能有效抑制秧苗立枯病。

  胡麻葉枯病於葉片上形成小橢圓形,黑褐色外圈黃色,狀似芝麻之病徵,苗期或成株均可能發生,病原菌也會藉種子傳播。本病害發生之主因為肥料管理不善,育苗土之磷、鉀肥必須足夠,氮肥則避免過多。育苗期若肥料管理妥善,則無需施用藥劑防治本病害。

三、水稻秧苗定植期病害管理

  稻熱病之病原菌會在穀粒越冬,亦須作好種子消毒,才能減少稻熱病之發生。秧苗發病時,於葉片上形成紡錘形,內呈灰白,中間褐色外圈黃色之病斑,嚴重時葉片甚至扭曲乾枯。本場之研究證實,插秧前1~3天於育苗箱撒佈4%加普胺粒劑、40%亞賜圃可濕性粉劑、4%撲殺熱粒、75%三賽唑可濕性粉劑、8%或3%三賽唑粒劑劑等其中任一種藥劑,能大幅提高插秧初期之抵抗力,並使稻熱病延後50至60天才發生,大幅減少田間施藥之次數。秧苗育苗盤於施藥前2~3天先停止澆水,待施藥劑後再澆水即可。

  線蟲白尖病須至分蘗期,葉尖才開始出現油浸狀病徵,而後呈螺旋形捲縮乾枯。病原線蟲,可於稻穀內休眠3年以上,稻穀播種後,蟲體獲得水份逐漸恢復活動力而造成感染,雖然秧苗期不會出現病徵,但唯有在育苗期防治才能收效。線蟲根瘤病則於苗期感染,造成根系結瘤且鬚根減少,苗期病徵不明顯,至成株因植株無法吸收足夠之養份,才呈現生育不良。此病害主要藉病原線蟲污染之土壤傳播,其防治重點也在秧苗期。此兩種病害均須於插秧前24-36小時,於育苗箱撒佈0.3%芬普尼粒劑每箱50公克,或10%歐殺滅粒劑每箱60公克,任選一種加以防治,若能於浸種時,先浸水24小時,再浸24%歐殺滅溶液1,000倍稀釋液2小時,則防治效果更佳。若待插秧,或發病後才施藥則無防治效果。

四、結語

  總體而言,水稻育苗期之管理,實為往後栽培成敗之關鍵,其中以稻種消毒最重要,除了消滅稻種上面之病原菌外,其他如稻熱病與線蟲病害,亦須在苗期阻斷病原之侵襲以減少危害,當然,亦需配合適當之肥料管理,以強化植株之抗病能力。

圖1 水稻徒長病  圖2 胡麻葉枯病於葉上形成橢圓形芝麻狀病斑
                 圖1 水稻徒長病        圖2 胡麻葉枯病於葉上形成橢圓形芝麻狀病斑

 圖5 稻熱病於葉上形成紡錘形病斑   圖6 線蟲白尖病造成葉尖白化扭曲
圖5 稻熱病於葉上形成紡錘形病斑   圖6 線蟲白尖病造成葉尖白化扭曲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6-01:2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