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1. WTO秘書長呼籲會員國2007年9月全力投入杜哈談判

      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談判進入關鍵階段,秘書長拉米在2007年7月26日主持貿易談判委員會議時呼籲所有會員國,利用8月詳細檢視農業及非農產品市場進入(NAMA)談判模式草案,9月全力投入談判。

      兼任貿易談判委員會主席的拉米在會中致詞說,「我們在這個回合已經走了很長的路,所剩路途不遠,但仍需付出特別的努力。」

      農業談判和NAMA談判小組主席在17日公布談判模式草案,並分別在18和19日召集全體會員國,聽取初步反應。7月26日的貿易談判委會員則討論這2項以及其他領域議題。各國代表在發言時雖然同時表達繼續協商的意願,但基本上仍重申原有立場。

      農業與NAMA談判訂於9月初起展開密集協商,首先進行農業部分,如能獲致具體進展,緊接的NAMA談判成功機會相對提高。儘管近日會議,各方仍是各自重複原有立場,但據與會人士表示,目前此一多邊談判過程的活躍與積極程度,是杜哈回合展開以來所僅見,9月起各國將會更全力投入談判。

      貿易專家認為,9月的談判可說是在明年完成杜哈回合的最後機會,如仍不能達成協議,由於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因素,談判勢必全面停頓,在未來兩、3年內不太可能復談

  2. 引狼入室 黃石公園生態回復平衡

      美國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於1995年重新引進狼群,希望幫助園內生態回復到50年前的自然平衡狀態。研究顯示,狼群重返黃石公園之後,白楊樹已再現生機。

      位於美國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公園,在1920年代園內就不見狼蹤,而白楊樹及三角葉楊的數量也從這個時期開始減少。

      園內樹齡70年以上的大樹不受影響,但幼樹卻受到大批草食性動物的啃食難以生存,尤其是麋鹿,其數量在狼群消失後已經失控。科學家說,樹木及灌木的死亡會使生態系統產生重大連鎖反應,將會造成土壤沖蝕、海狸不再修築水壩,食物鏈瓦解,鳥類、昆蟲、魚類及植物全都受到影響。

      重新引進的狼群並未直接促成白楊樹生長,而是透過科學家所謂的「恐懼生態學」來發揮其影響力。麋鹿在狼群獵食下,10年來數量已減少一半,但更重要的是,狼蹤再現之後,麋鹿開始避免在可能會遭狼群攻擊的危險區域啃咬幼樹枝葉,這讓更多的白楊樹苗得以持續生長茁壯。科學家說,這種現象是一種自然食物鏈,加上了狼群之類的頂端掠食者後,嘉惠整個生態系統。

      這項發表在《生物保育》期刊的研究報告主要觀察溪邊土地的白楊樹生長狀況,結果發現10年來,有些白楊樹樹苗已經長到7英尺以上、麋鹿無法輕易咬到的高度。

      黃石公園白楊樹苗復甦與麋鹿行為改變的關連性可能更高,因為目前麋鹿的數量雖然比10年前少很多,但仍比1960年代中期多,而從1960年代中期白楊樹就愈來愈少

  3. 非洲人燃燒辣椒彈防止大象夜襲

      來自英美的觀光客在非洲尚比亞共和國,騎著大象獵遊攬勝,已成為他們非洲之旅的重頭戲。獵遊途中,大家看見8個月大的幼象尾隨著他們,並且笨拙地繞著母象嬉戲,都會驚呼連連,忙著拍照。

      但是,這幅景象背後,不為遊客們所知的一場慘烈的人象戰爭正在進行;許多尚比亞國民及非洲其他地區居民很害怕大象,因為象群愈來愈具侵略性,會殺人、攻擊其他動物甚至彼此攻擊。而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象隻幼時目睹父母被控制象口數目的人類殺死,於是長大了要復仇所致。

      以尚比亞李文斯頓鎮為例,原本恬靜的小鎮,現在卻變成人象爭奪棲息地的前線,由於人群住居地漸漸逼近國家公園保護區,再加上鄰國辛巴威經濟崩潰,盜獵猖獗、水源枯竭,該國大象越界而來,情勢變得愈演愈烈。

      尚比亞村民碰到大象,損失的不僅是莊稼,甚至會喪命。2006年在那卡亭迪村,25歲婦女莉安芭與她兩歲大的女兒被大象殺害。2007年3月,一對英國母女到「萬基」國家公園遊玩時,也被大象踩死。6月時,一頭大象甚至弄翻公路上的卡車。

      1989年,大象被宣布為瀕絕物種,國際間訂定條約,禁止象牙交易,目前非洲南部象群數目已經增加。據估尚比亞一地的象隻便由7,000隻增為30,000隻。保育有成反而使得大象變成最恐怖的鄰居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人象衝突化解小組」成員、生物學家奧斯本表示,好些百年來沒有大象的地方,如今都有象群居住;他由工作中學得教訓,深信大象是最恐怖的鄰居。

      現在,李文斯頓鎮居民在奧斯本協助下,已能使用一種難以想像的武器來反擊大象,那便是紅番椒。

      奧斯本表示,紅番椒對大象,堪比傳說中的蒜頭之於吸血鬼。因為象鼻有黏膜包覆,而且味覺比人類強上100到150倍。大象的視覺其實很差,是靠象鼻來查知四周風吹草動的,所以人類一燒紅番椒,大象只要吸到一點辣味,「都會發瘋狂舞,搖頭掀耳,噴氣跺腳」。

      在奧斯本傳授之下,數千農民已在自家田園周遭種植紅番椒作為緩衝區,另外再把辣椒搗碎,混上象糞,做成「糞便炸彈」,一燃燒便會釋出嗆鼻辣味。

      農民卡安加表示,傳統趕象法如敲打鍋碗瓢盆、燃放爆竹、點起篝火,目前都已失效,而紅番椒就像對付大象的催淚瓦斯,現在每天晚上10點,自己點燃「糞便炸彈」,一燒8小時,一覺到天明,安然無恙。

  4. 耶魯學者表示 全球暖化效應貧窮國家受害最深

      耶魯大學「森林及環境研究學院」教授孟德松指出,全球暖化造成的效應,使依賴農業愈深的國家受害愈深,而緯度高的國家短期內可能反而有利。

      孟德松最近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對於居住在中、高緯度的人們而言,全球暖化造成的效應,有些不利於居住環境,有些卻反而有利,所以他們未必會感受到嚴重的衝擊。但是,對農業依賴重的地區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許多開發中國家都位於低緯度地區。

      孟德松與世界銀行的專家自1994年就開始執行一項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的研究計畫,了解在赤道及接近赤道地區農業受到全球暖化效應的影響。

      研究重點放在農業方面,是因為在開發中國家平均農業部門生產總值占其國內生產毛額的27%,受雇人口有50%從事農作。而在已開發國家,平均農業部門的生產總值只占國民生產毛額的5%。

      由於全球暖化效應造成的氣候變化,在低緯度地區的農民可能必須改種不同的農作物,由高經濟價值作物改種低價值農作物。有些地區降雪變成降雨,除了洪水問題,夏季也可能出現嚴重的乾旱。

      中、高緯度地區的農業卻可能因為暖化效應而得以延長農地的耕作時間。位於這些地區的已開發國家其實是排放溫室效應氣體最多的國家,全球暖化效應卻是對開發中國家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

      孟德松建議,已開發國家應該討論如何建立一項機制,讓排放溫室效應氣體最嚴重的國家來賠償受害國家的損失。由於這方面的損失並不容易估計,他建議,富有國家應協助貧窮國家發展本地經濟,改善其經濟結構

  5. 美國首例 生質柴油專家林尚毅創奈米催化劑

      為減低對能源的依賴,生質柴油是美國目前成長最快速的替代能源之一。在台灣出生並唸完大學,現為愛荷華州立大學化學系教授的林尚毅博士,成功開發轉換生質柴油的奈米催化劑,取得美國第一例技術專利,並在今年獲得矽谷創投的看好,享譽國際生質能源界。

      林尚毅是愛荷華州從農業大州轉型能源大州的推手。這個團隊在3年的時間,以他為首開發出製作生質柴油的奈米催化劑技術,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20次的固體催化劑,不僅開美國專利第一例,國際間類似的專利亦不到5個。

      現年41歲的林尚毅是賓州大學化學博士,聖地牙哥斯克里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該處正是我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回台前執教的單位,更是美國化學界知名的學術重鎮。

      1999年起林尚毅執教愛荷華州立大學,現為該校化學系教授。由於學校與州政府的合作計畫,獲得美國能源部和農業部的一筆240萬美元經費,讓原本專長奈米的他,於2003年投入生質柴油的研究。3年之後,這個學術研究成功轉型商業應用的生質柴油案,取名為「Catilin」,即是英文的催化劑加上「林」的姓氏而來。除了愛荷華州政府大力支持,今年更獲得加州矽谷知名創投公司Mohr Davidow 300萬美元的投資,名列該創投4大類別的主要投資對象之一。

      曾獲2002年美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的林尚毅解釋,過去大豆(黃豆)等在轉換成生質柴油的過程,一般是以強鹼的化學物質做為催化劑,除了腐蝕性會造成環境污染,溶解性的強鹼無法重複使用,導致製程的經濟效益不高。另外也遭遇酸鹼中和過程的除鹽問題,形成對水資源的浪費。

      傳統用強鹼催化劑生產的生質柴油,成本為1加侖2.35美元,而到2006年為止,柴油的3年浮動價格是1加侖1.5到2.5美元之間。價格上的障礙,讓生質柴油拼不過石油提煉的柴油。

      Catilin的固體催化劑,有酸有鹼接近酵素的特性,進到油裡面不會溶解,在黃豆油轉成生質柴油的過程可以重複使用20次。配合美國政府對生質柴油的貼補政策,現在可以把成本降到1加侖生質柴油1.4美元的競爭力。

      他指出,生質柴油在歐洲的配套措施和質量,都比美國好,但是美國成長很快。而亞洲的馬來西亞、印度和中國,現在大量用棕欖油轉生質柴油,Catilin的固體催化劑成功運用在相關製程。

      在美國,生質柴油廠已從2000年的十幾個到今(2007)年的58個,並且每年增加12個廠。生質柴油在全球的市場,2006年已達7億美元。

  6. 印度農戶遷移他鄉規避政府撲殺禽流感病禽 

      印度東北部曼尼坡省自7月25日證實爆發禽流感疫情之後,政府當局立即展開撲殺病禽工作,卻發現當地疫區農戶紛將自己飼養的家禽,暗中千方百計的搬遷到其他偏遠鄉鎮地區,試圖規避疫區病禽應被撲殺的責任。

      曼尼坡政府動物疾病防治計畫組官員戈帕表示「據報有許多疫區的農戶,以貨車和各種可能用到的車輛,將所有家禽運往其他地區,試圖逃避所有家禽必須被撲殺的規定」。

      7月上旬,曼省首府伊法爾東區一座家禽場,在6天之內發生144隻雞暴斃事件,經省政府從家禽場取得家禽血液樣品,並送往兩處官方主要實驗室檢驗後,證實血液含有H5N1禽流感病毒。

      當局隨即發表聲明表示,決定銷毀該家禽場方圓5公里內的所有家禽,並將密切監視家禽場方圓5至10公里之內的所有家禽狀態。

      據戈帕表示,當局計劃銷毀疫區內約16萬隻家禽,銷毀工作目前已在進行中。他說,地區警方已接獲省政府命令,嚴格檢查涉嫌載運家禽的車輛,3天來已逮捕至少6人。

      戈帕進一步表示,警方同時還發現,有許多人企圖將家禽改放在自己居住的屋子和地下庫房裡飼養。

      戈帕舉例說,警方偵察隊明明聽到家禽的聲音,但受檢查的農戶辯稱只有100隻雞,並且已全遭到銷毀,結果偵察隊進一步搜索,在農戶的家中和地下室又找到500隻雞。

      曼尼坡省政府聲對被銷毀的每一隻成雞,將會賠償30盧比(約0.75美元),被銷毀的每一隻小雞,賠償十盧比(0.25美元)。

  7. 美國研發出低糖西瓜 造福糖尿病患者

      為了造福糖尿病患者及希望減肥的人群,美國農業研究單位打破過去幾世紀生產高甜度西瓜的迷思,研發出低糖西瓜。

      美國農業研究單位表示,這項研究為奧克拉荷馬州小徑市的研究處基因專家戴維斯,經過177次的交叉育種後研究成功,因此被命名為「LSW-177」。

      新種低糖西瓜為綠皮紅肉,外觀與過去並無不同,但是甜度比現在一般西瓜的一半還要少。

      研究單位相信,這項研發將會受到全美2,100萬名糖尿病患者的歡迎,因為低糖西瓜可以讓他們比過去多吃兩倍的新鮮水果。

      不過美國營養學會方家葛柏斯塔德質疑低糖西瓜存在的必要性。她鼓勵糖尿病患者繼續按照過去的飲食比例,攝取各類新鮮水果,她並且強調,適當的攝取新鮮水果,不見得會升高血糖。

      戴維斯解釋說,營養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往往以「杯」為測量單位,例如一次只能吃1.25杯的西瓜,「沒有人會吃1杯的西瓜。」

      美國農業部正在向果園發送新種西瓜的種子,目前尚無法得知這項顛覆數百年來農人致力栽種甜西瓜的新研發,會得到什麼樣的市場反應。

      據統計,美國的西瓜生產量每年大約為40億磅,僅次於中國、土耳其和伊朗,居世界第4位。佛羅里達州是美國西瓜生產最多的一州,佔20% 。

  8. 美老鼠實驗顯示 咖啡因加運動有助預防皮膚癌

      最近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彙報》(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研究顯示,運動加上適度攝取咖啡因,可能有助於預防日照引起的皮膚癌,不過也警告別把防曬乳扔到一邊,改成慢跑和喝卡布奇諾。

      據紐澤西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科學家說,在老鼠身上的實驗顯示,咖啡因加上運動,在某種程度上更能摧毀癌原細胞。而癌原細胞的DNA是遭紫外線B波輻射所毀損。

      參與該研究的羅格斯癌症研究人員康尼(Allan Conney)表示:「我們認為,可能不僅對皮膚癌,還可能預防其他癌症,那將舉足輕重。」

      這批研究人員研究幾組無毛鼠,這些老鼠暴露在會產生紫外線B波幅射的燈下,而那會毀損牠們的皮膚細胞DNA。

      其中1組一天喝內含相當於人類一、兩杯咖啡物質的水。第2組則在轉輪上運動,第3組除了運動外,還喝含咖啡因的水。第4組則既不運動,也不喝含咖啡因的水。

      而單靠咖啡因或運動,都將老鼠殺死癌原細胞的能力約提高100%。但研究人員說,既攝取咖啡因又運動的老鼠,則顯示出這能力提高近400%。

      研究人員很想知道,這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但同時警告大家,不要放棄防曬乳。

  9. 大陸冷凍青花魚片在日被檢出含致癌抗菌劑

      中國大陸產的冷凍青花魚片繼冷凍鰻魚之後,也在日本被檢驗出含有可能致癌的合成抗菌劑孔雀石綠;另外,南韓產的蜆亦在日本被檢驗出含有超過標準值的農藥,日本政府已對業者下令加強檢驗。

      日本厚勞省7月30日宣布,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冷凍青花魚片,經過監測檢驗的結果,在6月1日及7月20日都被檢查出含有可能致癌的合成抗菌劑孔雀石綠。根據日本的藥事法,這種合成抗菌劑不得使用於食用魚上,因此,總計6公噸的青花魚片將遭退回或銷毀。

      另外,南韓產的蜆產品亦被檢驗出所含農藥「安沙番」超過標準值,被檢測出的最大值為0.02 ppm,超過標準值0.0004 ppm,這些貝類大多已經在市面上流通。

      厚勞省官員表示,所含農藥屬於微量,應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影響。

      日本厚勞省已對這些水產的進口業者下令,今後所有的貨物都需接受檢驗。根據日本的食品衛生法,如果無法符合檢驗標準,全數不得進口。

  10. 加拿大研究顯示:人類對氣候變化有直接影響

      加拿大環境部的一項研究首次證實,在全球降雨及降雪氣候型態上,人類絕對有直接的影響。

      此一刊載於最新一期科學雜誌「自然」的研究報告發現,在20世紀內,地球北部的降雨及降雪量增加了10%。此一現象無法以自然變化及火山爆發來解釋。研究報告作者柴威爾及張旭濱表示,此一現象唯有以人類行為來解釋。

      柴威爾表示,在20世紀內,全球氣候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從他的研究來看,氣候變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應歸咎於人類的行為。

      柴威爾及張旭濱研究了1925至1999年的降雨資料,並將之與14種極其複雜的電腦氣候模型對比。

      對比顯示,20世紀內的氣候變化與電腦氣候模型預測的一樣。由此亦證明了電腦氣候模型的可靠性。電腦氣候模型唯一沒有預測到的是,氣候變化的速度如此之快。

      研究報告指出,快速發展的氣候變化,可能已影響到生態系統、農業及人類健康。幾乎所有電腦氣候模型均預測,全球暖化將會為沿赤道地區帶來更多雨量,潮濕空氣亦會移至極區,使得緯度較高地區的降雨及降雪量也增加。

      柴威爾及張旭濱表示,適應地球暖化固然不易,但適應降雨量的變化更不易,因為它關係到食物的供應及人類的遷移。

      預測氣候變化極為不易,因為它牽涉到許多因素,如季節、地理及火山爆發等,若再加上人類因素,科學家們更難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型式。

      例如、北方冬季多雨,相對的夏季雨少。儘管高緯度地區濕度增加,但電腦氣候模型仍預測北美內陸將會出現乾旱。

      柴威爾表示,科學家們在20世紀曾經用電腦氣候模型做了氣候變化的預測,其結果大多與電腦模型預測相符。他認為,這必定與水文循環及較暖地區水氣大量轉移至較冷地區有關。

      柴威爾表示,目前英國的水災與電腦氣候模型預測的相符,但科學家無法歸因於一項事由。科學家們只能說,地球變暖將會在整個地球造成更極端的氣候變化。

      此項研究報告亦再次證實,地球氣候變化是由溫室氣體過度釋放造成。溫室氣體主要由燃燒石化燃料、煤及天然氣所造成。

      加拿大環境部研究報告的序言指出,以往人類行為造成氣候變化未被發現的原因是因為地球某些地區乾旱,其他地區亦相對潮濕,使得人類造成氣候變化的「全球訊號」變得不十分明顯。

      現在,科學家使用電腦氣候模型,對不同緯度帶進行預測,而不再用全球平均值。

      柴威爾承認,各地記錄雨量資料的準確性堪疑,但他仍然相信他所做的研究結論。

  11. 生質燃料需求可望增加 歐盟擬開放休耕土地

      生質燃料在石油供應日漸短缺,以及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考慮下,需求日益增加,因之需要大面積土地種植作物,以生產生質燃料;為因應新趨勢,歐洲聯盟考量重新開放已休耕土地。

      歐盟訂定目標,在2020年時,生質燃料必須達到汽車總燃料量的10%,2006年生質燃料估計僅佔1.6%。

      現行生質燃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乙醇,或稱「生質汽油」,由甜菜、小麥、玉米與甘蔗等製成,使用於汽油燃料引擎;另一種是生質柴油,榨取菜籽油、向日葵油、大豆油與棕櫚油,再混合柴油燃料製成,使用於柴油引擎。

      目前在歐洲,生質柴油運用較乙醇廣泛得多,兩者使用比例約為80%比20%。

      但未來一旦多數汽車配備「雙燃料」或「彈性燃料」引擎時,乙醇使用比例可能完全改觀。雙燃料引擎使用乙醇最高比率可達到85%,使用汽油比率可縮小至15%。

      根據法國「穀物貿易協會」主管洛伊索表示,汽車使用生質燃料量,只需要5%的歐洲農地來種植相關作物。

      但由於目前全球穀物產量下滑,歐盟執行委員會7月間曾表示,將提議結束自1998年以來實施的休耕制度。

      目前歐盟採取休耕措施的農地,大約有10%,約300萬公頃。

      執委會表示,這些土地再度開放耕種後,預估2008年可增加穀物產量約1,000萬噸到1,700萬噸,有助於調節穀價上漲壓力。

      洛伊索表示,全球穀物價格上漲,主要由於亞洲中國、印度需求增加,加上世界兩大主要穀物產區│澳洲與東歐地區乾旱,穀物產量大幅減少的緣故。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09-11: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