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典藏生態 人文薈萃-馬太鞍休閒農業區

花蓮縣政府農業局 陳秀卿

  在馬太鞍溪右岸,從馬太鞍到大富等幾個村落社區,一邊緊臨台9線花東公路,另一邊捱著中央山脈山腳,遠離喧擾,自成一個怡然靜適的桃花源,地方上將其稱為「馬太鞍」地區,這是阿美族語Fata’an的音譯,為植物「樹豆」之名,阿美族人初到此地時,附近開滿了樹豆花,乃以此豆為地方命名,也是台灣光復前花蓮縣光復鄉的舊名。這條綠色廊道擁有豐富的濕地生態、蝴蝶園、鳥類資源;這裡的人們來自多種族群,岐異度高的人文,發展出馬太鞍特殊的文化,這裡的人們順應自然的和諧節奏,譜出寧靜祥和的農村曲。

  馬太鞍休閒農業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下,屬於天然的內陸溼地。溼地內芙登溪蜿蜒輕巧流過,地下水源豐沛、生物物種豐富。地勢低窪的沼澤地,沉積了大量的細泥,蘊含大量的地下水,只要一有空隙,就會咕嚕咕嚕的冒出來。豐沛潔淨的水源造就了豐富的水生植物,俗稱「水蓮花」的台灣特有種台灣萍蓬草在此復育繁衍。水生植物提供魚蝦及昆蟲類充足的食物來源,也因此引來了眾多水鳥在此駐留生活,如:紅冠水雞、栗小鷺、白腹秧雞等。螢火蟲、蝴蝶、蜻蛉類、青蛙及蛇類等多種生物構成緊密的食物網。馬太鞍濕地目前已紀錄有水生植物100多種、蜻蛉類70多種、鳥類100多種,豐富的生態觀察環境,吸引不少昆蟲動物學者專家來此研究調查,也是許多企業安排深度旅遊的優選地區。

  來到馬太鞍深度旅遊,在生態知識豐富、解說技巧純熟的解說員引導下,讓遊客更進一步認識馬太鞍並愛上馬太鞍,重遊率比其它遊憩據點高出許多,這一群解說員也凝聚馬太鞍休閒農業區居民向心力,共同經營自己的家鄉,增加地方就業機會,單單去年的解說收入就多達100多萬元。這種定點深度旅遊的模式也成為其它休閒農業區的典範。20位專業解說員組成的解說班於民國90年成軍,有退休及現職老師、電影剪接師、裝潢師父、餐飲經營業、獸醫師、專業農民及阿美族朋友,無論哪一種職業、哪一個族群,每人對生態及文化都有一份難以言喻的熱愛與責任。「馬芙壟」Mapulong是阿美族語,「集合、歡聚」之意,也是解說員聚會交換心得的場所。居民將其直接翻譯成「馬芙壟」,另一層意涵是希望八方朋友來到花蓮縣光復鄉,可以隨著在地居民的生活步調,放慢腳步,欣賞「馬」太鞍的生態之美,體驗「芙」登溪的生態捕漁法「palakaw」,而且無分彼此、不分族群的「壟」總來做伙。每週一晚上,解說員聚集在「馬芙壟」,交換生態觀察心得,或直接到戶外夜間觀察,進行經驗分享,累積生動、深入解說的能量。

  今年夏季某晚,在解說員帶領下,我們在馬太鞍山邊夜觀。首先遇到無麟尖鼻蛛,牠的長相及生態習性挺有趣,晚上張網捕蟲,一到白天即把網吃掉回收蛋白質,身體蜷伏如樹瘤,以避開鳥類等天敵。遇見一條赤尾鮐,解說員大膽地捉來仔細研究,掰開蛇吻,發現兩根會移動的毒牙,仔細觀察,原來牠以前顎吐舌頭,三角頭型是為蓄毒液,對蛇的結構及習性愈瞭解後就愈不感到害怕。另一夜,解說員發現一條頗具王者風的王錦蛇,長達230公分(文獻紀錄最長為270公分),仔細觀察其身上花紋,原來牠身上有兩截不同的花紋,在蛇類中相當少見,再嗅一嗅其身上的臭味,才小心將牠「請」回野地。另一個連續幾天大雨過後的夜晚,解說員發現竹林裡有發光物,原來是螢光蕈。筆者好奇地用手觸摸蕈上的黏液,居然過敏發麻,惹來大家的關注。生態教育協會理事長艾業直表示,在世界上,已經有紀錄的發光真菌,共有9屬42種,台灣目前已知有4種,馬太鞍休閒農業區即發現2種,其中螢光小菇最常見,常在夜間發出綠光,以前還被不知情的民眾誤為鬼火呢!

  除了生態觀察休閒體驗外,文化體驗也令人印象深刻。馬太鞍部落將阿美族傳統文化運用在文化體驗上,令遊客感到新鮮有趣,也提供阿美族人就業機會,並藉此傳承特有的文化資產。

  馬太鞍部落是光復鄉重要的阿美族祖傳農作區,因應濕地地形,保留了傳統的漁獲法巴拉告「palakaw」,意思是「在魚塘裡做一個讓魚棲息的家」。採用附近的自然素材,將廢棄的木材枝幹及枝條,按粗細堆成三層充滿空隙的結構物,為魚蝦營造一個在開放空間中,能供給牠們棲息繁衍的三層隱密家屋,此利用大自然廢棄材料的智慧,是阿美族祖先在此區域創造出來的特殊文化精髓,也提供遊客最佳的自然與文化體驗。

  除了巴拉告外,還有在其它地方少見的「石煮法」。阿美族人以檳榔葉鞘折成船形狀,稱為「吉發」,裝八分滿的淨水備用;另一方面用木材燒火,撿拾附近溪流中約5公分寬、10公分長的蛇紋石,將其燒到攝氏100~130度,再用竹夾子把燒燙的蛇紋石夾到吉發內讓水滾燙,把巴拉告捉到的魚蝦和溪中的水草野菜丟進吉發滾水中,約換10個燙石頭,一鍋香噴噴的「石頭火鍋」就完成了。遊客可以用事先DIY的小吉發和檳榔葉鞘湯匙享用鮮美火鍋,吃過的人總是意猶未盡。

  「沙嘟崙」是另一種耗費體力的體驗,是阿美族「搗麻糬」之意。阿美族人將蒸熟的糯米放在木桶中,以木杵搗擊,糯米愈來愈黏稠,搗擊也愈耗力,搗幾下即汗流夾背,但此時,將自己辛苦搗出來的「嘟崙」吃在嘴裡,那種滿足感,幾乎是永生難忘。

  在花東公路最美麗的綠野香波西側,來到了大豐生態農場。佔地兩公頃的農場有50餘種的蝴蝶,十幾種鳥類,偶爾還可見到叫聲悅耳的黃鸝、台灣藍鵲和花蓮縣鳥朱鸝。這裡原是一處廢棄多年的魚池,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理事長傅元陽有感於此處的生態環境適合蝴蝶生長,希望營造一座「蝴蝶的天堂樂園」,因此在大豐社區發展協會的全力協助下,從民國93年起,計畫性地歷經二年的時間營造蝴蝶棲地,設立網室,大量培育和復育蝴蝶,目前培育、復育後再野放的蝴蝶,已有台灣波紋蛇目蝶、青斑蝶、環紋蝶、柑橘鳳蝶、紅邊黃小灰蝶、大紅紋鳳蝶等數十種,農場內成群翩翩起舞的蝴蝶,不時與人親近,總有「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景緻。主人將蝴蝶復育成功後,進行有機農法栽培健康蔬果,現階段產品先做成加工品,未來規劃銷售生鮮蔬果,是一個生態豐富的休閒農場。

  大和有機休閒農場配合花蓮縣政府推動「無毒農業」,飼養天敵成為田間蟲害防治重要的一環,成為栽種有機農作物及天敵昆蟲飼養繁殖的生態教育農園。園區內主要有四大區域,分別為樹林休閒區、溼地生態花園區、天敵昆蟲保育區以及藥用植物生產區。除可有效提升平地景觀造林之政策效益外,也藉由農園天敵昆蟲的養殖,達到經濟兼觀賞娛樂雙重效果,成為花東地區農村轉型示範。

  秉持生態維護、文化傳承及生產有機化的概念,位於富豐社區的「向耕休閒漁場」,養出健康安全的苦花魚,經過美化的養殖區,則成為兼具遊憩功能的休閒漁業。漁場主人林緯杉、林彬志兄弟懷著對養魚的高度熱情,共同開荒墾地引水挖池,將這種原屬於高山溪流的魚種,成功繁殖於平地的人工生態區。兄弟二人建構了一個擁有灌木、綠地、瀑布、水草,以及一條模擬自然環境溪流的自然風貌,利用海拔250公尺的涼爽氣候,引用嘉農溪上游流經遍植水草的溼地,過濾出的自然溪水和山泉進入養殖區,再配合適度的氣溫及水流控制,讓苦花魚苗適應生長,同時對水質作最嚴密的監控。來到向耕休閒漁場可以體驗到另一種不同的休閒野趣,園區內安排了專業的解說員,介紹整個生態漁業的復育過程與成果,是一個寓教於樂與探索自然的休閒體驗景點。

  馬太鞍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目前已建構出完善的套裝行程。遊客可以在馬太鞍濕地進行生態觀察,體驗巴拉告生態捕魚,參加阿美族歌舞,舞出一身的汗水與熱情,並體驗阿美族搗麻糬,享用野菜風味餐;也可到大富大豐社區吃米粉、喝擂茶、看畫展。這裡的客家擂茶,採用新鮮烘製的花蓮無毒綠茶,加上花蓮2號花生粉和芝麻研磨而成,倒入滾燙的熱開水,加入紅糯米的米香,不只是香氣四溢,還帶有濃濃的客家懷舊味;擂茶的口味可鹹可甜,可單飲也可以配點心或飯菜,就憑各人喜好,不論各種吃法,都能齒頰留香,遊客更可以自己參與擂茶的過程,體驗一下擂茶的經驗。

  大豐暨集堂子弟班,保存傳統文化習俗,運用傳統樂器如大小鼓、鑼、嗩吶、木笛練習各種傳統音樂,包含耳熟能詳的千秋歲、玉芙蓉、五點江等等受歡迎曲目,介紹傳統詩詞曲讓遊客有不同的感受。

  馬太鞍地區這條生態綠廊,融合漢族、客家族、阿美族、外省人及少數外籍配偶,共同Mapulong在這塊土地上。由於長期生活在一起,文化融合反映在生活飲食、顯現於語言交談中,所以生活飲食常見阿美族的麵包果、山蘇、嘟崙,客家族的擂茶、粿,外省人的家鄉小點,偶爾還有東南亞族群特有的酸辣食物;交談中夾雜著各種語言,但彼此都能溝通,如阿美族朋友常說的一句話-「我完全瞭解你心裡的明白。」

  你來,用心探索馬太鞍地區,相信你一定完全瞭解當地居民心裡的明白。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12-03: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