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植物原農藥的開發與應用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陳運造‧黃勝泉

前言

  植物原農藥,亦名「植物性農藥」,或簡稱「植物農藥」。是利用植物所含穩定有效成分,依一定方法施用於目標植物上,以降低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保護藥劑,屬「生物農藥」範疇的一個分支。

  根據定義,生物農藥係指天然物質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衍生產品,包括「天然素材農藥」、「微生物農藥」、「生化農藥」及基因工程產製的微生物農藥等。其中天然素材農藥,為專指不經化學方法精製或再加合成的天然產物農藥而言,植物原農藥即包含在內。

植物性農藥的開發

  一般說來,生物農藥比化學農藥對人畜安全較無毒害,且具專一性,不危及非目標生物,不致衝擊生態環境。正因為生物農藥具有這些優點,所以,十多年來,在全球先進國家普遍重視環境永續經營與利用,紛紛推動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政策下,生物農藥的開發應用,似已成為當今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據胡敏夫等(2005)抗病原菌及病毒之天然植物簡介與植物保護製劑之研發一文記載:近年歐美各國與中國大陸,均積極投入生物農藥的相關研究,並且成果豐碩,已使全球生物農藥的使用量與日俱增,有逐漸取代化學農藥趨勢。國內最早投入此一研究領域的單位,是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與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前者的研究人員,以枇杷葉浸酒後,再加醋並以清水稀釋噴灑,發現可防治甘藍及山東白菜之軟腐病;後者則利用甘藍加菸葉渣、氯化鈣與用牛肉煎汁加S-H混合製成「中興100」,可顯著抑制瓜類蔓枯病、蓮霧與番石榴果腐病的菌絲生長;並可抑制銹病的夏孢子發芽。

  此後,行政院於1995年選定生物性農藥為「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五大重點發展生技項目之一。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本會等機構經費補助下,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各大專院校,以及本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業試驗所、各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投入相關研究,並有先導工廠之建立,針對病蟲害防治具應用潛力之本土性生物或微生物資源,進行發酵量產、製劑劑型、配方技術研發及其毒性與致病性測試等,目前均已獲致相當具體成效。

植物性農藥應用

  從文獻記載可知,人類利用天然植物資源,防治病蟲害已有長久歷史。其中菸葉、除蟲菊、魚藤、苦楝、苦茶粕、樟腦油、茶皂素和蒜精等防治蟲害的功效,自古即為人熟知,且迄今仍在各地廣為應用

  依統計,全世界可用作農藥的植物,超過2,000種以上。中國大陸於1959年編輯出版《中國土農藥誌》一書,共介紹404種單用土農藥,若加上土農藥複合劑100種,亦達504種之多,足見可用作農藥的植物確實為數不少。

  台灣地區位於熱帶與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種類繁多,又因區內作物複種指數較高,集約栽培的結果更導致病蟲害猖獗蔓延。長久以來農民為減少病蟲為害損失,多施用化學農藥,以維持作物產量與品質、確保收成。不過,亦因此引發污染環境、傷害非目標生物、破壞生態平衡等諸多嚴重問題。以科技發展來看,用生物性農藥取代化學農藥,確不失為兼顧農業生產與環境安全之良方,值得推廣。

結語

  本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於1997年由前身蠶蜂業改良場改制時,為積極加強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即將位於大湖鄉、擁有豐富昆蟲飼養經驗之「蠶桑繁殖場」改名為「天敵繁殖工作站」,以捕食性、寄生性昆蟲與病原微生物等天敵飼養、繁殖和應用等研究為主要業務。又於1999年隸屬農委會時,再改名為「天敵繁殖分場」。2006年本會蘇主任委員蒞場視察後,則將該分場定名為「生物防治分場」,除原有各類天敵試驗研究外,同時加強微生物與植物性農藥研發工作。

  依《Flora of Taiwan》(台灣植物誌)記載,臺灣約有4,300餘種原生植物,若加上歷年引進者,則更有高達近萬種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當然亦不乏可作農藥者。大湖分場奉命改為「生物防治分場」後,為開發植物原農藥,近年已利用有限人力,從各地蒐集近200種種原,在場內建立一小型「生物防治植物標本園」,可供各相關試驗研究之用,希望在極短時間內能有進一步成果,以便推廣、嘉惠農友。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12-18: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