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1. 由於飲食習慣改變 全球稻米生產減少

      全球主要稻米專家之一的霍森表示,受自由貿易、飲食習慣改變和快速都市化影響,全球稻米生產正逐漸減少。

      他說:「在日漸富裕的稻米生產國走向自由貿易之際,它們可能發現愈來愈難以維持農人種植稻米的興趣。」

      霍森在國際稻米研究所發行的「今日稻米」季刊中指出,綠色革命使得數億亞洲人脫離貧窮後,增加稻米生產是有可能的。全球稻米需求成長已減緩,部分原因為快速都市化以及亞洲、拉丁美洲的中、高收入國家國民所得增加後,人們改變飲食習慣,同時以米為主食的中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節育措施已使得人口成長下降。

      霍森說,都市化將導致「經濟壓力,造成農業多樣化,有利於種植較高價值的作物」,而農地將移作他用,以因應建築住宅、工廠和道路的需求。同時,人口移居都市將「導致農村勞力短缺,農村勞工薪資上揚,更不利於勞力密集的稻米生產」。

  2. 世界人口增長及供需失衡 10年內可能發生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人口到2050年,將增加到92億。觀察家擔心,對糧食的需求隨人口增加而增加,人類很快就要面臨世界性糧食危機。

      專家指出,受到原油價格飆漲的影響,近年來,各項食物價格不斷上漲。同時,糧食供需失衡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顯示,2007年世界小麥庫存將降到30年來的最低點。而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小麥生產國:澳洲,也因為連續兩年的乾旱,導致小麥產量銳減,迫使澳洲自己可能都要依賴從國外進口飼料與糧食。而在地區糧食出口排名全球第4的歐盟,2007年也因為大雨不斷,而影響作物生產。

      專家指出,由於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也勢必隨之增加,此外,在人口大國「印度」及「中國」也因為經濟發展及生活水準提高,民眾對肉類的消費增加,而飼養牛羊等牲畜所需的穀物飼料也必定會增加。

      近年來,全球因為氣候暖化引發的氣候異常,天災頻傳,再加上土地沙漠化導致耕地日益減少,使得糧食愈發供不應求,因此專家預料,最快在2015年,全球將面臨糧食危機。

  3. 世銀考慮振興農業計畫 協助農民擺脫貧窮

      世界銀行決策官員2007年10月21日在華府召開會議,考慮把振興農業發展列為世界銀行的主要工作之一,世界銀行採取此一行動,主要目標在協助世界各國10億農民,擺脫貧窮。

      世界銀行新任總裁左立克曾經保證,世界銀行將增加對農業部門的貸款。在1980年代與1990年代時期,世界銀行減少對農業的貸款。

      左立克同時誓言,世界銀行將竭盡全力克服貧窮、饑餓與疾病帶來的威脅。世界銀行在2007年10月下旬所舉行的會議中,提出一個引人爭議的計畫,准許民營商業機構協助對貧窮國家提供貸款。

      在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程序委員會的會議後,左立克說:「我們能夠對世界10億貧窮農民提供更多協助」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自2007年10月22日起,在華府召開重要年度會議。

      左立克說:「綜合性發展計畫讓最受到我們決定影響的人,能夠有更多表達意見的機會」。左立克在2007年7月就職,他曾經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與高盛公司執行長。

      左立克指出,全球化製造了許多機會,可是並未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左立克說:「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非洲國家,預期難以達到聯合國千禧年發展計畫的目標」。千禧年發展計畫的目標之一就是到2015年時,每日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貧窮人口減少一半。

      世界銀行發表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承認,從1980年到公元2000年,世界銀行對農業部門的貸款減少。同時也指出,過去4年世界銀行協助鄉村地區開發的貸款已經開始增加,而且還會繼續增加。2007年對鄉村地區開發承諾的貸款金額,預期將達31億美元。

  4. 國際貨幣基金會警告 生物燃料將衝擊食物價格

      國際貨幣基金會在2007年10月17日所發表的報告中提出警告,全球日益依賴穀類作為燃料來源,可能產生使貧窮國家的糧食價格高漲的重大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會就世界經濟每年提出的兩次報告指出:「如果生物燃料的擴張繼續下去,利用穀類作為燃料來源,對食物需求可能會有嚴重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會呼籲擴大國際合作,以保障推動生物燃料的政策,並將對消費者物價的衝擊列入考慮。

      報告中指出:「一個國家在保護其農民和推動生物燃料政策時,可能使另一個國家(較窮的國家)進口糧食的帳單增加,同時使得通貨膨脹或成長風險升高。」

      報告中顯示,如果美國和歐盟降低從巴西等開發中國家進口生物燃料的障礙,對食物價格的影響可能減輕。

      報告也對富有國家面對油價節節高漲,轉而生產生物燃料是否有益,提出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會說:「2005年,美國超越巴西成為全世界最大乙醇生產國,而歐盟是全世界最大生物柴油生產地區。」

      不過報告也指出:「只有巴西以甘蔗生產乙醇的成本低於以汽油和玉米生產乙醇的成本。」

      國際貨幣基金會說,增加利用穀類生產生物燃料可能使食物價格上揚,這種趨勢也可能對「已過度使用的土地和全球水資源構成額外壓力」。

      報告中舉出LMC國際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生物燃料的生產每增加1﹪,全世界可耕地的栽種面積必須增加15﹪。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會也承認,發展「綠色」燃料可為貧窮的大農業國帶來新收入與就業機會,同時降低老舊汽車的廢氣排放。

  5. 聯合國正式宣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

      聯合國在2007年10月18日正式宣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呼籲各國政府提撥更多經費投入農業研究。

      此活動由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提議,目的為增強對「開發中國家主要糧食--馬鈴薯的重視」,已獲得200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

      透過2008年國際馬鈴薯年活動,希望能發揮作用,改善糧食不足與戰勝貧窮問題。

      據估計,未來20年,全球每年約將增加約1億人口,其中95﹪是在開發中國家,更突顯未來糧食問題的重要。馬鈴薯含有極豐富的維生素C 與鉀,能降低營養失調問題;雖然歐洲對馬鈴薯需求減少,但過去40年,開發中國家食用量卻擴增一倍,但總量仍不及歐洲的1/4。

      在過去不到20年中,中國一直是全球馬鈴薯最大生產國,超越傳統生產這種塊莖食物的國家與消費國俄羅斯、歐洲與美國。

      馬鈴薯全球一年產量3億1,500萬噸,其中1億6,200萬噸產自開發中國家,其中又以中國與印度為最大生產國。

  6. 氣候變遷衝擊度假勝地 島國與觀光業憂心忡忡

      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嚴重,許多美麗島嶼與海灘度假景點業者紛紛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提出警訊,氣候變遷正在危及景觀與他們的生計。

      澳洲、埃及、斐濟與非洲塞席爾群島的觀光與政府官員強調,海平面上升、溫度暖化與風暴,正在破壞海灘與珊瑚礁,而這些正是他們國家經濟的重要命脈。

      斐濟觀光部長庫麥托托亞女士在聯合國氣候變遷與觀光業會議上說:「氣候變遷的問題不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當前的問題。」

      庫麥托托亞說,氣候變遷可能侵蝕海灘,帶來更多風暴,威力也更強,讓斐濟這個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每年吸引50萬名旅客,觀光業佔發展計畫八成的國家無法再吸引投資者與旅客。

      馬爾地夫與塞席爾也表達相同擔憂,他們都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馬爾地夫觀光局局長毛蘇姆強調,地勢低漥的馬爾地夫,靠著自然美景受到旅客歡迎。

      毛蘇姆說:「我們有水晶般清澈的潟湖、雪白色的沙灘、色彩繽紛的浪、棲息在礁石間的小動物,以及馬爾地夫的日升日落。」

      他說:「這是我們的特產。氣候變遷會改變這一切。氣候變遷會改變美麗的本質。」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的科學家已預測,極地冰帽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而馬爾地夫僅海拔1.3公尺,因此全國的3/4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7. 德國一報告指出 全球有8億5000萬人口挨餓

      「德國農業行動組織」於2007年10月12日發表報告指出,目前全球仍有8億5,000萬人口飽受饑餓之苦,尤其是南亞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情況最為嚴重。

      「德國農業行動組織」(DWHH)是一個設在德國的國際援助團體,其出版的 2007年全球饑饉指標報告,內容針對115個開發中國家進行檢討,檢討項目包括: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營養不足幼兒人數,以及饑餓兒童佔國家總人口比率等。

      報告發現,受檢測的國家中,以利比亞、阿根廷與立陶宛等,對於餵飽弱勢人口的社福工作做得最好;做得最差的是厄利垂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蒲隆地。

      報告是由德國行動組織與總部設於美國華府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共同提出,並且選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之前發表。

      農業行動組織女主席蕭伯樂表示,「任何進步都令人鼓舞,但我們的努力不能稍緩,目前全世界每7人當中仍有1人挨餓。」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計畫」,預計2015年以前達到世界饑餓人口減半的目標。德國行動組織仍然堅信這項目標可以達成。

  8. 世界南瓜王重量近700公斤

      來自美國奧勒岡州、年齡40歲的史塔爾2007年10月8日在美國加州所舉行的「世界南瓜重量錦標賽」中,以一顆創紀錄的1,524英磅(693公斤)的大南瓜,「重」冠群瓜,贏得加州世界南瓜重量錦標賽第一名。

      斯塔爾是一位家庭主夫,他在自家後院的1英畝(約0.4公頃)土地上種南瓜。

      當他發現自己今年種植的南瓜體積龐大時,就決定參加加州南瓜重量比賽。

      由於每個參賽南瓜的重量都不輕,因此,得利用堆高機把南瓜放到測重器上,然後由農業專家們判斷每個南瓜的準確重量。結果,斯塔爾的1524磅南瓜,奪得本屆比賽的冠軍。

      由於這項比賽的獎金是根據南瓜的重量來計算,也就是每磅的獎金是6美元,因此,斯塔爾的南瓜還為他贏得了9,144美元(約新台幣29萬9千元)的獎金。

      據主辦當局指出,大約80人參加了今年的比賽。去年奪得冠軍的南瓜重1223磅

  9. 中國人改喝牛奶 拉高售價

      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所帶動全球原物料價格上揚的例子再添一樁。中國近年牛乳需求激增,擴大牛乳進口的結果,導致德國當地乳製品售價,可能要調高5成

      由於原物料價格上揚,中國製造產品,在歐洲售價已逐漸升高,從自行車、到花園籬笆都感受到漲幅,

      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曾公開許願,希望所有大陸學童,每天都有一杯牛奶可以喝,中國人也開始體會到喝牛奶的好處,使得大陸的乳品銷耗量每年成長25%,由於中國的酪農業才處於起步階段,在國內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目前全球有1/3的牛乳運到中國消費,其中很多來自歐洲,造成當地牛奶價格大漲。

      德國目前每年生產270億公升牛乳,儘管牛奶價格看好,歐洲酪農業也希望提高產量,但受限於歐盟1984年生產配額法令,德國農民現在能做的,居然只有將過剩乳牛賣給中國一途。因為無法增產,德國酪農決定調高乳品價格,牛乳將從原本1公升0.64歐元調漲5成,奶油、優格等乳製品價格也可望調漲。

  10. 南韓再度暫停進口美國牛肉

      南韓於恢復進口美國牛肉1個多月之後,因為在一批進口牛肉中被發現含有牛骨,2007年10月5日再度暫停進口美國牛肉。

      牛肉已成為美國和南韓貿易關係最敏感的議題之一。美國和南韓已締結引起爭議的自由貿易協議。

      一名農業部發言人說,南韓在2007年9月進口的一批牛肉中,發現其中一包含有被禁止的背骨。農業部對此一事件表示遺憾,並告訴美國,停止進行進口檢驗,實際上意味停止進口。

      一名檢疫官員表示:「檢疫工作將暫停,直到雙方擬定新規定。」

      南韓於2006年結束長達3年的進口禁令,恢復進口美國牛肉,不過曾數度暫停進口,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8月。

      根據進口規定,南韓只接受牛齡30個月以內牛隻的牛肉,並要求去骨,因為牛骨被認為可能會有罹患狂牛病之虞。

      南韓一度是美國牛肉的第3大市場,南韓限制進口美國牛肉,可能激化美國國會反對美國與南韓的自由貿易協議。美國與南韓的自由貿易協議也必須獲得南韓國會批准。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12-20:1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