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成果與展望

水土保持局 何世華

壹、前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以下簡稱本局)辦理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是由政府主動深入偏遠地區,面對民眾強化溝通、化解歧見,協助解決問題、建立長期伙伴關係的創新作為。首先,說明台灣地區受全球氣候變遷、九二一地震造成環境改變,水土保持有賴政府與民眾共同合作方能達到預定效果。其次,本局已輔導山坡地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已成立水土保持服務團來免費輔導民眾做好水土保持,希望民眾能善加利用。再則,傾聽在地民眾的建言,輔導民眾解決在地關心議題,改善可能危及社區(部落)水土保持設施、強化在地居民土砂災害防制應變知識。最後,引導民眾建構在地自助防災社區,推動全民防災共同保護大眾安全及維護國土保安的目的。自94年度10月份開始在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原住民地區辦理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活動,96年已推廣到全台山坡地原住民部落辦理,共辦理286場,獲得在地人熱烈反應及普遍肯定與認同。

貳、環境背景

  為落實水土保持法規定,本局推動全方位治山防災、強化山坡地管理、加強水庫集水區保育及土石流防災應變等,其整體管理思維,朝向積極性的「預防管理」及在地化「自我管理」。所謂「預防管理」仍加強「事前宣導」、「事中輔導」、「事後維護」輔導民眾依法申請、依法實施避免違規受罰,協助民眾做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工作;至於「自我管理」,係引導在地人參與水土保持管理與維護、土石流防災避難自救助人行列,並將水土保持生根在地,期盼政府與民眾共同營造美麗安全家園。而辦理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就是實踐全面性的「預防管理」及在地化的「自我管理」。所謂「走入社區」是一種概念性名詞,係政府基於「以人為本」及「顧客導向」精神,派員深入在地,主動與在地居民溝通、照顧百姓的積極作為。

  基於辦理石門水庫集水區整體保育治理需要,本局於95年10月份結合教會、水土保持服務團及當地有關機關辦理走入社區活動43場,計1,971人參加。活動重點乃在加強與民眾溝通,宣導水土保持管理「依法申請」、「依法實施」、「違規處罰」、「水土保持服務團」免費服務及「土石流防災應變」等與民眾切身利益等內容,普遍獲得在地人熱烈回響。後續配合石門水庫集水區整體保育治理特別預算公聽會要求,及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治山防洪計畫之執行需要,擴大辦理,並將土石流防災應變及改善當地水土保持設施安全列入活動重點。

參、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試辦

  台灣地區是一個多山、多雨、多地震的易致災區,尤其受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影響,導致坡地土石鬆散,造成嚴重的災情,政府立即投入災區之安置、重建、復舊、二次災害防治及減災避難等工作。然93年8月艾利颱風、94年7月海棠颱風及8月馬莎颱風先後侵襲台灣,造成北部地區部分山坡地發生土石災害,影響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尤其94年8月之馬莎颱風,石門水庫更因淤砂嚴重,導致桃園地區自來水停水17日,在社會大眾質疑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未做好水土保持、開發利用土地不當、濫墾濫伐違規嚴重等,政府不得不加強違規查緝,適逢當時法務部長施啟揚與農委會主委李金龍搭直升機勘察上游地區土地利用情形,指示加強違規查緝嚴懲不法移送法辦。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居民多屬泰雅族原住民,由於受到原住民族特有文化、語言、傳統習俗等影響,泰雅族人對於土地利用、自然保育、環境保全及水土保持等觀念自成一套系統,與平地人有認知上的差異,然涉及開發山坡地,必須依照「水土保持法」、「山坡地保持利用條例」等法規規定辦理,如有違法情事發生,將依法處罰。常有民眾常因不諳法令誤觸法網,造成經濟及精神上困擾。又上游集水區為豪大雨集中地區,為土砂災害與洪患發生頻率較高區域,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時受威脅,是故水土保持教育宣導工作,確有辦理的需要。

  原住民一般有宗教信仰,經常參加教會活動。為達到宣導及溝通的目的,乃深入偏遠地區,配合當地教會活動時間(一般在假日及夜間休閒時間),利用教會活動結束後人潮聚集時,接續辦理水土保持管理教育宣導活動,主講人由水土保持服務團成員擔任,本局、各縣政府、鄉公所亦派員參加協助解說,於活動結束前舉辦有獎徴答,來加深民眾對宣導內容印象,活絡現場氣氛。

  敎會牧師、神父等神職人員對於政府機關在教會進行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活動,起初並不歡迎,經過多次事前協商、說明,一再表明活動目的是要協助教友、輔導民眾做好水土保持,避免民眾因不諳法規而受罰等來意後,免強接受,允諾給予25~30分鐘講解,然經本局或服務團講師說明來意,解釋法規重要規定、教導如何防災應變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訊息後,在教友們高度關注下,活動時間一般會延長到70~90分鐘。通常民眾反應非常踴躍,場面熱絡,歡樂氣氛充滿整個會場。整體而言,結合教會辦理水土保持宣導活動,已獲得在地人的支持與肯定,瞭解政府是真心誠意在協助原住民、關懷原住民的生命安全。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居民對於上開停水致災原因,認為主要在源頭林班地發生崩塌導致土石下滑、道路興修未做好邊坡穩定及安全排水,豪雨引發道路上下邊坡崩塌,而歸責原住民在集水區上游濫墾濫伐,心理非常不平。經同仁用心講解、耐心溝通、不斷地散發善意及上蒼保佑,已有效地紓解民眾不平的情緒,讓活動能圓滿順利達成目標,本項活動被同仁形容是「破冰之旅」。

肆、結合在地教會、學校、村里及社團,擴大辦理

  為讓石門水庫集水區教育宣導成果持續發揮作用,本局除配合教會活動外,並結合在地中、小學、村里及社區擴大辦理宣導活動,且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舘及逢甲大學合作,運用「土石流宣傳車」與相關教案,配合活動展出。另將聖經有關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之重要性經文,彙集編印為水土保持心靈手冊(佳美之地),分送教友參閱;又參照在地習俗、文化特別及自然環境編印水土保持宣導教材與泰雅族語版宣導摺頁,以利與教會神職人員、教友及在地原住民溝通。持續加強水土保持管理法規宣導、土石流災害應變等觀念傳遞外,亦將原住民切身問題,輔導解決、持續加強雙向溝通,在地人的意見彙整列案追踪列管。

  為回應上開居民強烈要求,除了持續強化與在地人溝通外,特就營造原住民就業機會考量,結合在地原住民社團辦理推動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活動。由原住民同胞自行辦水土保持教育宣導,不但能有效化解語言、文化阻隔,直接傳達水土保持重要性、鼓勵原住民依規定申請做好水土保持安全維護工作等優點;而石門水庫集水區在地團體、民意代表、熱心人士看到政府確實尊重在地聲音,持續辦理各項工程的說明會,加強與當地居民溝通,聽取在地民意輔導解決問題,漸漸地認同與支持水土保持工作,願意參與義工,協助水土保持業務推展。於95年12月份活動結束前已有81名原住民同胞自願加入,而開始反對聲浪最大的地區代表,慢慢地轉變為水土保持局的友人。

  96年度檢討,認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辦理走入社區深成效豐碩,值得推廣到山坡地各原住民部落擴大辦理;並考量本局辦理「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治山防洪計畫」需要與在地人加強溝通、協商配合等因素,乃訂定「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執行計畫」一種,由本局各工程所執行,計辦理144場,6,183人參加(如附表 DOCX / pdf / odt)。本項活動因配合水患治理,故居民問題偏重在改善水土保持設施安全及優化社區(部落)水土保持環境上。整體而言,居民反應熱絡,對本局執行走入社區活動,多予肯定與支持,甚至要求其他相關單位比照辦理,另有桃園縣、嘉義縣等政府參照本局走入社區方式,辦理山坡地水土保持相關教育宣導。

伍、走入社區執行重點

  水土保持走入社區,主要在加強溝通、協助居民解決水土保持問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與在地民眾建立伙伴關係,以達全面性的「預防管理」及在地化的「自我管理」之目的,執行重點如下:

一、強化溝通、取得認同:強化政府與在地居民間之溝通管道,掌握在地心聲,順應民意,取得在地人對本機關的認同。

二、加強宣導、凝具共識:加強水土保持宣導,建立正確防災觀念,凝聚維護社區水土保持安全、營造安全美麗家園共識。

三、結合在地社團、引導全民參與:結合在地團體或熱心人士,建立在地化管理組織,落實水土保持輔導,促進全民參與。

四、建立在地化自我管理社區,並輔導在地人實際操作,並將參與人員、意見領袖等熱心人士之納入人力資料庫中,以為本局及地方政府辦理各項宣導、防災、管理、維護、通報等活動之人力需求之優先考量。

  走入社區是尊重在地聲音「以人為本」的具體作為,採用深入偏遠地區(教會、部落或社區)直接與民眾面對溝通方式進行,與一般的教育宣導注重政令宣達、觀念告知、注意事項的提示,強調的是單向的知識傳遞之活動目的有別。

陸、成果與展望

  推動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之目標,可概分為短、中、長目標。短期目標在「取得民眾認同與支持」,加強宣導民眾依法申請依核定計畫實施,輔導居民做好水土保持維護,並成立水土保持服務團免費為民服務。中期目標在「強化在地參與」,輔導在地建立水土保持安全社區,加強水土保持自我檢查及施工安檢,並營造民眾參與水土保持工作機會,推動全面性預防管理及在地化的自我管理。長期目標在「建立伙伴關係」,經由全民的參與,共同守護水土資源,營造安全美麗家園,達成水土保持生根在地,促進國土保安及永續發展。

  本局自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試辦開始,到推廣到全國原住民部落,共辦理286場,計有13,647人參加。其具體成效是讓在地人的意見充分表達,並將關心生活環境安全轉化為維護水土資源環境,認同及支持水土保持工作推展,共創安全美麗家園的社會安定力量,引導在地人參加本局水土保持義工或成為在地負責協調窗口。另配合石門水庫集水區整體保育治理及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治山防洪計畫之執行,參酌居民建議,改善原住民社區(部落)水土保持設施安全,優化社區的生活環境安全。讓政府預算經費花在維護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安全的需求上,使人民的意見及政府照顧民眾的行政作為,能被充分的溝通討論,對彼此互信的建立有正面的效果,並奠定後續推動水土保持全面性的「預防管理」及在地化的「自我管理」工作的基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1-07:1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