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重現生機抽藤坑溪-台中縣新社鄉中和村

水土保持局 丁振章‧陳柏安‧李宗龍

壹、區域概述

  抽藤坑溪集水區(以下簡稱本集水區),位於台中縣新社鄉中和村內,為大甲溪支流,主流發源於頭櫃山,流向西南向東北至張大人營,於十股林轉往西北方向後匯入大甲溪,其集水區面積約為1,680公頃,主流長約11,250公尺。區內地質主要為上新世砂岩及頁岩層所組成。

  本集水區內因地理環境優越、氣候怡人,惟近幾年來因集水區受到地震、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之侵襲及人為開發破壞之影響,尤其以七二水災最為嚴重,其主要災害可分為:一、坡面沖蝕,二、崩塌地。土石災害已成為本集水區內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且災害因素亦造成本區發展上之重大限制,同時對於居民生命財產及經濟造成威脅。

  有鑑於此,水土保持局積極委託各學術及民間單位進行抽藤坑溪集水區整治規劃及計畫區內各類整治工程與生態復育工作,提昇集水區內居民生活水平與帶動整體社區營造契機,進而恢復原本饒富盛名之觀光休閒地區。

貳、整體治理規劃

  本集水區歷年來遭受八七水災、賀伯颱風、921地震、桃芝颱風及七二水災等天然災害,尤以921地震後,上游土石鬆動,更是危害主因。有鑑於此,水土保持局於是進行野溪治理、崩塌地治理、土石流潛勢流治理、農村新風貌及農村聚落重建等工作,營造土石災後鄉村新風貌。

  抽藤坑溪治理對策如下:

一、減緩現有溪床坡度:

  配合水理分析檢算,依據河道中心線、縱斷面測量,於中、下游區域以固床工方式穩固現有溪床,減緩現有溪床坡度,避免因土石流動,持續將溪床刷深,引起二側溪岸再次崩塌,增加土石料源,並在中、下游河段配合施做固床工及混凝土砌石護岸,也可運用綠化格框護岸來保護現有兩側之農田及住戶之安全。

二、穩定水流流向、保護河岸:

  除加強彎曲河道凹岸河槽刷深處之基腳保護,以現地大型岩塊堆砌來穩定水流方向、保護河岸,誘聚河灘堆積,避免彎曲河道凹岸河槽再遭侵蝕刷深。部分下游河段配合混凝土砌塊石護岸構築,以保護二側溪岸,進而維護其上坡面之農作、道路及住宅之安全。

三、營造生態環境:

  中、下游地區因緊鄰現有聚落,除考量治山防災設施外,以近自然生態工法設置護岸,並且配合親水綠化設計原則來營造親山親水之生態環境。此外,部分通水斷面不足之管涵、箱涵或是橋樑,則一併進行拓寬改善之工作。

  經水土保持局規劃治理後,明顯可見其整治前後之改變,可說如浴火鳳凰一般,脫胎換骨。

參、區域動、植物生態

一、動物相

  (一) 鳥類:區域內常見的鳥類有大冠鷲、台灣藍鵲、竹雉仔、斑鳩、白頭翁、貓頭鷹、白鷺鷥、夜鷥、褐頭鷦鶯等。

  (二) 魚類:抽藤坑溪集水區內有台灣鬚?(俗名一枝花)、台灣石賓(俗名石斑)、台灣纓口鰍(俗名石貼仔)及粗首臘(俗名溪哥)等。其中,台中縣農業局保育課指出縣內新社鄉五條野溪中的台灣間爬岩鰍、台灣鏟頷魚、石斑、鱸鰻、蓋斑鬥魚、台灣白魚、短吻紅斑蝦虎等魚類,都是政府公告的保護魚種,已經發佈封溪禁魚公告命令,禁魚範圍從抽藤坑溪與大甲溪交會處往上游至溪頭止,長約12公里,目前時間從95年10月24日起為期3年。

二、植物相

  本集水區除坡地聚落、道路及農業種植之地區外,其他區域大部分為植物覆蓋,植物資源特別的豐富,常見(主要)種類包括梅花、仙丹、杜鵑、薜荔、炮杖花、楓香、光蠟樹、台灣欒木、筆筒樹、腎蕨、鵝掌柴(江某、鴨腳木)、非洲鳳仙花、野桐、樟、野牡丹、榕、台灣山桂花、水柳(河柳、水柳仔)、台灣青芋、姑婆芋、台灣蘆竹、地毯草、綠竹、月桃、槲樹、相思樹、山黃麻、白匏子、烏臼、九芎(拘那花、苞飯花,小果紫薇)等。

肆、規劃及設計

  為確保本地區地貌及水陸域之生態,採用較為生態的工法進行整治,除了防止溪流縱橫向沖刷以外,更創造生物所能棲息之多孔隙環境,恢復原有河道景觀,同時兼具防災等功能成效。

  本文將以目前已完工之「抽藤坑溪中和橋下游整治工程」(以下簡稱為本工程)做為介紹:

一、護岸

  本工程護岸形式共設計有三種,混凝土砌塊石護岸、預鑄式槽框護岸及場鑄綠化槽框護岸等。其中混凝土砌塊石護岸為取用天然之石材,營造自然護岸粗糙性及多孔性,並考量安全所設計的工法。至於預鑄式槽框護岸及場鑄綠化槽框護岸則是考量環境綠美化、多孔隙及安全所設置的近自然工法,除可增加護岸變化多樣性,並配合親水設施,使人與自然更加貼近與瞭解。

  其中預鑄式槽框及場鑄綠化槽框護岸格框內採填塞植生包,並噴灑草種,營造護岸綠化程度。

二、固床工

  利用原有河溪內之大小塊石,採用拱形構造並以漿砌塊石,營造自然河道風貌,並於固床工前營造出深潭之景觀,除了提供魚蝦之活動,於枯水期間更能保有河溪內溪水不易枯竭,施工期間則能當作沈砂池使用,減緩下游淤積之情形,並做到固砂防洪之功效。

三、親水設施

  藉多元化生態工法,使遊客瞭解生態工法之真正內涵,導正社會許多誤解,落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計畫。

  (一) 親水階梯

  為使民眾能更貼近水域,瞭解並觀賞抽藤坑溪流中各種魚類、兩棲類、昆蟲、水中植物及鳥類等的生態及生活方式,經當地居民討論建議,於是護岸每約50~60m便興建1座親水階梯,同時提供學生戶外教學使用。

  (二) 親水步道

  護岸旁增設可讓民眾散步、休憩及運動之景觀步道,走在其中,山谷吹來徐徐涼風,伴隨著空氣中蘊藏河溪之水氣,曬著暖洋洋的日光,將是工作之餘,放鬆心情之一大享受,除此之外,也帶動中和村更多的旅遊人潮。

伍、富麗農村建設及觀光休閒產業

  抽藤坑溪自921地震及72水災的肆虐以來,原有蓬勃發展之觀光產業及農產品就此一落千丈,為了提振休閒產業及保全中和村的安全,水土保持局積極改善週邊環境,深獲當地居民的感謝,在工程用地的取得上,居民也總是不吝嗇的無償提供使用,在這樣彼此相互配合下,要恢復以往富麗農村建設及觀光休閒產業可說是指日可待。

  就觀光產業發展方面,水土保持局與縣政府及鄉公所相互合作,加上當地休閒園區如薰衣草森林、桃李河畔等配合下,提供一條以紫色花系為主的紫色路線,讓來到這邊旅遊的訪客,欣賞到以紫色這個具有神秘色彩及浪漫情懷的農村之旅。

  除了與地方配合努力打造此一紫色路線外,為推動休閒觀光果園及農產品,更於2006年舉辦以抽藤坑溪為主之紫色薰衣草祭活動,擺放當地盛產的橘子、葡萄及香菇等農作物展示,活動期間亦舉辦以抽藤坑溪中和村為主之親子寫生活動,將原本呆板且不美觀之擋土牆,化作成一連串美麗的圖案,讓旅客更了解抽藤坑溪這美麗的鄉村。

  新社抽藤坑溪目前為水土保持局重點治理區,往後除了硬體方面建設之外,更將周邊農村相互連接,善用當地景觀,配合當地節慶活動,由下而上聽取居民意見,舉辦相關活動節目,以增加當地能見度,進而吸引人潮。

  在產業發展方面,往後應以推動精緻農業為發展方向,才能增進農村經濟條件,並加強當地水土保持、灌溉工作,加強區域網絡排水能力,方能有效改善基礎生產環境,增加外來休閒人潮之休閒遊憩意願,尋求更多民間投資經營,考慮森林步道、登山步道及現有小規模景點,整體規劃為一森林遊樂區,提供深度旅遊。

  公共及公用設施方面,提昇道路服務品質對整體農產品輸運效率及其新鮮度影響頗大。並配合本集水區遊憩景點,例如:桃李河畔(位於暗影坑溪)、薰衣草森林(位於抽藤坑溪上游)等之開發利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重現觀光盛況。

  七二水災造成本集水區多處災害,自然生態環境破壞,而使觀光人潮銳減。經水土保持局改善邊坡穩定,使交通通暢,進而達到集水區保育、恢復原有青山綠水之自然生態景觀,同時為中和村居民帶來更多商機,再現觀光人潮,增進地方繁榮,型塑中和新風貌-紫色、浪漫、抽藤坑。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2-14:1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