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家政推廣工作執行成果

輔導處 阮素芬․楊宏瑛

一、前言

  台灣的農業發展歷程是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其成功原因除了有勤奮的農民、一流的農業技術、適當的政策導引外,農業推廣工作的廣泛、深入亦功不可沒。農村家政推廣教育即為農業推廣重要的一環,是提升農村婦女知能、改善農家生活的關鍵性工作,也是安定農村的重要力量。

  農委會自民國45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農村陸續推動家政推廣教育工作,由農復會家政顧問指導台灣省農會辦理農家生活改善工作。由於早期農村環境與生活品質未盡理想,農家婦女地位普遍不高,接受教育機會不多,透過台灣各級農會輔導成立家政班,培訓班幹部與班員,希望藉由健全的組織與家政教育,加速環境改善及提升農家婦女人力素質。50年來,家政班數已達4,966個,班員人數達122,424人,家政推廣教育工作從早期民國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以食物與健康、家庭改善及簡易縫紉為重點,傳播農業生產改善、農家生活及農村環境改善新知為主軸,至60年代增加家庭害蟲防治、兒童保育、美化家庭環境與副業技能訓練,近年更因應社會經濟環境變遷,著重終身學習與預防醫學,推動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以及開創新收入來源與增進高齡者福祉工作,加強農村婦女經濟事業發展與高齡者健康照護工作,如輔導農村婦女開創副業計畫、田媽媽輔導經營計畫,創造農村婦女就業機會;改善高齡者生活,建立農村照護網路,並開創農家居家照顧服務及訓練,在期進一步培育農村婦女取得專業技能證照,創造農村婦女就業機會,使農家婦女成為改善農村生活與農家經濟的重要支柱,也大大提升農村婦女的社經地位。本會自95年6月起策劃推動「新農業運動」,以「創力農業」、「活力農民」及「魅力農村」為三大構面,其中農村婦女的輔導亦列為「活力農民」之重要業務之一。

二、農村婦女角色變遷與輔導歷程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農村經濟結構改變與人口外移,農村人口逐年老化,為了不讓慢性疾病成為農家的負擔,建構農家健康生活亦納入家政推廣教育之重點工作,培養農家婦女正確的營養保健觀念,改善農村高齡者生活品質,開創農家居家照顧服務,建立農村照護服務網絡。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本會推動農村婦女輔導下之家政推廣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吸收班員並組織家事改進班,按月召開班會,並安排教學指導課程,傳授衣食住行的基本家政知識及持家技能。

  第二階段:配合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加強家庭生活品質的改善及環境美化等工作,包含農宅改善、農家環境綠化及美化工作外,並重視環境淨化工作與衛生保健等方面,此外並提供副業技能訓練,提升營農婦女能力。

  第三階段:除注意營養保健與生活品質外,鑑於農村之高齡化現象,家政推廣則轉以高齡者生活改善、開創居家照顧服務,同時開發農村婦女前在生產力,以及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發展地方料理、開發田媽媽產品及地方伴手禮等,讓農村居民活得健康、有尊嚴,並創造農村婦女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經濟。

  由家政推廣之發展階段來看,有幾個重要之發展趨勢與議題:

  (一) 由以「婦女」為主要對象,擴及關注「老人」。

  (二) 隨社會環境變遷,早期著重家庭之「物質」及「環境」改善;近年來則以「健康生活」為主要關注議題。

  (三) 因應整體環境對農業之衝擊影響,家政推廣亦致力於協助農家生計,包括:提升營農婦女能力,輔導農家婦女經營副業,開創新的收入來源等。

  (四) 以教育策略培育、發展農漁村婦女,提升其生活品質,而達成「自助」之餘,近年來亦倡導「助人」,鼓勵婦女投入志願服務行列回饋鄉里。

  (五) 隨農村社會之變遷,農家面臨之問題亦趨向多元、複雜,家政推廣策略除以「教育」協助其預防問題,透過「諮詢」、「資訊提供」或「資源連結」亦是協助農家面對問題之重要推廣策略。

三、農村婦女輔導現況

  (一) 提升知識管理,推動農村婦女終身學習

  農村家庭之健全發展關鍵為兩性均衡發展、均等、平權及共同分擔分享的原則,當前農家婦女的潛能仍有提昇的空間,農村婦女,尤以中年以上者受正式教育有限,估計50%中年以上農家婦女之教育程度在國小及國小以下,資訊及運用資訊能力缺乏,且經濟缺乏自主,常未參與家庭重大經濟決策,以及日益增加之農村外籍及大陸配偶之學習更是重要課題,因此本會現階段以終身學習理念規劃農家婦女及家政班課程,提供學習管道以利其接受改善生活之資訊與技能,同時提供社會支持網絡、拓展視野,增進其處理問題的能力,方能提高其自主性並參與家庭重要決策。

  為降低知識落差,本會持續推動農村婦女終身學習,以農村地區家政班為輔導對象,辦理活絡農村家政班組織,強化家政班教育功能,提供農家及偏遠地區婦女包括外籍配偶學習機會與建構人際網絡,減少弱勢婦女之知識落差,同時提升生活經營能力促進農家之健全發展。96年度輔導244個鄉鎮農會2,652個家政班強化其功能,提供農村婦女學習課程。課程包括營養保健、健康老化、在地老化與尊嚴老化、關心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如何侍親、照顧經驗及開源節流」等,共計輔導59,200人農村婦女,提升農村婦女生活經營能力,降低城鄉知識落差。

  (二) 提升生活品質,促進農村婦女健康管理能力

  台灣地區早在民國82年高齡人口數達149萬人,占總人口數7.09%,高齡人口(超過65歲者)比例已超過聯合國所訂定的7%之標準,成為人口高齡化之國家;95年高齡人口為228萬餘人,占總人口數之10%。而在於農村,由於社會經濟轉型,青壯人口外移,使農村高齡化情形更形嚴重,台灣地區農業基本調查顯示,民國74年農村高齡人口佔全農戶人口之6.96%,民國88年增為14.0%;93年台灣地區農家戶口抽樣調查報告顯示,農牧戶內滿15歲以上人口中,65歲以上高齡者為610,081人,占全農村人口之18.91%,根據民國95年台灣地區農業統計指標顯示,農村地區人口數為3,232,592人,同時95年請領老農津貼人數為732,229人,估算農村高齡人口應至少占農村人口的22.65%。

  93年度農村失能者照護現況調查顯示,造成失能之主要原因中風與糖尿病,其次為老邁,據醫療報導,我國洗腎人口增加,洗腎人口占全人口之比率排名僅次於美國。罹患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導致死亡只是一小部分,其餘大部分造成程度不一之殘障與失能,失能是可預防的,及時之復健也可使失能度降低維持不錯之生活品質。另外感染性疾病如肺結核、牙週病、肺炎(含SARS)、愛滋病、登革熱、禽流感等亦威脅農村居民之健康,必須積極防治。慢性疾病及潛在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骨質疏鬆症、痛風、肝功能異常者為農村居民之主要健康問題,且其合併症是造成失能之主要原因,且該等慢性疾病及潛在慢性疾病亦已年輕化,農民極缺乏疾病預防保健觀念,本會認為,營養保健及預防醫學概念之學習應由農村婦女教育著手,使家庭之中間份子婦女了解營養保健及預防醫學之重要性,由飲食、生活習慣來帶動全家之健康維護。因此本會農村婦女輔導中帶入營養保健概念外,讓農村婦女由年輕時即建立及維持家庭良好的飲食習慣,以維繫家人健康及減少失能之發生。進一步更積極推動輔導高齡者生活改善,將高齡者組成自主性之自助與互助組織,提供營養保健、休閒育樂、生活調適與經驗傳承課程,並協調衛生、醫療單位等在地資源,辦理健康檢查以評估高齡者健康狀況,據以提供醫療保健與居家生活照顧服務。藉由高齡者生活改善班之推動,讓高齡者學習並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生活品質,96年度輔導175個鄉鎮成立231個高齡者生活改善班,讓農村高齡者學習自我健康管理,共計輔導高齡者12,489人。

  (三) 增進高齡福祉,建構農村社區化照護網絡

  為增進農村地區高齡者福祉,除由個人教育著手提升高齡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本會輔導27個醫療資源較缺乏的鄉鎮成立農村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以建構農村社區照護網絡,同時培育志工763名,辦理電話訪問及問安,全年統計17,210戶,並訪視失能者440人,關懷農村失能者家庭、獨居與孤獨高齡農民等,並結合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成為服務網絡,宣導「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如提供有關失能老人及身心障礙者補助使用居家服務試辦計畫等之資訊、諮詢及轉介服務,並協助開發案源。

  (四) 增加就業機會,強化農村婦女專業能力

  台灣農村農村經濟收入遠遜於都市,再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農民生計可能受到衝擊,因農村婦女之經濟能力密切影響農家生活品質,亟需輔導農家婦女發揮經營產業的潛能,並發揮團隊經營力量,利用周遭的農業資源經營副業以開創新的收入來源,自90年開始,安排訓練課程培訓家政班員,強化農村婦女專業能力,包括辦理副業經營訓練、第二專長訓練、家政專業訓練包括照顧服務員訓練,家庭照顧者訓練、家事管理員訓練等,96年新增輔導副業經營(田媽媽)15班,輔導人數118人,持續輔導137班,輔導人數1,155人;輔導17個縣市辦理第二專長訓練89班,輔導2,670人,考取職業類科證照人數860人;輔導16個鄉鎮農會辦理照顧服務員及家事管理員訓練30班,共計培育照顧服務員207人,家庭照顧者118人,家事管理員577人,培訓後可投入餐飲服務、烘焙、休閒、照顧服務及家事服務的市場,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本年度培訓後學員就業從事照顧服務工作者93人,照顧親人142人,就業從事家事管理工作者123人。

  本會除強化農村婦女專業能力外,專案輔導農村婦女集體開創與經營副業,並為該等農村婦女副業班所註冊登記之名稱及識別標章稱『田媽媽』,並訂定之「農村婦女開創副業獎助輔導要點」,獎助各基層農會家政班或提昇營農婦女能力班,經營下列至少一項以上業務:

  第(一)類:到宅家事服務、到宅照護服務及送餐服務等。

  第(二)類:田園料理(可配合經營休閒農業、民宿等)。

  第(三)類: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米麵食餐點。

  第(四)類:地方手工藝品。

  目前全國共有『田媽媽』152班,成員共1,273人,田媽媽班多以當地之農特產品為發展特色,發展出該地之特色產品,90年,全台21班田媽媽創造產值4,487萬元,至96年,全台田媽媽共創造營業額達新台幣2億7,000萬元,不但改善農家生計,亦為活絡農村之重要措施。

四、未來展望

  (一) 推動高齡照護,建構農村健康生活

  因應台灣高齡化社會來臨,96年5月行政院核定「長期照顧10年計畫」,農村地區高齡照護本會更責無旁貸,因此農村地區高齡人口照顧、農村地區人口健康改善及健康管理,更是家政業務未來重點工作之ㄧ,未來在家政推廣教育持續積極推動農村婦女健康教育及高齡照護,以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前提將高齡者組成自主性之自助與互助組織以提供營養保健、休閒育樂、生活調適與經驗傳承等課程,讓老人活得健康、獨立自主與有尊嚴,並由農村婦女健康教育之普及,將觀念及作法應用於家庭,使健康教育擴大普及至農家所有成員,以建構農家健康生活,進一步建構一個符合農村高齡者居住之無障礙且安全的居家及照護環境,並吸引外來高齡者搬至農村安老,亦能創造農村照護人口之就業機會。

  (二) 輔導農村新住民,安定農村社會生活

  因應社會變遷,農村地區引進高比例之新住民,因文化及生活差異,造成農村地區社會潛在不安定性,近年積極輔導農村新住民,組織農村新住民,透過生活文化教育、鄉土地方認同、家人與人際關係建立等研習,讓農村新住民加速認識及融入台灣之文化、社會與生活中,安定農村社會生活,進而輔導專長訓練及協助就業,除改善農家經濟外,更成為台灣農村地區發展之最佳幫手。

  (三) 擴大農村婦女創業,改善農村經濟

  台灣農村婦女的地位受到農業生產條件改變、教育普及、男女平權及婦女潛能受認同等因素影響,已從農村社會生計維持的配角提昇至男女相當之地位,本會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輔導並擴大農村婦女創業及副業經營,除改善農業經營,輔導轉型發展具地方特色料理之餐飲業與休閒旅遊之服務事業,促進農村經濟活絡與創造就業機會外,積極發展地區農特產品及其加工品,促使產品多樣化、精緻化,增進農民收益,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同時結合媒體活動力與傳播力,加強宣導「時令」美味農漁畜產材料,帶動地方特色料理及農特產加工品發展。進一步整合形成在地區域性產業供銷鏈,實質增加農家收入,活化在地產業組織,建構推動體系,形成地方產業聯盟,以奠定農村地區的經濟基礎,改善農村經濟。

  (四) 應用農村婦女人力,推動農村社區發展

  農村婦女為農村地區家庭及社區之核心,農村婦女輔導已為農村地區人力發展奠定基石,未來持續開發婦女人力及潛在生產力,激發農村婦女社區認同,配合農村自然環境條件,從產業出發推動農村地區發展。

五、結語

  台灣農村婦女輔導工作推展已超過50年,農村婦女輔導業務重點由早期的家庭與環境衛生教育,到目前的農村婦女創業,高齡照顧及居家健康管理,見證了台灣農村由傳統轉型至現代的歷程,今後本會有關農村婦女輔導業務將賡續以往之成果與基礎,積極發揮農村婦女潛能,並因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配合農村與農民需要,積極創新,推動農村社會進一步發展。家政推廣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國各鄉鎮落實紮根,讓農村婦女及農村高齡者活出尊嚴與活力,是安定農村的重要力量,也是農業發展幕後的推手。

  現代化的農村家政推廣工作,不僅提升農村婦女知能,改善農村高齡者生活,同時也創造新的產業及就業機會;而農村婦女及高齡者藉由參加研習活動,與農村社區發展之間亦更緊密,成為農村生活安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期能以活潑多元的方式呈現家政推廣的活力與創新。

  未來家政推廣教育需要政府、各級農會、學校及各層面熱心人士共同推動與參與,更需要志工的投入,持續以現代化的創新觀念,推動符合農村婦女與農村高齡者的家政工作,培育更多的優秀農村婦女,讓他們在農村社會及經濟有更大的揮灑空間,也讓高齡者在地過著快樂的銀髮生活,打造更具和諧、安定的農村。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3-04:2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