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企劃處 林文傑

一、糧食產量創新高 但糧價仍將維持高檔

  聯合國糧農組織2008年5月22日表示,儘管2008年糧食產量將創下新高紀錄,不過糧食價格仍將維持高檔,使得全世界最窮困的人更無法取得糧食。糧農組織助理執行理事格南說:「我們面臨的困境就是挨餓的人數將增加好幾百萬人。」格南表示,為了因應糧食需求的增加,農業生產在2030年之前必須增加50%。

  雖然2008年全世界穀類產量將創下新高紀錄,但依據糧農組織的最新數字顯示,只比2007年增加3.8%。糧農組織的糧食展望表示,今年「市場供應吃緊,可能導致價格繼續激烈波動」,產量的增加將無法趕上需求的增長或需要補充的存糧。

  糧食缺乏與後續的價格上揚已影響到全世界的窮人,在許多國家引起暴亂。糧農組織表示,雖然糧食價格自2008年2月以來仍維持穩定,不過2008年前4個月已比2007年同期增加53%。

  對那些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情況特別令人擔心。糧農組織估計,至2008年底,進口食品價格可能會是公元2000年時的4倍。

  格南說:「一度是廉價的食物,現在已不再是廉價商品。節節上升的食物價格已讓8億5,000多萬人無法接受,不過還會更加惡化。」

二、南韓民眾走上街頭 抗議政府恢復美牛肉進口

  由於恢復美國牛肉進口是華府批准與南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先決條件,在南韓政府取消爭議性的美國牛肉進口禁令後,2008年5月29日有數百名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要求總統李明博下台。

  目擊者表示,抗議民眾是由十多位帶著嬰兒的家庭主婦領隊,遊行到警衛森嚴的美國大使館附近。抗議民眾手持寫有「李明博下台」字眼的標語牌,當遊行隊伍到達有數千名鎮暴警察把守的一個十字路口附近時,高呼反政府口號。

  在韓國農業部長鄭雲天公布美國牛肉進口和檢查的新規定後,出現了這項抗議行動,稍早前警方即已扣留200多名抗議群眾。美國牛肉可望在2008年6月初在韓國上市。

三、聯合國糧農組織籲請國際社會協助貧窮國家增加對農業投資

  面對當前國際糧食價格高漲及供需失衡所造成的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國際社會協助貧窮的糧食進口國家,增加對農業的投資,以提高當地的糧食生產。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一篇預定6月3日至5日於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高峰會議提出的報告中指出,當前的世界糧食問題正好提供增加對農業的投資,以把握提高糧食生產的歷史契機。報告強調,「高糧價代表著增加對農業投資的絕佳機會。」

  報告說,面對糧食價格高漲,土地與水資源不足,氣候變遷,能源需求增加及人口日增,國際社會應採取緊急及具體的行動來解決饑餓與營養不良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提供最貧窮及遭受饑餓為害最烈的國家緊急援助。除了直接提供糧食援助,短期可行的工作包括提供小農們種子、肥料、牲畜飼料及其他須投入的資金與物件,以增加當地的糧食生產。

  如果這些措施能有效地施行,將可增加貧窮國家的糧食供應,改善當地人民獲取糧食的可靠性,增加小農的收益及協助降低當地的糧食價格。

  為提供低收入的糧食短缺國家種子、肥料及其他須投入的資金與物件,聯合國糧農組織已要求國際社會提供17億美元的資金協助,並從2007年12月起迄今,從自有資源中撥出1,700百萬美元執行此一援助計畫。

  報告中說,此一援助計畫的重點在為貧窮農人服務的農業研究及基礎建設,讓貧窮的農人們有更好的管道來獲取生產所需的土地、水、資金及其他需要的物件。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狄伍夫希望即將來羅馬開會的世界領袖們,能支持增加農業生產所需的緊急行動,特別是為遭受糧價高漲影響的國家。

  此外,他也籲請受援國家的政府,在國際合作夥伴的支持下,應進行必要的公共投資及提供私人投資的有利環境,同時要確保最脆弱的族群,如兒童、老年人及懷孕的婦女,免於饑餓。

  本屆世界糧食高峰會議主要將討論,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所需的政策、策略與行動計畫,特別是解決高糧價問題的措施。

四、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 熱帶氣旋對緬甸產糧區重創甚於大海嘯

  聯合國糧農組織2008年5月8日表示,緬甸農業核心地區已因熱帶氣旋「納吉斯」侵襲而遭受重創,當地漁業和農業受損程度尤甚於亞洲大海嘯發生時。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許多地區是其他地區魚類、稻米和豬肉的重要供應來源,但當地目前散佈著風災罹難者遺體。

  糧農組織發表聲明說:「熱帶氣旋納吉斯在該區域(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所侵襲的地點,恰與2004年大海嘯的災區相同,但這次的衝擊據信遠甚於上次。」

  聲明中說,衛星影像顯示,港灣內有一些受損的漁船,而漁港則遭到強風與海浪嚴重破壞。

  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也正是緬甸的稻作地帶,糧農組織亞太地區代表何昌垂表示,現在必須將下次插秧期提前,以防糧食短缺。

  他說:「主要插秧期的準備時間正在消逝中,而這個時期從6月初開始,也就是雨季開始降雨時」,「現在重要的工作是迅速調集品種和數量正確的水稻種子以及肥料等生產投入要素,以便及時恢復農業生產力。」

  身在緬甸災區的救災人員警告,如果救援物資無法立即送交災民,則糧食供應將耗盡,而疾病和飢餓將造成第二波死亡潮。

五、拉美國家發布地區糧食緊急狀態 呼籲國際協助

  由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古巴等國家組成的阿爾巴貿易集團所召集的拉丁美洲國家高峰會議,在經過一天的因應糧食危機高峰會議後,17個與會的拉丁美洲國家政府2008年5月7日發布地區糧食「緊急狀態」。不過這項會議也凸顯與會各國領袖在意識型態上的歧見。

  會議的最後聲明包括委內瑞拉所提的一億美元榖物增產計畫,不過墨西哥曾表示,這項計畫應刪去,因為它只是一項建議。

  除了薩爾瓦多和哥斯大黎加外,與會各國領袖都簽署了這份最後聲明。薩爾瓦多和哥斯大黎加指責委內瑞拉及其左派盟友反對自由貿易。

  會議除呼籲拉丁美洲加速糧食生產,同時呼籲第63屆聯合國大會在2008年9月舉行時,討論世界糧食危機問題。會議聲明籲請拉丁美洲各國政府增加農業投資,國際社會則應「大幅」加強合作,以紓解糧食危機,該聲明亦建議這個地區的私人銀行將一成的資產投資在農業發展上,會議並且批評已開發國家的農業補貼和技術壟斷傷害了貧窮國家。

六、紅樹林消失是緬甸風災死傷慘重部分禍因

  東南亞國協秘書長蘇林2008年5月6日表示,納吉斯熱帶氣旋侵襲緬甸造成罹難人數慘重,原因之一為紅樹林遭到摧毀,因紅樹林可充當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緩衝。

  納吉斯氣旋在2008年5月3日肆虐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並襲擊緬甸大城仰光,造成數萬人喪生。蘇林說:「衝擊之所以會如此慘重,是因為人口增加。」

  蘇林指出,人口增加導致「紅樹林被蠶食鯨吞,而紅樹林一向可充當居住區與潮汐、大浪和風暴間的緩衝帶」,「所有紅樹林棲息地都已遭摧毀,人類如今直接成為大自然力量的被害者。」

  東南亞國協地區生物多元化保育中心則稱,伊洛瓦底江是全球淤塞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理由不外沿岸農業活動密集,森林遭到砍伐。

  該保育中心指出,保育森林區外的土地皆已被轉作農業之用,保留地之內的紅樹林「如今正在快速消失」。

  該中心引述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1977年到1986年之間紅樹林遭摧毀的速度維持不變,所有紅樹林將在50年內消失

七、專家表示 需多年降下大雨方能扭轉澳洲大旱造成之災難

  澳洲氣象局2008年5月5日發表報告說,嚴重乾旱重創農業生產,澳洲必須好幾年都降下大雨,才能扭轉乾旱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反聖嬰現象」在以農耕為主澳洲東部地區引發連續數個月滂沱大雨,讓各界相當樂觀認為,這場百年來最嚴重乾旱可能終於接近尾聲,但澳洲氣象局在此時提出這份報告。

  氣象局的最新發現顯示,近10年來降雨量低於平均且高溫的「大旱」現象,在澳洲大陸多數地區仍未解除,而解除旱象所需的降雨,目前仍不可期。

  氣象局在2008年5月報告中指出:「要解除非常長期的雨水不足,必須好幾年降雨量都在平均值以上。」報告中並稱,過去兩年來大多數地區長期降雨不足現象增加。

  報告說:「過去5到10年期間,澳洲南部與東部廣大地區的創紀錄高溫加上廣泛乾旱,狀況可謂史無前例,至少部分是肇因於氣候變遷。」

  根據澳洲官方數據,2006至2007年乾旱造成澳洲農產減產一成,重創許多農村社區,農民與地方企業嚴重缺雨水。

  若干專家2007年預估,最新一波反聖嬰現象可以打破乾旱;所謂反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溫度降低,可為澳洲大陸帶來降雨。

  但澳洲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學家柏蒂歐表示,這類大雨只讓部分地區受益,且如今似乎已接近尾聲。

八、國際稻米研究所 提出稻米增產9大建議

  成立於1960年,總部設於距馬尼拉以南約60公里菲律賓內湖省,亞洲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農業研究機構—國際稻米研究所 (IRRI),在一份報告中就米價高漲問題,向各國政府及國際機構提出9項短期及長期解決策略,希望能讓全世界貧民都有飯吃。

  國際稻米研究所在名為「稻米危機,如何因應」的報告中說,全世界約有11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這其中又有2/3是住在以米為主食的亞洲國家,貧民必須將所得的3成至4成用於買米,米價的飆漲已令這些人吃不消。

  報告指出,以泰國普通米為例,2007年12月的價位為每噸362美元,但2008年4月已飆漲至每噸1,000美元。

  國際稻米研究所稱,世界各國必須進行第二次的綠色革命,以避免饑荒以及群眾饑餓的事件發生,而保持米價低廉的最佳策略就是讓產量增加的速度快過需求。為達成此目標,該機構提出數項策略,包括:對亞洲稻米生產進行農藝改革,以縮小供需差距;加快推廣新的收成後技術,以減少損失;加速引進並採用高產米種;強化並提升稻米培育及研究。

  此外,國際稻米研究所還提到:應加快對全世界上萬種米種的研究,以利專家充份運用此廣大米庫所蘊藏的潛力;培養新生代的稻米專家及研究員;增加針對農業基礎建設的投資;改善輸入及輸出項目的行銷系統效率;為貧民強化食品安全網等。

  報告分析,全球稻米價格高漲、供應吃緊的背後原因,包括了消費量增加、年收成增長減緩、稻田面積擴展有限、投注於農業發展的公共投資減少、氣候異常、蟲害問題捲土重來以及農田原料及燃料成本上升等。

九、10億亞洲人受糧價高漲影響 亞銀將協助平抑糧價

  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2008年5月3日在馬德里所舉行的亞銀年會表示,亞銀將提供「相當大」數額的預算協助受糧食價格飆漲影響國家。飛漲的糧價已影響到亞洲地區10億人口。

  黑田說:「金額視受影響國家提出的要求而定,可能的貸款金額相當大,但不會很龐大。」

  總部設在馬尼拉的亞銀,也將於2008及2009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貸款,資助農業基礎建設計畫,例如旨在長期提升產量的興建鄉村道路和灌溉系統等。

  黑田指出,「亞洲擁有龐大人口,但耕地卻有限,水供應也受限,因而未來農業產量必須增加。」

  亞洲大部分地區以稻米為主食,具指標性的泰國稻米目前每公噸售價約1000美元(約台幣3萬多元),較亞銀1年前於日本召開年會時已暴漲3倍。

  糧價飆漲也助長全球通貨膨脹,亞銀預估亞洲各地今年的通膨率將上揚至5.1%,是10年前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準,令各界越來越憂心可能會爆發動亂。

  當前的糧食危機被歸咎於乾旱造成作物歉收、種植更多生質燃料作物而非糧食作物,以及中國和印度等國生活水準提升導致肉類和乳品的需求暴增等。

  黑田表示,諸如稻米等糧食價格飆漲,促使人們囤積糧食,「出現恐慌性搶購情形」,將引發價格漲得更兇的惡性循環。

十、解決糧食危機 布希提7.7億美元國際援助基金

  美國總統布希2008年5月1日呼籲國會,通過一項高達7億7,000萬美元的全球食物援助基金以因應不斷上漲的世界糧價。布希表示,美國藉著這個國際基金的宣布,向世界發送清楚訊息,美國將領導處理對抗飢荒的問題。

  糧價與石油價格近來節節飆漲,不僅對一般家庭造成壓力,也增加第三世界國家貧窮與暴動等不穩定因素。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近來都頻頻呼籲各國提供援助,協助解決食物危機。

  這項基金尚需國會允許;計畫若通過,加上布希政府之前宣布的2億美元緊急食物救援計畫,總共可提供約近10億美元的新基金,解決全球食物問題。

  美國為世界最大的糧食援助國家,每年透過其國際發展署,提供價值10多億美元的食物援助。據總計,2007年一年美國提供超過21億美元糧食援助給開發中國家;布希進一步表示,2008及2009年美國將提供將近50億美元,對抗全球飢餓。

  不過,為發展替代能源,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生質燃料產國,近來不少專家學者,包括世界銀行,都提出發展生質燃料造成糧價上漲的憂慮。

  布希表示,他希望這項基金能幫助現有的緊急食物援助計畫,也能讓美國資助農業發展相關計畫,幫助開發中國家農人增加其生產力。

  世界銀行總裁左里克在同一天所發表的一項聲明中,對布希的宣布與美國領導作風表示歡迎。他說:「這些基金將在糧食價格飆漲之際,幫助數百萬計掙扎求生者獲取糧食」。左里克也呼籲其他國家與美國採取類似的行動。

十一、菲國專家建議以辣木解決糧食與燃料之爭

  菲律賓農業專家建議種植既可作為糧食,又能提煉生物燃料的辣木,以解決因生產生質燃料而造成全球糧食危機的爭議。

  辣木在菲律賓非常普遍,長久以來菲律賓人以其葉片作為調味的香料,菲律賓農業部生物科技處處長伊拉加2008年5月1日向媒體表示,辣木是目前唯一已知可同時提供糧食及生物燃油的植物,此外它也可以作為抗生素、凝結劑以及食用油的原料。

  伊拉加引用農業部與科技部的研究報告指出,辣木的果實可以淬煉出40%的油,亦即每公斤的辣木籽可以生產400毫升的精油,而辣木油不但可以作為炒菜的食用油,還可以作為柴油的替代品。

  伊拉加表示,辣木的高產性吸引了外國公司前來投資,甚至打算以此取代許多專家建議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痲瘋樹,美國一家公司正考慮來菲開發50萬公頃農地,種植辣木。

  伊拉加表示,辣木的葉子含有多種營養素,其維他命C含量是橘子的7倍,鈣質和蛋白質分別是牛乳的4倍及2倍,此外還含有鐵質、維他命A、鉀、胺基酸等,即使是曬乾的葉子亦然,因此辣木葉可加到湯、醬汁、麵包、餅乾、漢堡、熱狗及速食麵當中,提高營養價值。

  該研究報告也指出,每公頃的辣木園可以收穫20,000公斤的果實,相當於8,000公斤的油,而且辣木可以不與稻米爭地,在各種險惡的地形、甚至海邊都能種植。

十二、2007年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值均呈增加趨勢

  由中國大陸農業部所公布資料得知,2007年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及出口金額,分別為371.1億美元及410.9億美元,比2006年的314.2億美元及320.8億美元,分別增加17.8%及28.1%,其相關要點為:

  (1)就地區別而言,東部沿海地區因占有地利之便,歷年來在農產品貿易值方面均為居中國大陸之冠,以2007年為例,其進口及出口金額分別為388億美元及284億美元,分別占該年中國大陸進口及出口的94%及76.7%。此外,就省別而言,2007年江蘇省農產品進口值78.6億美元,名列第一;農產品出口值以山東省達99億美元,位居首位。

  (2)從貿易對象來看,2007年中國大陸農產品輸出,以亞洲為最大輸出地區(223.2億美元,占60.3%),其次為歐洲(70.6億美元,占19. 1%)及北美洲(49.8億美元,占13.5%);此外,以國別來看,最大輸出對象國的前三名為日本(83.7億美元)、南韓(44.2億美元)及美國(36.1美元)。農產品進口方面,以北美洲(93.9億美元)、亞洲(91.7億美元)及歐洲(40.8億美元)為主要供貨地區;以國別而言,最大進口對象國為美國(91.3億美元)、阿根廷(51.8億元)及巴西(48.24億美元)。

  (3)就農產品類別而言,2007年中國大陸因糧食作物豐收,致使稻米、玉米、小麥、大麥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量,均呈增加趨勢。畜產品因國民所得增加呈現需求增加現象,其中以豬肉及其相關產製品的增幅最大(約增加一倍)。蔬菜及水果等園藝類產品,向來是中國大陸農產品的出口強項,惟因國民所得增加等因素影響,近幾年來呈現進口種類多樣化、品質高檔化的趨勢。水產品因養殖技術提升,近年來均維持出超趨勢,以2007年為例,其進口及出口值分別為47. 2億美元及97.4億美元,呈現大幅度出超現象。

十三、國際農糧組織將2008年訂為「國際馬鈴薯年」

  2007年底國際穀物價格呈現飆升之際,國際農糧組織(FAO)特將人類已有8,000年栽培歷史的馬鈴薯,訂為「國際馬鈴薯年」,其相關訊息要點為:

  (1)2005年11月FAO召開每2年舉行一次的會員大會時,秘魯代表提議,希望FAO能重視馬鈴薯對糧食安全的貢獻,及協助落後地區或缺糧國家解決糧荒的重要性。此提議,獲得會員國的複議及決議,於2007年底經FAO公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並確認「馬鈴薯為解決世界糧食危機方案」的要項。

  (2)馬鈴薯雖非穀物,但確能獲選為國際重要糧食作物的要因為:○一馬鈴薯對於生長條件的要求相當寬鬆(註:已知的農作物中,似乎只有蕃薯可以與其抗衡),只要能夠生產農作物的土壤、緯度、氣候等自然條件限制,均能適應。○二馬鈴薯所需的生產期比穀物類的平均短,只要50日即可收穫;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為小麥或稻米的2至4倍;收穫後的馬鈴薯可供人類食用的比例高達85%,比穀物類的平均約50%高。○三就營養價值的觀點來看,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在生鮮的情況下含有2.1%的蛋白質(註:為根莖類作物中,含蛋白質成分最高之農作物,且馬鈴薯所含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成分,為人體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且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為相當良質的糧食作物。尤其是馬鈴薯可製成馬鈴薯粉,取代麵粉的實情下,未來頗具發展潛力。

  (3)近10年來,全世界馬鈴薯的產量,以每年平均為4.5%的速度成長,於2007年達3.2億公噸,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成為僅次於小麥及稻米的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處於世界人口呈增加傾向、地球的耕地面積無法任意增加、全球氣候失衡常態化等因素影響下,現今世界各國為達到確保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紛紛朝向提高馬鈴薯的生產量(例如印度訂定10年內,馬鈴薯產量倍增計畫)、研發馬鈴薯的新食用方法等方向努力。

  (4)近10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維持在1,950±50公頃,每公頃產量為21,000±500公斤的水準,為一期稻作(平均6,150公斤)及二期稻作(4,320公斤)產量的2倍,且國人常將馬鈴薯視為蔬菜。如果能將馬鈴薯朝向研製馬鈴薯粉及其相關加工品等方向努力,對於減少麵粉進口、提升糧食自給率等方面將有所助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6-26: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