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糧食供需狀況與確保台灣糧食安全之政策措施

農糧署 黃瓊瑤˙游勝鋒

一、前言

  稻米為我國最主要的農作物與糧食,稻米產業為我國農業部門中最重要的產業,其產值、土地、勞動及水資源配置,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數十年以來,在政府的保護政策下,稻米產業得以維持自給自足的安定發展。但在9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市場後,各國進口米接踵而至,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選擇,也為國內稻米產業帶來衝擊與挑戰。惟在入會前政府即持續針對國內稻米產業的生產結構進行調整,並採行提升競爭力的相關措施,目前,在政府、農民及業者配合調整下,各項衝擊影響已降至最低。

  由於新興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造成全球糧食需求增加,且全球性氣候異常致使地區性的糧食生產呈現不穩,造成糧食大國之出口量銳減,更因油價大漲促成生質能源蓬勃發展,排擠了人類糧食的供應,致使近一、二年來國際上陸續發生糧食危機。我國糧食政策除應持續加強推動外,亦應隨時檢討現行措施,以因應全球性糧食供應短缺及漲價危機,並提升國產米的競爭力。

二、台灣糧食供應狀況

  (一)國內糧食自給情形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糧食供需年報」所載之糧食自給率,糧食區分為榖類、薯類、糖及蜂蜜、蔬菜類、果品類、肉類、蛋類、水產類、乳品類、子仁及油籽類等十大類。民國95年以價格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74.4%,各類糧食之自給率由高而低依序為水產類 164.2%、蛋類100.0%、蔬菜類86.7%、果品類85.9%、肉類72.1%、穀類44.5%、乳品類27.9%、薯類20.2%、糖及蜂蜜17.1%、子仁及油籽類9.7%;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32.0%,其中穀類為24.4%。

  以價格及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較10年前分別降低了8.6%及5.3%,隨著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糧食自給率多呈下降趨勢,綜觀各類糧食,僅水產類、蛋類自給率仍能超過100%,而國民主食之稻米,自給率則為95.9%。

  (二)國內主食供應情形

  目前國內稻米年可供消費量約132萬公噸糙米,自給率九成餘;其餘一成則依我國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之承諾,每年進口14.472萬公噸。因政府有安全存糧機制,且97年1期水稻已將收穫完畢,可充分供應國內食米需求,目前全球糧食短缺對國內稻米市場之影響有限。至於小麥年可供消費量約126萬公噸(折算麵粉約93萬公噸),幾乎全賴進口,價格受國際產麥國家生產情形、運費及各國小麥消費量之影響。

  95年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可供消費之各類糧食為穀類89.7公斤,在國際穀物減產及飼料、生質能源需求競合之影響下,平均每人穀類可供消費量較上(94)年減少1.9%。其中每人可供消費白米48.0公斤,較上年減少1.2%,較10年前降低了18.4%;每人可供消費麵粉36.9公斤,較上年減少3.1%,較10年前增加了24.5%。 (表1台灣每人每年穀類消費量: DOCX / pdf / odt)

三、我國稻米產業現況

  (一)農戶數:95年農家戶口抽樣調查推估數,以種稻為主統計之農戶數為22.78萬戶。

  (二)栽培面積

  1. 最近3年(94年至96年)平均稻作種植面積為26.41萬公頃,其中第1期作為15.63萬公頃,第2期作為10.78萬公頃。

     

  2. 97年稻作計畫種植面積為26.6萬公頃,第1期作初步統計種植面積為15.67萬公頃。

  (三)產量

  1. 最近3年平均產量118.26萬公噸糙米,其中第1期作為78.22萬公噸糙米,第2期作為40.04萬公噸糙米。

     

  2. 97年稻作計畫產量124萬公噸糙米,第1期作初估產量為87.21萬公噸糙米。

  (四)產值:最近3年平均產值為278.7億元。

  (五)生產成本:最近3年平均每公斤稻穀生產總成本為第1期作16.43元、第2期作20.92元,全年平均18.68元;直接生產成本為第1期作13.5元、第2期作17.85元,全年平均15.68元。

四、國內糧價表現

  (一)影響國內稻米價格變化因素

  國內稻米屬自由交易市場,稻米價格與成本、品種、品質、栽培方式、收穫量及市場需求等均有密切關係。由於國內稻米自給率高達9成,進口稻米數量所占比例較小,國內稻米價格基本上不受國際價格波動影響,主要係隨著國產米收穫量的增減,呈現季節性起伏。每年於第1期稻作盛收期6、7月間稻米價格最低,之後持續緩漲至隔年2月份(無收穫期)前後稻穀價格最高。該期間各種類稻穀月平均價格上漲約數個百分點至1成左右。

  我國一向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多年來採取各項措施如儲備安全存糧、辦理稻穀保價收購及輔導稻田休耕維護地力等,以確保國內糧食供應無虞,並能維持稻米價格之穩定。

  (二)近期國內糧價上漲原因

  目前國內稻米價格較以往為高,係因國內96年第2期稻作受柯羅莎颱風影響,稻作歉收產量較95年減少約16萬公噸糙米量,及自97年第1期作起提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所致。自96年10月起,業調節性釋出公糧約10.2萬公噸,對於上漲之米價已產生紓緩作用。國內消費量最多之稉種稻米,97年7月平均稻穀每公斤19.73元,比去年同月每公斤17.51元上漲13%;同期間白米平均批發價為每公斤30.22元,比去年同月26.67元上漲約13%;同期間白米平均零售價為每公斤36.51元,比去年同月33.02元上漲約11%。

五、確保糧食安全與稻米產業永續發展之主要措施

  為因應入會後開放稻米進口及降低農業境內支持的壓力,政府規劃稻米產業係朝供需平衡、強化國產米競爭力及維護稻農所得等方向發展。且為因應全球糧食恐慌問題,現行農業施政的首要工作,即在確保「糧食安全」,一方面要確保糧食供應無缺,另一方面要避免消費者恐慌,業規劃相關因應對策。茲將現行稻米政策主要策略、措施以及推動成果分述如次:

  (一)生產調整策略

  1. 實施計畫生產
    由於我國加入WTO後,每年至少須進口144,720公噸等量糙米,加上國人消費量呈現遞減趨勢,國內稻作生產面積必須配合減少,以避免生產過剩,影響稻農收益。因此,目前規劃稻米生產係以供需平衡為目標,視國內消費需求量及進口數量,訂定每年計畫生產量。為達成計畫目標,積極輔導稻農辦理輪作、休耕措施。96年種稻面積為26.02萬公頃,生產109.83萬公噸糙米; 97年為反映稻作生產成本增加及因應國際糧食危機,提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適度鼓勵農民復耕,當年計畫面積提高為26.6萬公頃,計畫產量為124萬公噸糙米。

     

  2. 輔導辦理輪作、休耕措施
    為有效調整國內稻米生產,及符合削減農業境內支持20%之規範,政府自86年7月起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及後續計畫,調整水稻等政府保價收購作物之生產結構,輔導農田輪作地區性作物,或辦理休耕種植綠肥、景觀及能源作物等措施,以維護農田地力,並備需求時得隨時恢復生產,確保糧食安全。輔導輪作休耕面積由86年期之14.4萬公頃增至96年期之26.2萬公頃。 為引導恢復糧食生產,增加國內糧食自給率,自97年第2期起停止推動種植能源作物,以免能源作物與糧爭地,並獎勵農民利用休耕田契作飼料玉米,以達提高國產飼料玉米自給率及休耕農田利用率等目標。另規劃自98年第1期作起,休耕給付以每年領取一個期作為限,另一個期作鼓勵恢復種植作物,或結合「農地銀行」制度出租種植作物,活化休耕田。 (表2休耕直接給付、輪作及契作獎勵標準:DOCX / pdf / odt)

  (二)糧食管理策略

  1. 稻米進口管理措施
    民國92年起稻米進口方式已由限量進口轉為關稅配額制度,適用配額內關稅(稻米為0%,米食製品為10%至25%)之進口數量仍維持為144,720公噸等量糙米。為降低進口米之衝擊,每年進口米配額中,65%(94,068公噸)由政府規劃進口及處理,其餘35%(50,652公噸)開放由民間進口,且以公開標售權利金方式由業者競標,藉此縮小進口米與國產米之價格差距。配額外進口則不限數量,但課以稻米每公斤45元、米食製品每公斤49元之關稅。如進口量超過基準量或進口價格低於基準價,則啟動特別防衛條款,提高進口關稅。

     

  2. 稻米出口管理措施
    我國對稻米出口以自由輸出入為原則,但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得予以適當限制。基於96年國內稻米減產、近期國際稻米短絀及優先供應國內之考量,業自97年4月29日起公告出口限制條件,目前5公噸以上稻米出口限制條件,包括:(1)出口廠商應提供國內供貨廠商名稱及供貨量,以備必要時查核。(2)國內離岸價格需每公噸1,200美元以上(含)。(3)限定最近一年收穫之稻米、碎粒率最高5%。(4)須具經政府機關或授權單位或國際公證公司簽發之品質證明書。對於依上述公告規定出口之稻穀、糙米、白米,應於出口後2週內檢具證明文件送農委會稽核。

  (三)價格穩定策略

  1. 掌握國內安全存糧
    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穩定糧食供應,依據「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規定,於國內適當場所儲備不低於3個月稻米消費量之安全存量。經由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及政府進口米採購,掌握國家安全存糧,近年每年公糧最低庫存均維持在3個月消費量之法定安全存量標準之上,可充份供應國內軍糈民食,並視市場需求調節釋出存糧,穩定國內稻米價格及供需,兼顧農民及消費者之權益。
    為避免糧源短缺,引發糧價高漲及糧食恐慌,自97年第1期作起已提高稻穀收購價格,可提升農民繳交公糧意願,預期每年增加公糧稻穀收購數量10萬公噸。且依WTO協定持續採購政府進口米,補充公糧庫存。並適時停止撥售飼料米及加工用米,減少公糧稻米撥出。

     

  2. 調節供需穩定糧價
    為緩和進口米對國內稻米產業之衝擊,每年進口之關稅配額內數量144,720公噸等量糙米,僅開放其中35%予民間輸入進入國内市場通路;其餘65%概由政府進口控存,再依市場需求分批辦理公告標售,標售底價則參考市場價格、進口年期、進貨成本及管銷費用等審慎研定,以降低對市場行情之影響。並密切注意市場供需狀況,依市場需求適時適量釋出國產庫存公糧,平衡國內稻米市場供需,穩定糧價。

     

  3. 強化收購農民稻穀業務
    我國已於91年加入WTO,依據WTO規範必須縮減扭曲市場之農業補貼,公糧保價收購之補貼措施為必須縮減項目,鄰近國家日本、韓國均已取消收購制度,惟政府為照顧農民收益,及維持國內糧食安全,仍持續以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稻穀。考量近來各項物資上漲,自97年第1期作起,提高各項公糧收購價格2元,稉稻穀每公斤計畫收購由21元提高為23元,輔導收購由18元提高為20元,餘糧收購由16.6元提高為18.6元,目前每公頃收購總量第1期作為6,120公斤、第2期作為4,600公斤,對於穩定稻穀價格及農家種稻收益具正面效果。

  (四)提升競爭力策略

  1. 選育及推廣良質米品種
    按市場導向需求培育外觀、食味優良之水稻新品種,藉由設置示範田,使稻農確實掌握其特性及栽培要領,發揮其品種特色,加速推廣優良之新品種。配合水稻良種繁殖三級制度,提高良質米推荐品種原原種、原種、採種田設置面積,加速優良稻種之更新,充分供應所需秧苗,提升國產稻米品質。目前良質米推薦品種已達14種(如表3DOCX / pdf / odt),種植面積占稻作面積比率由81年期的8%提高至96年期的75.5%,97年預定提高至76%。

     

  2. 輔導建置稻米產銷專業區
    為提升國產米品質,強化產銷競爭力,並促使消費市場更加重視稻米產地及品質分級,提高農民收益及維護消費者權益,自94年度起,於台灣地區優良稻米產區輔導建置稻米產銷專業區,密切結合稻米產業之產、製、銷資源,共同設置專業區為營運平台主體,同時並輔導其掌握消費市場需求,徹底實施生態化、安全化與標準化田間作業、管理及紀錄制度等。稻米產銷專業區所收穫之稻米不繳交公糧,而採品牌化策略全數流入自由市場銷售。94年共輔導27處,面積為5,114公頃, 97年計畫設置專業區共33處,面積10,273公頃。

     

  3. 產地育成及強化台灣米高品質形象
    為鼓勵農民種植高品質稻米,提升國產米品質,強化稻米分級制度,以突顯價差效益,並辦理「十大經典好米」選拔活動及優質台灣米展售會,以話題性行銷方式吸引全國餐飲界、食品界、消費大眾及媒體的關注,藉以提升國產米高品質、高價格形象及地區品牌的知名度。且透過多元之通路及行銷方式,向國人推廣良質米之產地及品牌,持續建立民眾年節送好米禮盒之觀念。另拓展國產米外銷,以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為主要目標。
    為喚起消費者鄉土情,增加稻米消費,配合傳統節慶及結合地方產業文化,辦理米食推廣活動,並於全國各地推動學童種稻體驗活動,誘導學童喜愛米食,養成以米飯為主食之膳食習慣。

  (五)品質管理策略

  1. 稻米衛生安全監測
    為確保國人健康並強化國產稻米的內外銷競爭力,除於每年期進行農戶收穫稻穀抽檢及進倉公糧抽檢外,並積極加強宣導農民安全用藥觀念,更針對不合格農戶進行個別追蹤輔導,以導正農民安全用藥觀念。抽檢稻米均進行重金屬含量及農藥殘留量檢驗,以達全面監控之成效。

     

  2. 有機米產銷輔導
    為提供國人對國產食米之多樣性需求,及國內對於有機農糧產品需求之增加,加強有機米產銷輔導,推動生產履歷追蹤制度,同時強化民間驗證團體之驗證功能,經篩選執行績優的有機米產銷班為重點輔導對象。並加強有機米市售賣點抽驗,確保經驗證之市售有機食米符合有機、無農藥之安全與良好信譽。截至96年度,已輔導成立有機米產銷班29班,全年種植面積計1,300公頃,其中已通過產銷履歷驗證計有2班,面積達211公頃。

     

  3. 強化市售食米管理
    隨著消費行為日趨多樣化及精緻化,消費者對於商品上標示內容所提供的訊息亦愈加重視,因此為建立國產稻米安全質優形象,並維護消費者安全,區隔外國進口米,吸引消費者青睞,增進對國產稻米的支持與信心,輔導並督促業者依據「糧食管理法」及「糧食標示辦法」等相關規定,明確標示商品相關消費資訊及原料產地,並定期及不定期辦理市售食米之包袋標示及米的外觀品質檢驗工作。對於未符合規定者,依據糧食管理法第18條規定開具限期改正通知書,屆期未改正者處新臺幣1萬5,000元以上6萬元以下罰鍰。

     

  4. 輔導糧食業者提升品質
    持續辦理水稻種苗生產講習訓練及稻米加工業者米穀檢驗人員訓練,輔導業者改善自主品管技能,提升品質。且為加強糧食業者之稻米品質,持續辦理CAS驗證產品檢驗及工廠查驗,建立優良品牌形象,並提供相關教育訓練,強化業者自主品管能力,建立稻米分級市場,提升國產米競爭力。

六、結語

  水稻為台灣最主要之農作物,兼具糧食安全、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生態保育及文化傳承等多項功能,仍應適度維持於國內發展,以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及產業之永續發展。WTO新回合農業談判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擴大國外稻米進口數量勢不可擋,惟有提升產業競爭力,才能與進口米競爭,並維持稻米自給率。因此,未來在生產方面,將持續推動適地適作,加強選育抗逆境及抗病蟲害的稻米品種,針對品種特性加強栽培管理,並強化國產稻米質優、安全之特色,以取得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同及支持,奠定台灣稻米產業永續經營的基礎。(表4 :96年暨97年度水道良質米推薦品種 DOCX / pdf / odt)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10-24:6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