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72變系列報導之39】太麻里金針山青山農場生態淨化池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孫明德˙賴俊男

  台灣地區之農村污廢水多在未經處理情況下,排放至溝渠或溪流,除影響河川生態外,環境亦遭受嚴重的破壞。為營造農村優質生活環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特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針山青山農場施設簡易污水生態淨化池,不但達到淨化排放污水、提升農村社區生活環境品質、增加水資源以及民眾教育宣導等目的,而且還為當地創造一處優美景觀。

污水生態淨化系統說明

  簡易污水生態淨化池是以水體自然重力為動力,分為油水分離槽、集水槽、表面流式池、地下流式池、景觀生態池等單元,可依不同的污染量予以串聯或並聯運用。淨化機制包括物理性 ( 如沉澱、過濾、曝氣、揮發及吸附 ) 、化學性 ( 如氧化及還原 ) 、生物性 ( 如轉化及生物濃縮 ) 等作用,以達成改善農村景觀、生態環境及污水淨化等目標。

   油水分離槽功能在去除污廢水中的油脂,以避免油膜阻礙氧氣溶入水體而降低水中溶氧量,本項設施僅用在污水來源為餐廳時,一般用水可不施設。

   集水槽功能為調節污廢水濃度、流量與去除可沉澱固體物。當污水流量大時可以先將污水留於集水槽,並於量少時分批放流,以避免高濃度廢污水造成水生植物之傷害。

表面流式池 功能為氧化有機物及氨氮,淺水區鋪設厚土以供水生植物生長,深水區為開放區域,可提供氧氣溶入水體,同時提供魚類等水生生物棲息。表面流式池因污水濃度仍高,水生植物之選擇應以耐污性高者為主,例如蘆葦、香蒲、布袋蓮或水芙蓉等。

地下流式池 功能為去除水中懸浮固體,降低濁度及藻類數量。池內選擇適當大小的卵石,以人工方式進行排列,避免斷面孔隙不均勻造成短流。地下流式池設置應考量避免周遭土壤隨降雨而流入池中,造成卵石孔隙阻塞,進而影響污水無法從整個地下流式池斷面均勻流過。

景觀生態池 功能為增加生物多樣性及景觀綠美化,景觀池前後兩區為淺水區,中間為深水區。景觀池因水已趨乾淨,故水生植物的選擇可較多樣性,除可增加景觀的美化外,並提升生物棲息地的多樣性。

污水生態淨水池系統操作整理維護

  水生植物會週期性成長、凋零及重生,水生植物管理之目標即為維持生態池淨化植物族群數量,必要時應移除或補植。為避免植物落葉造成表面流式池及景觀池有機質濃度增加,需時常將落葉及枯枝清除。

污水生態淨化池為一自然生態系統,管理簡單,僅在有問題發生時,才需少量人為介入,以下為需管理部分:

(一)視需要撈除油水分離槽油污。

(二)颱風豪雨來襲前注意各池排水管通暢。

(三)控制病媒蚊孳生、注意挖洞動物破壞及防患蛇類出沒傷人。

(四)維護場區道路及土堤,避免崩塌及維持行走道路暢通安全。

適用於各種淨化池之水生植物

 

表面流式池

景觀池

挺水性

風車草、紙沙草、蘆葦、野薑花、香蒲等

鴨舌草、海芋、水丁香、芋頭、象耳澤瀉等

浮葉性

水芙蓉、布袋蓮、槐葉蘋等

青萍、浮萍、滿江紅、菱等

著根浮葉性

睡蓮、台灣萍蓬草、小莕菜等

蓮花、田字草、台灣萍蓬草等

沉水性

水蘊草、金魚藻、聚藻等

水蘊草、金魚藻、聚藻等

系統單元規劃配置

金針山農村簡易污水生態淨化池系統(總經費 75 萬元整)

成果

  本工程為全國首座陡坡地形之完整農村簡易污水生態淨化系統,以平台階段原理構築,共設置油水分離槽 3 座、集水槽 4 座、表面流式 (FWS) 池 3 座、地下流式 (SSF) 池 1 座及景觀生態池 1 座串連而成為增加淨化效果及兼顧景觀性,各池中分別種植水生植物,如荷花、蘆葦、香蒲、布袋蓮、水芙蓉、粉綠狐尾藻、象耳澤瀉、槐葉蘋及風車草等,並於周邊種植陸生植物,如梔子花、海芋、筆筒樹及野薑花等,以達節能減碳及調節微氣候之功效,成本低效益高,污水處理情形十分成功,更榮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96 年度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可做本類工程施作之示範。

效益

  污水生態淨化池除具低建設成本、維護管理及操作容易之特性,經水質檢測除污效果極為良好,不僅每日可淨化高達 100 人以上之居民及遊客產生之廢污水,減少污染源、使農地減少污染,也因生態池的完工提升在地生活環境品質,讓來到金針山遊玩之遊客對於該地區有較好的感受,生態淨化池中因污水營養物與底泥可提供水生植物、藻類及浮游生物生長,形成一豐富食物鏈。生態淨化池已提供或吸引環境附近之動物及昆蟲如青蛙、蛇、蜻蜓 ( 或其幼蟲水蠆 ) 至污水生態淨化池棲息或活動,塑造多樣性環境。

  污水生態淨化池不僅解決當地農村廢水污染的問題,亦提供了全體國民觀光遊憩景點及戶外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理念,讓社會大眾與農民均能共同關心、分享與推動。

生態淨化池具有良好淨化水質功能(委由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張時獻教授取樣分析)

結語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積極營造下,本污水生態淨化池除污淨水功能良好,廣受地方及各界歡迎及好評,具有示範性,可作為其他坡地社區施設本項工程之典範,期望藉由教育宣導及研習活動,將此項創新成果廣為擴散,有助於營造農村新風貌及改進鄉村環境品質,達到促進農村再生之目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3-17: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