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小米新品種「小米-台東8號」簡介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王勝

一. 前言
  小米(Setaria italica L. Beauv.),為粟類(Millet)之一種,一般民間,慣稱目前栽植之狐尾粟(Foxtail millet )為小米,英文名除了狐尾粟外,尚有義大利粟(Italic millet)之稱呼,為一年生禾本科粟屬植物,生育具春作習性(Spring habit),適合溫暖氣候生長,短日照,生育期對氮肥量呈正效應;數千年前在中國、日本、東印度諸島即有栽培。台灣小米可能早期隨移民自大陸引進,而中國大陸為小米主產國占亞洲90%,印度、韓國、日本等僅有7.1%。台灣小米生產面積在民國50年曾達6,000公頃,70年代後由於糧食作物品種改良成效豐碩,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小米需求也相對減少,至今小米栽培面積約200~300公頃,並以台東最多,屏東縣次之,再其次為花蓮、高雄、宜蘭。
  台灣小米品種因栽培年代遠久,大多已混雜退化,依據調查有160種之多,大多數為各地原住民世代所留傳,因而本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台東場)於民國46年起著手進行小米品種改良工作,歷經近10年之選拔、淘汰、試作,而於民國54年計選育命名台東選1號至6號等6個優良品種,較原山地品種增產31.9~46.9%,民國82年再選育台東7號品種,不斷以提高小米品質及產量為目標,育成新品種推廣農民栽培。
二. 育成經過
  本品種於1991年由金峰鄉蒐集品系JF19為父本,台東選2號為母本,進行雜交組合,親本分期播種,配合開花期,在父本開花時去雄雜交,選定雜交後代TTY-39為父本;另外從屏東蒐集品系PTSA5為父本,並以台東選2號為母本,進行雜交組合,再從後代中選出TTY52作為母本,成為 TTY39×TTY52雜交組合,然後複選21個單穗品系繼續觀察,歷經82~ 85年F2至F6後裔選拔;86年篩選16個品系參試,並以TT7作對照,在本場進行小米新品系比較試驗,至91年春作初選11個新品系供作小米新品系高級比較試驗,仍以TT7作對照品種,93年春作複選5個品系,TT7為對照品種,在台東場供作小米新品系區域試驗;95~96年春作在台東場、海端鄉加拿及太麻里金崙辦理小米新品系區域試驗,93~96年度秋作在台東場試驗,97年10月31日審查通過,命名為「小米-台東8號」。
三. 品系特性
(一) 生育日數:春作118天,秋作96天。
(二) 平均株高:春作101.1公分,秋作110.7公分。
(三) 葉片數:春秋作平均12片。
(四) 穗長:春作23.1公分,秋作22.3公分。
(五) 穗重:春作19.55公克,秋作23.98公克。
(六) 籽粒重:春作14.61公克/穗,秋作20.33公克/穗。
(七) 容量重:春作58.80公克/100cc,秋作61.63公克/100cc。
(八) 籽粒產量:春作約2,572公斤/公頃,秋作約3,085公斤/公頃。
(九) 優點
1. 本品種秋作在8月上~中旬前播種,其生育期平均約82~85天,小米產量平均約2,600~3,000公斤/公頃,比春作可以增加18~20%。
2. 本品種秋作小米脫粒率亦較高約84.4~86.0%,碾米率也可以達73.1~73.9%。
3. 本品種適合中、低海拔地區種植。
(十) 缺點
1. 本品種不宜晚播,春作應在2月上中旬完成播種;秋作8月上~下旬播種。
2. 本品種在鹿野以南至大武地區,春作最忌遭受焚風侵襲,產量會因而銳減。
四. 栽培管理注意事項
(一)整地及施基肥
適於富含有機質,質地鬆軟的壤土、砂質壤土、粘壤土等地區,春作(較乾旱時)先行全面灌溉,待土壤略為濕潤(土壤含水量約20~30%)時,充分施用腐熟堆肥每公頃2,000~3,000公斤,硫酸錏240公斤、過磷酸鈣280公斤、氯化鉀40公斤均勻撒施作基肥;也可以改施用台肥5號複合肥料(N-P2O5-K2O)16:8:12每公頃約300公斤,再充分耕犁、碎土、整平;至於秋作常逢豪雨或驟雨積水,必須先行排水,使土壤略保濕潤,就可以施基肥及整地工作。
(二)播種與間拔除草
鹿野以南地區春作提早於元月下旬~2月上旬播種,可在梅雨來臨前採收,減少損失;關山、海端鄰近中海拔山區坡地可稍晚在2月中旬~下旬播種。秋作若無豪雨或颱風影響,儘早在8月上~下旬播種,以提高產量。
播種前依行距40公分開一行淺溝、以條播方式逐行播種,再用雙腳輕輕地把兩旁鬆土覆壓在溝上,藉以保持土壤水分而利萌芽,播種後春作約25~30天,本葉5~6葉行除草間拔工作,留存每10公分為1~2株,並施第一次追肥及培土,其肥料用量為硫酸錏120公斤、氯化鉀20公斤;播種後50~55天可行第2次除草間拔留存1株,施行第2次追肥,其用量與第一次相同,再行培土,此時可視土壤乾濕程度酌予灌溉。
秋作由於8~9月溫度較高,幼苗生長快,播種後20~25天即可間拔除草及施追肥培土,播種後40~45天行第2次間拔除草及施追肥培土工作。
(三)病蟲害防治
播種覆土後可以在行間均勻撒施10%瑞福松粒劑,每公頃用量30~40公斤,以防治地下害蟲及根腐線蟲;每次間拔除草培土後可以噴施24%納乃得溶液1,000倍液及免賴得50可濕性粉劑1,000倍以防治病蟲害,抽穗前停止施藥。
(四)鳥害
抽穗後就須先立竹子依不同方位搭架置放鳥網(唯必須向縣政府報備),或田區豎立草人,或防鳥彩帶,在黃熟期至枯熟期必須鎮日巡視驅趕,春作約15~22天,秋作約12~20天,頗費人力。
(五)焚風及豪雨
發生焚風時,若有灌溉溝渠應引水灌溉,或有噴管應及時噴灑,或使用軟管滴灌,保持土壤濕潤,減少蒸發,才不會損及後期生育及成熟。
豪大雨發布警報後應立即在行間做好排水系統,避免積水導致植株倒伏或根部浸水感染土壤病菌而枯萎,隨時清除水溝使排水順暢。
(六)採收
穗變黃下垂且緊密而莖葉尚未枯萎時,即達到小米完熟-枯熟期,穀殼已硬化,易脫粒,養分已不再累積,種子含水量約20%,此時是採收最適時期。
將收穫小米穗束成一大串裝妥運回,攤開曬乾3~5天,使小米子實含水量降至13%以下,可以長期儲藏備用。
五. 推廣展望
  小米營養價值高,其利用價值均高於小麥及稻米等穀類,尚含有一般穀物中缺乏的維生素A、B1、B2和E等,亦含有少量硒素;近年來亦發現小米穀糠有醫療保健功能,正在積極分析、探討和研發高價值產品。
台東8號屬短穗型品種,產量穩定,春作平均小米籽粒產量約達2,300~2,572公斤/公頃,比台東7號增加26.14%;至於秋作在8月下旬前播種,生育日數平均約96天就可以採收,小米籽粒產量約達2,600~3,085公斤/公頃,比台東7號可增加29.89%,頗具推廣的潛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3-17:2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