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出訪以色列的感觸-歷史與使命

主任委員 陳武雄

  5月初應以色列農業部Mr. Shalom Simhon部長邀請訪問以國,短短一個星期,令我感觸非常深刻。以色列在敵國環伺、雨量缺乏、土壤貧瘠,如此困難的環境下,國民所得居然可以高達兩萬兩千美元。它是歐洲冬季的廚房,在冬季時輸出許多農產品到歐洲,創造大量的外匯。台以雙邊的農產貿易,台灣竟然還是淨進口國,雖然台灣農業生產資源相對豐富,但比起以色列的農業,仍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圖片)陳主委應以色列農業部Simhon部長邀訪,加強台以兩國農業交流

  以色列位在戰爭的邊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戰爭。從地理位置來看,除了西邊是地中海,其他北、東、南面分別是黎巴嫩、約旦、?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此行我們搭飛機由香港向北飛經西藏高原,再向北飛到東歐,然後再往下飛到以色列。我約略算了一下,多繞的哩程大概要多飛3個小時,這是因為要避開一些國家的領空。
  從自然條件來看,以色列年平均降雨量北部及山區約500至700毫釐,南部沙漠僅30毫釐,在台灣有時一場大雨就超過這個數量,颱風期降雨量甚至可達一、兩千毫釐,可見相較於台灣,以色列水資源極度缺乏。以色列的南方是沙漠,西邊耶路撒冷附近的土地都是岩石,剩下北邊靠近格蘭高地(Golan Heights),土壤條件才比較好一些。
  生存在戰爭邊緣、土壤貧瘠、氣候惡劣,條件如此困難的國家,農業居然可以這麼發達,我認為可歸因於下列幾點:
第一、來自全球各地的資金、技術和人才
  猶太人在2500年前滅國後,四處流浪到歐洲、美國、俄羅斯、中國及非洲,這些人散居在世界各地,經過多少代的流浪,終於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相繼回鄉,包括現任的農業部部長就是從摩洛哥返國。回國的猶太人帶來了許多的技術、資金及人才,比如最大的種苗公司Hishtil,最早的投資就是來自於美國的公司,這些對於以色列在農業的發展上,都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第二、農地因為集體農場而完整保留
  此行我們參觀了Magal和Bet Zera兩個Kibbutz。Kibbutz是真正的共產集體農場,不僅只是一個大家共同居住的社區,包括土地、房舍、農業資材全為公有,連社區成員出外到工廠工作的薪水也都全部歸公,而社區則提供了所有居民的食、住、教育及醫療等照顧。

(圖片)以色列特有的集體農場Kibbutz,所有的資源與財產均為全體居民所共有共享

  在以色列看不到零散的農村聚落、個別房舍,眼裡所及都是一個村一個聚落,在強敵環伺,隨時有敵人入侵情況下,集村提供了最好保護。全以色列原有230個傳統集體農場,現在只有80個未私有化,已私有化之集體農場社員擁有部分私有財產(例如房舍),但農地保留相當完整,沒有細分,到處所見都是一大片農田,田間看不到一間房舍,因此他們可用大型農機具,實施機械化經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我們下車去看一大片的西瓜田,他們使用的是走動式灌溉設施,居然有一個足球場那麼長。Kibbutz在以色列建國前就已存在,能夠一直維持土地公有,沒有細分,真是非常難得。

(圖片)走動式的灌溉設施讓以色列原本貧瘠的土地再現生機

  看到以色列的經驗,想到的卻是我們的痛,以前台灣實施三七五減租把土地分給農民,是社會改革造福了小佃農,卻也造成台灣土地的過度細分。加上又在89年修改「農業發展條例」准許非農民可以買賣土地,並准許0.25公頃以上的坵塊可以興建農舍,造成很多地方,外地人到鄉下買農地、蓋農舍。面對農地的零碎化,即使我們有肥沃的土壤、豐富的雨水、沒有沙漠、沒有石塊,但在企業化的耕作條件上台灣反而不如以色列。回顧台灣農業發展曾經走過的足跡,確實有些地方值得檢討,有些政策所造成的衝擊,未來不知要花多少代價才能挽回。

第三、系統化發展的農業科技
  台灣的農業科技世界排名第12,不論是育種、田間管理等生物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然而以色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系統化的科技。比如我們參觀的Netafim公司,不只是單純的在噴灌系統上領先,也不只是一個水的循環利用系統,它成功的將水源和土壤的監測,以及作物的生長生理,全部資訊都整套的輸入電腦進行監測,所以只要在監控室裡就能觀察到整個田間的管理情形。

(圖片)電腦自動化控制系統,提供了以國系統性的農業生產管理與服務

  此行我們造訪了Afimilk公司,看到的不只是現代化的自動化系統而已,在其管理上,不論是牛吃的多少,運動量的多寡,都可完整地記錄到電腦裡面去。因此,從牛的食量、活動量,以及其他的相關資料,就可以判斷哪一頭牛有問題,於是在擠乳的過程時,就會用柵欄加以隔開,不會混到正常牛群裡,經隔離後,專業獸醫很容易找到病牛,隨即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這就叫做系統化管理,也因此以色列每頭乳牛的年平均泌乳量可達11,000公升,比台灣高出60%。此行沿途在車上我和黃所長、張處長及陳副所長就不斷討論,農委會所屬的實驗研究單位涵蓋的農林漁牧又該如何加強系統化管理,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施政重點。

第四、公營的國際級大型貿易商
  此行我們也拜會了當地的大型農產貿易商Agrexco,政府擁有50%的股權,從事全球性的農產貿易。Agrexco公司有自己的船,自己的貨機,自己的貿易公司,通路遍佈全世界,反觀台灣什麼都沒有。現在回想,過去我們也有機會創造國際級的農貿公司,不幸時機已經錯過了。當年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在最興盛的時候,曾經還擁有自己的香蕉貨船,在日本香蕉市場,台灣香蕉佔有率達到九成以上,假設以當時民國50、60年代的契機,成立一家國際級的貿易公司,而且能夠持續營運的話,現在台灣農產品貿易就不會這麼的艱苦。
  現在台灣沒有一家大型的農產品貿易公司,更不要說有一套完整的外貿行銷體系。目前台灣的蘭花產業世界第一,文心蘭在日本市佔率更高達85%,靠的都是許許多多小型的貿易公司在做。現在回頭想想,想要組大貿易公司幾乎是來不及了,要想整合這麼多的小型貿易公司,何其困難。如今連產銷合一的香蕉外銷制度都被解散掉了,香蕉外銷市場開放以後,幾十家的貿易商在搶食,造成外銷日本的香蕉總量不增反減。當然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但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在當時沒有能把握到歷史的關鍵命脈,沒有那樣的眼光去發展,所以有很多事情就因此錯過了。這是每個參與農業施政的人員,包括像我這樣服務農業37年的老兵,都有相當的責任。

成立農業部,歷史的責任
  最後我所要強調的是,行政院已經做成決定,農業部是未來幾個重要新成立的部會之一。農業部的成立不應當作只是改個名字,換個招牌,機關調整一下這麼簡單而已,假設是這樣的話,我們又將再次錯過一次歷史交付的使命的機會。我們必須把農業部的成立當作是一個使命,一個重新塑造農業組織架構的良機,這是歷史交付給我們的一個使命,所有同仁一定要認真的去思考。
  我們要從農業發展的遠景,政府的使命去思索,去定位農業部的功能,成立了農業部以後,要為台灣的農業做出什麼貢獻,這樣才有意義。農業部的改組要當作是一個工具,而不是目的,要如何達成我們的使命,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如何在改組的過程中,讓未來我們的後繼者,能夠更方便、更有效的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照顧農民,這才有意義。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請同仁必須要思考我們的使命,認真的去蒐集各個國家的資料做為佐證。現在行政院組織調整的工作才正要啟動,還有時間可以思考,但時間有限,請大家要確實把握。
  此行參訪以色列令我感觸良多,回台後我特地宴請了以色列駐台代表餐敘,我特別提及,我參訪了很多的國家,以色列真的是一個值得我再度造訪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產業充滿了衝突與協調,真的是太豐富、太多元了。回國後我也寫了一首長詩「5月的九重葛」,來表達我內心的悸動。

(本文摘錄至98年05月21日農委會主管會報之陳主委講話)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6-23: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