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黃牛」品種登記核准公告簡介

畜牧處 戴珮珊

一. 前言

  臺灣黃牛屬於印度牛種,與分布菲律賓、泰國、越南、高棉、中國雲南等地黃牛同源,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領臺灣時,黃牛就已落腳在臺灣,當時主要是作為馱馭運輸之用。民國初期黃牛主要用途為役用兼肉用,在早期農村社會中頗受倚重。隨著農業生產機械化,冷凍牛肉大量進口及外來品種之輸入改良,致農民飼養肉牛意願低落,造成黃牛族群急遽減縮。民國 76 年鑑於本土性家畜禽種原急遽減少,本會補助臺灣省畜產試驗所(本會 畜產試驗所前身 )成立「建立家畜禽種原庫及種原利用」國家級計畫,就原有的本土性家畜禽進行保種工作,臺灣黃牛亦包含其中。

  歷經 20 年以上之保種復育, 畜產試驗所已 育成「臺灣黃牛」品種,遂依「畜牧法」第 12 條第 1 項規定:發現、育成或自國外引進新品種或新品系之種畜禽或種原者,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登記 ,經審定核准登記後,始得推廣、銷售。於 97 年 1 月 8 日 申請登記,本會於同年 1 月 14 日 成立種畜禽及種原登記審查委員會,並分別於 97 年 2 月 15 日 與 98 年 7 月 22 日 召開二次「臺灣黃牛」種畜禽及種原登記審查委員會議,並審定通過「臺灣黃牛」品種登記。 98 年 10 月 9 日 以農牧字第 0980041584 號公告核准「臺灣黃牛」品種登記。

二. 重點說明

(一)親本來源及育成經過

  臺灣黃牛族群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民國 73 年之前購自桃園、新竹、苗栗、雲林、高雄、屏東、臺東等地,民國 76 年納入畜產種原保種計畫。民國 78 年起,對原有之黃牛族群依品種外貌特徵進行篩選,挑選較具品種特徵的黃牛,並自金門引進黃牛,開始進行保種族群之復育。之後至民國 90 年期間,仍陸續自民間蒐購種原,引進新的基因來源,增加族群遺傳多樣性。臺灣黃牛族群之飼養繁殖,從引進至今已在地飼養超過 20 年以上。現今族群為保種畜群之後代,具有三代以上均於恆春分所繁殖出生之母畜祖先,目前在養畜群為 33 公 39 母。

(二)品種特性

  1. 外貌特徵:體型小,骨架輕,體質強健。被毛短而密,毛色為不同深淺程度的黃、黑、褐、紅、白色及彼此間不同的混合色。耳小而薄,呈水平狀。鼻鏡及舌多為黑色,鼻鏡及口周圍的顏色較白 ( 糊口 ) 。有肩峰,位置大致為肩部前方之〝頸胸結合位〞,公牛(如圖一)的肩峰比母牛(如圖二)發達。胸部有垂皮,腹部則無垂皮。性情溫馴、容易管理、耐熱、耐粗旱、抗病、抗壁蝨。

  2. 繁殖性能:臺灣黃牛性成熟早,公牛發身日齡為 362 天,女牛發身日齡為 360 天。女牛初產日齡為 654 天。母牛動情週期 19 ~ 26 天,不受季節影響,但發情行為頻度卻於夏季比冬季明顯而頻繁。經產母牛懷孕天數為 285.5 天,比初產女牛多 4 天。母牛胎距為 312 ~ 467 天。

  3. 生長性能:公牛出生、離乳( 205 天)、一歲、二歲的體重分別為: 25 、 133 、 260 及 413 kg ,四歲之種公牛體重可達 520 kg 。母牛出生、離乳( 205 天)、一歲 ~ 六歲以上(含六歲)的體重則分別為: 23 、 121 、 220 、 283 、 338 、 366 、 397 及 394 kg 。黃牛架仔牛以四種不同日糧 ( 玉米啤酒粕青貯+苜蓿乾草、精料+狼尾草青貯、苜蓿乾草+狼尾草青貯及完全混合日糧 -TMR) 於室內牛舍進行肥育,飼料換肉率 ( FCR ) 分別為 10.5 、 11.8 、 16.1 及 8.9 。黃牛公牛圈飼肥育 90 天、 120 天、 150 天及 180 天之增重分別為 0.86 、 0.91 、 0.88 、 0.84 kg ,放牧之增重效率僅及圈飼之 50% 左右。

  4. 屠體性能:肥育公牛平均於二歲半屠宰時,活體重平均 441.6 kg 。屠宰率 60.2 % ,屠體精肉率 63.9 % ,屠體脂肪比率 13.0 % ,屠體骨重比率 18.2 % ,背脂厚度 0.5 cm ,腰眼面積 77.2 cm 2 ,背最長肌 (12/13 肋間切面 ) 大理石紋脂肪分佈( marbling )等級 2.7 分(美式 10 分制)。

三. 結語

  臺灣黃牛品種登記,對 國家農業、畜產遺傳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保存之多重意義。 臺灣黃牛有耐熱、耐粗、抗病、早熟和風味特殊的特質,可以提供開發特色、地區性及本土性農畜產品品牌、有機畜產之良好品種來源。並可配合休耕農地或閒置草地放牧,達到肥沃地力、肉牛增產之農牧綜合經營多重效益。或用作休閒觀賞、教育解說以及非經濟用途之外的牛產業文化。

圖1 台灣黃牛公牛
圖 1 台灣黃牛公牛

圖2 台灣黃牛母牛
圖 2 台灣黃牛母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11-19:2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