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如果有一天 火車ㄟ轉來-嘉義縣新港鄉板頭社區

水土保持局 魏勝德

  「 如果有一天火車ㄟ轉來」 一句俗又有力的話語,卻是板頭厝裡大夥共同的願望,五分仔車曾經在這載甘蔗、送大家上課上班,還有陪阿公、阿媽去拜媽祖。過去許許多多的五分仔車身影,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烙印在每個人心坎裡。一條台糖最賺錢的百年黃金鐵道,透過復興鐵橋,連接北港溪兩岸庄民,跨越領域,穿越時空,五分仔車緊扣板頭人生活,扮演生產樞紐,也代表歷史傳承。

  板頭位於嘉義縣新港鄉西北方的一個小農村,位處嘉南平原北方,早期日治時期因政策需求栽植了甘蔗,日本人為串連糖廠與蔗田興建了五分仔鐵路。 早期公路尚未發達,板頭人南來北往都要靠這條五分仔車鐵道。尤其每年媽祖聖誕前後,全省前來朝拜媽祖的香客,到北港朝天宮或新港奉天宮都需要靠這條五分車鐵道來運輸。五分仔車鐵道成了台糖最賺錢的客運路線,所以又被稱為黃金鐵道。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每逢冬季北風特別強,常常滿天風沙,因此靠近復興鐵橋附近又有沙崙之稱。每逢稻子耕作時期,因地處偏遠灌溉水 3 年才輪 1 次,所以又有風頭水尾的稱號。

  1621 年,顏思齊與鄭芝龍,在海上從事貿易期間,與日本幕府爆發激烈衝突;為了逃避追殺,這兩個人便率領了部眾三千,橫渡素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來到台灣發展。北港文化工作室許士能說「在他們抵達台灣外海後,第一條上溯的溪流就是原住民稱為笨港溪的北港溪。」當時他們沿著北港溪上溯,最後在古「笨港」登陸,從此,便在這新天地展開他們的新生活。一條溪,造就一座城,在台灣,北港溪絕對是首例。笨港因北港溪而貴,聲勢如日中天,與當時台南府分庭抗禮,因此留下傳誦一時的「一府、二笨」名氣;而康熙年間《諸羅縣志》:「台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及乾隆年間《台灣府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等說法,更點出笨港當時的風華 ,也造就了今日板頭沙崙、長天宮(縣丞署)豐富考古遺跡。儘管笨港在當時已嶄露頭角,可是還是逃不過「分道揚鑣」的宿命 !乾隆 15 年 ( 西元 1750 年 ) 北港溪河神作亂,滾滾洪流,硬將笨港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 ( 北港 ) 、笨港南街 ( 新港 ) ,板頭厝便在這次氾濫中,被迫與北港分離。大自然的力量將板頭厝與北港分為楚河漢界,雖然大地無情,但板頭人仍然堅毅的透過竹筏與五份仔車,維繫與北港依存關係,所以今日板頭不管在歷史情感、文化傳承乃至生活方式與北港除了關係親密外,還有諸多神似。與其說北港溪改變了板頭人的命運,還不如說竹筏與復興鐵橋豐富板頭人的生命。

  近幾十年隨著公路的四通發達,板頭人「行」的選擇,有了結構性的變化,五分仔車開始感受到人的疏遠,喇叭聲取代氣笛聲的氣勢逐步逼近,不得不讓五分仔車的主人台糖公司,於民國 71 年作出客運五分仔車退出黃金鐵道的決定,僅保留貨運列車的行駛,然工業的崛起讓糖業經營更是雪上加霜,民國 87 年黃金鐵道的角色,從當家花旦,落寞到僅能偶爾跑跑龍套,現實讓五分仔車吹起了熄燈號,風華消逝在歷史軌跡。沒有氣笛聲的黃金鐵道,無法展現活力,雜草取代了人群,一場洪水更奪走復興鐵橋西岸的枝幹,成為現今的復興斷橋。黃金鐵道、板頭厝車站宛如耀眼的流星,發出光芒後急速墜落在紅塵中。拆除鐵道是台糖公司第一個念頭,念舊的板頭人怎麼捨得如此的割捨,謝東哲先生迅速結合了地方文史仕紳與新港文教基金會,從感恩出發,經由多方的努力與協調,黃金鐵道得到了重生的契機。然而消失在記憶的黃金鐵道、板頭厝車站如何再生呢?考驗著板頭人的智慧。

  土生土長、住在板頭厝車站旁的陳忠正先生(板頭窯發展協會理事長),目睹黃金鐵道的興衰 ,感受更為深刻。黃金鐵道與嘉南大圳宛如板頭的任督二脈,長期庇護著他們的生活與生產,如今黃金鐵道有難了,豈能棄之不顧呢?在民國 93 年底,村長杜徐灑及前村幹事許文石,提出重建板頭厝車站公園的構想,陳忠正醞釀多年的心願,總算有了同路人,本著回饋鄉里的心,當場就允諾協助板頭厝車站公園重建,於是發動了社區志工,挽起衣袖,利用舊廢料,一木一牆成就了現今的板頭厝車站公園,板頭厝車站公園的設立,誘發板頭人更多的期待和願景,也啟動板頭農村再生的念頭,活化社區改造的力道號角響起。大夥對黃金鐵道的思念與感恩,就像星火燎原般的延燒整個板頭, 「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回」積存內心已久的願望,就此發了芽-板頭人一步一腳印把廢鐵道再生為鐵道公園、大川詩道,雕塑鐵道綠廊,於是黃金鐵道從頹廢又重新換上瑰麗的新衣,展現出不凡的氣質。板頭的發展軌跡,就像擺動的曲線,重新走向另一個波峰,板頭真的變美變得更好了!

  現今踏著鐵馬從黃金鐵道東隅彎進阡陌小路,穿過一小段狹隘碎石小徑,彷彿歲月的腳步又倒轉到五 o 年代的板頭,頂菜園園主陳明惠利用大家遺忘的一磚一瓦,從泛白相片記憶中,重現古笨港風貌,過往的渡船頭、笨港一號、港灣街樓、笨港汎營、古早公有市場,經由時光隧道一一浮現眼簾,還有園主經典創意「豬舍客棧」,靈活將最「臭」豬舍變成最「香」的美食屋。糧食局存放糧食的老倉庫,搖身一變成為泡茶聊天的廂房;嘉義「縣寶級」文物-嘉義客運早期的售票亭,原封不動矗立路旁,吸引著大夥的目光。交錯的時空展現,訴說跨時代板頭故事。同時為活化社區產業,陳明惠巧妙將嘉義客運老巴士結合村姑解說班及改造後的竹筏,串聯成套裝旅遊行程,豐富了板頭人民生收益。繼續順著黃金鐵道西行,「板頭阿兄」店鋪,十元買冰和一帖媽祖手諭煮成的「千里順風湯」,迅速滿足清涼味蕾,補足身體元氣。深刻瞭解 板頭舊河道演變的黃水水先生,透過版畫雕塑呈現歷史上的板頭,書寫在大川詩路的故事,永恆呈現板頭人對歷史的感恩與思念,深化板頭「交趾剪黏藝術村」的強度。

  輕踏鐵騎走進重建後的「板頭厝車站」,突然讓人有濃濃歷史韻味的感覺;售票亭、離別的月台,繁華的足跡,厚厚的鄉愁,一幕幕悲歡離合,透過泛黃照片,看盡人生歲月。順著鐵道視線所剪黏馬賽克的苦楝花黃牛,「牛車走鐵路」景象就這樣矗立在黃金鐵道上。身旁的板頭窯,小橋流水古色古香的庭院,目光很難不被它吸引,緩步走入,發現這裡竟然是板頭農村再生引動者陳忠正理事長的家,一處 交趾陶剪黏傳統工藝傳承及推廣的大本營,栩栩如真的牡丹花剪黏,維妙維肖八仙交趾陶,而這正是深植板頭每個角落陶板藝術創作的濫觴地。還有溫馨的親子手繪彩陶區,陶板藝術的札根,令人印象深刻。

  從旁放眼片片休眠的金禾稻田,看見成群飛舞的白鷺鷥覓食,原鄉意象引領大家走進另一個藝術與歷史空間,映入眼界的是拼貼技法構築而成的白鷺鷥、奔鹿圍牆,以及板頭人共同參與製作動物拼貼,踏進嘉南大圳跨橋,板頭人將傳統兒時玩具與現代幼童新穎童玩,趣味陶藝浮貼在橋的兩側,令人不禁莞爾。還有昭示蘇家三代與北港牛畦纏綿人牛故事,如時光軸影浮現在眼前。可愛的柑仔糖製造廠,經由色彩繽紛的糖果牛,展現熱情與迎意,透過富饒趣味的陶板製作的可愛人物,讓單調樸素的農村景觀帶來年輕逗趣活潑的生氣。

  「牛車走鐵路、竹排來擺渡,火車跑大路」好一個自娛娛人之順口溜,貫穿板頭人的想法,開遊覽巴士公司的 陳建勳 先生,竟不務正業延伸了這個想法,製作一列山寨版的小火車,穿過板頭大街小巷,將社區觀光產業巧妙的結合。復興鐵橋旁的越堤,牆面綴著「原鄉四季大壁畫」,剪粘巧奪天工的手法,將台灣原生種「苦楝樹」, 刻苦耐勞和 四季遞嬗之美如實呈現,「春風苦楝淡紫香,夏引蝶蟬入花叢,秋意粒粒可憐子,冬詠滿樹黃金甕」。在葉間栩栩如生的昆蟲、飛鳥,連貫空間、時間和氛圍,展現苦楝強大生命力,也讓藝術如呼吸般自由吐納於自然之中。

  誠如沙崙三角仔生態池旁展開雙臂歡迎的板頭兄,和謙卑鞠躬的板頭嫂,板頭現在脫胎換骨迎向結合休閒及觀光旅遊的農村多風貌發展,從推出了由板陶窯製作的牛車駛鐵枝路、山寨版小火車 — 火車行大路、竹筏來擺渡,暢遊北港溪,欣賞北港溪的兩岸風光、頂菜園鄉土文物館保留及搶救農村的文物及五、六 o 年代的公車之旅、舊河道阿水兄收藏的古文物及版畫,古早冰打頭陣,再加上舊河道名產土豆干、板陶窯的交趾剪黏觀光工廠及工藝之家、陶華園工藝之家及社區藝術牆面 ; 再加上越堤大壁畫串,還有特有的人情味,板頭人用實際行動迎接「火車轉來的那天」。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1-15: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