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壹、年度施政目標

一、推動健康農業,保障民眾飲食安全:
  1. 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全面強化藥物殘留監測,普設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落實屠宰衛生檢查,確保消費者權益。

  2. 加速推動安全認證,發展吉園圃、CAS、有機及產銷履歷(選擇適當產品並與國際接軌)農產品,保障消費者健康。

  3. 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推動口蹄疫防除措施,防杜重大疫病蟲害入侵;強化農林漁牧四大產業疫病偵測,做好疫情通報與防治措施,提升農業用藥品質及管理,維護良好農業環境。

二、打造卓越農業,領先科技布局全球:

  1. 規劃成立農業技術研究院,整合十大研究團隊,強化新科技研發與產學資源整合,發展具競爭力之優勢產業;加強農業智慧財產權之保護管理與運用,設置創新育成中心,加強農企業扶育,落實執行「農業技術產業化發展方案」,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化、商品化。

  2. 持續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形成產業聚落,結合農業科技研究資源,發展農業生物技術、蘭花、石斑魚、觀賞魚及種苗種畜禽等產業,建設「世界級花卉島」、「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研發中心」、「亞太種畜種苗中心」。

  3. 全面提升農業體系之企業化經營能力;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結合活化休耕地措施,鼓勵老年農民將耕地長期出租予專業農民,擴大農場經營規模及企業化經營;加強企業化經營管理訓練,建立農業專業人員職能地圖,培育農業經營人力;推動農業體系及產銷班企業化經營輔導,提高產業競爭力。

  4. 發展精緻農糧產業,調整稻米產銷結構,兼顧糧食安全與經濟效益;活絡漁業經濟,開發觀賞魚外銷產業及新穎水產加工品,維持石斑魚養殖技術及產業發展領先國際;推動高效率畜牧生產系統,推行畜禽產業統合經營制度;落實農漁牧場登記,建立產業自主的產銷調節體系,推動農糧作物契作,穩定農漁產品產銷。

  5. 全面發展農業技術與服務數位化功能,強化安全農業資訊體系,開創行動化雙向加值服務,促進農業行銷推廣,提升農業經營效率;推動農產運銷現代化及電子化,提升運銷效率。

  6. 持續深耕農產品全球市場,確保外銷產品品質及安全性;掌握日本、大陸等利基市場動態,加強國際宣傳促銷活動,提高台灣農產品知名度;排除關稅與非關稅障礙,擴大外銷農產品品項。

  7. 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落實推動兩岸檢驗檢疫協議與建立農業智慧財產權協商機制;適當管制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減少農產品受進口損害,穩定農產品價格。

  8. 積極參與國際農漁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強化國際諮商與合作,加強推動雙邊農漁業合作,擴展農漁業發展空間,確保我國產業之永續經營。

三、發展樂活農業,提供舒適農村生活:

  1. 發展休閒農漁業,推動農業深度旅遊,結合農村文化、健康養生、知性教育與休憩空間營造,促進休閒農業加值發展。

  2. 推展森林生態旅遊及自然教育中心,整建全國步道系統,規劃體驗學習、紓壓療癒等主題遊程,拓展綠色休閒旅遊市場;設置3處平地森林遊樂區,打造節能減碳之優質生態知性園區。

  3. 推動農村再生條例立法,輔導農村居民採「由下而上」提出整體活化再生計畫,提升農村居住及人文品質;辦理培根計畫,培育農村規劃建設人才。

  4. 發展台灣農業精品,包括台灣茗茶、農村美酒、經典好米、竹製精品、金鑽水產、優質畜產等,落實產地標示,結合當地產業文化,配合農村旅遊及消費者需求,行銷農業精品。

  5. 建構農村優質生活及健康照護體系,增進農村婦女及高齡者福祉;結合農業產業文化、農村美學,促進農村社區人文與特色產業發展。

  6. 輔導農漁民團體永續經營,增進服務功能及多元發展;健全農業金融體系,發揮全國農業金庫功能;辦理農業專案貸款,提供農業經營資金需求。

  7. 繼續發放老農津貼及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辦理農業天然災害及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照顧農漁民生活。

四、落實永續農業,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1. 推動海岸新生,促進漁港活化,建構漁業資源永續利用管理機制,兼顧產業經濟效益與海洋生態保育;推動農業節能減碳、合理化施肥、畜禽場環保減廢與資源再利用,並加強動物保護。

  2. 推動農地資源空間規劃,引導農業經營區位合理配置,建立農地分級分區管理及農地變更回饋機制,提升國土資源利用效率,集中資源輔導具優越產銷條件之專業生產區。

  3. 推動綠色造林,加強林地管理,維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森林永續經營。

  4. 建立入侵性動植物偵測防治系統,強化入侵生物之預防、偵測及消除。加強邊境管理,並針對威脅生態系、棲地或物種的主要入侵種生物建立管理計畫,維護本地生態環境。

  5. 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及環境綠美化,加速天然災害復建復育,提升水患防治成效,增進國土保安;強化多功能農田水利建設,發揮農業生產、保育、教育及遊憩等多元功能。

五、加速農業重建,恢復災區產業機能:

  1. 為減少災區農民損失,本會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公告辦理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針對不符合救助辦法資格之受災嚴重農漁民,辦理產業復建輔導專案措施,協助復耕復養。

  2. 加速推動莫拉克風災農業重建,並藉前瞻性的作為,導引產業重建兼顧規模效益與轉型發展,符合國土保安原則與生態環境需求。

  3. 在重視國土保育、生態環境維護及適地適作之原則下,調整養殖漁業生產區功能,完備養殖區工程建設,營造優質安全之生產環境;藉產業重建輔導養殖漁業轉型發展,建構節水省能源的海水養殖系統。

  4. 儘速完成颱風災後水土保持、農路復建及野溪清疏,辦理土石流警戒及預報精進及重大災區土石流潛勢調查。

  5. 強化治山防災,將「阻、擋」策略改為「疏、導」策略,以「多次小量發生災害之控制」方式控制土砂,減少災害影響範圍。同時,採軟體防災與硬體減災並重方式,加強山坡地監督管理。

  6. 加強森林撫育、山坡地造林及推動私有地獎勵造林,健全林地管理及集水區治理,增聘國土保育人員協助森林保護,營造多樣性生態環境,發揮國土保安及水源涵養等功能。

六、強化行政措施,提升服務品質及效能:

  1. 建置農業行動化雙向服務,以簡訊、傳真、自動語音等方式提供即時、直接之服務,顯著縮短行政作業時間,提供農民廣泛服務。

  2. 按季將獎補助社會團體、人民團體、財團法人、縣市政府及個人之獎補助經費資訊公告於機關網站,便利人民共享及利用政府資訊,增進人民對農業施政資源分配之瞭解、信賴與監督。

七、妥善運用有限資源,促進研發成果加值應用: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整合策進工作,強化農業科技智財管理制度,促使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移轉產業運用,並收取技術移轉金,以增加政府研發經費,提高農業科技研發技能,提升政府財務運用效能。

八、推動內外部學習機制,提升人力素質:辦理農、漁民各項專業訓練,培育優質農業人力資源,鼓勵青年從農及強化農業經營管理職能。

九、提升研發量能:

  1. 研究經費比率:本會針對年度政策規劃、執行及評估所進行之研究及調查,或與業務、行政管理措施相關之研究經費,占本會(不含所屬機關)年度預算0.1%以上。

  2. 推動法規鬆綁:本會主管法規數為338件,經調查99至102年主管法規檢討訂修法規預定完成件數分別為27、35、35、35件。

十、提升資產效益,妥適配置政府資源:

  1. 年度資本門預算執行率:本會年度資本門實支數、資本門應付未付數及資本門賸餘數總計,應達年度資本門預算數90%以上。

  2. 各機關中程歲出概算額度內編報概算數:本會年度歲出概算編報數與年度中程歲出概算額度核列數之差,應低於年度中程歲出概算額度核列數5%。

十一、提升人力資源素質與管理效能:

  1. 機關年度預算員額增減率:本會及所屬機關員額於99至102年度無增減情形。

  2. 推動終身學習:依規定推動終身學習達成最低平均學習時數、推動法治教育等工作納入年度訓練計畫及機關訓練費用占人事費用之比例達4%以上3項,本會及所屬機關至少達成2項。
  • 回上一頁
  • 99-04-02:1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