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最低病原番鴨族群之建立與應用

畜產試驗所 魏良原‧劉秀洲‧李舜榮

. 前言

  養鴨事業在台灣已有 300 年的歷史,雖然近 3 、 40 年來在許多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不論在飼養管理、營養、育種、加工等不同領域的進步皆為發展最快速的階段,但疾病的防治問題仍持續衝擊養鴨產業。以 1982 年和 1989 年爆發的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已困擾水禽產業 20 年,及近期之 2008 年 6 月爆發的鴨病毒性肝炎為例,皆造成養鴨業者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以下簡稱畜試所)針對白色番鴨,經由選拔、飼養管理技術提升及針對養鴨產業 造成嚴重威脅的特定疾病進行監控與篩除,進而建立最低病原的番鴨族群,讓番鴨除供應種鴨及食用蛋等之傳 統畜牧用途之外,隨著生產品質的提升,除可供應最低病原的 番鴨種原給養鴨業者飼養,以避免鴨農間相互引種造成疾病傳播外,其生產的胚蛋及雛鴨 亦能因應水禽疫苗發展所需。

. 甚麼是最低病原番鴨

  最低病原番鴨族群篩選自 畜試所歷經 20 年選育的白色番鴨畜試一號的第 13 代,依據田間試驗結果顯示,該品系相較於民間商用品系具有生長較快及體型較大的特性,適合用來改善商業肉用番鴨及土番鴨之生長速率,加上該品系經長期選拔,不僅性能穩定且個體間具有相近的遺傳背景,本身即為良好的試驗動物基礎族群,因此該族群除提供優良番鴨種原外,亦因特定疾病之篩除, 可當作疫苗相關試驗的實驗動物。 由於該族群建立之目的涉及供應疫苗生產所需之試驗動物,因此在飼養環境、管理及應用上皆須符合動物保護法中第 15 條至第 18 條,針對動物的科學應用的相關保護措施。若依照實驗動物所含之微生物規格區分,至少可分為 1. 無菌動物( germfree animals ); 2. 含特定菌動物( gnotobiotic animals ); 3. 無病原動物( pathogen-free animals ); 4. 無特定病原動物( specified pathogen-free animals, SPF animals ); 5. 無病毒抗體動物( virus antibody-free animals ); 6. 傳統式最低病原動物( 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s; Monitored animals )及 7. 傳統式動物( conventional animals ),每一種類型實驗動物的飼養環境與管理的方式皆不同,雖然提 供作為疫苗研製的實驗動物品質及其飼養條件在國際上通常都要求無特定病原( Specific-pathogen-free , SPF )品級,惟目前在台灣仍欠缺 SPF 鴨群的飼養設施 ,僅能於現有飼養 設施下調整飼養管理方式與進行特定病原監控,以減少病原侵襲。將畜試所孵育之最低病原番鴨族群飼養於負壓式環控 鴨舍(如圖 1 、 2 )的 飼養模式而言,則較接近傳統式最低病原動物,雖然將動物飼養於較低度衛生與安全的環境下,但仍需監控與檢查主要的病原微生物,這些病原包括對養鴨產業有嚴重威脅的 水禽小病毒、鴨病毒性肝炎、雷氏菌感染症及家禽霍亂等 。該族群近年來經由飼養管理的調整與提升,並持續針對該族群進行上述病原抗體的監控與篩除,目前已可獲致良好的檢測結果。

. 最低病原番鴨族群的應用

  目前 最低病原番鴨族群主要供應的用途包括: 1. 維持最低病原之番鴨種原,提供給民間飼養; 2. 提供無水禽小病毒抗體胚蛋,以製造「水禽小病毒感染症疫苗」; 3. 提供水禽小病毒、水禽雷氏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檢測陰性之試驗用雛鴨,供疫苗之研發及檢定。

(一)最低病原番鴨種原

  由於 台灣肉用品種的鴨隻主要為土番鴨 ( mule duck ) 、北京鴨 ( Pekin duck ) 及番鴨 ( muscovy duck ) ,其中又以土番鴨為最大宗,其飼養量約佔 80 %以上 。土番鴨泛指 公番鴨與母菜鴨、母北京鴨或母改鴨以屬間雜交方式所生產的後代,其中又以公北京鴨與母菜鴨(蛋用品種)雜交產生的後代母改鴨再與公番鴨雜交的三品種土番鴨為最主要的生產方式。由於番鴨為該品種肉鴨生產的終端公鴨,因此,番鴨種原的疾病防治與性能的穩定對土番鴨的生產極為重要,尤其本地鴨農為穩定性能,自其他鴨場引進種原,常未考量該種原是否為疾病的帶原者,且缺乏適當的隔離措施,使得疾病傳播,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具有生長較快速的特性之最低病原番鴨族群,不但可提供土番鴨生產業者優良的種公番鴨,亦可當作番鴨純種繁殖的來源,加上定期進行疾病篩除,更能降低鴨農因引種造成的疾病威脅。

(二)水禽小病毒抗體陰性胚胎蛋

  水禽小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即使以乙醚、氯仿、 pH 3.0 酸處理、 pH 10.0 鹼處理或在 65 ℃ 維持 30 分鐘的環境下,病毒力價並不會降低,加上國際交通運輸日益便利,在 1978 年後包括英國、日本等地皆相繼爆發此疾病,受感染的動物主要為幼齡的番鴨及鵝,而台灣則分別在 1982 年及 1989 年亦曾爆發二次流行,第一次的流行爆發在鵝,當時造成 312,692 隻的鵝隻死亡,小鵝平均死亡率達 90% ;第二次流行時,亦對養鴨事業造成嚴重衝擊,總計 9 縣市共 39 鄉鎮, 177 鴨場發生,總發病率 24% ,死亡鴨隻達 302,350 隻,致死率 67% ,而耐過鴨隻除短嘴外,最大的問題是生長停滯體型大小參差不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近年來家畜衛生試驗所已研發出該疫苗的製造技術,而 最低病原番鴨族群之水禽小病毒抗體檢測結果自 2008 年後已無陽性鴨隻之檢出,目前皆於該族群的繁殖季節時,提供孵化 9 日的胚胎蛋,用來生產每年約 50 萬劑的 水禽小病毒感染症疫苗給種鴨、鵝業者使用。

(三)試驗動物

  疫苗生產品質直接影響動物的免疫效果,因此對於疫苗檢定,除了有製藥廠本身之自家檢定,另有未上市前的委託田間試驗,且於上市前及上市後政府機關亦會針對這些疫苗進行抽樣檢定,其結果皆需符合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及其施行細則的相關規定。在疫苗研製與生產過程中, 當疫苗在製藥廠完成各項試管內( in vitro )試驗之後,接著便要進行動物的活體( in vivo )試驗,因此 使用實驗動物進行所需的相關試驗亦無法避免,例如 測試 病毒或免疫原(抗原)含量之力價測試 ,確認該疫苗無其他病原體汙染的純潔試驗, 避免疫苗長期在田間使用之後於動物體中一再的感染繼代,毒性日漸強,最後衍化成為類似野外強毒的 迴歸試驗, 疫苗免疫之後不至於在動物發生不良反應、發病甚或死亡的 安全性試驗, 疫苗免疫之後經過一段期間(約 2-4 週),其保護力已充分達成時,以特定之病原數量進行強毒病原株攻擊感染,以檢測疫苗在免疫動物之後的保護能力的 效力試驗及田間臨床試驗等, 以證實疫苗在田間應用的實際效益。 這些疫苗 動物試驗進行之前,需確認這些試驗動物不含某些特殊病原的抗體。 以安全性試驗及效力試驗為例, 為避免疫苗之免疫受到移行抗體等的干擾,疫苗的試驗大部分採用 SPF 動物或 SPF 禽胚來進行,但如 某些疫苗的免疫不至於受到移行抗體的干擾,則可用低抗體或無抗體動物來進行, 而本族群則可供應這些需 求。

. 結論

  最低病原番鴨族群的用途不論是供應種原給鴨農飼養,或提供為疫苗研發生產之用,其最終的目的還是期望減少疾病帶給養鴨產業的衝擊,疫苗的使用固然可以減少疾病帶來的威脅,但唯有業者自主性加強飼養管理與自衛防疫,方能將疾病造成的損失減至最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5-19: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