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產整合管理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楊秀珠
病虫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病虫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為IPM,包括三項基本原則:1. 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2. 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之防治方法;3. 當藥劑之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因此病虫害整合管理之定義可解釋如下:在農業經營系統下,利用多元化之防治方法控制有害生物族群,使其低於可被接受之經濟危害水準之下,同時維持生態平衡,進而減少作物之損失,並配合正確的農藥使用而達到生產高品質作物及其附屬品之目的,同時兼顧公眾健康、保護環境及有益生物之作物管理方法稱為整合管理。由於農業經營環境多為開放系統,所有條件之流通性及變異性極大,效益極難評估,因此執行整合管理時應先畫定施行的範圍,由特定之作物、特定地區開始執行,而後逐漸擴大,避免因大面積及多因子互相干擾而影響防治成效。但其管理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往往受原耕作時之特殊有害生物發生狀況、當地之農業政策、農民及社會經濟所影響,因此因地制宜為IPM執行過程中極重要之理念。一般整合管理施用之防治方法大致可歸類為生物防治、生物技術應用、耕作防治及藥劑防治。
因此,IPM之管理策略應掌握下列原則:1. 可實際執行(practical)且簡單易行;2. 施行之最有效時機極易掌握;3. 符合經濟(economical)原則,實際施行時所須耗費之人力及時間,須不超出栽培管理所能容許之最高限;4. 切合實際(realistic),具彈性但可確實執行;及5. 可貫徹完成者(achievable)。
由於科技之進步,地理資訊系統/全球衛星定位儀(GIS/GP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已可應用於農業經營,利用衛星系統及遠端感應器等先進儀器,可監測作物之產量、土壤之性質、質地、含水量、營養成分,甚或土壤酸鹼度,對於植物保護工作之應用,可用於監測蟲害棲群密度、雜草族群,而病害上之應用則較著重於微氣候因子之監測,經由此詳細資料,可進行預防性之保護措施,或根據實際狀況,適時、適量進行管理,而達整合管理之經濟效益,應為未來整合管理之監測系統中不可或缺之方法。
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簡稱ICM,於1997年首先於英國由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提出,其目標在於生產高品質、高價位之農產品,以獲取最高利益,且達永續經營之境界,包括7項原則,分別為1. 經濟且精確地施用化學物質;2. 精準地慎選應用質材,促使所施用之質材可互相配合而達到最佳化之應用,方不致造成浪費;3. 重視天敵之繁殖,同時建立一有利於土壤及作物生長並而可抑制有害生物(包括病害、蟲害及雜草等)繁殖之環境;4. 藉由適當之輪作及耕作模式,以營造土壤肥力最佳化之條件;5. 維持或增加經濟效益,而非追求絕對之作物高產量;6. 將不利於環境之因素降至低點;7. 延緩及降低藥劑抗藥性之發生。由上述原則可知,ICM之原則似與永續農業之宗旨(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合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不謀而合,可謂農業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可忽視之作業模式,亦為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之先趨農業。
為達果樹之永續經營,果樹整合生產(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FP)成為歐洲果樹之生產策略,意指藉由育種、選種、種植、栽培及採收與貯藏技術等方法之配合,以生產高品質之果品,同時達經濟效益之生產量,並降低化學物質之應用,為一整合性、漸進性之管理模式,絕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日本近年亦提倡所謂精密農法(Precision farming)、精密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為傳統農業轉型為永續農業之轉型期農業,深究其策略,除推展至多種作物外,實與IFP之精神不謀而言。
美國植物病理學會自1991年開始陸續以”health management”為名,出版有關作物整合管理之專書,以柑桔為例,管理之項目包括種植地點、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品種選別、砧木選別、接穗選別、肥料管理、繁殖管理、病害管理、蟲害管理、草害管理、施藥技術及採收後處理等,凡有利於植株健康者均為考量因素,而在經濟效益層面,甚至包括如何規劃以達最高產值,故以「健康管理」實不為過,且與ICM有異曲同功之效。
一般ICM之管理模式之執行重點至少包括下丁7項:1. 健康種苗;2. 合適之種植地點,考量之因素包括土壤、溫度、雨量與濕度、光照及與市場、集場距離遠近等;3. 植物保護,以IPM之管理為依歸;4. 植物營養:合理施用肥料以維持植株健康,並藉以獲得高產量;5. 輪作;6. 栽培管理,施行合宜時之栽培管理,宜慎選栽植作物種類、慎選合宜之種植時期、適度之栽植密度,此外,需加強農產品採收前之處理,並注重採收後之處理;及7. 機械化考量,以降低能源增加之壓力,但仍以符合經濟原則為依歸。
結論
綜而言之,凡是可降低經營成本、提昇農產品之經濟價值,同時促進消費者之購買慾,進而增進產品銷售量之任一農業行為,均可視為整合管理之一環,且對環境之破壞降至最低,成為永續經營之基礎。然良好之管理策略仍需配合農民之習慣而擬定,同時需極易為農民所接受而樂於應用,方可順利推展,因此其管理模式因地、因時、因人制宜,配合不同之栽種環境,種植適合之作物,加以適當之管理,乃整合適宜之因子而加以利用,而非將所有可資應用之方法集合而已。
由於ICM為極度知識密集之技術,因此「人」為是否成功之重要關鍵因素,當農民及推廣人員經由訓練而熟悉ICM可應用之技術,並可自行決定管理措施時,已邁入ICM成功之門,因此ICM之執行可謂農民、研究人員、推廣人員、栽培人員及保護人員集體創作之成果,但重要者為實際耕作之農民,如何教育農民,健全其對管理及農藥應用之觀念,使二者之落差降至最低,則落實整合管理之執行,猶如探囊取物;當然,社會大眾之共識及有利之政治環境亦可發揮其助益之功。
此外,農產品之最終目的乃為消費者所接受,而消費者包涵所有各行各業及各種不同理念之族群,因此消費者之認知及消費習慣為不可忽視之一環,如何宣導整合管理之理念,促使消費者了解化學物質之安全性及必需性,打破有機產品即上品之迷失,同時改變其選購外觀亮麗而不注重品質之消費習慣,實有助於整合管理於田間落實。
參考文獻
- Berry, S. C. 2000. The realities of pesticide use. Pest Manag. Sci. 56:947-949.
- Denyer, R. 2000. Introduction: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 Pest Manag. Sci. 56:945-946.
- Kennedy, G. G., Sutton, T. B. 2000.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concepts,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PS PRESS. 526pages.
- Melouk, H. A., and Shokes, F. M. 1995. Peanut health management.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Series. 117pages. APS PRESS.
- Pontalti, M. & Agnolin, C. 1990. 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n Italy’s Trentino region. Acta Hort. 285:55-57.
- Rowe, R. C. 1993. Potato health management.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Series. 178pages. APS PRESS.
- Schuricht, R. 1990.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n the GDR. Acta Hort. 285: 37-42.
- Timmer, L. W. and Duncan, L. W. 1999. Citrus health management.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Series. 197pages. APS PRESS.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
![]() |
94-03-01:4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