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作物生產整合管理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楊秀珠

病虫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病虫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為IPM,包括三項基本原則:1. 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2. 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之防治方法;3. 當藥劑之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因此病虫害整合管理之定義可解釋如下:在農業經營系統下,利用多元化之防治方法控制有害生物族群,使其低於可被接受之經濟危害水準之下,同時維持生態平衡,進而減少作物之損失,並配合正確的農藥使用而達到生產高品質作物及其附屬品之目的,同時兼顧公眾健康、保護環境及有益生物之作物管理方法稱為整合管理。由於農業經營環境多為開放系統,所有條件之流通性及變異性極大,效益極難評估,因此執行整合管理時應先畫定施行的範圍,由特定之作物、特定地區開始執行,而後逐漸擴大,避免因大面積及多因子互相干擾而影響防治成效。但其管理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往往受原耕作時之特殊有害生物發生狀況、當地之農業政策、農民及社會經濟所影響,因此因地制宜為IPM執行過程中極重要之理念。一般整合管理施用之防治方法大致可歸類為生物防治、生物技術應用、耕作防治及藥劑防治。

  因此,IPM之管理策略應掌握下列原則:1. 可實際執行(practical)且簡單易行;2. 施行之最有效時機極易掌握;3. 符合經濟(economical)原則,實際施行時所須耗費之人力及時間,須不超出栽培管理所能容許之最高限;4. 切合實際(realistic),具彈性但可確實執行;及5. 可貫徹完成者(achievable)。

  由於科技之進步,地理資訊系統/全球衛星定位儀(GIS/GP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已可應用於農業經營,利用衛星系統及遠端感應器等先進儀器,可監測作物之產量、土壤之性質、質地、含水量、營養成分,甚或土壤酸鹼度,對於植物保護工作之應用,可用於監測蟲害棲群密度、雜草族群,而病害上之應用則較著重於微氣候因子之監測,經由此詳細資料,可進行預防性之保護措施,或根據實際狀況,適時、適量進行管理,而達整合管理之經濟效益,應為未來整合管理之監測系統中不可或缺之方法。

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簡稱ICM,於1997年首先於英國由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提出,其目標在於生產高品質、高價位之農產品,以獲取最高利益,且達永續經營之境界,包括7項原則,分別為1. 經濟且精確地施用化學物質;2. 精準地慎選應用質材,促使所施用之質材可互相配合而達到最佳化之應用,方不致造成浪費;3. 重視天敵之繁殖,同時建立一有利於土壤及作物生長並而可抑制有害生物(包括病害、蟲害及雜草等)繁殖之環境;4. 藉由適當之輪作及耕作模式,以營造土壤肥力最佳化之條件;5. 維持或增加經濟效益,而非追求絕對之作物高產量;6. 將不利於環境之因素降至低點;7. 延緩及降低藥劑抗藥性之發生。由上述原則可知,ICM之原則似與永續農業之宗旨(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合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不謀而合,可謂農業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可忽視之作業模式,亦為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之先趨農業。

  為達果樹之永續經營,果樹整合生產(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FP)成為歐洲果樹之生產策略,意指藉由育種、選種、種植、栽培及採收與貯藏技術等方法之配合,以生產高品質之果品,同時達經濟效益之生產量,並降低化學物質之應用,為一整合性、漸進性之管理模式,絕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日本近年亦提倡所謂精密農法(Precision farming)、精密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為傳統農業轉型為永續農業之轉型期農業,深究其策略,除推展至多種作物外,實與IFP之精神不謀而言。

  美國植物病理學會自1991年開始陸續以”health management”為名,出版有關作物整合管理之專書,以柑桔為例,管理之項目包括種植地點、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品種選別、砧木選別、接穗選別、肥料管理、繁殖管理、病害管理、蟲害管理、草害管理、施藥技術及採收後處理等,凡有利於植株健康者均為考量因素,而在經濟效益層面,甚至包括如何規劃以達最高產值,故以「健康管理」實不為過,且與ICM有異曲同功之效。

  一般ICM之管理模式之執行重點至少包括下丁7項:1. 健康種苗;2. 合適之種植地點,考量之因素包括土壤、溫度、雨量與濕度、光照及與市場、集場距離遠近等;3. 植物保護,以IPM之管理為依歸;4. 植物營養:合理施用肥料以維持植株健康,並藉以獲得高產量;5. 輪作;6. 栽培管理,施行合宜時之栽培管理,宜慎選栽植作物種類、慎選合宜之種植時期、適度之栽植密度,此外,需加強農產品採收前之處理,並注重採收後之處理;及7. 機械化考量,以降低能源增加之壓力,但仍以符合經濟原則為依歸。

結論

  綜而言之,凡是可降低經營成本、提昇農產品之經濟價值,同時促進消費者之購買慾,進而增進產品銷售量之任一農業行為,均可視為整合管理之一環,且對環境之破壞降至最低,成為永續經營之基礎。然良好之管理策略仍需配合農民之習慣而擬定,同時需極易為農民所接受而樂於應用,方可順利推展,因此其管理模式因地、因時、因人制宜,配合不同之栽種環境,種植適合之作物,加以適當之管理,乃整合適宜之因子而加以利用,而非將所有可資應用之方法集合而已。

  由於ICM為極度知識密集之技術,因此「人」為是否成功之重要關鍵因素,當農民及推廣人員經由訓練而熟悉ICM可應用之技術,並可自行決定管理措施時,已邁入ICM成功之門,因此ICM之執行可謂農民、研究人員、推廣人員、栽培人員及保護人員集體創作之成果,但重要者為實際耕作之農民,如何教育農民,健全其對管理及農藥應用之觀念,使二者之落差降至最低,則落實整合管理之執行,猶如探囊取物;當然,社會大眾之共識及有利之政治環境亦可發揮其助益之功。

  此外,農產品之最終目的乃為消費者所接受,而消費者包涵所有各行各業及各種不同理念之族群,因此消費者之認知及消費習慣為不可忽視之一環,如何宣導整合管理之理念,促使消費者了解化學物質之安全性及必需性,打破有機產品即上品之迷失,同時改變其選購外觀亮麗而不注重品質之消費習慣,實有助於整合管理於田間落實。

參考文獻

  1. Berry, S. C. 2000. The realities of pesticide use. Pest Manag. Sci. 56:947-949.
  2. Denyer, R. 2000. Introduction: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 Pest Manag. Sci. 56:945-946.
  3. Kennedy, G. G., Sutton, T. B. 2000.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concepts,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PS PRESS. 526pages.
  4. Melouk, H. A., and Shokes, F. M. 1995. Peanut health management.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Series. 117pages. APS PRESS.
  5. Pontalti, M. & Agnolin, C. 1990. 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n Italy’s Trentino region. Acta Hort. 285:55-57.
  6. Rowe, R. C. 1993. Potato health management.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Series. 178pages. APS PRESS.
  7. Schuricht, R. 1990.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fruit production in the GDR. Acta Hort. 285: 37-42.
  8. Timmer, L. W. and Duncan, L. W. 1999. Citrus health management.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Series. 197pages. APS PRESS.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