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阿里山森林鐵路復駛營運暨阿里山風華再現活動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黃淑芳

一 . 前言

  「 1 、 2 、 3 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順口溜。阿里山日出、雲海、晚霞、森林、森林鐵路五奇聞名於世,阿里山是台灣最具知名的旅遊據點,不僅是大陸觀光客來台的首選景點之一,更是國際級的觀光景點。

  而阿里山森林鐵路也是台灣最具故事性的高山鐵路,百年來,它載著千千萬萬的遊客,往返嘉義到阿里山之間。除了欣賞沿途的美景外,還能感受它最獨特的「獨立山螺旋形路線」、「熱、暖、溫等林相的垂直變化」、「阿里山火車之字形行駛」、「迎接祝山跳躍式日出」四大特色。

二 . 萬眾矚目 阿里山森林鐵路復駛

  為配合國家重要政策,阿里山森林鐵路於 97 年 6 月 19 日依「民間參與投資經營阿里山森林鐵路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案」契約移交予民間機構宏都阿里山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惟 98 年 8 月 8 日遭逄莫拉克風災( 88 風災),據阿里山氣象站統計阿里山 98 年 8 月 7 - 10 日, 4 天降雨量累積高達 2,966 毫米,幾近世界最高紀錄,將近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林鐵路不堪風雨摧殘, 柔腸寸斷,民營公司無力修復,不提出修復計畫,林務局為維護社會公益,於 99 年 3 月 22 日終止契約,收回公營。

  88 風災後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停駛,加上阿里山公路中斷,雖經公路總局積極搶修, 6 月 25 日前只能通行中型巴士,嚴重影響阿里山地區觀光產業。為服務阿里山地區旅遊遊客,林務局排除萬難,先搶修森林鐵路最具觀光價值祝山線及神木線,並完成人員、站體、路線及車輛整備工作,通過交通部之臨時監查,於 6 月 19 日復駛營運。為告知社會大眾森林鐵路恢復營運並展現災後重建成果,辦理「阿里山森林鐵路 復駛營運 暨高山植物館─翱翔台灣山林照片展覽活動」。

  6 月 19 日 活動當天天氣晴朗,阿里山森林鐵路於阿里山車站,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陳主委武雄擊鼓鳴笛、胡副主委興華、林務局顏局長仁德、嘉義縣張縣長花冠、立法院江委員義雄、阿里山陳鄉長明利等多位貴賓及地方士紳、遊客的祝福下,阿里山森林鐵路復駛,森林火車笛聲響徹阿里山,久久不絕。 農委會陳主委武雄致詞指出,莫拉克風災導致阿里山森林鐵路停駛,林務局排除萬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森林鐵路祝山線及神木線復建工作,順利如期讓森林火車於今天復駛;林務局也將在民國 100 年底完成全線通車工作。陳主委並特別指出,莫拉克風災帶來不是災害,也是個契機,將以大破大立之格局,重塑阿里山的新風貌,林務局已進行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整體規劃,預計在 99 年 9 月底完成,針對入口服務區、商店區及受鎮宮等地區進行改善。相信在與嘉義縣政府及當地居民共同努力下,全國最重要景點之一的阿里山,將可展現新的面貌及新的風華,讓遊客留下永恆美好回憶。

  慶祝活動,首先由在地阿里山鄒族的迎賓舞展開活動序幕,而獲得入圍美國葛萊美音樂獎的十鼓擊樂團,以 巍巍矗立的阿里山神木群創作的「山之喚」獻給阿里山森林鐵路,震撼了整個活動會場。此外,「戀戀阿里山」電視劇導演梁修身到場祝賀,為活動增色不少。

  在 農委會陳主委武雄、 胡副主委興華、林務局顏局長仁德、魏副局長立志、李副局長桃生、 嘉義縣張縣長花冠、江立委義雄、陳鄉長明利等多位貴賓 擊三響大鼓祝福下,陳主委武雄登上 31 號蒸汽火車, 激昂有力的鳴笛, 笛聲響徹阿里山,久久不絕, 加上 嘉義林區管理處森林鐵路員工於月台高喊「阿里山!阿里山 森林鐵路 ! 準備好了 ! 出發 ! 」聲中,停駛 10 個月的阿里山森林火車, 此刻精神抖擻 , 上午 11 點首航的阿里山檜木車廂火車,從阿里山車站載著 200 位遊客快樂的向祝山前進。另為吸引遊客踴躍上阿里山,自 6 月 19-27 日可免費搭乘森林鐵路神木線及祝山線。

  為提供遊客於祝山地區新的遊憩據點,高山植物館「翱翔台灣山林照片」展覽開幕, 展出作品 係由名攝影師陳敏明先生所拍攝 3D 高空照片,照片內容以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主軸,從森林鐵路平地段嘉義市為起點經獨立山、奮起湖、二萬坪至阿里山各景點,透過陳敏明先生鏡頭下呈現特殊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高空山林景象,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美。未來旅客到山上,不但可以搭乘祝山區間車,到高山植物館參觀 翱翔 台灣山林照片,亦可步行至 小笠原山 ,欣賞 360 度的山景,看看另種角度與風情的阿里山。

  經歷種種考驗的森林鐵路,宛如浴火重生的鳳凰一般, 復駛 後之阿里山森林鐵路以滿足遊客體驗及回憶為優先目標,行駛路段中,可看到景色優美之地,並同時安排解說服務,提供旅客耳目一新的旅遊服務。重新出發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為方便旅客乘車,每天上午 9 、 10 、 11 點,下午 3 、 4 點,共計 5 班列車,由阿里山車站開往神木車站,下午 2 點有 1 班車由阿里山車站開往祝山車站,每日日間總共有 6 班車,遊客只要在整點前抵達阿里山車站,就可以搭乘祝山線或神木線,飽覽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美景。

三、阿里山風華再現─大巴森鐵一路通

  阿里山是國際級旅遊景點,因去年遭 88 風災重創,森林鐵路中斷,且大型巴士無法由阿里山公路直上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內外觀光客銳減,嚴重影響阿里山地區觀光產業。

  阿里山森林鐵路於 6 月 19 日復駛祝山線及神木線後,遊客充分 感受莫拉克颱風復甦後的阿里山新氣象 ,且復駛後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人潮明顯回溫,原本 18 日才 500 多人上山, 20 日驟增到 1,700 人, 21 日非假日也有近 2,000 人上阿里山。此際,阿里山公路也在交通部公路總局搶修下於 6 月 25 日全線通行大型巴士。

  6 月 25 日 是個陰雨不停的日子,但阿里山熱情不減, 20 輛大巴士於 11 點 30 分在行政院吳院長敦義、交通部毛部長治國、林務局顏局長仁德、嘉義縣張縣長花冠、翁立委重鈞、江立委義雄及多位地方士紳,熱情揮手歡迎下,通過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大門,中斷 10 個月,阿里山公路恢復全線開放大巴士行駛,阿里山觀光列車亦正式啟動。

  吳院長致詞中指出,阿里山公路全線通行大巴士,對阿里山地區整體觀光復甦打了一劑強心針,阿里山森林鐵路已先於 19 日復駛神木線及祝山線,規劃於明年底阿里山森林鐵路全面復駛。未來將透過林務局與觀光局通力合作,投入更多經費與心力,讓阿里山地區整體觀光的旅遊環境、服務品質不斷提升。

  阿里山日出、雲海、晚霞、森林、森林鐵路五奇為眾所皆知,莫拉克颱風後林務局更規劃阿里山新八景:「塔山奇岩」、「小笠原山」、「水山巨木」、「 28 號巨木」、「阿里山神木遺跡」、「慈雲觀景」、「神怡流瀑」、「香林拱橋」等景點,展現風災過後阿里山新氣象與新契機。

  為觀光列車啟動,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展現新契機,中午 12 時 15 分,吳院長敦義、交通部毛部長治國、林務局顏局長仁德、及嘉義縣張縣長花冠及多位地方士紳,於阿里山車站 31 號檜木蒸汽火車前,揭開「阿里山風華再現」彩球,吳院長敦義登上 31 號 蒸汽火車,鳴 3 聲響笛, 笛聲響徹整個阿里山,象徵「阿里山風華再現」正式展開,達活動最高潮。當天阿里山車站亦安排鄒族歌舞及香林國小小朋友歌唱祝福,吳院長敦義與嘉義縣張縣長花冠等一行人,並於現場品嚐由太和社區現泡阿里山茶,大家都豎起大姆指誇「阿里山高山茶一級棒」,楊永在木雕大師於阿里山車站現場木雕大展手藝,博得現場民眾賀彩及掌聲。當天最特別的是林務局製作一個 1 : 1 的「 88 風災阿里山地區 4 天內降雨量 2,966 毫米 一覽表」人型立牌,總長度 320 公分,大家爭相與立牌合影,透過立牌,讓民眾瞭解大自然風雨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無法與天爭鋒,是最好的生態環境教育。另旅客服務中心前停車場有為期 3 天( 25-27 日)鄒族農特產品展售。

  當天有許多遊客是參加啟動阿里山觀光列車活動,先搭大巴士進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雖然大雨不停,但仍有將近 1,000 名遊客乘坐阿里山神木線森林火車,體驗國寶級森林鐵路,一致認為阿里山大巴、森鐵一路通是最佳造訪阿里山的方式。

  林務局為配合活動熱潮, 25 日至 27 日除進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搭森林火車免費外,暌違己久的祝山線觀日小火車,也於 26 日凌晨 4 點 20 分復駛,雖天候不佳,仍有近 300 人凌晨起個大早搭首航的祝山觀日火車,如願看到日出,大家驚呼連連,直指這將會是來阿里山最美麗的回憶。

  另配合觀光列車啟動,林務局與嘉義縣政府「 1300 (一人一千三)愛上阿里山」活動結合,進入遊樂區免門票,並免費搭乘森林火車神木線體驗等活動,大家到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除搭乘森林火車體驗五奇外,新八景也是遊客必遊的旅遊景點。

四 . 結語

  吳院長敦義於 17 日聽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阿里山森林鐵路及森林遊樂區整建情形」報告,表示阿里山不僅是大陸觀光客來台首選景點之一,更是國際級的觀光景點。提供安全便利的交通及改善現有景觀,是提升阿里山旅遊品質、吸引更多觀光客的主要任務,也是地方各界的期待。

  對台灣人民而言,阿里山森林鐵路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88 風災後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通車,更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林務局將分三階段修復通車,第一階段已先搶修最具觀光價值的神木線及祝山線,並於 6 月 19 日恢復通車,第二階段將於 100 年 3 月恢復嘉義車站至奮起湖車站營運,第三階段配合建國及阿里山森林鐵路 100 年,預計於 100 年年底全線通車。屆時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將配合完成入口意象重塑、旅社區景觀改善、香林國小校舍啟用、攤販區重建安置、祝山車站改善及沼平車站新建啟用,藉由整體結構之調整,呈現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之特色與風貌。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7-14:1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