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編輯

1. 人類宴會始於新石器時代前

  2010 年 8 月 30 日康乃狄克大學研究人員孟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 以色列 一處古代埋葬地點的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經常舉行集體宴會,啟始的時間可能還早於農業出現前;他說:「科學家先前揣測,在大約 11,500 年前起始的新石器時代以前,就開始有盛宴。這是支持集體宴會於開始轉型進入農業之初就已存在的頭一個具體證據。」

  這項考古證據於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區( Galilee )一處埋葬地點的希拉松塔奇提特洞穴( HilazonTachtit Cave )出土。孟羅與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在兩個特意打造的坑洞中,發現至少 71 隻烏龜與 3 頭野牛的殘骸。那些龜殼與牛骨殘骸顯示曾遭烹煮與解體,意味著那些動物是被宰殺供人類食用。孟羅說,那兩個坑洞看起來像是人類為了埋葬儀式與宴會相關活動特別建造,而龜殼就位於依照儀式安葬的巫師遺體附近,棄置龜殼的龜肉約可供 35 人食用。

  孟羅表示,這項發現突顯宴會作為早期人類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性,他說,這可能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重要發展。孟羅進一步指出:「人類開始宴會(以及其後開始耕種)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長使得居住土地開始顯得擁擠。人們彼此間開始互動頻繁,而這可能產生摩擦。在以往,如果與鄰居發生問題,他們可以一走了之。這些公共活動是建立社群的機會,有助緩和緊張和鞏固社交關係。」

2. 巴西生質柴油發展受限高成本

  巴西國家石油管理局( ANP )從 2010 年 8 月 30 日起至 9 月 3 日舉行第 19 次生質 柴油 拍賣會,底價定為每公升 2.32 元巴西幣(巴西幣 1 元約為新 台幣 18.225 元),這也是今年舉行的第 3 次拍賣會,目的是在最後一季售出 6 億 1,500 萬公升的產品,確保落實在普通柴油燃料中摻合 5% 生質柴油( B5 )的強制性規定。

  2010 年巴西應生產 24 億公升的生質柴油,但實際的設備產量卻可達 46 億公升,但礙於兩項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無法更有效的發展生質柴油計畫。

  問題之一是生質柴油的生產成本較從石油提煉的柴油高出 60% 。若非政府提出市場保障,國內加油站銷售的柴油必須摻合 5% 的生質柴油,這項計畫根本行不通。再者,此一摻合比例原本應從 2013 年起才生效,但因供過於求,使得高層提前從 2010 年開始實施。儘管如此,生質燃料產商仍不滿足,渠等為確保其貨物流通,要求政府從 2014 年起將生質柴油摻合比例調高到 10% 至 20% 。礦業能源部已表示將進一步評估其可行性。

  問題之二是巴西過度依賴黃豆油生產生質柴油,其占總產量的 85% 。由於黃豆也是糧食,用來生產燃料可能導致糧食短缺,引發負面的批評。況且,黃豆是一種期貨,價格隨國際市場起伏,任何時候價格突然飆高都會影響生產。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以其他原料取代黃豆,但實際上卻不是那麼簡單。農業能源專家卡布拉爾指出,任何研究都需要時間,而使用相同成本開發新的油性原料,至少需要 5 、 6 年。

  能源專家目前看好的是自一種叫做 palma 的仙人掌提煉出來的油料。由於每公頃可獲取多達 6 公噸的 palma 油,相較於相同面積只能產出半公噸黃豆油的產量多出許多,巴西政府 2010 年 5 月已推出一項鼓勵農民栽種 palma 的計畫,預定在 10 年內將產量提高 4 倍。目前, palma 油僅占巴西生質柴油生產原料的 0.89% 。

3. 大陸糧食短缺達百億斤至少 3 年後才能解決

  大陸糧食產需缺口擴大,至少高達幾百億斤,加上國際市場糧食供求趨緊,將導致供需總量平衡和市場調控難度加大;官方報告估計,要解決糧食供需問題至少需要 3 年時間;而保護耕地資源,則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該報告指出, 2010 年下半年一些農產品價格仍高,輸入型通膨壓力依然存在,而游資炒作和各方面對價格變動比較敏感,也會放大市場對價格上漲的預期。

  該報告有關糧食安全部分指出, 2004 年以來,大陸糧食連續 6 年增產, 2009 年糧食總產量達到 1 兆 616 萬斤,比 2003 年增產 2,002 億斤,糧食自給率維持在 95% 以上;目前糧食供需總量大致平衡,糧食庫存消費比高於國際公認的 17% 到 18% 糧食安全線水準,可以保證市場供應和市場糧價基本穩定。

  但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面臨了 5 大嚴峻挑戰,主要包括:糧食產需缺口擴大、水土資源約束增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種糧收益長期偏低等。

  該報告分析指出,綜合考慮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經濟發展等因素,預測 2020 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為 1 兆 1,450 萬斤;按照糧食自給率 95% 測算, 2020 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需要達到 1 兆 800 萬斤以上。而目前糧食供需之區域性和結構性因素仍比較突出;糧食生產重心北移,南方糧食缺口擴大,資源條件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區也有短缺口。從國際市場看,總體糧食供應亦有限,大陸想利用國際市場來彌補國內個別品種供給不足的難度加大。

  據統計,大陸糧食每年短缺仍然高達幾百億斤,要解決此一情況至少還要 3 年時間。對此,大陸將進一步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構,增加投資和政策支持,嚴格保護耕地和淡水等糧食生產資源,加強農業科技研發以增加生產。

  報告強調,將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確保 18 億畝耕地;然而儘管中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受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非農建設占用等因素影響,耕地數量仍逐年減少。目前人均耕地僅 1.38 畝,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 40% 。

4. 世界糧食短缺 挑戰中國經濟

  日益升高的世界糧食短缺風險正成為通貨膨脹的推手,使掙扎於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西方經濟體 2011 年面臨滯脹威脅,中國大陸經濟外部環境也將受到嚴峻挑戰。

  俄羅斯因 旱災 及 高溫 引發的大火導致農作物大面積絕收,促使此一全球穀物出口大國決定從 2010 年 8 月中旬起至年底,停止麥類、玉米等糧食出口,俄羅斯的決定使全球糧食價格加劇暴漲。自 2010 年 6 月以來,全球小麥價格已經累計上漲 50% 。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將 2010 年全球小麥產量的預測從 6.76 億噸下調至 6.51 億噸。此外,其他大宗農產品在全球也面臨著減產和 漲價 的壓力。

  中國大陸 2010 年的糧食生產也不樂觀。由於氣候條件極端異常、國內 物價 總體呈上升趨勢,今年中國農業面臨的複雜局面多年未遇,糧食豐收前景的變數多。統計顯示, 2010 年以來,中國大陸糧食進口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10 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據中國農業部最新數據, 1 至 6 月,中國穀物進口量為 248.4 萬噸,比往年同期增長 60.7% ;穀物淨進口 182 萬噸,比往年同期擴大 1.2 倍。中國大陸國家糧食局表示,這輪以小麥為首的農產品上漲格局,將繼續向玉米、大豆市場傳導,農產品市場價格將繼續上移。

  而小麥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恐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全球麵包、餅乾等麵粉類糧食,以至啤酒、飼料乃至家禽類價格等上漲,由於看漲農產品價格,資金紛紛進入農業領域炒作,價格波動不排除進一步放大,並傳導至其他更廣泛的領域。

  亞洲開發銀行派駐中國大陸代表處之資深經濟學家莊健表示,由於歐洲債務危機影響,西方國家放慢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步伐,加上天災導致農產品減產漲價,歐美國家出現滯脹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莊健進一步指出,歐美國家的滯脹一旦成為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確定會惡化。「滯」就是復甦乏力,對中國大陸產品需求減少,會打擊中國外貿出口;「脹」則會給中國大陸帶來輸入性通脹,導致國內 物價上漲 。

5. 俄國大旱造成 10 億美元農業損失

  俄羅斯 農業部次長裴崔柯夫 2010 年 8 月 23 日表示,破紀錄乾旱摧毀全國 1/4 農作物後,俄國農業損失金額將達 327 億盧布(約 10 億 700 萬美元)。他進一步指出,乾旱摧毀了 1,100 多萬公頃的作物,相當於總收成量的 26% 。

  在乾旱和強烈熱浪來襲前,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不過預期收穫量暴跌後,總理蒲亭已於 2010 年 8 月稍早宣布禁止穀物出口。這項出口禁令期限至少會到年底,已造成小麥價格攀升至多年新高,也引發糧食價格上揚和通貨膨脹的隱憂。

6. 乾旱歉收 傳俄擬恢復穀物進口

  俄羅斯 計畫今年恢復舊蘇聯時代做法,恢復進口數百萬噸穀物,俾克服創紀錄乾旱造成的糧食短缺。農業部高層官員指出,俄羅斯可能在 2010-2011 農業年度,進口至少 500 萬噸穀物。

  官員表示,俄羅斯已決定進口糧食,目前只待決定糧食進口數量。俄羅斯糧食進口主要來源可能是 哈薩克 , 2010 年當地糧食收成 1,350 萬 -1,450 萬噸,其中預計出口 800 萬噸。

  俄羅斯在最近 高溫 乾旱摧毀至少 1/4 作物之前,一直是全球最大糧食出口國, 2009 年是全世界第 3 大小麥出口國。為了讓國內市場獲得充分供應,俄羅斯總理蒲亭下令禁止糧食出口,以防價格飆漲。糧食生產大國的俄羅斯這項舉動,立即刺激全球小麥市場,小麥價創 2 年來新高,引發一波全球糧食供應危機。

7. 糧農組織推網路平台以衛星監測各地野火

  面對 俄羅斯 自 2010 年 8 月初遭受 2 個星期的野火肆虐, 聯合國 糧食暨農業組織( FAO )於 2010 年 8 月 11 日啟動一個網路平台,名為「全球消防資訊監管系統( Global Fi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GFIMS )」,將透過衛星資訊,以監測全球各地的森林野火。

  糧農組織在聲明中指出,這個免費的網站將在野火發生後的 2 個半小時之內,在地圖上顯示野火熱點,並且讓網友接到特定地區受到火勢波及的警告信件,該網站以英語、 西班牙 語和法語呈現, FAO 負責消防事務的林業官員表示,這個網路平台是在野火持續增加之際啟動。

  氣象學家表示,目前正遭逢有紀錄的 1,000 年以來最嚴重的熱浪,俄羅斯的野火燒毀成千上萬公頃的土地,造成至少 54 人死亡,燒掉村莊和軍事基地,也威脅到核子和城市的安全。

8. WTO 裁決未使澳洲同意紐西蘭蘋果進口

  澳洲 2010 年8 月10 日 表示,將對一項廢除該國 90 年以來禁止紐西蘭蘋果進口的裁決提出上訴。他們堅稱此舉是基於合法的檢疫疑慮。

  世界貿易組織( WTO )於 2010 年 8 月 9 日認定澳洲自 1920 年起封殺紐西蘭蘋果進口的禁令違反國際法規,並質疑澳洲所持的原因。不過,坎培拉當局表示,「對這項裁決提出上訴,有其合理訴求」。

  澳洲農業部長勃克表示,因為在 1920 年代初期爆發了感染果樹的火傷病( fire blight ),澳洲開始推行禁令。勃克說該禁令也針對歐洲潰瘍病( European canker )和寄生蟲侵擾等疾病;對於 WTO 小組認定澳洲對於進口紐西蘭蘋果的風險評估及衍生的規定並不符合科學根據、以及這些規定過分限制貿易,表示遺憾。

  坎培拉曾於 2006 年完全中止該禁令,不過,由於隨之施加的管控太過嚴格,導致紐西蘭認為出口不符經濟效益,並在隔年對 WTO 提出控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9-16: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