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委會「科技前瞻與策略規劃」研討會論文紀要

科技處 葉元純
李宜映(註:台灣經濟研究院)

一 . 前言

  農業是重要的民生基礎產業,也是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最關鍵的綠色產業。政府從過去 60 年代的 「 三農 」 到 80 年代的 「 三生 」 ,已引領農業朝向多元化發展。 知識經濟的來臨,使得國際社經局勢和農業環境都有很大的變遷,包括糧食安全、氣候變遷、自然資源利用、食品安全、環境維護、農村發展、產業競爭力等議題。面對新世紀的各項考驗, 全球各國莫不積極調整科技布局,以因應變幻莫測的環境考驗。所以 如何 提升 政府 效能、 驅動組織 創新、培育吸引人才,已成為世界先進國家政策推動重要的議題。

  目前台灣各部會,包括經建會、研考會、國科會、農委會、經濟部等亦積極推動前瞻相關計畫,除了對未來產業願景勾勒未來藍圖外,並提供決策單位在科技中長程的策略規劃,以作為各部會資源投入之重要參考。然而各部會所進行的科技前瞻,因目的不同,使用前瞻規劃工具和運作機制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農委會於 99 年 8 月 27 日 所舉辦 「 科技前瞻與策略規劃 」 研討會,是希望透過各部會執行單位分享目前科技前瞻的執行成果,同時也藉此研討會向各界人士報告目前推動農業科技前瞻之德菲問卷調查初步成果, 期望形塑產官學研界人士對科技創新與政策形成的新思維。

. 焦點內容

(一) 科技前瞻規劃與政策形成

  中華經濟研究院朱敬一董事長以「 對於國家前瞻規劃的看法」 為題,提出前瞻規劃應有的態度與觀點,認為台灣生技產業近十年發展仍無起色,乃於沒有掌握重要關鍵點的改變。綜觀台灣目前的研發環境,僅有小科技申請專利,朱董事長以雁行理論說明台灣前瞻規劃態度應需改變,且左鄰中國大陸板塊,應思考如何善用中國大陸資源,加乘小科技的優勢,將是壯大經濟實力的重要關鍵點。最後朱董事長以六大新興產業之一 「 國際醫療 」 產業為例,由於國際醫療廣告具備外部性及種種制度與觀念尚待突破,我國可透過改善簽證制度、槓桿國際品牌、設立專區、政府提供私立醫院誘因進行推廣等方式,合力解決醫療公共財的問題,才能使國際醫療產業真正起飛。

  台灣大學科技政策與產業研究中心柯承恩主任在 「 科技前瞻與政策發展軌跡 」 演講中, 從科技政策面臨的問題為起點,說明我國現行面臨科技願景清晰度不足、科技計畫未能滿足國家與社會需要、科技政策與計畫間協調性不足、科技政策缺乏長遠性的規劃目標等瓶頸。並就國際前瞻執行經驗,認為透過科技前瞻可解決前述問題,包括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提供重要資訊、擴大參與層面以增加政策之透明度與合法性、調和跨部會意見衝突、建構系統性決策機制及增加民主政治的政策延續性。最後強調前瞻規劃有助於形成社會對未來的共識與動態調整的機制,將可作為解決我國科技決策現行困境的方法之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林欣吾所長在 「前瞻與創新治理的國際趨勢」演說中表示,體認國內研發資源投入持續提升,但對社會與經濟未能產生顯著影響的主因,包括缺乏適當的議題與目標、缺乏以實證基礎從利害關係人觀點進行評估、投入研發資源或生產力不佳而難以達成規劃目標等科技研發決策管理問題,因此良好的政策規劃流程與治理機制,將有利於我國科研投入效率與效能的重要基礎。林所長提出科技政策或創新政策之研究成果中最具典範的國家芬蘭,該國在採行前瞻計畫過程中,一方面促進產學研人士的交流互動,以深化各界對於未來共同發展方向的瞭解,並勾勒未來可能發展情景,另一方面也協助決策單位聚焦設定明確之方向及願景。對於我國近期政府將進行組織改造,林所長認為應該是個契機,可策略性地建立實證決策支援的組織及流程,並規劃相關政策文件,引導跨部會共同努力研擬解決共同問題之對策。

  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暨研發處產學合作中心張培仁主任在 「 展現效益-政府科技計畫之前瞻規劃與管理 」 演講中指出, 科技研發只是手段,造福社會才是目的觀點,同時檢討我國科技發展施政系統的問題,參考日本技術基 本計畫的內涵,認為我國在科技施政架構下應有明確的科技施政理念及政策目標,策略與推動措施的層次亦需更加釐清,績效呈現上也不應只有成果產出( output ),更應加強符合政策目標的效益指標( outcome )建立。

(二)因應國際農業未來的農業科技前瞻與中程規劃

  亞太糧肥技術中心李健全主任以 「 農業的未來走向 談及 21 世紀初,人類所 面對的是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與環境,基本上有 5 種議題( 5G )對每個國家與產業產生不同程度的衝擊,稱為 5-G Scenario ,包括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人口增長( Growing Population )、新興國家興起( Growing New Economics ),以及基因作物生產( GM Crop Production )。上述議題對農業的影響最終會反映在糧食安全、能源供應與水資源供需等 3 個問題上。面對外部變遷,農業調適能力是較弱勢的,因此農業在政策研擬與策略規劃上,更需有深度的觀察和較長遠的預測,方能未雨綢繆,將衝擊化為轉機。

(三) 台灣各部會前瞻執行經驗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孫智麗主任,針對「台灣 2025 農業科技前瞻-需求導向的德菲問卷」之計畫成果進行分享,農委會為全國首次進行科技前瞻大規模調查活動之部會, 延攬 546 位農業相關之產官學研專家參與兩回合農業科技前瞻德菲問卷調查, 6 月完成第一回合德菲問卷調查。由初步分析資料得知,專家們對農業環境品質相關的議題如研發污染農地、廢棄漁塭、地下水超抽地區、河床與河岸、森林劣化地等生態環境復育技術,或是健康農業中農漁牧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的開發,認為有較高的重要性。 第二次德菲問卷已於 9 月上旬展開,將收斂第一回合問卷結果,預計於 99 年底前完成結果分析。

  對農政機構而言, 3 到 5 年的中程計畫是最主要的政策形成 過程 ,而科技前瞻是一種可將願景具體表現在中程綱要計畫的策略工具。 農委會漁業署沙志一署長則以漁業領域為例,分享「科技前瞻與中程科技領域規劃之應用」的議題。由於 中程綱要計畫之編列關乎國家科技政策之落實,其相關領域背景資訊之瞭解對綱要計畫內容影響甚深,沙署長將前瞻計畫所提供的各國漁業領域前瞻議題作為中綱計畫背景資訊參考,包括產業界觀點下的農業重要發展方向、科技領域的未來情境分析、國際科學能量評比、科技領域 2025 年重點發展議題產生、外部專家對 74 項 2025 年科技前瞻議題的相關意見都適時納入中程綱要計畫的規劃中,也嘗試將漁業領域科技前瞻議題與領域策略目標作結合,成為其他中程綱要計劃規劃單位之最佳參考範例。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亦為國科會重要智庫,科政中心林博文主任由「前瞻與科技政策知識整合」演講中提出 策略規劃之概念,預先透過收集與分析各國已經進行之前瞻調查,找出未來國家 / 組織可能面臨之機會與瓶頸,進而聚焦與定義前瞻活動之重要議題方向,經由因應之策略方案擬定,達成願景目標。台灣決策單位與科技智庫更需要有策略前瞻的思維,特別強調國家發展潛力項目與國際 ( 國內 ) 社經機會 / 需求之對應分析,考量自身國情以找出利基潛力項目,並將結果實踐於決策支援或政策中。

  經濟部這幾年來也積極規劃產業前瞻,重要智庫之一的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發展研究中心羅一中副主任,提到在執行 2020 產業技術前瞻計劃過程中,工研院引用國際高度熱門科學文獻與專利資料,作為輔助專家判斷未來科技群組發展的基礎來源,進一步探討此文獻對於 2020 年時台灣產業的 影響 為何、將對哪些 關鍵技術項目 造成衝擊、此文獻於 2020 年時可能引致之 應用及發展等面向。為能同時著重需求層面的技術,工研院透過專家座談,以社會公義、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 3 個構面的基本需求,從 2015 G IO 所推演的八大創新主題中,優先選擇一個創新主題來回推( Backcasting )在 2020 年未來生活情境下所需之關鍵技術項目。羅副主任體認對於研發與創新趨勢對於產業之規劃及更新,應以長期且持續觀察篩選的方式,取代特定年度的全面掃瞄,使內容能即時更新並更能落實於產業需求。

  最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羅友謙副執行長 認為, 以標準去形塑利基,是當前先進國家積極競逐的重要方向。 該執行團隊以 廣為採用的前瞻方法論與方法,提供各研究方法在篩選標準化領域的適用情況與應用方式,並根據上述前瞻方法論研析成果,擬訂篩選領域別優先標準化項目的方法、程序及步驟,完成領域別優先標準化項目,以前瞻方法進行優先標準化項目篩選,一方面期能將標準發展策略納入國家科技暨產業發展策略架構;另一方面亦期能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使產官學研間形成連結,形塑社會契諾,達到促進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

. 結語

  本次研討會與會人數高達約 200 人,優秀的講者與執行經驗豐富的專家藉由深入淺出演說與各界人士進行心得分享,提供台 灣 如何從 「追隨者」 的 困境, 透過 長遠前瞻規劃的突破,驅動創新變革 為 「創新者」,前瞻性的策略 規劃將 成為爭取效益的政策方 針 ,也 將為 決定國家競爭力之 重要 關鍵。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10-18:1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