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編輯

1. FAO :亞太每年應增加農業投資 400 億美元

  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區副主任小沼宏之於 2010 年 9 月 27 日在第 30 屆 聯合國 糧農組織亞太區域大會就改善亞太糧食安全情勢的議題,向來自 44 個國家的官員和專家演說時表示,未來 40 年,亞太地區在農業方面的投資,每年必須增加 400 億 美元 ,才能抵抗住饑荒的出現。小沼表示,目前高糧價和饑餓人數升高的現象,是過去 30 年來,沒有把農業列為優先議題所導致的結果。

  小沼表示,糧食危機刺激已開發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支持對農業增加投資;然而投資仍然不足。為了滿足在 2050 年的糧食供應,亞太地區每年必須在農業方面投資 1,200 億美元;而目前,不論公民營部門,對農業的投資估計只有 800 億美元,每年應該再增加 400 億美元的投資。

2. 畜農產量因吃葷愈形普遍而需加倍

  出席布宜諾斯艾利斯「世界肉品大會」( World Meat Congress )的專家於 2010 年 9 月 27 日表示,鑒於吃肉人口增加,當全球人口突破 90 億大關,畜產品的產量將必須倍增。

  「肉類國際常設組織」( Meat International Permanent Organization )負責人拉瓦洛表示,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在於 2050 年人口增至 90 億時,要如何維持每年 4.6 億噸的產量?而克服這項挑戰的關鍵在於解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乾旱、洪災和其他問題對農業構成的威脅。

  根據大會提出的世界糧食計畫署( UN World Food Programme )統計,以中國大陸為例,食肉量較 30 年前高出 4 倍,從原本每人每年 13.7 公斤增至現在的 59.5 公斤。這份數據也顯示,在部分開發中國家,食肉量最高甚至達每年 80 公斤。

  世界糧食計畫署估計,當全球人口從目前的 60 億增加 50% 時,全球的牛肉、豬肉和羊肉的產量就必須提高 1 倍。

3. 澳洲將農業知識列入中小學課程

  「吃米不知道米價」有暗喻不知現實生活之意,如果問小孩是否知道食物從哪來?相信知道的孩子肯定比不知道要少。為此, 澳洲 政府宣布部訂課程必須納入農業知識,將其整合到目前地理、數學和科學教材。

  隨著澳洲都市化人口漸增,農村與都市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從前都市裡的小孩也許還有務農的長輩,偶爾有機會去擠擠牛奶、餵餵小羊或是有過乘坐拖拉機的經驗。為了重新建立起都市與鄉村間的連結,讓小孩能夠參訪農田的計畫是有需要的。在經過澳洲國家農民聯盟( National Farmers Federation )與一級產業教育 基金 會( Primary Industries Education Foundation )多年的努力之後,澳洲政府終於決定將教育的列車開往土地耕作,讓學生們認識農業的知識與操作,將來, 幼稚園到 8 年級的學生都必須學習農業及其他初級產業課程, 7 到 10 年級的學生則是提供初級產業的選修課程。一級產業教育基金會的主席阿契爾說:「產業需要去幫助建立這些課程,而一些人必須去協助籌款,讓這些課程得以實現,我們將會致力在這件事上,但這必須獲得產業界的支持。」

  澳洲是糧食主要提供國,目前正面臨變革局面,將來甚至有可能成為更大的供應國。但要達到上述目標需培養人才、擁有作物環境、發展銷售市場和進行糧食交易,因此人們了解農業相關知識是重要的。

4. 糧農組織:每 6 秒有 1 名兒童死於飢餓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世界飢餓人口的數量 2010 年將減少 9.6% ,而成為至 9.25 億,雖然全球飢餓人口的數量減少了,但數字依然龐大,開發中國家有約 16% 的人口營養不良。糧農組織表示,目前每 6 秒鐘就有 1 名 兒童 死於與飢餓有關的疾病。

  依據糧農組織針對全球飢餓狀況評估結果,全球性經濟衰退,加上 2007 至 2008 年穀 物價 格上升餘波,使得 2009 年飢餓人數達到 10.23 億,不過 2010 年許多開發中國家因經濟的改善,數百萬貧困人口得以比去年吃得更好。

  雖然全球飢餓人口數量減少,但這數字依然龐大,發展中國家有 16% 的人口營養不良,每 6 秒鐘就有 1 名兒童死於與飢餓有關的疾病。雖然亞洲飢餓人口達 5.78 億,但飢餓人口比例最高的是 非洲 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 2010 年被認為營養不良的 2.39 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 30% 。

  按照美國農業部的界定,飢餓人群為每天攝入的 熱量 低於 2,100 卡路里的人;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到 2020 年時,非洲撒哈拉以南飢餓人群的數量將從今年的 3.9 億升至 5 億,相當於該地區彼時達到人口數量的一半,同時美國農業部 7 月份公布的一項研究預測, 70 個飢餓狀況最嚴重的國家,營養不良人口的數量將在未來 10 年中減少 1% ,預計亞洲和拉丁 美洲地區糧食安全的進展,將被非洲撒哈拉以南不斷惡化的飢餓狀況所抵消。

  2010 年夏季俄羅斯以及整個黑海地區的嚴重乾旱破壞麥田和其他作物生長,造成穀物價格自 7 月初以來再次上升,美國中西部小麥價格比 1 年前上漲了 1 倍多,但糧農組織官員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 2010 年夏季穀物漲勢不足以引發 2 年前的那場食品危機。儘管如此,穀物交易員們仍預計農作物價格將在未來數月中保持波動,某部分原因是 天氣 形勢可能會對南美部分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構成威脅。 倫敦 的農業大宗商品研究小組的負責人錢德勒表示,我們不會重新回到 2007 至 2008 年的那場食品危機,但市場仍感到緊張不安。

5. 從巴西「大豆公路」看糧食掌控權的失落

  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巴西境內原本被熱帶雨林包圍的亞馬遜地區,近年來有不少樹木被當地農業生產者砍掉,改為種植大豆。在這片逐漸形成的亞馬遜大豆產區,有一條 120 公里長的「大豆公路」,公路兩旁新開闢了 14 家種植大豆的大型農場。

  來自外國的 ADM 、邦吉、嘉吉、孟山都等跨國糧商在這條公路沿線投資新建了 23 個大型糧倉,專門用於收購和儲藏這些農場產的大豆。它們還在亞馬遜腹地的聖塔倫市建設大豆專用碼頭,從那裡把巴西大豆裝船出口。活躍的跨國糧商通過倉儲和運輸,輕而易舉地控制了這個地區的大豆貿易。而在價格上,跨國糧商在收購巴西農產品時又是以美國芝加哥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價格為準。

  巴西大宗農產品出口逐漸被少數大型跨國企業所控制的情形,可追溯到十幾年前,當時,在巴西國內出現過針對是否種植轉基因大豆的討論。 1997 年後,跨國種籽公司在巴西的鄰國 阿根廷 率先打開缺口,美國一家著名基改作物公司研製的轉基因大豆開始在南美推廣種植,宣稱轉基因大豆可以減少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的成本,巴西大豆農戶遂不顧政府禁令,私下從阿根廷走私轉基因大豆種籽種植。考慮到大豆種植農戶的現實利益,巴西政府和國會只能通過頒布行政法令的形式,允許豆農種植和銷售轉基因大豆。到了 2006 年,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在巴西首次超過傳統大豆。

  而曾經是農業成功典範的阿根廷之所以「淪陷」,係為償還 90 年代中期飛漲的外債,阿根廷政府將傳統的糧食生產變為轉基因作物的工業化種植。於是自 1996 年起,美國一家著名基改作物公司便開始啟動控制阿根廷糧食生產的進程。剛開始,該公司故意放棄「技術使用許可費」,吸引阿根廷農戶選用自己的種籽,阿根廷一時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毫無控制的轉基因實驗場,超過 20 萬的農民和小農場主人被逐出自己的家園,為大型商業化農業大豆種植商讓路。而當其轉基因種籽迅速擴散、阿根廷農業經濟逐漸受控於外國集團時,該公司又開始收取專利費。儘管阿根廷農民提出強烈抗議,但「技術補償 基金 」還是於 2004 年底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阿根廷只能無奈地接受這樣的現實,而其轉基因大豆播種面積已占農業用地的一半以上。

  在國際上,有人把跨國種籽公司的推廣行為稱為「種籽警察」,目標就是控制全球的糧食生產。從 印度 棉農、「玉米故鄉」 墨西哥 的本土玉米種籽、 巴拉圭 的大片農田和戰後的 伊拉克 都成為受控制的對象。全球性糧食問題非政府組織「 GRAIN 」認為,跨國公司對第三世界農業發起的控制行動依序為擴張、威脅和收費 3 個步驟,最終導致中小農戶遭受不幸,社會財富被榨取,同時也導致生態被破壞。巴西亞馬遜國立研究所科學家沙利斯說:「盲目發展大豆種植業,破壞當地多樣化的生態系統,這是最大的犯罪。」巴西社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安德烈也認為:「將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改變為單一的大豆種植,這是不能接受的。僅看到眼前利益,不顧生態的重要性,將來是要吃虧的。」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 1970 年代就曾講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這句話值得今天所有面對糧食安全議題的國家深思。

6. 日本務農人口 20 年減少一半

  日本農林水產省 2010 年 9 月 7 日公布一項普查結果指出,過去 5 年來, 日本 務農人口減少了五分之一;累計從 1990 年以來,日本務農人口已經減少了將近一半。這項報告指出,在高速工業化之下的日本,全部 1 億 2,700 萬人口中,目前從事農業的只有 260 萬人。農水省每 5 年進行一次農業人口的普查。 1990 年,日本務農人口仍有 482 萬人。報告亦指出,日本農民的平均年齡已經攀升到逼近 66 歲,在快速老化的日本,年輕人大多離開農村地區。由於農村人口快速老化,現在很難找到接班人,不過,報告也指出,務農人口減少,並不必然減少日本糧食自給自足的比率。

7. 全球氣候無常 威脅糧食安全

  來自 130 個國家、大約 2,500 位專家出席的第 20 屆世界水資源週大會, 2010 年 9 月 5 日起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與會專家表示, 俄羅斯 的 旱災 和 巴基斯坦 的洪災,都屬全球變化莫測氣候和降雨模式之一,威脅糧食安全。

   印度 科學暨環境中心( 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的納瑞恩( Sunita Narain )在「世界 水資源 週」大會表示:「我們已來到一個水越來越多、下雨天越來越多,但更變化無常的境界。」她說:「氣候變遷讓降雨更難以預測,這對農業和生計都形成莫大壓力。」

  巴基斯坦暴雨引發全國性洪災後,現在仍有 800 萬人仰賴救濟才能生存。俄羅斯今夏出現史上最 高溫 ,乾旱和野火摧毀境內 1/4 的作物,促使政府頒布高度爭議性的穀物出口禁令,以保護國內供應量;此舉造成全球小麥、整體糧食價格飆漲,引發全球糧食供應危機的憂慮。

8. 研究顯示全球 1/5 植物瀕臨絕種

  2010 年9 月29 日 發表的一份全球性研究指出,全世界38 萬種植物中有1/5 瀕臨絕種,而人類活動是讓這些植物絕跡的最主要致命傷。 這份研究指出:「最大的單一威脅是把自然棲息地轉為農業使用,33% 瀕危物種直接受此因素影響。」

  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 Botanic Gardens at Kew )、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Natural Conservation , IUCN )的植物學家發現,超過 22% 的種類瀕臨絕種,情況危急。英國皇家植物園園長哈伯( Stephen Hopper )說:「我們不能靜待植物消失。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礎,提供清淨的空氣、水、食物和燃料。所有的動物和鳥類都依賴植物生活,我們人類也是。」

  聯合國將於 10 月中在 日本 名古屋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0 次締約國大會,為保護更多動植物設定新目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10-18: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