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業務報告

壹、 前言
貳、 921震災災後農業重建方向
參、 落實各項農業施政措施
肆. 開創農業新紀元,規劃21世紀農業新方案
伍、結語

主席、各位委員先生:

  今天作奎奉邀就我國農業施政,向 大院經濟及能源委員會提出報告,深感榮幸。首先謹向各位委員先生長期以來對農業發展與農漁民福祉的高度關懷,敬表欽佩與感謝之忱,也希望各位對本會農業施政能不吝給予鞭策與指教。

壹、 前言

  農業政策的規劃,必須掌握時代的脈動與環境的變遷,使政策在制定過程中,能儘量做周延的考量,一方面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一方面顧及農業永續發展的需要。台灣農業從早期以生產為主的經濟功能,逐漸趨向包括生產、生活、生態的多元化目標,未來更將面對市場與資源均朝向自由化架構運作的時代趨勢,農業部門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強化產業體質,並應用產銷與資訊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才能因應時代的需求。

  88年9月21日,台灣地區發生芮氏7.3級強烈地震,造成山崩地裂,建築設施倒塌,民眾生命及財產蒙受重大損傷,是台灣百年來最嚴重的天災。為因應此一突發性災變,本會立即於9月21日成立「緊急災害應變小組」,並妥為研擬農業重建措施積極推動,期使農業損失減至最低,早日完成農業重建之目標。

以下,謹針對921震災災後農業重建方向、各項農業施政措施,以及本會正規劃的21世紀農業新方案提出報告,敬請 各位委員先生指教。

貳、 921震災災後農業重建方向

  災變以來,本會積極動員農政系統之人力、物資,在南投、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及苗栗縣整合所屬農業單位,成立「救災單一窗口」,除由作奎親赴災區瞭解外,並指派副主任委員及單位主管分赴災區全力督導勘災、統籌支援救災及協助災區重建工作。第一階段緊急救災工作大致已告一段落,接續將推動完善規劃的重建措施,來安定農民生活,重振農村活力。

一、農業災情概況及對農業之影響

  本次震災農業設施受到破壞,嚴重影響災區農民生計,且形成山坡地大面積崩塌,扭曲山林地貌,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環境、自然生態造成極大危害。茲將災情概況及其影響說明如下:

(一)農田損害

  包括農田移位、塌陷、埋沒等,計2,595公頃,亟待進行農地重測、填補或剷平等復建工作,方能恢復農業生產。

(二)農產物損失

  農產物損失計23億6,408萬元。以農作物損失14億8,330萬元最鉅,受害面積以茶園最多,水稻次之,其他為園藝作物,包括香蕉、龍眼、梅、荔枝及葡萄等;畜產損失6億5,676萬元,以雞隻死亡143萬7千餘隻最嚴重,其中受災種雞場損失占總產量約15%;林業及漁業損失分別有2億1,196萬元及1,207萬元。

(三)農業設施毀損

  灌溉渠道毀損15萬3,152公尺、農田水利構造物毀損166座,導致農田無法灌溉面積近1萬4,972公頃;另有蓄水池1萬2千餘座、製茶廠1千3百家、畜禽舍14萬2千餘坪及生產設施遭受損害。在運銷設施方面,包括糧食、肥料倉庫計95棟受損、稻穀圓筒倉330座倒塌,受災稻穀有10萬6千餘公噸、破損肥料約240公噸;農路受損達四八四件,以台中、南投兩縣最嚴重。

(四)自然環境受創

  依據衛星影像判讀資料顯示,震災造成崩塌地計2,365處,面積超過1萬3千公頃,包括南投縣1,401處(面積2,713公頃)、台中縣540處(面積7,324公頃)、苗栗縣255處(面積875公頃)、嘉義縣132處(面積493公頃)、雲林縣20處(面積814公頃)及彰化縣17處(面積73公頃)。

林業設施部分,阿里山森林鐵路70.55公里及相關硬體設施,以及八仙山、藤枝等五處森林遊樂區設施均受到損害;聯外林道有24條崩塌或路基陷落無法通行,對林業保育與經營影響甚大。

(五) 震災對農業經營之影響

  本次地震災區均屬重要農業生產區,造成作物、畜禽及設施受損,且因橋樑毀損、道路塌陷,使農產品運輸受阻,而災後停電與節約消費等因素,導致需求不振,所幸整體農產品供需未受太大影響。但對災區農民而言,如果農產品不能順利出售,則直接影響收入,其中尤以蔬菜、水果及花卉等不耐運輸、儲藏的農產品影響最大,不但產量減少,價格於災後10日內也明顯下跌。

  在畜牧方面,本次震災有143萬隻雞及1千餘頭豬因畜禽舍倒塌或斷電、停水而死亡,尤其養雞業在南投縣造成較大損失,影響肉雞市場供應量,雞價於災後2週內明顯下跌,跌幅超過15%。惟經由重建工作的積極推動,預期畜產品的供應可於一年內恢復正常,但被劃為禁建地區,如不能重建畜禽舍,則農民復養將受影響。

各縣市農業損失占其農業總產值比例,依序為台中縣5.07%、南投縣4.78%、苗栗縣2.21%,其餘縣市均在0.2%以下,估計將使本年農業成長率降為0.8%,較預估值1.4%下降0.6個百分點。

二、救災及搶修復建情形

  震災發生後,本會在政府整體救災規劃下,迅速掌握農業災情,積極展開各項農業救災及搶修復建工作。茲就各項工作之實施情形說明如下:

(一)搶護產業

  稻榖因糧倉倒塌受災10萬6千餘公噸,在國軍協助下於兩週內全數搶救處理完成;受災肥料處理完妥80公噸。部分農田水利設施已搶修通水,使1萬2千餘公頃農田復灌,占受影響面積之85%,尚無法恢復供灌地區,已繼續尋覓替代水源,抽水供應灌溉,期使損失降至最小。

農路經現場勘查,確須立即搶通者,迄10月30日止共45件,已搶通4萬1千餘公尺;另已分別搶通大雪山林道、奧萬大聯外道路及祝山林道,便利沿線災區民眾與外界聯繫。

(二)防範疫病

  針對受損較大之畜禽舍及污水處理設施等,即刻進行緊急修繕及消毒等必要處理,有效防制動物疫病之發生。

(三)安頓民生

  適時釋出新期公糧 200公噸,提供南投縣、台中縣政府救災中心及國軍所設之22個收容所,充裕供應災區食米,對於安定民心、穩定糧價,具有實質意義,目前仍配合各地需求持續供應中。本會並提供所屬機關農試所及東勢、南投林管處之土地,計10.3公頃,供做臨時住屋及教室使用,紓解災區緊急用地需求問題。

(四)照顧農民

  自10月1日起,已陸續公告苗栗縣、台中縣及南投縣為現金救助及紓困貸款地區、雲林縣為紓困貸款地區,提供10億元辦理天然災害現金救助,並由農業金融機構提供50億元辦理低利紓困貸款;同時,針對農田流失與埋沒者,訂定辦法給予救濟。迄10月30日止,已發放現金救助6,724戶、金額達8,616萬元;撥付農田流失埋沒救濟金計491戶,金額為618萬元。

(五)扶持農企業

  鑑於此次地震使糧倉、飼料儲存桶及批發市場等受災嚴重,將連帶影響上下游相關產業之營運,已由行庫提供30億元,對糧商及經營自營米農會、農產品批發市場、飼料廠、畜牧生產業等相關業者,辦理為期7年、年息3%之專案低利融資貸款,協助業者災後重建。

(六)暢通災區農產品銷售

  為活絡災區農產品銷售管道,本會於10月9、10日與30、31日分別為災區農產品辦理大型促銷活動;同時透過大台北都會區生鮮農產品宅配服務體系辦理愛心宅配服務,另協調台灣地區300家超市設置921災區農產品專櫃,根據統計,自10月9日至30日止各專櫃之營業總額已超過2億元。

(七)國土保安

  本會於災害發生後即派員深入災區踏勘,並全面進行空中航照,另取得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土石流危險區及崩塌地之分析比對與判釋,找出42處需特別注意之地區,自9月22日起多次透過本會災害通報系統、行政體系與媒體等各種管道,向各該地區居民提出預警,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同時,積極進行危險崩塌地土石之清除,至10月30日止,已完成清除土石2萬7,650立方公尺。

三、 災後農業重建工作重點

(一)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及農田損害救濟

  1. 災害救助

      本會業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提供農民現金救助及紓困貸款,以協助周轉渡過困境。為應地震災害特性之需要,此次特別增列以下措施:

    (1)各項勘查及現金救助工作均採隨到隨辦方式,裨益農民應急之需;同時,為因應災後部分山區道路交通受阻,將現金救助及紓困貸款申請期限由10日延長為2個月。

    (2)紓困貸款利率比照賀伯風災從年息4.5%降為3%,期限最長可達7年;復因糧倉、批發市場及畜牧設施受損嚴重,特針對相關業者及農民組織,提供專案低利融資貸款。

    (3)將本次震災受損嚴重之「蓄水池」及「石駁坎」損失列入現金救助項目;並增列「栽培床架」、「引水管線」及「製茶設備」為紓困貸款項目。

    (4)台中市大坑地區因受災情形未達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標準,將以專案方式協助復建。

  2. 農田損害救濟

      此次震災造成農地流失、埋沒2千5百餘公頃,是以往農業災害所少見。本會經立即研擬「農田及魚塭受災流失、埋沒、海水倒灌救濟要點」,並報奉行政院核定後,於10月2日公告。凡農田流失每公頃救濟新台幣10萬元,埋沒每公頃救濟新台幣5萬元,不受農業天然災害公告災區範圍之限制。

(二)災區農業產業重建

  就整體資源而言,本次受災地區苗栗、台中、南投景觀優美,生物資源豐富,其中苗栗卓蘭,台中東勢、新社、石岡等地區為中部最重要的果樹產地;南投埔里、仁愛等地區氣候溫和,為花卉主要產地;鹿谷、竹山、名間等地區則為國內高級茶葉及孟宗竹主要產地,且埔里亦為養雞業重要集中地。本會將跨出復舊的範疇,推動災區產業重建,期達成以下目標:

  1. 發展精緻農業,加速傳統產業升級。
  2. 發揮地區特色,推動產業多元發展。配合觀光資源,建立休閒農業環帶。
  3. 平衡生產生態,營造永續經營環境。

  為加速推動各項重建措施,本會已邀請農業學者、專家組成「農作及畜牧產業重建技術服務團」,實地赴災區指導復耕、復養技術與制度建置等工作。茲就產業重建之重點方向說明如下:

  1. 農作產業重建

    (1)再造水果王國:果樹產業將依適地適作原則,以鄉鎮為單位重新規劃發展,建立地區品牌,重振水果王國之美譽。同時配合菸酒管理法開放民間釀製水果酒,輔導農民或農民組織開創水果釀酒新產業,結合周邊景觀生態、農村空間與文化資源,經整體規劃設計,創造國產水果酒的特色和產業新風貌。

    (2)建立花卉新都:花卉產業將以提升技術與經營能力為重心,引進生物技術與自動化生產設施,配合本會預定於台中地區設置「高品質花卉專業示範區」及「花卉研究中心」所建立的研究推廣體系,輔導災區花卉產銷班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並規劃設立大型現代化花卉物流展售中心,建立中部成為花卉重鎮。

    (3)發展茶產業觀光:本次震災農作物的受害面積以茶為最多,除將加強茶園更新與製茶流程機械化,以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外,將結合地方觀光景點,規劃成為具有產業文化特色的休閒農業區。

    (4)重啟竹產業發展:在桂竹與孟宗竹主要產地,規劃興建竹產業文化館,配合專業管理,整體規劃設計農村知性休閒之旅,開啟竹產業發展新契機。

    (5)建立休閒農業觀光帶:配合日月潭設置國家風景特定區及鄰近觀光資源,將依地方特色規劃適合發展農村休憩之休閒農業區,例如鹿谷鄉之茶葉、信義鄉之梅花、埔里鎮之花卉及東勢、卓蘭鎮之水果,由點而面,串成休閒農業觀光帶,開拓產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益。

    (6)促進運銷現代化:協助重建災區運銷基礎設施,設置兼具包裝場、交易市場、展售中心等多功能之農產品包裝處理與直銷中心,建立鄉鎮農特產品特色,健全產地直銷體系。

  2. 畜牧產業重建

    (1)設立肉雞及土雞專業區:配合台中、南投地區適溫、低溼度的氣候環境,在現有良好基礎上重建養雞產業,推動產業策略聯盟,建立種雞場、肉雞飼料廠及屠宰場統合經營體系,發展成立肉雞生產專業區;並整合現有土雞品系,設立原種土雞專業區。

    (2)輔導經營管理現代化:畜禽設施毀損重建,將鼓勵災區內傳統畜禽戶引進先進技術,建立牧場自動化與電腦化經營管理制度,加速產業升級。

    (3)健全畜牧場管理體系:協助符合土地分區使用管制之畜牧場,辦理畜牧場登記,設置污染防治設備及綠美化工作,建立資源再生利用體系,提升產業形象,健全畜牧產業管理。

  3. 產業公共設施重建:

    (1) 重建農田水利設施:因地形變化造成灌溉系統改變或構造物嚴重損壞,致使農田水利設施受損無法灌溉面積尚餘2,300公頃,短期內難以搶修通水,已列入重建工程辦理,包括灌溉渠道10萬8,148公尺、構造物86座,均進行規劃重建中,預定明年6月底前完成。同時,因石岡壩毀損,后里灌區配合支援大台中地區民生用水,估計有9,396公頃水稻及短期旱作於89年一期作需休耕,本會已研擬相關措施因應處理。

    (2)強化坡地灌溉體系:921震災正值農民儲備冬季(乾季)水源之際,致使已蓄水的坡地灌溉蓄水池受到嚴重毀損,本會已成立「921震災長期作物蓄水池重建計畫」,輔導農民儘速重建坡地灌溉系統,減少災後缺水對作物生長之損害;優先輔導農民設置節水灌溉設施,指導其使用與維護方法,俾有效運用設備,妥善配合農作生長需要。

    (3)搶通及重建農路與林道:農路及林道搶修將配合主要幹道一併做整體規劃,以利人員、物資輸送,經相關部會協調,於11月底前需優先搶通之農路及林道共有17條。另農路屬小範圍之塌方、斷裂及路基流失者,已交由各鄉鎮公所辦理,以加速搶修作業;較大規模工程,經責由本會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全力配合地方需要勘查辦理中。

(三)土石流與坡地災害防範及崩塌地造林綠化

  依據衛星影像判讀資料顯示,崩塌地涵蓋範圍廣,復以交通受阻,因此必須建立治理重建之優先順序,以集中人力資源,強化執行效率,其處理原則如下:

  1. 對下游居民生命財產有立即危害者,優先施行緊急搶修治理。
  2. 新崩塌地做整體規劃分期治理,避免發生二次災害。
  3. 劃定高危險度潛在危險區為特定水土保持區,禁止開發行為。
  4. 結合造林、生態與地景保育工作,進行宏觀規劃。

  台灣諸多地區位處活斷層帶,治山防災工作備加艱鉅。為使各項規劃與治理工作更為周延,本會已邀請學者專家組成「治山防災專家顧問團」,亦邀請日本砂防專家來台,提供諮詢與技術指導,並已擬定中長程建設計畫,分階段進行復建、補強工作。其工作重點如下:

  1. 建置全國性水土保持敏感區資料庫與資訊系統

      本會已成立專案計畫,結合學界與政府力量,針對土石流及潛在危險山坡地進行調查規劃,以逐步建立全國性之水土保持敏感區資訊,做為防災、救災、土地開發、國土分區和國土開發規範之基本資料。其主要工作包括:

    (1)現有治山防災構造物總體檢:針對災區內現有治山防災構造物約2千5百件逐一進行總檢查,評估受災區內現有治山防災工程,分為安全、繼續觀察、危險和損毀四個等級,研判其損毀狀況與災區特殊地形、地質構造、水文等因素間之互動關係,進而提出改善建議,做為災後重建工作之主要依據。

    (2)崩塌地調查及治理規劃:調查登錄每一處崩塌地之面積、坡度及危險度,再依災後航空照片進行判釋、數化及定位,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套疊製作災區崩塌分布圖,並研擬治理方案。

    (3)土石流危險溪流調查及觀測機制建置:經研究調查,震災區內目前已有122處土石堆積區,將依危險度劃定等級,重新檢討建立觀測及通報警報系統,並進行防災講習訓練。

    (4)高危險度潛在危險區村落調查及劃定:調查評定災區內部落村莊居住之潛在危險等級,提供相關單位據以管制不當開發行為。初步將災害類型分為七類,危險度分為三等級。其中「極危險」地區因隨時有發生災害之危險性,應緊急搬遷;「危險」地區則通知住戶注意防範。

  2. 建立土石災害監測體系

      長期間,將以集水區為單元,辦理崩塌地監測及變異點分析比對,就潛在土石流危險區域及其下游村落、道路、橋涵等有土石流發生潛在地區,進行現場勘查,研判可能造成土石流之危險程度,建立土石災害監測體系,做為災害預警及治理之依據。

  3. 辦理土石流、危險崩塌地及堰塞湖之勘查處理

    (1)土石流及危險山坡地勘查治理:本會已整合相關單位人力,傾全力進行治山防災工程之勘查,其可立即處理者已依現地實際需要興建防砂埧或整流工程,進行緊急搶修或重建,以攔阻砂石下淤,安定河床,保護河岸,避免二次災害發生。

    (2)堰塞湖之勘查處理:921地震後,形成南投縣國姓鄉澀仔坑九份二山一帶3處堰塞湖、鹿谷鄉永隆村2處堰塞湖及台中縣和平鄉雪山溪二處堰塞湖,屬本會治理權責。國姓鄉澀仔坑地區之崩塌地,經衛星影像判釋達一八0公頃,移動距離約1公里,崩塌深度約100公尺,由於其堰塞湖水位日有上升現象,為免崩潰決口或溢流,造成二次災害,本會已完成測試設計,並於10月10日發包緊急疏導湖水之排水道工程。預定本工程完成後即進行崩坍地中期處理,於崩坍地下端之中興橋上方,興建連續性防砂壩,防止土石下移。另鹿谷鄉及和平鄉堰塞湖目前無立即危險,由本會繼續觀察中。

  4. 崩塌地造林綠化

    (1)辦理崩塌地植生調查:震災造成崩塌地計2千3百餘處,面積超過1萬3千公頃,其中林班地有2,558公頃,其餘為一般山坡地及原住民保留地。本會自10月7日起已分組進行現場踏勘,調查其影響層面與需植生範圍,將依影響村落、個別住戶數、對公共設施及農作之影響,排列優先次序,辦理植生綠化工作。

    (2)推動崩塌地優先造林:為加速崩塌地固土穩定,本會已調撥苗木650萬株,依當地自然環境、土壤有無及其穩定性,配合簡易水土保持工程,以人工栽植、插條或種子直播等方式進行復舊造林,預定於本年11月至89年4月間實施;並選定耐乾旱、耐貧瘠且能迅速覆蓋地面及深根性之當地陽性樹種為主要造林樹種,如相思樹、榕樹、山黃麻、野桐及台灣赤楊等,以縮短裸露地植群演替時程,儘速恢復森林生態系生機。另對人員、機具無法到達之大型崩塌地,採取航空植生綠化,避免崩塌情形惡化;所需種實,本會各林區管理處已完成需要量調查,將分季節計劃採種8千公升。同時,結合民間力量,採以工代賑方式,洽請各地原住民參加復舊造林及前往現場採種,並結合學者專家群策群力參與規劃,進行科際整合,以求周全。

    (3)輔導農地及坡地造林:農地因崩塌、滑動,無法再恢復供農作生產者,或山坡地超限利用者,將輔導農民造林綠化。對尚有部分可供農業生產的非超限利用農地,亦將輔導農民進行「混農林業」經營,藉由造林保護農作物,兼顧生態綠化及農業生產。

  5. 規劃研究自然地景保留之可行性

    新崩塌地中以南投縣九九峰崩塌面積最大,達5,900公頃。九九峰係由礫岩相互堆疊,經現場勘查結果,其山嶺部分礫岩因地震造成崩落,其表層仍附著少部分原生植物,如蘆竹、二葉松等。因此,在跨越六村里的廣大範圍中,除危險需緊急處理之90公頃外,其餘區域以其地形、地質極為特殊,依國內外專家學者建議,宜保持現狀,劃定為特殊地景保護區並設置監測站,加以調查紀錄,並配合航照定期觀察其演替歷程,供為研究及自然教育之用。

(四)重建富麗農村

  本次震災造成房屋毀損五萬餘棟,多數集中在農村地區,對農村生活品質戕害至鉅,在緊急救災之後,接續而來的重建家園工作,更需要有完善的規劃,並迅速落實,才能符合災區居民的需要,掌握從廢墟中重新出發的契機。謹分就農村聚落規劃重建及輔導農會功能重建兩方面提出報告。

  1. 農村聚落規劃重建

      為安定農民生活,農村再造為社區重建之重點工作,亟需透過整體規劃,結合產業文化、生態環境維護與休閒旅遊的多元化功能,並加強居民參與,建立社區發展共識,以促使農村轉型,展現清新風貌。

      本會已研擬農村聚落重建計畫規範,將以最精簡的行政層級,充分尊重居民意願,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共同努力重新造鎮。其主要措施包括:

    (1)重建聚落現場調查及勘選:根據經建會研擬「災後重建計畫工作綱領」的分工,受災地區之重建,由內政部負責都市計畫及非都市土地鄉村區,農委會負責非都市土地鄉村區範圍外的農村聚落,且以鄰為單位,達到15戶以上之自然聚居地,其受災密集、嚴重且居民百分之80以上同意者,優先辦理重建,同時排除不適合居住之環境敏感及斷層地區。

    (2)建構推動組織團隊:本會將組成「農村聚落督導小組」,負責督導重建計畫之執行及核定;並由本會中部辦公室及水土保持局組織「農村聚落重建審議小組」,負責決定規劃區域及規劃成果書圖之審查。重建聚落居民應組成「農村聚落重建委員會」,參與各項社區重建工作。

    (3)結合民間力量共同參與:農村重建工作之實施採獎勵與規範並重方式,由政府提供社區內公共建設、環境綠美化及農宅設計參考圖,對依規範興建之農宅協助辦理貸款及給予獎助;另由農村聚落重建委員會協調居民簽訂公約,研究房舍興建的暫時管制、公共設施用地的取得約定,以及重建後之各項公共設施維護管理等應遵守事項。同時,開放民間參與,共同描繪農村重建藍圖,協調重建資源分配,發揮投資整體效益。

  2. 農會功能重建

    農會是農民日常生活及生產關係最密切的單位,農會信用部在農業地區常為當地主要之金融機構。位於災區之農會不僅受房舍毀損之苦,信用部房屋貸款損失及各項營運收益亦受影響,致使營運資金呈現不穩定或短缺情形,本會已與台灣省農會及所有受災地區農會研商緊急處理措施,以為因應。

    (1)輔導受損建物重建:農會受損建物之修繕重建經費來源包括其他農會捐款、農業金融機構及各級農會所提撥之輔導、推廣及互助經費。本會已協助進行建築物損毀及重建經費需求調查,有鑑於其修繕重建經費龐大,農會資金如有不足,除由農業發展基金提供長期低利貸款支應外,本會並將視經費情形協助其重建辦公廳舍、批發市場及冷藏庫。

    (2)協助農會推廣及供銷業務正常推動:災區農會因受震災影響,其原由農會總盈餘提撥62%做為農業推廣經費已有困難。本會已洽請台灣省農會同意於台灣省各級農會推廣互助及行庫純益提撥之經費下支應,不足部分由本會協助辦理,以維持農會推廣部門正常運作。

    (3)紓解農會信用部震災放款損失:對於農會貸款戶因地震倒塌無法繳還之房屋貸款,本會已商請財政部研擬具體措施中;另農會信用部因配合財政部宣布對受災貸款人之優惠措施,導致收入減少部分,財政部亦正研擬因應措施處理,以期農會信用部能繼續順利營運。

  921震災在緊急救災及搶修工作後,復建、重建工作將是另一段艱辛的路,需要結合各方資源與智慧,以愛心與毅力,在最短時間內,紓解農民生活困頓,提振農村生機與活力。本會預期大部分的農業生產機能可於一年後恢復至災前水準,危險崩塌地的植被復育將於明年雨季前完成,以減輕發生二次災害之可能性;而長期間,在農村家園重建後,期能藉此契機因勢利導,帶動農業與農村的轉型發展,讓農業不僅是維持生活的基礎產業,也成為多元發展的尖端事業,農村亦不只是生產與生活的空間,更能展現全新氣象,成為兼具自然風貌與本土人文特色的新鄉村。

參、 落實各項農業施政措施

  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產業結構亟需進行調整,從生產、運銷以迄消費各環節,尋求利基,創造相對優勢,才能維護本土農業的永續發展。同時,如何建設具人文、自然特質的農漁村,建立完善的農民福利制度,以及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將產業衍生之社會成本內部化,並加強國土保安與水土保持,維護自然生態,均是農業施政的重要工作。

一、推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部門因應對策

  為降低加入WTO後對國內產業的衝擊,本會在去(87)年完成農業雙邊諮商後,立即成立「加入WTO專案小組」,研擬完成總體、稻米、園特產、漁產品、毛豬、家禽及牛羊產業因應對策,亦已在各縣市舉辦一百多場WTO因應對策及相關議題說明會。此外,本會自87年度起推動「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另於87年7月修正發布「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增訂救助基金可以辦理加入WTO前之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並已辦理「執行養豬戶(場)暨肉雞戶(場)離牧計畫」及「農漁民轉業訓練生活津貼發放計畫」兩項工作,將可有效減輕受進口損害之程度,進而減少事後救助所需經費。

  WTO將於88年11月30日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就新回合談判議題與期程進行討論。農業談判議題包括農產品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關稅配額管理、境內支持措施、出口補貼削減、特別防衛措施、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檢疫措施(SPS)規範、基因轉殖產品(GMO)標示,以及將非貿易關切事項(包括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等議題)列入討論,本會已密切注意相關情勢之發展,並研擬我方立場以預做準備。

二、進行農政組織再造,提升施政品質與效率

  近年來政府再造運動已成為各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策略,促使政府職能從傳統的「大政府」轉變為「精簡政府」(Less Government)。此次,農政組織配合「政府再造」工作而調整,自88年7月1日起,農委會已成為一個有24個附屬機關(如含附屬機關的下屬機關則共有57個附屬機關),職員總數達5千5百人的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本會將發揮團隊戰力,提升行政效能,加強為農民服務。

三、 推動「科技、資訊、品牌」之產業發展策略

  在講求效率的新時代,科技與資訊成為產業發展的致勝關鍵。為因應農業轉型的需要,本會自87年起推動以「科技、資訊、品牌」為重點的產業發展策略,目前正研擬「農業科技5年發展方案」,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發與運用;並加速農業資訊之整合與傳遞,提高經營管理效率;而且為符合現代消費的趨勢,已積極輔導建立品牌及品質認證制度,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創造農民及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一)加速科技研發,發展精準農業

  生物技術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藉由生物技術的開發應用,可生產具有抗病蟲害及抗逆境特性的動植物產品;而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應用資訊技術、遙測技術、全球定位技術與自動控制等多項技術的先進農業生產程序。本會已成立加強生物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並強化生物安全性之評估與管理;同時,進行精準農業先趨計畫,初期以提升稻作面積查估技術為優先辦理項目,另外也成立空載高光譜資料與衛星影像結合應用於土地利用監測技術之計畫,選定檳榔、茶園、果園等高經濟作物及蔗田為研究對象,建立資料庫,防止坡地超限利用,並做為推動精準農業的重要資訊。

(二)整合資訊,奠定農業產銷利基

  為建構農業資訊網路單一窗口,提高農業資訊服務品質,本會積極整合各項農業資訊於農委會全球資訊服務網,並洽妥23縣市政府連接其便民服務系統,將農業相關資訊與活動訊息,迅速、完整的傳送到全國每一位民眾眼前。同時,也擴建農產品網路商城,於桃園縣各級農會資訊共同處理場建置網路商城雛形系統,目前上網供貨之產銷班(農場、農民個人)共101家,上網農產品有七大類,共344種品項。未來將規劃自動訂貨及補貨系統,增加農產品品項,建置電子交易安全認證系統,建構更快速、方便之購物環境界面,創造農產品新商機。

(三)建立品牌形象,強化消費者對國產品信心

  為建立國產農產品優良形象,本會持續推動農產品認證制度,輔導國產水果建立品牌,以具「吉園圃」安全蔬果認證、辦理水果共同運銷之產銷班為基礎,並徵召批發市場拍賣員親赴產地指導實務,迄今已有11項國產水果,29個農民團體建立產地品牌。由於品質優異、分級嚴格,已打響市場知名度,於批發市場及直銷通路交易價格較無品牌之一般水果高出15%至35%。

  本會輔導農民團體加強共同運銷,增設生鮮超市及直銷中心,整合農民團體與農會超市、民間超市合作,建立農產品聯合銷售網,發展多元化運銷管道。另為配合現代生活追求效率與便利之趨勢,特別規劃國產生鮮農產品宅配服務體系,將農產品運銷擴大服務至每一個家庭。

四、調整農糧結構,輔導產業轉型

  為因應經貿自由化及消費型態的轉變,農糧產業結構正逐步調整。稻米因糧食安全及水田生態維護功能,未來將維持一定的種植面積;雜糧作物則將逐漸減產;對具競爭力或有本土風味之園特產業,將藉技術提升及產銷輔導,擴大內外銷市場。

(一)調整水旱田利用,健全糧食管理體系

  本會自86年7月起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調整稻米及保價雜糧之生產結構。88年期稻作面積調降為35.6萬公頃,生產糙米157萬公噸,產銷漸趨平衡;雜糧生產面積降至2.9萬公頃。對於調整稻作及保價雜糧之田區,辦理輪作、休耕及種植綠肥,88年期共推動面積計15.7萬公頃。

為穩定糧食供應,政府已密切注意國際糧食產銷動態,並掌握足供國內2至3個月正常消費之安全存糧。而且稻米產業對農村經濟繁榮、糧食安全、生態維護與水源涵養極具重要性,本會將持續進行稻米市場供需調節,落實稻米檢驗分級制度,以及推廣良質米等工作。

(二)輔導農園產業調適轉型,建立本土優勢

  農園產業本適地適作原則發展,選定具發展潛力之毛豆、食用玉米、食用甘藷等雜糧作物,以及種苗、蔬菜、熱帶水果、花卉及新興菇類為發展重點,強化作物之栽培管理,改善品質;並針對多種水果、蔬菜進行產銷調節規劃,建立國產高品質水果產銷綜合經營體系,獎勵粗放果園廢園造林。同時輔導建立品牌,並進行保健植物機能性評估,使產品更能切合現代消費之需要。

(三)加速發展花卉產業,建立國人用花文化

  為加速發展花卉產業,第一處由政府規劃設置,土地完全集中毗連之花卉專業區已初步規劃完成,將在台中縣后里鄉台糖公司月眉廠所屬后里農場設置,佔地96.51公頃,分三期推動,至92年全部完成,主要種植百合、文心蘭、唐菖蒲等,以外銷為主,估計從設置第4年起每年營業額可達新台幣7億元以上。未來花卉專業區可與即將興建之月眉遊樂區相結合,既可成為遊客觀光旅遊、選購花卉的新景點,又可生產高品質花卉拓展外銷市場,發展潛力非常雄厚。

  今年本會已進一步充實花卉產銷資訊系統,讓農民能即時、完整地掌握市場資訊與生產技術資料,並規劃一系列「花現新台灣」花卉產業文化紮根活動,結合花卉產銷團體,辦理持續性的花卉宣傳與促銷,將花卉之美及花卉產業進步的成果呈獻給國人,提供豐富的花卉相關知識,逐步建立國人的用花文化,達到提升國人生活水準及繁榮花卉產業的目標。

五、增強漁業競爭活力,促成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

  近年來國際間陸續通過多項漁業管理規範,我國必須推動責任制漁業,以維持我遠洋漁業之穩定經營。也要結合新興科技與產銷技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漁業經營層次,維護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和諧。

(一)推動責任制漁業,創造優良經營環境

  為擴增我遠洋漁船作業漁場,在互惠原則下,我國已與24個沿海國家或地區達成漁業合作協議,並成為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之合作會員,而且積極申請加入其他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另外,為落實責任制漁業,已進行漁獲統計資料蒐集及資源評估研究、建立漁船監控系統、推動觀察員制度,以及加強漁船作業巡護、臨檢和漁業從業人員訓練。

(二)調整漁業經營結構,發展科技型養殖

  為促進養殖漁業對水土資源之合理利用,必須提升漁業經營層次,朝海上箱網養殖與低耗水性之水產種苗事業發展,並推廣自動化養殖系統及高抗浪性海面箱網等科技型養殖。為配合國際之環境保護、節約能源,以及維護船舶與人員安全之管理趨勢,對於汰建船齡15年以上漁船之新建造漁船業者,予以補助部分費用,協助業者建造高效率漁船,以改善漁業經營體質。

六、輔導畜禽永續經營,建立畜牧產業新形象

  為加速養豬及肉雞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畜牧產業競爭力,本會已推動養豬戶及肉雞戶離牧計畫,並依據「畜牧法」的規定,健全畜牧產業管理制度,使畜牧業得以在完善的法令規範下經營,達到「小而美、小而強」的境界。

(一)執行離牧計畫,加速產業結構調整

  本會於87年10月26日公告實施養豬戶及肉雞戶離牧計畫,於88年6月30日完成離牧畜禽舍之拆除工作。經核定完成拆除之養豬戶有5,070戶,肉雞戶有684戶,撥付補償金額為106億餘元。由於離牧戶多屬飼養規模較小之傳統農戶,推動離牧計畫後,整體養豬及肉雞產業之競爭力可予提升,污染及防疫之問題亦可獲得改善。

(二)落實畜牧場登記,健全畜牧產業管理制度

  本會已依據「畜牧法」規定,公告應申請畜牧場登記之家畜、家禽飼養規模,並加強便民措施,簡化畜牧場登記流程及檢附文件。另為健全畜牧業管理體系,已規劃建立畜牧獸醫資訊管理系統,有關台灣地區養豬、養雞、乳牛等牧場定位與資料建立作業已近完成,預期於89年上半年可以完成全國2萬餘戶畜牧場之系統建置工作。

(三)落實動物保護,推動寵物登記制度

  為落實動物保護,本會於88年7月31日發布「寵物登記管理辦法」及「營利性寵物繁殖、買賣及寄養管理辦法」,強化民眾對動物保護的觀念,以加強犬隻源頭管理,減少流浪犬來源。

本會推動寵物登記制度,與獸醫師公會及寵物業者合作,於全國各地區廣設寵物登記站7百多點,並委託建構網頁登記系統,透過連線作業,讓登記手續一致化與便利化。該網站尚包括動物保護法宣導、寵物登記站地址、寵物遺失協尋系統等資料,開放一般民眾上網使用,以形成全國性的動物保護與寵物登記網路。

七、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確保農業生產環境

  因應當前之經貿環境,本會將建構更完善之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強化各項防疫與檢疫措施,並協調相關單位加強查緝走私農產品,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確保畜禽、民眾之健康。

(一)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防止疫病害蟲入侵

  為防止國外動植物疫病害蟲入侵,已加強動植物疫情監控體系及防疫檢疫工作,強化機場、港口之檢疫查驗功能。同時推動全國性瓜果實蠅及鼠害共同防治,策劃屠宰衛生檢查及肉品檢查業務,強化畜牧場自衛防疫體系。另外,為協助拓展農產品外銷市場,積極研發國產蔬果外銷檢疫處理技術,已完成荔枝、芒果、椪柑、葡萄、楊桃、木瓜、柚子等之檢疫處理技術,除木瓜、柚子尚待國外進行查證外,均已實際應用。

(二)推動「豬瘟及口蹄疫撲滅方案」,強化疫情監測與防杜措施

  本會依據「豬瘟及口蹄疫撲滅方案」,加速撲滅豬瘟及口蹄疫,並責成各縣市結合獸醫師,就該縣(市)轄內養豬戶劃分責任區,推動口蹄疫預防注射,且組成聯合查核小組實地查核養豬場(戶)實施豬瘟及口蹄疫自衛防疫及預防注射情形。另已公告「獎勵民眾檢舉走私進口動植物及其產品案件實施要點」,鼓勵民眾檢舉走私農產品之非法行為,以防範走私農產品入境傳播疫病。同時,主動監測牛、羊口蹄疫病毒,於金門、台南及雲林地區10家養牛場牛隻在未有臨床症狀前因檢出口蹄疫抗體陽性反應,即予撲殺銷燬,其餘縣市牛、羊之血清監測顯示並未遭到O金門株口蹄疫病毒感染。

八、輔導產銷組織現代化,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為強化農漁民組織功能,提升農民團體形象,已輔導農民團體建立企業識別體系(CIS),至88年8月止,共有112家農會取得共同標誌授權。此外,依據農、漁會法施行細則及行政程序法之規定,本會自88年9月1日起,接受內政部委託辦理農漁會輔導業務,將加強政府輔導與監督之功能,並研修相關法規,以建立現代化管理制度。

  本會為提高農民及產銷組織經營效率,結合農業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技巧,已甄選農業專業人員,給予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專家訓練,至88年8月,計有45位完成全程訓練,並已投入農業產銷組織經營管理輔導與諮詢工作;另有25位完成基礎訓練,正進行實地診斷輔導實習中。

九、建設富麗農漁村,提升農漁民福祉

  要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均衡農村與都市之發展,必須展開「新鄉村運動」,重視環境維護與文化發展,使鄉村地區成為民眾嚮往的高品質生活空間,並開發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遊憩資源,讓農業不僅是維持生活的產業,也成為滿足精神需求、美化生活的事業。

(一)規劃建設農漁村社區,發展農業產業文化

  88年度建設富麗農漁村工作計完成六區農漁村社區更新規劃與26區更新建設,以及檢討修正八處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區;另辦理道路改善工程、農漁山村社區實質環境改善四百處,補助整建農漁宅及輔導修建農宅專案貸款1,176戶。本會於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將各項農漁村軟硬體建設及產業輔導工作整合為「營造農村社區新形象計畫」,並以921地震災區為優先辦理對象,藉整體規劃建設,謀求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生態環境之和諧,建立舒適、富裕、祥和的農漁村。

  本會配合地方農漁產品盛產期,輔導辦理鄉土產業文化季系列活動,以產業文化知性之美,吸引民眾共同體驗農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另補助地方規劃設置農漁產業文化館,以保存地方產業文化發展之過程與歷史。

(二)發展休閒農業,增進國人對農業的體驗

  為因應休閒人口大幅增加,並促使農村多元發展,本會已積極推動休閒農業公共設施建設,於88年4月修正發布「休閒農業輔導辦法」,輔導休閒農場合法經營。未來將規劃休閒農業區,締造適宜休閒旅遊之農村環境。

(三)推動漁港功能多元化,創造漁村新風貌

  為提供國人多樣性之休閒選擇,使漁港提升為具有觀光休閒及教育等之多功能使用,本會於88年度辦理十處漁港港區景觀綠美化工程,並補助興建魚貨直銷中心。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將規劃辦理漁港休憩設施、整體綠美化、港區交通動線改善、魚市、漁業展示及遊客服務設施等軟硬體建設,使漁港成為國人海上遊憩活動之據點。

(四)辦理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健全農漁民社會安全體系

  農業勞動力有高齡化趨勢,如何照顧老年農民生活,建立完善的農民福利制度,是農業施政的重要工作。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於八十四年八月開始接受申請,至88年6月底止,受領津貼人數為45萬餘人,累計發放金額達574億餘元。

十、調整農業資源結構,促進資源合理利用

(一)調整農地利用與管理,提升農地利用效率

  農業發展條例為我國農業基本大法,而農地政策關係國家長遠發展,影響深遠,必須審慎研訂。為因應產業發展,農業發展條例之修正方向,將朝允許自然人及農企業法人承購農地,期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加速農業企業化經營,帶動農業升級;並放寬農地分割限制、凍結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以解決農村產權糾紛,建立合理耕地租賃制度,促進農地使用權流通,增進農民權益,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另將獎勵農地農用,對繼續供農業使用之農地,予以稅賦減免優惠,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配合國家經濟整體發展,兼顧糧食安全、國土保安及生態保育,有計畫釋出部分農地。

  為達成「落實農地農用」政策目標,將採加強農地變更使用管理、限制新購農地興建農舍、強化農地違規使用查處及提高罰責等配套措施,以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升水利服務機能

  88年度農田水利建設共辦理設施更新改善378公里及構造物改善583座,農地重劃及早期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共47區,加速重劃區內農水路整修改善554件,推廣省水管路灌溉面積約2,200公頃;另補助農田水利會會費及抽水灌溉電費,輔導改進會務,健全營運體系,有效掌控各灌溉系統水源水量,做最適調配營運。

(三)配合產業結構調整,輔導農漁民離農轉業

  為因應農業經營環境之改變,本會除輔導農漁民參加公共職訓機構之就業訓練外,並辦理「農漁民第二專長訓練計畫」,以利其轉業或增加農家收入,並提供參加政府機關主辦或委辦之各類全時日制養成訓練之農漁民生活津貼,即其受訓期間滿3個月以上者,於受訓期間每月補助生活津貼1萬6千元。

十一、落實自然生態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

(一)推動全民造林,加強森林生態系經營

  台灣森林覆蓋率已達58.5%,是最重要之陸域生態系。為厚植我國森林資源,本會推動全民造林運動,88年度完成新植造林6,068公頃,培育造林苗木353萬株,提供非林業用地環境綠化苗木計175萬株;並且加強取締違規使用林地及超限利用山坡地,完成造林1,039公頃。上述林木成林後,估計每年可減少土壤沖蝕182萬立方公尺、增加涵養水源1千2百萬立方公尺、吸收二氧化碳22萬公噸,以及產生氧氣17萬公噸。

  此外,為喚起社會大眾重視森林資源,本會特訂今年為「森林文化年」,加強推展各項保林、護林工作,並以「永續台灣生命力,展現森林新文化」為主題,規劃一系列森林文化相關活動,共同為台灣綠色資產的永續經營而努力。

(二)推動治山防災,健全水土保持與管理

  推動第二期治山防災計畫,88年度完成防砂治水工程、崩塌地處理、環境保育工程、工程維護、地層滑動整治與突發性災害治理等671項工程,辦理山坡地重大新生災害之治理復建工程228件。在落實水土保持與管理方面,本會已輔導地方政府利用衛星影像遙測技術及數化地籍資料,全面監測山坡地利用現況及掌握變異點,實地查核可疑之開發行為。

(三)維護生物多樣性,確保生物資源之永續利用

  本會結合各界力量共同推動保育工作,持續執行「加強野生動物保育計畫」,並完成「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規劃案,將使野生動物保護區增至12處。同時規劃設立各類自然保護(留)區,期使面積達到占台灣地區20%之全球最高比例目標。另外,也注重保育教育宣導及人才培育,積極參與國際保育相關業務,舉辦「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等國內或國際研討會,並與國際鳥盟合作召開「1999重要野鳥棲地國際研討會」,確認國內52處重要野鳥棲息環境,將逐步評估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十二、加強對外農業合作,促進農業交流

(一)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推動國際農業合作

  為開創我國際活動空間,除擔任亞太經合會(APEC)「農業技術合作專家小組」主導成員外,並參與APEC糧食體系任務小組、漁業工作小組及貿易投資委員會等農業相關論壇之活動;另外,亦積極參與亞洲生產力組織(ΑPO)、亞非農村復興組織(ΑΑRRO)之各項活動;同時配合產業發展需求,推動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法國、以色列及澳洲等先進國家進行關鍵性農業科技與農業發展政策之合作研究及人員交流,以提升我農業科技水準。

(二)基於互利互惠原則,推動兩岸農業交流

  兩岸農業交流係依「國家統一綱領」之指導原則,在赴大陸投資方面,以「互利」為原則,避免對台灣產品形成競爭的壓力;在間接農產貿易方面,以「互補」為原則,在不危害國家安全與對相關產業無不良影響之條件下,開放間接自大陸進口之農產品,其中以中藥材及加工原料為主;在科技與種原交流方面,以「互惠」為原則,增進雙方農業發展之動力,同時在維護我方安全及尊嚴的前提下,開放雙方農業人員互訪。另外,本會亦積極協調緝私單位加強查緝大陸農產品走私,對緝獲之走私農產品予以銷燬,避免大陸農產品走私進口對我農業造成影響。

肆. 開創農業新紀元,規劃21世紀農業新方案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無論是在制度面、生產面、生活面均將有極大的轉變。從制度面看,配合政府再造工程的推動,農業部的規劃設立,以及農民團體組織架構的調整,均必須審慎研處。從生產面來看,因應經貿自由化的衝擊,產業輔導策略必須由以提升「經營競爭力」為重點的工作方向,導引朝向以創造差異性的「策略競爭力」為主。再從生活面看,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漸提高,且對於環境、文化與休閒均更加重視,因此,現代化農業不能只是滿足人們的「味覺」,而應將經營的目標提升至「觸覺」、「視覺」的享受,進而達到「精神」滿足的層次。

  新世紀的農業施政必須能因應制度、生產、生活各層面的轉變,將產業、農村、農民及消費者做整體考量。本會規劃「21世紀農業新方案」即從「前瞻、創新」的觀點,以「科技、市場、人才、資源、制度」為主軸,研擬新世紀的農業政策目標及實施策略。茲針對上述五個面向議題之內涵及重點方向提出說明:

一、整合科技與資訊,厚植產業利基

  科技的研發與運用,是產業進步的原動力,農業科技須結合產銷技術的創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朝向自動化及生物技術發展,才能在這場世紀競爭中贏得勝利。未來,農業科技與工業科技將更進一步結合,自產品開發、改良、生產,以至行銷,都將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展開結構性的變革,形成工業化的農業;而且透過科技與資訊的整合運用,提高農場經營效率,使農業成為先進的產業。

此外,網路經濟的持續發展,已開闢另一個天涯若比鄰的經貿戰場。農業部門已掌握此發展趨勢,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團」,將配合推動運用電子交易與發展網路電子商務,以建立電子化運銷體系,提升運銷作業效能。

二、重視市場取向,創造競爭優勢

  消費者主宰農產品市場的時代已經來臨,尤其當今國際農產品市場,高度商品化的行銷手段早已跳脫比較利益,轉而重視以產品為基礎的競爭利益。我國若欲創造農產品的競爭利益,除了以技術創新來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外,更應發展本土性及有產品差異的優勢產業,提供消費者新鮮、衛生、質優、價格合理的農產品,建立國產農產品品牌形象,才能獲得國內消費者的支持。

  為喚起國人「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的情懷,本會特別設計一個識別標誌,象徵陽光普照、生生不息的台灣農業,也代表國產農產品在國人愛心灌注下落地生根、蒸蒸日上、永續發展。這個標誌將伴隨高品質國產農產品推廣,成為國產農產品的共同標誌,如同韓國所推動的「身土不二」運動,使「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之理念與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培育人才及強化農民組織,注入農村新活力

  優秀的人力資源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農業要追求發展,先要有現代化觀念的農業從業人員,不僅是農業技術、推廣、行政人員需要經由不斷的學習來獲取新知,農民也應自我期許由「生產者」的角色轉換為「經營者」的角色。未來,農業人才培訓除了技術面的指導外,亦將強化企業管理理念與做法的推廣,促使農業朝企業化方向發展。

  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與農業組織是農村生活及產業輔導的重心,對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與農民服務貢獻良多,但隨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亦面臨經營壓力與功能調整的考驗,必須從組織架構合理化、經營管理企業化、服務功能多元化等方向進行組織再造,建構為農有、農治、農享的新形象。

四、加強農業環境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

  21世紀不只是科技的世紀,也是環保的世紀,唯有透過對環境的保育讓資源永續利用,才能夠保證產業的永續發展。未來農業環境保育工作將以治山防災、水土保持及造林撫育為重心;而且產業發展亦應與環境保育共榮共存,在符合環保法令及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達到「養豬不等於污染」、「養殖不等於地層下陷」的發展目標;而水、土資源將配合國家整體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重新規劃,在確保糧食供應與維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且有秩序的移至高生產力部門,使農業資源配置更具效率。

  世界上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規範日益受到重視,「生物多樣性公約」迄今已有175個締約國,我國雖非該公約成員,但為維護生態環境,善盡國際成員的義務,亦應建立機制,本會已撰擬「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預定於今年年底提出草案,將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

五、建置法令、制度,落實政策推動

  法令是政策推動的工具,制度是施政依循的遊戲規則,任何政策的順利執行,都必須奠基於健全的法令與制度。新世紀的農業施政,將配合政府再造,調整組織架構,推動行政組織與程序的整合精簡、法規制度的整頓改善等。有了高效能的政府,才能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先進的產銷技術、充分的市場資訊、必要的公共設施、高度的公共安全,以及適度的福利支持,協助產業掌握情勢迅速因應變局,把握有利的發展機會,創造優勢,這也正是現階段推動政府再造工程的主要目標。

伍、結語

  國人在經濟快速成長、生活水準提高後,對生活環境與生態保育日益重視,而且921地震也再次印證,大自然的力量是無可抗衡的,人類唯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才有再發展的可能。農業能提供開闊空間、綠色景觀與維持生態環境的功能,不過,這些非經濟性的貢獻,並無法反映在國民生產毛額中。目前,我國已開始嘗試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除了經濟價值之外,也要將環境、資源及社會面的價值納為輔助項目,未來農業將可獲致較客觀的評價,使農業的存在價值得到合理的重視。另方面,聯合國也即將採用經濟資本、自然資本及人文資本3項指標來衡量一國的國力,這項做法將可提醒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能關懷自然與人文面的建設,而其意旨則與我國農業施政所秉持的生產、生活、生態均衡發展的「三生農業」理念不謀而合。

  距離2001年,還有424天,我們將秉持「宏觀的心、創新的理念、效率的作為、落實的計畫」來推動新世紀的農業建設,提升策略競爭力,發揮潛在優勢,再創農業新活力。作奎深切期盼,國人都能發揮「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情懷,處處關懷環境生態、多多消費本土農產品,在大家同心齊力下,創造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新里程。

以上報告,敬請 賜予指教支持。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