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全國步道志工與工作假期推展成果

林務局 葉旭容.羅尤娟

. 前言

  台灣位於全球造山運動最活躍地區之一,深受板塊活動的影響,全島山巒綿亙,溪谷縱橫, 加上 占全島 58.5% 的森林, 兼以四面環海,氣 候溫暖、雨量豐沛 , 除形塑優美的環境景緻外,亦孕育出豐富特殊的生物多樣性 ,極具推展生態旅遊及自然教育之潛力。 而遍布其間的眾多步道,或穿越林間、或依山傍水,它們蜿蜒曲折的路線,深入土地的深處,引領旅者感受生態之美,長期以來已成為體驗台灣自然人文環境的最佳途徑。在登山及健行等戶外活動逐漸成為全民運動的今日,步道提供國人親近山林、體驗自然、認識山林生態最方便之途徑,並在維持森林之生物多樣性之前提下,發揮森林環境之經濟與社會機能,使人們得與森林友善溝通,並從過程中獲得愉快體驗。

  林務局自民國 90 年起,為提供國民健康、休閒知性之活動空間,整合相關單位,推動建置全國步道系統,期藉由系統性規劃,展現台灣自然人文獨特性與代表性,建立完善之自然遊憩及登山環境,提供民眾戶外遊憩、健身及自然學習之場所。 林務局規劃建置全國步道系統迄今,先後整合各地既有步道,配合環境生態、景觀及歷史人文 特色 ,辦理藍圖規劃、設計規範、資源調查、監測維護、網站建置、文宣編印出版、整建修復、活動推廣等階段作業。已先後完成國家步道系統及區域步道系統藍圖規劃,並致力建置基礎步道設施、發展配套軟體,提供優質山林遊憩與教育功能。

. 步道志工與步道工作假期 之推展概念與核心理念

(一)推展概念

  全國步道規劃建置至今, 隨著國人參與日漸普及, 民眾經由步道走入自然之使用量及頻率亦隨之提高, 進而影響步道路體、沿線設施及周邊環境,使得積極性維護管理作為更趨重要。當維護管理人力需求大幅增加, 如何在公部門有限人力及財源下,永續維持並提供國人優質之生態旅遊場域,成為步道經營管理的重要議題。 除持續投入相關資源,維持優質的戶外遊憩場域外,林務局近年積極推動無痕山林運動 ( Leave No Trace , LNT ) 概念,全面推動負責任的旅遊,引導遊客將進入山林的環境概念, 內化為正確環境態度、倫理與行為,期 減低對山林造成之負面衝擊。

  另為活絡公眾參與,推動整合公私部門資源及建立合作協力機制,林務局自 91 年起,就步道系統之規劃、施作、經營管理及維護等,不定期召開研商會議或辦理座談會、全國研討會等,以利大眾參與並瞭解相關業務發展情形,並廣邀民眾及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提供各方參與機會與管道,提供公私對話與合作之良好平台,並提供在地社區、相關民間團體或社會企業認養步道,義務提供勞務服務或提供財務挹注等。

  此外,觀察台灣社會之發展,因個人志趣相近,願意不計較酬勞收入,付出時間、勞力和知能等之志願服務人員數量日漸增多,林務局爰自 96 年起, 嘗試結合步道發展之公共利益與步道志工之自我意願與自由選擇, 導入新休閒 形式之工作假期( Working Holiday )活動,開啟多元參與機制。

  工作假期( Working Holiday )活動概念,是結合生態與文化的新休閒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態的生態環境維護志 工服務形式。步道工作假期類似夏令營活動模式,招募對環境保育具熱忱、喜愛山林活動的有志人士,利用週休二日等假期,從事步道設施修建維護等勞動工作,藉由實地的工作與在地的生活,融入並實際體驗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並藉由實務勞動的付出,達到服務社會目的,從中獲得休閒並瞭解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目的是希望能轉變大眾的遊憩方式,從「消費環境」的旅遊觀念轉化為「環境參與(或生產)」的深度體驗與認同,並在回饋過程轉化民眾 能量為步道維護與管理的力量。

(二)推動核心理念

  步道工作假期及步道志工組織的中心原則和核心理念,係於透過制度價值、理念行銷及多元 產業 等層面的三足鼎力下(圖 1 ),勾勒願景藍圖,以期未來於各年度執行過程中循序漸進,逐步實踐生態步道志業的理念中心。

1. 建構制度價值:延續全國步道系統之建置與發展政策,有效整合公私部門資源、建立合作協力機制,以維護步道生態環境,創造永續山林之價值。

2. 完備理念行銷:合理運用山林環境資源,強化生態旅遊體驗深度、拓展民間參與資源廣度,期待藉由觀念的正確推廣,豐富教育學習及行銷。

3. 塑造多元產業:掌握社會環境趨勢脈動、融入在地文史元素,協助社區部落參與創造產業特色,以逐步提振區域經濟環境,導向體驗經濟之產業。

. 步道志工與步道工作假期 之推展目標與階段成果

  步道工作假期與步道志工推展,主要即 針對「步道維護工作」及「步道志工推展」兩大方向,透過步道工作假期活動企劃研擬、辦理,逐步推廣步道維護工作理念,並利用宣傳與講座、座談會等引起各界廣泛注意、彙整多元意見與共識,蒐集志工組織資料、進行法令研析、觀念整備、推動發展,以落實建立具永續經營願景的步道志工組織。其推展目標與階段成果如下:

(一)觀念建立及相關 機制之擬定

  參考國外相關資料及考量各項外在條件,配合相關資料蒐集與彙整,建立 步道工作假期與步道志工之 各項理念基礎及核心價值,於步道志工部落格、經驗交流會及步道工作假期等各種不同的場域及管道,逐步彙整各界看法與具體建議並持續調整,擬定相關機制。成果包括:

1. 草擬步道志工課程與領隊培訓課程規劃建議草案、步道維護活動操作流程草案、步道維護活動申請流程草案、活動辦理申請書以及相關附表,包括步道評估檢查表、資源申請表、施作紀錄表等。

2. 製作「步道維護工作(活動)辦理手冊 / 草案」,透過 SOP 的完整紀錄及指導,協助步道維護工作之經驗移轉及學習。

3. 規劃步道志工組織,並持續進階擬定步道志工組織發展之機制、流程與規範內容,逐步建構步道志工體系。

4. 提出步道志工領隊之存在必要性與需求,研擬「領隊認證方式評估與執行策略」,界定需具備之「人格特質」及「技能」,透過專業課程培訓、志工帶領實習及結業授證,獲得「領隊技術資格」,以利步道志工之長期推展。

(二)步道志工之推展

  進行國內外相關志工組織運作、步道工程施作技術等資料蒐集,並藉由案例參考與分析,評估適合台灣現行制度之步道志工組織發展可行性與型態面向等,並邀請國內外具相關經驗之學者專家與國內團體,利用座談、會議等方式,針對步道志工相關議題,包括步道志工等公私協力合作模式、推廣方式等經驗及實務做法進行研討,提供步道志工推動發展之參考依據,並有效整合參與者意見,凝聚步道維護共識。同時累積步道工程施作技術資料,訂定適宜台灣步道環境的原則性規範內容,執行成果包括:

1. 辦理步道志工組織可行性評估,提出可行方案建議。

2. 於羅東處、東勢處、南投處辦理「步道志工行動教室」課程,及於明道大學、苗栗社區大學等 7 處社團辦理「步道志工推廣講座」,推廣步道志工理念,另在北、中、南、東各地辦理 8 場次宣導講座,請參與者填寫回饋意見並進行初步分析。

3. 規劃「步道志工培訓課程」,於華山創意園區開辦 1 梯次付費課程,吸引 24 位社會大眾報名參與,並持續志工情感經營,主動邀請授課學員參與步道工作假期活動,以完備室內外課程之學習成長。

4. 辦理「 2008 步道.志工-推動與展望座談會」及國外步道志工組織經驗交流座談會,邀請美國 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協會( ATC ) 組織專業領隊暨講師 Christine Hoyer 來台進行專題演講,並對講座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及分析。

5. 編訂完成「台灣步道志工維護指南(一)、(二)」(步道志工手冊第一、二冊),第一冊為設計與施作概論之基礎篇,包括認識步道與步道志工概念、工作安全與準備事項、步道規劃設計與修建計畫、實地施作與維護、工具使用等項目,介紹步道志工及簡易施工說明;第二冊則為步道工程實務篇,針對較專業、需技巧與訓練之步道施工工項進行圖文說明,以「排水與舖面」為主題,區分為「步道排水工程」及「步道舖面清整作業」 2 大主題撰述。

6. 規劃「志工領隊培訓課程」,包括需先行接受「初階」之步道志工培訓課程,再進行「進階」領隊專業培訓課程、現場實作訓練(擔任助理領隊現場實作學習)及活動與推廣企劃研析等,完成完整培訓者,將可授予領隊資格證書。

(三)步道工作假期之推動

  經由相關專家學者意見參與,提供可能的步道選擇對象,並針對可能的步道進行調查與工作規劃,從不同工作難易程度及參與者中,瞭解參與步道工作假期的動機、目的、需求及接受程度(包括收費額度、工作內容、是否具遊憩性質 … )等資訊,作為推動辦理、測試之參考。並針對志工領隊人員培訓之特殊對象進行操作測試,逐漸將步道工作假期操作及步道志工推展作業深入各民間團體及社區生活中,期待經由民間團體實際操作,將政策明確落實與推廣。

1. 提出步道維護活動辦理類型選擇評估表,由入門簡單參與至勞力付出及施作技術難度等,分成「入門推廣型」、「勞務體驗型」、「服務學習型」、「回饋奉獻型」之不同等級,並進行「步道施作現場調查紀錄與工程施作紀錄報告」,針對工項及內容分項紀錄及進行分析。

2. 自 96 年起推展步道志工迄今,已辦理桶后、都蘭山、大凍山、鯉魚山等計 14 梯次之步道工作假期,招募 284 位志工,操作模式包括結合美國 ATC 領隊師資 Christine 來台期間,邀請共同參與步道現場施作,及嘗試針對中學生及學校團體進行步道志工理念之推廣行銷,或與原住民文化結合,及與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合作等,東部地區辦理之步道維護工作假期,亦未受交通不便影響,參與熱烈。

3. 進行具志工領隊潛力人員之募集、培育,從活動中發掘具主動帶領志工能力、擔任助理協助帶領、具潛力可持續培訓等志工。

4. 辦理「步道志工領隊培訓工作假期」,招募有經驗的志工參加,進行活動前觀念教育,包括步道維護要領、步道志工觀念,並安排參與現勘、提出施作地點及工項、提出步道長期維護及工作假期活動規劃報告等。

(四)部落格及網站建置

1. 建立並經營步道志工部落格,以時下最為流行的部落格方式作為宣導平台,提供溝通交流空間,並帶動志工建立上網閱讀相關訊息、分享經驗之習慣,凝聚更多有志之士的多方共 識 ,並引起廣泛迴響與討論 。

2. 於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之架構下,建置台灣步道志工官方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trailstw ) , 持續充實「步道志工資源資料庫」,建立各次巡迴講座、研討會、座談會及工作假期活動相關資料 ,並期望藉由社群組織連結力量之發揮,廣泛連結至各步道志工的部落格、 N GO 網站等功能,加強資訊交流、近一步達成步道狀況回報等互動之效能。

(五)多元行銷推廣及 活動紀念品設計

為提升參與者認同感與榮譽感,設計活動紀念品,每一梯次限量生產,提供參與者紀念,可累積蒐藏及共同話題的認同點。

1. 完成設計步道志工推展視覺識別系統( VI ),提出台灣步道志工 Logo ,加強宣傳效果。

2. 針對各次不同地點辦理步道工作假期,另設計該活動 Logo ,配合活動主題及象徵梯次的活動意涵。

3. 搭配步道工作假期各梯次之特殊對象及主題, 完成每梯次志工紀念 T 恤及胸章、磁鐵等步道志工紀念品,營造收集活動紀念品的榮耀感,使參與步道工作假期成為一種符合期待的榮譽象徵, 而日漸豐富的多元產品也將逐步建立其「系列性」蒐藏價值 。

(六)社區部落資源之結合

  藉由步道工作假期操作,測試與社區部落可能的資源搭配及整合機制,配合活動辦理持續修正調整,並加強與社區部落的合作交流,深度連結社區認養步道,與簡易施工維護觀念之核心價值觀,期於未來逐步建立完整之社區部落資源整合模式。

1. 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由社區負責提供志工食宿、接駁、導覽解說, 建構步道生態旅遊操作模式,協助規劃步道生態旅遊,以及步道工作假期之持續性經營。

2. 邀請社區共同參與工作假期與志工訓練,進行室內課程教授與觀念宣導,並學習步道簡易施工,協助社區與步道間的長期維護認養連結產生。

3. 融入當地原住民文化,或與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合作, 探索步道周邊文化創意資源,整合地方生態旅遊之特色產業發展資源,促進社區部落產業結構多元,提升社區組織體質。

. 未來展望

  步道是民眾深入自然的主要網絡,從早期的尋求生活所需,乃至現今追求休閒、娛樂,甚或找尋自由與意義,步道提供國人認識自然環境、 瞭解鄉土文化、增進身心健康、推動生態旅遊與學習自我認知等場所。而步道志工的投入與工作假期的推動,更可凝聚社區部落之地方共識,整合步道生態旅遊及周邊文化特色產業資源,提供民眾多元參與機會,同步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展望未來,步道志工 與步道工作假期之持續經營, 除政府投入外,更應持續強化公眾參與及公私協力等管道,成立步道志願、非營利性志工團隊, 有效運用步道志工之公眾參與意願,妥善 利用公私協力之合作模式, 擴大公共參與之廣度與深度, 並 藉由存在其間的良善山林活動以磨勵人的心志,讓人得向大自然學習,從中獲取不同的生活體驗以激發心靈層面的提升,同時達到維護優良步道生態體驗及 永續山林環境之目標。

步道路面及邊坡坍塌處以植生袋補強

步道路面及邊坡坍塌處以植生袋補強

步道邊坡砌石擋土牆施作

步道邊坡砌石擋土牆施作

砌石排水溝施作

砌石排水溝施作

圖1 計畫推動核心理念關係圖

圖1 計畫推動核心理念關係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12-20: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