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編輯

1. 全球氣候會議墨西哥登場 戒備森嚴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 2010 年 11 月 29 日在墨西哥的坎昆( Cancún )進行為期 12 天的協商會議,試圖找出一些可行的步驟來減緩全球氣候變遷。本次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將繼去年哥本哈根高峰會未竟之志,試著針對一項約束聯合國會員國的條約重啟談判。與會各國代表將嘗試著達成一項協議或制定某些措施,例如設立「綠色基金 」來幫助窮國、分享乾淨能源的技術,以及保護熱帶雨林等。

  此次會議重點之一是京都議定書的續約問題。這項議定書是有關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最重要的國際條約,規定了所有工業先進國家的碳排放量,唯一的例外是美國,該國並沒有批准這項公約。 歐盟指出,如果要讓京都議定書能夠持續發揮功效,美國和新興市場國家就必須要對各該國家的排放量作出承諾。歐盟的首席談判代表麥茲格( Artur Runge-Metzger )指出,唯有美國、中國和印度都作出承諾,京都議定書才有續約的意義。

  自 19 世紀有紀錄以來, 2010 年是全球氣溫暖化最嚴重的一年。聯合國氣候科學家會議警告說,氣溫上升意味著更多的洪水 、乾旱和沙塵暴 ,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日本表示,如果世界上最主要的碳排放國不肯採取更多行動的話,要那些支持京都議定書的國家續約根本是毫無意義也不妥當的。京都議定書即將在 2012 年 12 月 31 日到期,如果想要續約,就必須抓緊時間來討論相關問題。

2. 抗暖化 專家建議推綠色馬歇爾計畫

  聯合國人權專家 2010 年 11 月 29 日呼籲墨西哥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為農業推出「綠色馬歇爾計畫」( Green Marshall Plan ),以對抗全球暖化對飢餓和貧窮帶來的影響。

  聯合國糧食權特派調查員戴薛特( Olivier DeSchuetter )表示: 11 月 29 日起在坎昆( Cancun )的協商,對保障數億人糧食權而言至關重要,坎昆應帶領農業走向「綠色馬歇爾計畫」。戴薛特進一步指出,氣候變遷對糧食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他強調,全球氣候模式持續變化,加上最密集產業規模釋出的碳排放等重大因素下,農業飽受侵害。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科學家估計,天雨型灌溉的農業產量,從 2000 至 2020 年,可能減少一半,乾旱與半乾旱地區面積可能增加 6,000 萬到 9,000 萬公頃;聯合國專家說,這恐使 6 億人陷於飢餓。

3. 專家建議印清奈遷市 因應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威脅印度人口第 5 多的清奈市。有專家預測,該市海平面將在 2020 年前上升 1 公尺,因此建議政府開發衛星市鎮,將居住在海岸地區的 7 成人口,逐步遷徙到內陸。

  坦米爾納都( Tamil Nadu )省清奈( Chennai )市的維拉契里、麥迪帕康、柯杜布倫等地區,有可能永遠遭海水淹沒。庫姆河( Cooum River )出海口將往內陸推進,使清奈的地標奈皮爾橋,猶若海上浮橋;格朗茲島亦恐不復存在。海洋科學家普遍有共識, 4 、 50 年後,海平面可能上升 1 公尺。儘管不同的報告對海平面上升速度有不同的預測,但 21 世紀末將顯著上升,已成一般的結論。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對格陵蘭( Greenland )和南極洲( Antarctica )冰川融化所做的研究,預測至 2100 年,海平面將上升 1.4 公尺。知名農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 M.S. Swaminathan ) 表示,海平面將在2020 年之前上升1 公尺 ;清奈的金融管理與研究學院 則 預測 至2050 年前會上升1 公尺 。

  清奈平均海拔 2 公尺。地理資訊系統專家海道指出,海水會先灌進所有的河口,然後再擴散出去;市區沿庫姆河、阿德雅爾河、白金漢運河及其他相連通水路的所有低窪地區,將完全被海水淹沒。

  沿科羅曼德海岸( Coromandel Coast )線由一系列沙丘組成,地勢較高,正好沿著海岸的區域,有可能比內陸更為安全。馬德拉斯印度理工學院( IIT Madras )海洋工程系教授馬尼表示,儘管政府可能沿海岸築堤來因應,但海平面全面上升,能夠採行的保護措施不多。他認為,沿海岸沙丘種植紅樹林、木麻黃或椰子林,形成自然防禦,是最佳的選擇。

  清奈是全印人口第 5 多的都市, 462 萬人口中,有 7 成沿海岸線而居。馬尼說,政府須在災難來臨前先期妥善計劃,並開發衛星市鎮、說服當地居民逐步遷徙到內陸,以疏解沿海地區人口稠密的情況。他表示,人口遷移恐將規模龐大,「尤其討海人,須讓他們瞭解情況和可能的選項,當撤離的時間一到,他們才不會恐慌」。

4. 研究顯示害蟲保護色 細菌扮幫兇

  日本和法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會讓紅色的害蟲木蝨( plant lice )變成綠色,助它們躲避掠食者,繼續殘害農作物。這項發現對木蝨或蚜蟲等害蟲防治相當重要。它們靠著吸食農作物汁液維生,是溫帶地區最具破壞性的害蟲。

  報告首席作者、日本琦玉縣理研( RIKEN )分子昆蟲學研究室的土田努( Tsutomu Tsuchida )表示:「這些細菌讓蚜蟲形成保護色,躲避瓢蟲和甲蟲等掠食者。」,「如果我們能消滅這些細菌,蚜蟲就會停留在紅色,很容易被掠食者發現。這項發現在農業方面相當有用。」

5. 聯合國警告 2011 年糧價恐飆漲

  聯合國警告, 2011 年可能再度爆發糧食危機。氣候變遷、投機炒作、競用生質燃料和東亞新興市場需求量增加等因素,讓 2011 年主要糧食作物價格預期將上漲 5 成,重回、甚至超過 2008 年糧食危機時的高峰,新一波糧食危機「正在危險地逼近」。聯合國這項警告也加深對中國、 印度等新興國家正在提高的通膨憂慮。

  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最新的全球糧食展望報告指出,目前小麥價格已上漲 41% ,玉米上漲 47% ,預期糖價也會漲 3 成。 2010 年 10 月 FAO 的全球糧食價格指數單月就增加 5% ,提高到 197.1 ,超過前一波糧食危機形成初期的最高值。報告說進一步指出,在數個主要產出國一連串非預期下修收成預測後,全球價格已經驚人地上漲,速度比 2007-2008 年還快。

  上次糧食危機在墨西哥 、 印尼等地區引發暴動。 FAO 說,這次糧價飆漲,除了加深通膨疑慮,也將對已經無力餵飽自己的全球最貧窮的一群人有嚴重衝擊。 FAO 認為,主要糧食作物必須增產,並重新調整全球糧食儲備因應,但糧食產量卻受限於生質燃料作物、非穀類、非糧食作物如糖、棉花和大豆等這些利潤更高的作物,更吸引農民種植。在氣候變遷方面,氣候負面影響是造成小麥產量減少的主要因素,「情況或許會更嚴重」,若真如預測,糧價似將漲到現代史上前所未見的程度。另外,該報告亦指出,名為「 Race Ug99 」的小麥鏽病新種病菌已從東非往外蔓延,「正在迅速變種」且「全球大多數商業小麥品種都易受 Ug99 侵襲」,另一種「條鏽病」也侵襲數個地區的小麥作物。

  FAO 說,「在這種背景下,消費者也許沒有太多選擇,只能為食物付出更高的價格」,在全球糧價壓力未緩和下,國際社會必須對 2011 年出現更多供應面衝擊保持警戒,並有所準備。該組織將 2010 年全球糧食支出上修為 1.026 兆美元 (約 台幣 31 兆元),比去年上漲近 15% ,接近 2008 年創下史上最高紀錄的 1.031 兆美元。

6. 2030 年 印度水患加劇

  隸屬環境與森林部的印度氣候變遷評估網絡( Indian Net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公布的「氣候變遷與印度」報告指出, 2030 年時,印度平均氣溫將較 1970 年代上升攝氏 1.7 至 2.2 度,極端氣溫甚至會上升 1 至 4 度;酷暑和暖冬也將造成農業生產及水流量的劇大變動。印度 7,500 公里長的海岸線,海平面將以每年 1.3 毫米( mm )速度上升;氣旋強度將提升,但頻率可望降低;喜馬拉雅山區的乾旱情況將呈中度至極度增加;印度各地降雨會普遍增加,尤其中部和西北部喜馬拉雅山區首當其衝。尤有甚者,印度極端降雨情況,預期也將更為嚴重;全印度水患程度則會加劇 10 至 30% 。

  全印度玉米和高粱產量預期將會下降;椰子產量在西部海岸地區將會增加,但東部海岸地區則將減少;喜馬偕爾省等省區蘋果樹無法結實的情況,預期還會發生。整體而言,牲畜繁殖情況會下降;漁業生產也有重大變化。氣候變遷導致濕度和溫度變化,瘧疾案例在喜馬拉雅山區會增加,但在海岸地帶則會減少。

7. 人工培植大豆基因密碼破解

  香港中文大學 2010 年 11 月 15 日宣布,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大陸的研究所合作,破解 31 個野生和栽培大豆品種的全基因組密碼,找出基因組差異,將有助瞭解農業行為對大豆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辛世文、副主任林漢明與大陸的華大基因研究所合作,完成「大豆回家」研究。透過生物訊息學解讀大豆基因組數據,發現培植大豆在人類長期篩選的影響下,呈現狹窄的生物多樣性,對永續種植帶來負面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基因數據證明大豆基因組在馴化過程中發生變化。透過比較野生大豆和培植大豆的基因組差異,為找回在人工篩選中流失的重要基因打下基礎。

  中大表示,大量的基因組數據有助其他大豆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研究。這項研究也提供育種相關的重要科學資訊,由於大豆基因組的重組交換率極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應用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8. 中國大陸鉅額投資在巴西種黃豆

  近來大宗物資漲勢強勁,為確保糧食供應正常並穩定價格,中國決定在黃豆主產地巴西進行鉅額投資,斥資 75 億美元協助當地黃豆種植,預計未來增產的 600 萬公噸黃豆,將全數送往中國大陸,以減緩中國大陸農產品漲價壓力。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與巴西中西部戈亞斯州政府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中國大陸農業部長韓長賦、駐巴西大使邱小琪以及巴西農業部長羅西( Wagner Rossi )共同出席備忘錄簽署儀式。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將協助該州的黃豆產量增產至少 600 萬公噸,其產量將全數出口至中國。

  戈亞斯州目前年產 700 萬公噸黃豆,其中 200 萬公噸已銷往中國。戈亞斯州政府計畫將該州北部與東北部約 250 萬公頃的牧草地,轉為高產量的黃豆栽種地。而來自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的資金,將用來興建區域道路、購置機械設備、改善土質並作為生產經營周轉資金使用。戈亞斯州企畫廳長朱尼奧表示,中方出資協助其農業發展純粹是合作,巴西政府並未出售土地給中國企業。

  隨著全球各地農糧作物收成不如預期,國際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走勢強勁,帶動進口大豆價格走高;而今年中國大陸種植面積下降,農民惜售,加上水患頻傳、收成未如預期,也使當地大豆價格節節上升。排山倒海而來的內部通膨壓力,加上全球搶糧大戰一觸即發,使中國大陸不得不加緊動作。也因此,先前曾因故禁止巴西黃豆進口的中國,目前也順勢重新開放巴西黃豆的進口,以便在搶糧大戰中先行卡位。

9. 2010 年越南稻米出口料創新高

  越南糧食協會( VFA )表示, 2010 年前 10 個月,越南廠商已出口 550 萬公噸稻米,金額約 24 億美元 ,預計稻米出口量 2010 年將再創新高。據越南農業部農耕局的資料指出,越南 2010 年度將收成 4,000 萬公噸的稻穀,預估國內市場銷售約 2,700 萬公噸。目前,九龍江平原地區(湄公河在越南出海,因有 9 個出海口而取名九龍江),已完成稻米夏、秋季節收成作業,平均每公斤稻米價格介於 5,350 越南盾至 5,550 越南盾(約新 台幣 8.2 元到 8.5 元)之間。

越南是傳統的種米國,種植水稻有 4000 年的歷史,種稻面積分成 7 個區域:北方山區、紅河三角洲、北中部、南中部、西部、東南部、九龍江三角洲。目前兩大生產稻米地區為北部紅河三角洲和南部九龍江三角洲,總面積達 400 萬公頃。在南方,農民們一年 3 穫-冬春、夏秋與夏季,其中冬春的產量高、品質最好。由於九龍江三角洲每年都發生洪水 ,影響種米活動,近年來一部分種植面積已經縮小,轉為水產養殖。北部的紅河三角洲是越南第 2 大米鄉,每年只有春季和夏季兩穫。

  除了戰爭時期,越南一直是稻米出口大國, 1999 年出口量達 450 萬公噸,是世界第 2 大稻米出口國。越南稻米出口每年增加 12% , 2009 年稻米出口量再創新紀錄,達 620 萬公噸,占世界稻米出口量的 15% 。根據與世界貿易組織( WTO )所達成的承諾,從 2011 年 2 月 1 日起,越南將開放市場,外國企業可以經營越南稻米出口

10. 野生虎數量銳減 保育刻不容緩

  根據最新統計,全世界的野生老虎、已經從 100 年前的 10 萬隻、銳減到現在只有 3,200 隻,若不加強保育,這種美麗的動物可能在未來 12 年之內完全消失。為了正視並解決這個問題,一場保育老虎的高峰會,於 2010 年 11 月 21 日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一連召開 4 天,由愛老虎出了名的俄羅斯總理蒲亭主持,包括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 等,十多個境內有野生老虎的國家,都派員參加。

  過去 100 年來,亞洲的老虎棲息地減少了 95% ,除了因為森林過度開墾,高度都市化之外,中國大陸和越南黑市對虎皮,虎骨,虎膽、虎鞭等產品的大量需求,也助長了盜獵歪風,使得野生虎的數量銳減到 3,200 隻的歷史新低,比養在動物園裡的數量還少。 聯合國野生動物基金會指出,老虎的 9 個亞種當中,有 3 種已經完全滅絕,再不好好保育,下一個虎年來臨時,野生老虎可能已經完全消失。

  預計此項高峰會將對同意聯合國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提案達成共識,在 2022 年,也就是下一個虎年來臨之前,讓野生老虎的數量增加 1 倍,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包括好好保護目前野生虎仍在生活並繁殖後代的棲息地。這個 12 年計畫的前 5 年,需要大約 3.5 億美元投入遏止盜獵和走私老虎,聯合國野生動物基金會將在這次會議,幫助各國取得穩定的金援和募捐管道。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12-22:1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