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農村的心靈革命正展開

主任委員 陳武雄

  自從經濟發展的重心從農業轉向工業,農村就面臨農民年齡老化、所得偏低、人口外流嚴重、生活設施不足以及景觀破敗等問題,農村社區沒有了生命力,農民也失去了希望。馬總統特地把「農村再生計畫」列在愛台十二建設,立法院去年 7 月通過了屬於農村的專法「農村再生條例」,讓台灣的農村有機會來實現他們的夢,農民得以親自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社區。

  農委會為了要讓全台灣四千個農漁村,重新找回社區的價值和自信,積極在各個地區推動「農村再生」。其中,水保局長期辦理「培根計畫」,藉著教育與培訓,從根本開始,厚植每個農村社區再生的實力。因為我們瞭解,農村再生的關鍵不在於經費的多寡,在於意識覺醒的社區居民。

  在走訪四十幾個農村社區後,深刻體會農村再生的過程與成果,其實也是許多「人的轉變」的故事。什麼是農村再生的「根本」?我的答案很清楚,唯有「人的轉變」才是根本。過去很多人誤以為,農村再生只是社區景觀再造、環境整理……等種種硬體建設,其實不然。農村再生的重點在於「人」,只有人的「再生」,才能帶動環境的改變,進而創造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態度。所有成功、活力的社區,都有一群熱心、有理想、肯奉獻的人,產生了每個社區獨特的成功經驗。這些存在全台各角落的農村故事感動了我,也給我無比的信心與推動農村再生計畫的動力。

  在台北三芝,一個靠農業謀生不易的小山村,因為一位退休老師林義峰的熱情與理想,在 5 年內建造了淨化社區污水的生態池,並說服農民改採無毒耕作筊白筍,整個社區成為人人欣羨的台北桃花源。

  好山好水的宜蘭大進社區,原本衣衫襤褸狀似遊民的阿祿仔,經培根訓練後,發現他發掘的野燒陶技藝,竟是平埔族即將消失的文化。阿祿仔轉變為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達人,同時也找到自我價值,並贏得社區的尊重。

  台南白河鎮偏遠的林子內社區,原本不幸失去伴侶和愛子的獨居老人李清池,也在農村再生中找到新的生命意義。他將屋前荒蕪的空地提供出來,讓社區居民共同打造成了爬滿桃紅色九重葛的花屋。現在已經成為社區最受歡迎的景觀之一,李清池老先生也變成最佳解說員,和參觀的遊客分享屬於林子內社區的感動。

  還有新竹南埔,一條 160 年歷史的灌溉圳溝,因上游很多隧道泥沙淤塞,出水量遽減,已經危及當地農作。結果全村村民經過熱烈討論,一致決議全村自願休耕一年,且不領休耕補助。在政府經費補助下,四位合起來正好三百歲的老人家,自願進入圳溝隧道中,一鏟一鏟挖出淤泥,也挖出了農村再生的契機,更感召許多年輕人回到家鄉,成為農村的生力軍。

  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故事,社區精神的形塑、善良人心的激發,現在正在台灣各地的農漁村陸續產生,我認為這些故事正形成台灣寧靜的心靈革命。

  從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農村居民,為了打造理想中的生活環境,激發愛鄉愛土的自我意識,狀似寧靜,實則洶湧,正是農村再生的核心所在,也讓農村的面貌產生質變:廢水、汙水不再亂排,垃圾不再亂堆;人不再是自然的汙染者,而成為美麗生態的守護者;生活設施與景觀的改變,不再是亂無章法,而是基於社區的需要與共識。

  社區的心靈改革是造成社區良性質變的源頭,根基於農村再生計畫「由下而上」、「軟硬兼施」的理念,由居民自行決定他們心中最理想的社區,政府則是站在支援的立場來協助落實。衷心期待著未來,在農村再生計畫全面推動之下,全台灣四千個農漁村都擁有自己的動人故事以及幸福的農村生活。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2-15: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