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新回合談判有關農業多功能性之爭議
國合處國際組織科 林家榮
一. 前言
WTO已於本(1999)年11月底在美國西雅圖召開兩年一度之第三屆部長會議,就2000年起即將展開新回合貿易談判之議題、範圍與期程進行討論;然而,由於農業、勞工及開發中國家優惠待遇等議題皆無法在會中獲得共識,西雅圖會議已在無任何具體結論下,宣告結束,相關諮商工作將俟耶誕節後於日內瓦繼續進行。
在新回合談判之農業議題中,有關非貿易關切事項(Non-Trade Concerns),已引發農產品進出口國間的嚴重歧見。日本與歐聯提出新回合農業談判應討論非貿易關切事項,其重點係認為農業具有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糧食安全、環境保護、鄉村發展等,除轉移各國對於貿易事項(特別是市場開放)的注意外,也希望藉由非貿易事項的討論,取得對農業應有一定保護程度的共識。除日本與歐聯外,挪威、南韓與瑞士也持類似的立場;然而,包括美國、澳洲、紐西蘭、阿根廷等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則紛紛提出反駁的報告,認為在目前的農業協議中,已經納入相關條文,就非貿易關切事項予以特別考慮,包括為糧食安全目的所採取的公共存糧補貼、環境保育的補貼、糧食援助規範及境內支持之綠色措施等。因此,其主張不應再以此為藉口,採取貿易扭曲政策。
雖然我尚未加入WTO,然我仍可能於近期內成為WTO會員,亦將參與新回合的農業談判;且縱使我屆時仍無法入會,包括美國、歐聯等國家都已表明希望WTO觀察員能積極參與新回合的農業談判。因此,針對此一新回合農業談判之可能議題,實應進一步探討,研析我國立場,以積極參與新回合農業談判。由於各國對農業多功能性議題的看法相當分歧,在新回合的談判中,預料將引發更多的爭論。本文即希望透過日本與澳洲所提關於農業多功能性報告之介紹,能深入瞭解倡議國與反對國對此議題之代表性看法。
二. 日本對農業多功能性之主張
日本在本(1999)年5月召開的OECD部長會議中,提出農業非貿易關切事項報告,其中心主張係認為農業因不同國家之歷史背景與發展情況之不同,其重要性亦有所差異,因此,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腳步應循序漸進。此外,日本亦於WTO分析與資訊交換程序(AIE process)中,提出「農業多功能性」報告,以爭取各國之認同與支持。日本認為,由於農業具有多項非貿易功能,因此,新回合農業談判應在諮商各項自由化方案時,尊重各國發展農業的政策,並給予特殊考量。
(一)日本提出的農業多功能性包括:
三、澳洲反駁農業多功能性之主要論點
對於日本等國提出農業具有多功能性之主張,澳洲「農業暨資源經濟局」(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簡稱ABARE)提出反駁報告,認為所謂「農業多功能性」,僅是保護主義國家為了要維持高度的補貼與保護所提出的藉口。
對於日本所持農業具有維護環境、富麗鄉村、傳承文化、鄉村就業及發展等正面外溢效果(positive spillover benefits),ABARE質疑政府透過補貼的方式來達到這些外溢效果是否有當?首先,這些金額龐大的補貼與保護措施都是間接性質,且要達到這些效果,所需動用的金額十分龐大,將不如直接實施相關政策來得有效。此外,除正面外溢效果以外,補貼農業亦會產生負面的外溢效果,如過度耕作或生產所導致的環境破壞(水資源遭受畜產排泄物的污染及大氣溫室效應等)、野生動植物減少及生物多樣性的難以維持等。 ABARE所提報告之摘要如下:
(一)誰將為農業多功能性付出代價?
由於對農業的高度保護,致使農業部門資源無法移出到非農業部門,以獲得更高的投資報酬。為此,消費者除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取得農產品外,同時也將因為資源配置不當,而必須以較高的價格取得工業產品,其結果即是導致國內總收入(aggregate domestic income)的降低。此外,受到龐大政府財政支出的影響,納稅人也必須負擔較高的賦稅。
農業保護政策也造成進口量的減少,進而降低國際市場需求量,導致國際價格下跌,嚴重影響其他國家生產者的收入。而價格支持政策,雖然維持了農產品的價格,卻將使得國內消費量降低,日本國內稻米消費量近年來逐漸減少即為一個例證。
此外,採取穩定國內價格之政策,亦將使得世界價格與供給量產生大幅變動,導致糧食生產國家經濟衰退,進而使得國際糧食供給與價格之波動更加劇烈。對已開發國家而言,實施農業保護政策雖可以獲得若干正面外溢效果,但伴隨的卻是對開發中國家的嚴重威脅。以日本或歐聯為例,其農業保護政策僅維繫了少數農民的就業,但卻導致開發中國家絕大多數以農業維生人們的失業。
(二)多功能性、農業保護與負面外溢效果
除正面外溢效果,農業保護措施亦會產生負面的外溢效果,如過度耕作或生產所導致的環境破壞(水資源遭受畜產排泄物的污染)及土壤鹽化等。對農業補貼越多,將使得農業投入越多,所產生的負面外溢效果也就越大。舉例而言,歐聯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後,誘使農民過度投入農業生產資源,因而導致鄉村環境與資源品質的惡化。
ABARE曾研究歐聯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模型結果顯示,歐聯若消除保護政策,將可降低農民的生產資材(如肥料、農藥)用量達18﹪,進而降低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而在歐聯降低保護的同時,亦將使得國際價格相對上升,其他糧食出口國家也會因而獲利。
(三)實施直接政策效果較大
各國為了獲得多功能性而對農業所採取的保護措施,多為間接、成本高且效果不大;事實上,為了達到預期的正面外溢效果,採取直接措施將是較有效的途徑。直接給付是創造文化傳承、富麗鄉村與環境保護等正面效果的最有效方法,而直接給付亦可附加政策導向,以達到預期之目的。舉例而言,若政府的政策目標係以造林為主,即可規定造林可取得較高之給付水準,以收政策效果。而在直接給付的架構下,生產者面對的市場價格,將是沒有任何補貼的國際價格,也同時避免貿易的扭曲。
至於以下兩項正面外溢效果,可藉由更有效率的措施來加以實現:
此外,灌木籬牆(hedgerows)是英國的代表性景觀之一,而灌木籬牆同時也提供了動植物生存的適當環境;然而,由於歐聯實施的共同農業政策鼓勵農民種植榖類作物,而現代的作物種植技術需要廣大的耕作面積,因此,農民大量地砍伐灌木籬牆,使得1990年灌木籬牆的面積僅有1940年代中期的一半,也造成英國傳統景觀破壞殆盡,此一實例可用以驗證非直接給付政策將可能導致不良的後果。
四、結語
農產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抵擋之潮流,在WTO新回合談判中,農業議題的談判結果,將對我農業及農民產生重大影響。農業多功能性之爭議,已成為農業談判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各國亦紛紛提出研究報告,表達支持或反對的立場。我國針對此一議題,實應儘速深入瞭解與研究,以提出立場報告,並聯合與我有共同利益之國家,在新回合農業諮商談判時盡力維護我國之立場,以降低對我產業之影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