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WTO新回合談判有關農業多功能性之爭議

國合處國際組織科 林家榮

一. 前言

  WTO已於本(1999)年11月底在美國西雅圖召開兩年一度之第三屆部長會議,就2000年起即將展開新回合貿易談判之議題、範圍與期程進行討論;然而,由於農業、勞工及開發中國家優惠待遇等議題皆無法在會中獲得共識,西雅圖會議已在無任何具體結論下,宣告結束,相關諮商工作將俟耶誕節後於日內瓦繼續進行。

  在新回合談判之農業議題中,有關非貿易關切事項(Non-Trade Concerns),已引發農產品進出口國間的嚴重歧見。日本與歐聯提出新回合農業談判應討論非貿易關切事項,其重點係認為農業具有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糧食安全、環境保護、鄉村發展等,除轉移各國對於貿易事項(特別是市場開放)的注意外,也希望藉由非貿易事項的討論,取得對農業應有一定保護程度的共識。除日本與歐聯外,挪威、南韓與瑞士也持類似的立場;然而,包括美國、澳洲、紐西蘭、阿根廷等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則紛紛提出反駁的報告,認為在目前的農業協議中,已經納入相關條文,就非貿易關切事項予以特別考慮,包括為糧食安全目的所採取的公共存糧補貼、環境保育的補貼、糧食援助規範及境內支持之綠色措施等。因此,其主張不應再以此為藉口,採取貿易扭曲政策。

  雖然我尚未加入WTO,然我仍可能於近期內成為WTO會員,亦將參與新回合的農業談判;且縱使我屆時仍無法入會,包括美國、歐聯等國家都已表明希望WTO觀察員能積極參與新回合的農業談判。因此,針對此一新回合農業談判之可能議題,實應進一步探討,研析我國立場,以積極參與新回合農業談判。由於各國對農業多功能性議題的看法相當分歧,在新回合的談判中,預料將引發更多的爭論。本文即希望透過日本與澳洲所提關於農業多功能性報告之介紹,能深入瞭解倡議國與反對國對此議題之代表性看法。

二. 日本對農業多功能性之主張

  日本在本(1999)年5月召開的OECD部長會議中,提出農業非貿易關切事項報告,其中心主張係認為農業因不同國家之歷史背景與發展情況之不同,其重要性亦有所差異,因此,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腳步應循序漸進。此外,日本亦於WTO分析與資訊交換程序(AIE process)中,提出「農業多功能性」報告,以爭取各國之認同與支持。日本認為,由於農業具有多項非貿易功能,因此,新回合農業談判應在諮商各項自由化方案時,尊重各國發展農業的政策,並給予特殊考量。

(一)日本提出的農業多功能性包括:

  1. 國土保育(Land conservation):

      日本全國有72%的土地高於海平面100公尺以上,且其高度差異極大,在世界地理結構上極為少見;復以受到位處亞洲季風區的影響,降雨量相當大。因此,國土保育工作對日本而言十分重要。基於農業具有以下幾項保育國土功能,日本實應加強維護農業之永續發展:

    (1)防洪:

      水田田壟(ridge)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可預防與減少洪水損害。此外,旱田中洞穴(opening)可儲存雨水,亦有預防洪水災害之功能。以全國而言,水旱田總計可暫時儲存雨水數量達60億立方米(水田可儲存52億立方米,旱田可儲存8億立方米);若以此儲水量換算所需興建之防洪水壩,將需花費高達56兆日圓,且每年將需投入3兆日圓的維護經費。

    (2)防止土壤流失

      透過田壟的修補與有機物質的投入,可使土壤更為肥沃,且土壤亦較不易流失。每公頃丘陵地或山坡地之廢耕,將導致16公噸的土壤流失,而每公頃耕地的廢耕,則將增加6公噸的土壤流失量。以全國廢耕計算,土壤總流失量將高達每年5,300萬公噸;如要防止如此大量的土壤流失,日本政府每年將需花費3,000億日圓來興建堤防工程。

    (3)防止土石崩塌

      水田使得灌溉水均衡地流入下層土壤,進而維持地下水水位的穩定;水田廢耕將導致上述功能的喪失,導致雨季地下水量大增,引發土石崩塌。若以全國廢耕計算,每年將導致1,700起土石崩塌,造成1,430億日圓的損失。

  2. 涵養水源(Fostering of water resource)

      多數水田的灌溉水將滲入地底,其中部分流回河川,以穩定河川流量,另一部分則成為地下水。每年經由水田流回河川的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以此水量換算所需興建之灌溉水壩,將需花費23兆日圓,且每年更需投入1.2兆日圓的維護經費。此外,地下水約有25﹪來自水田,6﹪來自旱田,而每年有37億立方米的地下水係用於非農業用途,如果農業無法提供此一涵養水源功能,每年將需另外花費800億日圓來取得如此龐大的水源。

  3. 自然環境保育(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1)處理有機廢棄物

      食物殘肴與人體排泄物可製成肥料,以做為種植作物之有效用途。以日本而言,每年用以製成肥料的食物殘肴等廢棄物約有63,000公噸,人體排泄物約有8億6000公升,下水道污水有230,000公噸。如果這些有機廢棄物改以一般垃圾處理方式,將需花費64億日圓。

    (2)分解與消除污染物質

      透過土地耕作,大量的有機物質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予以分解、轉換,減少對於環境之污染程度。

    (3)淨化空氣

      植物的生長可吸收污染的氣體,進而淨化空氣。全國水旱田共可吸收50,000公噸的SO2及70,000公噸的NO2,而若以一般淨化空氣的方法,預估將需要投入100億日圓來去除這些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此外,光合作用亦可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出氧氣。

    (4)維護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野生動植物

      水旱田中可蘊育各種不同的動植物,且可透過食物鏈以維持穩定的生態系統。

  4. 地理景觀的形成(Formation of scenic landscape)

      農業提供人們美麗的鄉村景緻與地理景觀,而鄉村與地理景觀的維護,除可帶給居民及遊客諸多美景外,並忠實地記錄了地區景觀、歷史及文化。

  5. 文化傳承(Transmitting culture)

      鄉村地區不僅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也保存與傳承耕作文化,包括衣服、飲食、生活習慣、科技、教育、藝術、道德規範、宗教及政治等,都可妥善地被保留下來。

  6. 富麗鄉村(Rural amenity)

      都市居民可藉由到鄉村地區欣賞景觀與大自然,以享受都市所沒有的豐富休閒環境。日本平均每年有1億2600萬都市居民在鄉村待上一晚,有2億4500萬人到鄉村一日遊,而據調查其中35﹪的旅遊項目為從事農耕、接觸農民及遊覽傳統文化,更有1940萬人是為了返回父母的家,而這些旅遊與返家者每年花費在鄉村地區的開銷高達2兆2600億日圓,將可促進農村的繁榮。

  7. 維持及活化鄉村社區(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rural community)

      在以農業為主或工業發展不易的地區,農業發展可促使該社區與地方的繁榮進步,並促進城鄉發展之平衡。

  8. 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

      維持農業適當的生產水準,將可避免無法預期的意外,或臨時性的國際供需失調。此外,亦可藉由消除民眾對於糧食缺乏的疑慮,確保社會安定。

三、澳洲反駁農業多功能性之主要論點

  對於日本等國提出農業具有多功能性之主張,澳洲「農業暨資源經濟局」(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簡稱ABARE)提出反駁報告,認為所謂「農業多功能性」,僅是保護主義國家為了要維持高度的補貼與保護所提出的藉口。

  對於日本所持農業具有維護環境、富麗鄉村、傳承文化、鄉村就業及發展等正面外溢效果(positive spillover benefits),ABARE質疑政府透過補貼的方式來達到這些外溢效果是否有當?首先,這些金額龐大的補貼與保護措施都是間接性質,且要達到這些效果,所需動用的金額十分龐大,將不如直接實施相關政策來得有效。此外,除正面外溢效果以外,補貼農業亦會產生負面的外溢效果,如過度耕作或生產所導致的環境破壞(水資源遭受畜產排泄物的污染及大氣溫室效應等)、野生動植物減少及生物多樣性的難以維持等。

  ABARE所提報告之摘要如下:

(一)誰將為農業多功能性付出代價?

  由於對農業的高度保護,致使農業部門資源無法移出到非農業部門,以獲得更高的投資報酬。為此,消費者除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取得農產品外,同時也將因為資源配置不當,而必須以較高的價格取得工業產品,其結果即是導致國內總收入(aggregate domestic income)的降低。此外,受到龐大政府財政支出的影響,納稅人也必須負擔較高的賦稅。

  農業保護政策也造成進口量的減少,進而降低國際市場需求量,導致國際價格下跌,嚴重影響其他國家生產者的收入。而價格支持政策,雖然維持了農產品的價格,卻將使得國內消費量降低,日本國內稻米消費量近年來逐漸減少即為一個例證。

  此外,採取穩定國內價格之政策,亦將使得世界價格與供給量產生大幅變動,導致糧食生產國家經濟衰退,進而使得國際糧食供給與價格之波動更加劇烈。對已開發國家而言,實施農業保護政策雖可以獲得若干正面外溢效果,但伴隨的卻是對開發中國家的嚴重威脅。以日本或歐聯為例,其農業保護政策僅維繫了少數農民的就業,但卻導致開發中國家絕大多數以農業維生人們的失業。

(二)多功能性、農業保護與負面外溢效果

  除正面外溢效果,農業保護措施亦會產生負面的外溢效果,如過度耕作或生產所導致的環境破壞(水資源遭受畜產排泄物的污染)及土壤鹽化等。對農業補貼越多,將使得農業投入越多,所產生的負面外溢效果也就越大。舉例而言,歐聯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後,誘使農民過度投入農業生產資源,因而導致鄉村環境與資源品質的惡化。

  ABARE曾研究歐聯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模型結果顯示,歐聯若消除保護政策,將可降低農民的生產資材(如肥料、農藥)用量達18﹪,進而降低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而在歐聯降低保護的同時,亦將使得國際價格相對上升,其他糧食出口國家也會因而獲利。

(三)實施直接政策效果較大

  各國為了獲得多功能性而對農業所採取的保護措施,多為間接、成本高且效果不大;事實上,為了達到預期的正面外溢效果,採取直接措施將是較有效的途徑。直接給付是創造文化傳承、富麗鄉村與環境保護等正面效果的最有效方法,而直接給付亦可附加政策導向,以達到預期之目的。舉例而言,若政府的政策目標係以造林為主,即可規定造林可取得較高之給付水準,以收政策效果。而在直接給付的架構下,生產者面對的市場價格,將是沒有任何補貼的國際價格,也同時避免貿易的扭曲。

  至於以下兩項正面外溢效果,可藉由更有效率的措施來加以實現:

  1. 鄉村就業

      雖然鄉村地區多從事農業,但並不意味著鄉村經濟之主要來源即為農業;在若干人口密度較高的工業化國家,鄉村地區與都市緊緊相連,區內有許多工業活動,鄉村居民的經濟主要來源也來自於非農業收入。此外,歐聯對於農民的補貼即高達農民工資的兩倍,如政策目標係為了鄉村充分就業,就應改採區域性就業輔導措施。

  2. 預防洪水與土石沖刷

      日本對稻米採取保護措施的結果,使得國內米價成為國際米價的6倍;雖然有些稻田確實對預防洪水與土石沖刷,以及涵養地下水具有效果,但並非所有稻田均有此項功能。此外,維持水旱田的耕作也並非提供上述功能的唯一方法,更何況肥料與農藥的使用可能會導致地下水遭受污染。因此,維持水旱田耕作的利弊,應進一步加以研究分析。

      此外,縱使研究證實水旱田是提供上述功能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亦應透過直接給付的方式,在農民維持一定產量的前提下,給予農民繼續耕種的經濟誘因,而不應透過價格支持等間接措施來獲得相關效益。

      直接給付的標準應基於農田儲水率、防洪效率等因素加以訂定,不應一律平等。而直接給付與價格支持措施最大的不同,在於直接給付數額與農民的生產量將沒有關聯性,而將使得國內資源配置更為有效,也使產生的負面外溢效果降至最低。

  3. 直接給付政策已有成功先例

      若干國家已有實施直接給付政策之成功例證,如英國採行之「鄉村管理計畫」(Countryside Stewardship scheme)即為其一。該計畫提供鄉村居民直接給付,以鼓勵其從事景觀與野生動植物之保育工作,其效果相當豐碩。在該計畫實施的1991年至1996年間,參與計畫者有75﹪是農民,而其他的參與者則包括地主、地方政府與志願團體。英國所實施的另一個類似計畫是「鄉村開放計畫」(Countryside Access scheme),該計畫針對提供農地給旅遊者休閒的農民,給予其一定金額的直接補貼,其實施結果亦相當成功。

  此外,灌木籬牆(hedgerows)是英國的代表性景觀之一,而灌木籬牆同時也提供了動植物生存的適當環境;然而,由於歐聯實施的共同農業政策鼓勵農民種植榖類作物,而現代的作物種植技術需要廣大的耕作面積,因此,農民大量地砍伐灌木籬牆,使得1990年灌木籬牆的面積僅有1940年代中期的一半,也造成英國傳統景觀破壞殆盡,此一實例可用以驗證非直接給付政策將可能導致不良的後果。

四、結語

  農產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抵擋之潮流,在WTO新回合談判中,農業議題的談判結果,將對我農業及農民產生重大影響。農業多功能性之爭議,已成為農業談判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各國亦紛紛提出研究報告,表達支持或反對的立場。我國針對此一議題,實應儘速深入瞭解與研究,以提出立場報告,並聯合與我有共同利益之國家,在新回合農業諮商談判時盡力維護我國之立場,以降低對我產業之影響。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6,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