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愛鄉、愛土的環境推廣教育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陳宏宇
農委會林業處 吳耀琪

一、前言

  行政院農委會為了讓國人能夠了解水土保持工作以及資源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減少山坡地上地質災害的發生,並促進大家對於國土利用合理性的認識,幾年來,便一直致力於全國各地方水土保持教育宣導工作的推動。這個愛鄉、愛土環境教育推廣工作便是根據此項指導原則以教育推廣的方式來進行上項理念的執行工作。   因此,這個教育推廣的工作是從民國88年開始,選擇了全國具有山坡地條件之各地方縣市政府為單元,推廣的對象分成二個部份,一部份是以該地方政府中小學老師為推廣對象,某些部份還包括了新聞媒體工作者,另外一部份則是以該地方政府之鄉親百姓為推廣現象。而執行本教育推廣服務工作的團隊,則是由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學者,以及專業領域的專家們所組成。每一次的宣導工作,都是以山坡地水土保持及地質災害等課題為主要素材,再輔以該地方鄉土上的地質、地文以及人文特性等本土化的資訊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在每個地方進行宣導工作的同時,也同時進行宣導教材的編製,並廣為贈與參加者或有興趣之地方民眾。這種環境推廣的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教育,終身學習是社會成長及進步的一項表徵。 

  本工作除了安排在室內進行教育宣導外,並配合該地方縣市之鄉土特色,進行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的宣導工作,也即進行現地野外的考察。希望這些學者、專家所組成的服務團隊能夠將理論與實務上的工作一併推廣到最重要的教育界老師們、媒體工作者以及基層民眾,進而影響到周遭的親朋好友以及全國民眾,而達到本推廣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終身學習

  古人所說得「活到老,學到老」,是指我們在周遭生存環境中一邊持續的成長、生活,也一邊持續的學習常識、增長智慧,也就是「終身學習」的意思。而為了要滿足一個人的學習需要,在知識內容的提供上,傳播的方式上,或教導的形態上則需要多元化,甚至多樣化的變化,這樣才有可能誘導民眾加入學習的行列,整個社會一齊加入學習的意願才有可能實現,因此,「終身學習」逛一的引申也就是「終身教育,學習社會」。 

  雖然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潮早在1970年代,便開始在歐美各國興起,並蔚為世界的潮流,但時至今日,追求新知,不斷的充實知識,已儼然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條件,終身學習在個人的活動中便是生存在這個社會中的一個歷程,也似乎是一個生存的條件。   當然,在這種學習機會的提供上,僅由政府單位來辦理,是絕對無法滿足廣大民眾、百姓們的需求,是需要由各類型的學術團體、民間公益組織的加入,才能達到廣域性的推廣目的。    愛鄉、愛土的環境推廣教育活動便是稟持著上述終身學習的理念來進行,由台灣大學地質系來執行這個工作的推動。

三、推廣對象

  環境教育推廣的最終目的,就是在建立每一個人都有一股學習的原動力,當然就是希望終身學習的精神能夠根植於社會的基礎上。而為了讓整個環境教育的推廣工作能夠循序漸進的讓廣大的群眾、百姓喜歡,愛鄉、愛土的環境教育推廣便首先由服務於教育界中小學的老師、朋友們作為溝通、推廣的對象(表1),希望藉著授課的學者、專家們的專業常識,轉由中、小學老師、朋友們的吸收,能夠再廣泛的傳播至下一代青年同學們的腦海裡,再轉而傳播至青年、同學們的家庭。知識的傳播是不分年齡的大小,距離的遠近,只要能夠激發大家的認同感,便可鼓勵個人追求新知的願望,縮小社會變遷的差距。

  為了廣邀教育界中、小學的老師、朋友們的參予,地方父母的認同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鼓勵,因此愛鄉、愛土環境推廣教育在全國各地進行之同時,也都獲得各縣市首長、教育長官的厚愛給予實際的支持及撰稿的鼓勵,大家幾乎也都認同希望「終身教育,學習社會」能夠在自己的家園中建立起來,以提昇整體生活的品質、地方的繁榮,甚至國家的進步。

表1 愛鄉、愛土環境教育活動參加對象

日期 活動內容 活動地點 參加對象 人數
88年1月13日~15日 台北盆地研習營 劍潭活動中心
陽明山國家公園
台北盆地
台北市民國中老師 240人
88年1月27日 神木村野外考察 神木村 全國民眾 220人
88年2月5、6日 滄海桑田台北城 台灣大學
陽明山國家公園
台北盆地
台北市民國中老師 160人
88年4月18日 水土保持義工研習活動 台灣大學 台北市民 120人
88年月21日~23日 國土資源保持法律實務研討 溪頭實驗森 檢察官 80人
88年5月9日 貴子坑水土保持知性之旅 北投貴子抗 台北市民 300人
88年5月15日 田庄的故鄉 台南縣公誠國小 台南縣各國中國小教師 140人
88年5月25日 神木村土石流參觀 神木村 媒體工作者 40人
88年5月29日 府城的田園 台南縣勝利國小 台南市各國中國小教師 110人
89年1月22日 寶島的故鄉 金門縣政府 一般民眾 120人
89年4月15日 紅土的桃花源 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各國中國小教師一般民眾 150人
89年4月29日 貓空的古道 台灣大學圖書 台北市民國中老師 200人

 

四、課程設計

  要將整個環境推廣教育的內容深植民眾的內心,首先就是要鼓勵民眾能夠多多參予課程活動,而課程活動的安排則是需要全力的宣導,以激發民眾們的認同感,當然在課程的設計上是更需要力求與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及鄉土特色相互結合。如此,在這個資訊社會的時代中,也才可以讓大家跟得上社會的脈動。

  在愛鄉、愛土的環境推廣教育在課程的設計上更是精心擘劃,除了整個教材是以山坡地水土保持及地質災害等課題為主軸外,再輔以該地方鄉土上的地質、地文以及人文特性等本土化的資訊(表2),由各專業授課的學者、專家以「寓教於樂」的進行方式,將理論與實務上的工作藉著教育界的老師、朋友,以及基層民眾來影響到周遭親朋好友甚或全國民眾,進而達到本推廣教育的真正目的。

表2 愛鄉、愛土環境推廣教育課程設計

人    員 姓    名 單    位 題    目
1 劉益昌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開疆拓土的老祖先
2 陳正改 中央氣象局 刮風飄雨看天氣
3 呂金誠 中興大學森林系 花香草綠的故鄉
4 游繁結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 我家的水與土
5 石瑞詮 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 地牛翻身談地震
6 鍾廣吉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故鄉的地景
7 林俊全 台灣大學地理系 好山好水花崗岩
8 郭城孟 台灣大學植物學系 田莊的花草
9 鄧屬予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台北盆地的滄桑史
10 宋聖榮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火山的祭典
11 劉聰桂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故鄉台南的滄桑田史
12 陳宏宇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山上的房子

 

五、結論

  到目前為止超過10場以上的環境教育推廣工作,已嘉惠了近千人的民眾、百姓,參予的民眾、百姓似乎也可得到自己夢想的知識需求。因此,這種「終身教育,學習社會」的精神勢必也會在本島蔚為一個共同的趨勢,當然相關居家環境周遭水土保持及地質環境的常識能夠建立於人們的心中,自已生活上不知不覺中便有一股安全的保障,有了全民的共識,水土保持及國土保護的觀念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