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家禽新式生產設備之推動成果

畜牧處 呂禮佳

壹 . 前言

  隨著經濟蓬勃發展,國內畜產品需求持續增加,畜禽飼養已由早期農村副業型態演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的農企業。另,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 夏季 颱風侵襲頻仍, 且 長年高溫、多溼及 日夜溫差大 , 致飼養於戶外之畜禽疾病繁多、防治困難。 近 年來,更由於氣候變遷日益劇烈,加之民眾環保意識抬頭及相關法律規定日趨嚴峻,傳統陸禽開放飼養或水禽河川圈地放養之方式,已難符合環保規定與生物安全之需求。相關家禽業者也有警覺,若不改變飼養習慣,朝向室內飼養的新式生產模式精進,不只生產效能的進一步提升與生物安全的確實防護無法達成,也難達到家禽產業永續經營的目的。

貳 . 新式家禽生產系統推動成果

一 . 推動過程

(一) 自動化已是時代的潮流,現代化的家禽產業須以降低生產流程對大自然的依賴或影響為前提,故引進新科技,加強設備自動化的推動。國內白肉雞產業昔為因應入關面臨國外廉價雞肉之競爭,率先引進水簾式肉雞舍之飼養模式,在歷經摸索階段後,除大幅改善其生產效率外,亦蔚為具先進性規模飼養之模式;惟土雞及水禽因 具本土特性,且種原多由國內業者自行育成,生產自主性極高,故對於新式生產系統之導入並不熱衷,更 由於業者對既有飼養流程之堅持,開放或半開放飼養之比例仍高,戶外野鳥攜帶之病媒經由飲水及飼料等交叉感染,造成飼養場內的病原循環感染,又由於未配合統進統出之生產管理,難以阻斷病原垂直感染途徑,致育成率偏低。

(二)水禽之鵝為季節性繁殖,台灣地區種母鵝約自 9 月 至 12 月開始產蛋,至翌年 5 月結束產蛋。由於產期關係,國內雛鵝生產集中在 11 月至 5 月間,致產銷季節性變動劇烈,常有產銷失衡狀況。農委會自 93 年起,邀 請學術界專家學者研究討論,開發密閉式光照環控水簾式種鵝舍,透過該技術調整種鵝產蛋期,有效克服種鵝在非產季產蛋問題。

(三) 農委會近年之農業重要施政方針為 推動「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其中重要施政項之「 推廣批次高效畜禽生產系統,提高國產畜禽產品自給率 」,業藉由「 99 年度家禽產業結構調整計畫」與「 98 至 99 年度莫拉克颱風災後畜牧業重建計畫」等經費, 積極投入輔導養禽業者(主要為飼養土雞或水禽者)禽舍改建,規劃以密閉、水簾式、環境控制或自動飼養系統的禽舍,並以統進統出、批次作業方式,進行標準化生產管理,以提高家禽生產效率。

(四)前揭計畫推動伊始,係委由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研擬農民宣導資料,並成立諮詢輔導團隊,辦理縣市政府業務承辦人員說明會及宣導會,使縣市政府承辦人員及農民充分瞭解本計畫推動之緣由、新式家禽生產系統之模式及效果等。亦由該會邀請專家及學者辦理遴選,且提供符合資格養禽場相關施工改善建議書,同時於改善期間辦理諮詢輔導。

二 . 推動成果

  在計畫的推動下,有意願之飼養戶變更原有家禽之生產方式,以 密閉、水簾式、環境控制或自動飼養系統的禽舍,搭配統進統出、批次作業方式,進行標準化生產管理 ,白肉雞育成率提升至 95% 以上,負壓室內飼養(如 圖 1 )之土雞飼料效率也從原本 2.7 顯著提升至 2.3 ,另 環控式鵝舍 (如 圖 2 ) 讓種鵝全年均處於恆定的環境下,有利於種鵝穩定生產而增加產能,並降低平均生產成本,且面對日益嚴峻的動物疫病及極端氣候挑戰,對於防疫衛生管理、家禽整齊度與生產效率的提升均有所助益 。

參 . 展望

  飼養農民或業者目前面臨著嚴厲的挑戰,如飼料價格高漲、國外產品競爭、新興傳染疾病及環境氣候變遷等問題, 經過 2 年餘近 50 棟的家禽場成果顯示,養禽場改(新)建 密閉、水簾式、環境控制或自動飼養系統的禽舍 ,確能顯著提升家禽育成率,此外, 家禽整齊度與生產效率的提升與產期之調節 ,對於飼養成本持續看漲的未來,亦有穩定農民收益的功效。

圖1 負壓土雞舍

圖 1 負壓土雞舍

圖2  水簾式鵝舍

圖 2 水簾式鵝舍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7-15: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