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72變系列報導之67:富麗興旺 有鳳來儀—花蓮縣瑞穗鄉富興社區

水保局花蓮分局 潘同坤

地理位置與人文關係

  富興社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最北端,北以富源國中旁野溪與光復鄉大富村相鄰,南以富興溪與鶴岡村相鄰,西臨富源、富民兩村,以排水溝為界,東鄰豐濱鄉以海岸山脈山嶺為界。在地形地貌上,主要以富興溪為分界,以西屬花東縱谷平原,以東為海岸山脈,整體地勢由西往東逐漸升高,平原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約為 170 公尺,近海岸山脈最高海拔約為 250 公尺,社區面積約為 664 公頃。社區核心聚落區主要集中在 13 至 16 鄰,以新興路、源興路、東興路與連興路兩側最為集中。核心聚落區內包含富興客棧、鳳梨加工場、社區活動中心、城鄉資訊交流中心、拉吉哈桿部落聚會所、中山亭、水圳公園及四家雜貨店,總計核心聚落區面積約為 39 公頃。

  富興社區以阿美族人與客家人最早遷入。閩南人則多為日治時期因糖廠蔗作而設立大和移民村後,由宜蘭等地遷入。現今阿美族群多聚居在南側的拉吉哈桿部落,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則多混居於社區北側。一般原住民族群的宗教信仰以天主教或基督教為主,但在社區新興路以西的阿美族居民則信奉道教,此地陳林為大姓,實源於同支,具有血緣關係,其曾祖父母為漢人與阿美族人聯姻,而宗教信仰則因襲當時。

歷史軌跡

一 . 慶安宮

  座落於七鄰的慶安宮土地公廟,於民國 97 年列為花蓮縣定歷史建築,社區亦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當您來到慶安宮,除了欣賞她的古樸建築之美、土地公婆的慈眉善目、憑弔強震後的基座遺跡外,廟後還有長伴老土地公廟數十寒暑的老烏心石樹 ( 樹齡約 70 年 ) 。而土地公廟外牆的建廟芳名錄,正是先人蓽路藍縷從前山到蠻荒的後山屯墾,祈求神明保佑吾土吾民最深刻的紀錄。

二 . 興泉圳

  興泉圳為花東縱谷最早的水利工程。 光緒 15 年 (1889 年 ) 招募海防屯兵填防拔子,並開拔子圳,以供灌溉飲用,光緒 20 年居民續修。 日人修築興泉圳時為克服水平落差,每百公尺則設「水衝」一處,用以增進水流速度,並在水衝間設置一道水門,當大雨或需整修水圳時,源頭閘門關閉,水門開啟,圳水乃以水衝為中心向兩邊的水門洩水,可增加一倍排泄水的速度。在設計上處處可見智慧的顯現。 而後由於水仍不敷使用,因此再增上圳,形成興泉雙圳的今貌。

生物多樣性

一 . 動物

  海岸山脈因較少人為破壞,中小型動物相當豐富,根據踏查結果,本區有屬台灣特有種的台灣獼猴,屬台灣特有亞種的穿山甲、台灣野豬、台灣山羊、山羌、麝香貓、大赤鼯鼠、台灣小鼯鼠、鼬貛、白鼻心;另有石虎、食蟹獴、赤腹松鼠等;並有為數眾多的台灣藍鵲、五色鳥、朱鸝等鳥類,蛙、蛇等兩棲類及甲蟲類、蝶類、螢火蟲等昆蟲。

二 . 植物

  在植物相方面,本區經過日據時代的造林政策,目前尚留有為數不少的二葉松及相思樹,有些樹徑達 75 公分以上;另有其他台灣原生種林木如茄冬、九芎、楠木等,樹徑也逾 60 公分以上。越嶺後的原生林因有海風帶來豐沛的水氣滋潤,具有亞熱帶或熱帶雨林的特徵。

社區演進過程的感人故事

  最早來到富興建立聚落的是阿美族人,清朝年間,原本住在光復的兩家人,林阿文的父親與吳三榮的阿嬤,帶著家人來到富興,在一棵吉哈樹(杜虹)樹蔭下休息,當時沒有搭建屋舍,只是利用樹枝簡單整理一塊略可遮風避雨之處,那棵樹旁有塊不到一分的空地,在沒有牛隻耕地的年代,他們徒手整地,種下芋頭、南瓜和小米,等待收成的期間,他們摘野菜、捕魚、抓野鳥、打飛鼠作為食物。

  不懂得使用肥料的原住民,原有耕地一年後作物不再肥美,就在旁邊另闢一塊田,反正土地那麼多,種了夠吃就好,何況還可打獵、摘野菜。漸漸的,又有其他人從花蓮、光復及瑞穗遷移至此,開始有人搭起竹編屋,可是颱風一來,屋子就得重建。那時的屋舍沒有隔間,門內一個火爐作為炊事之用;村人說,天黑後沒事可做,只能生孩子,於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加上外來人口,拉吉哈桿的人口越來越多了。

  清朝的軍隊來到花蓮,將此地命名為拔仔,究竟是因為哪個典故,老頭目也說不上來,但村子裡拔仔很多,絕對是事實,反正對阿美族人來說,這裡就叫作「拉吉哈桿」。

然後,閩南、客家、外省人也陸續來了,早年,花東縱谷裡有很多野生梅花鹿。漢人帶了各式各樣的器具,來這裡獵梅花鹿;待久了,和阿美族女子相戀,成為新移民。這些新移民拿出生鐵鑄的鍋,和不同的生活用具,向原住民交換一塊塊地,原住民終於可以揮別易裂的陶土鍋,好好的煮一鍋野菜鮮魚湯,有土地的新移民更開心,在這陌生環境中,正式生根立業了,而拉吉哈桿的族群,也愈來愈多元,各族群也漸漸融合成一個大家族,幾乎阿美族人家中供奉著的是關聖帝君,每天還會固定上香拜拜呢,而每年的拉吉哈桿豐年祭,全村不分閩南、客家、阿美、外省,都會一起共襄盛舉,狂歡、熱舞,是富興大家族最歡樂美好的一面。

社區凝聚共識及參與培根過程

  富興社區在 95 年底才開始接觸社區營造,相較全國各地社區而言社造的經驗與起步算晚,但成長的幅度令人驚艷;這都仰賴社區內部組織的團結與和諧;社區裡,有對外行銷推廣的公關人才、有整合內部意見的協調者、有默默為社區盡心盡力的志工,他們齊心協力,為社區的發展而不斷地努力。

  從歷年的補助與公部門投資的經費來看,社區的起步是從生活面向開始啟動,包括環境的改善、文化傳承據點的營造、社區老人關懷及兒童福利的照顧,一切都從基礎面著手,開始凝聚社區的力量。自 97 年開始農村建設,打造了富興社區水圳公園後,社區對於整體農村風貌更加的重視,並且開始重視產業議題,包括社區成立餐廳,用富興的特產鳳梨作為主要的食材,創造就業與經濟的效益。而後參加水土保持局所舉辦的培根計畫,把握「農村再生」的機會,包括社區產業再利用、農村整體營造、人才培訓、社區行銷等多元面向都積極的參與,讓社區內外活絡,讓社區充滿希望與願景。

  尤其在水土保持局近兩年來推行農村再生相關計畫與活動上,富興社區更是展現出高度的配合與執行力,不但成功整合社區意見,提出在地的聲音與農村再生的願景,更可貴的是,富興社區能將農村再生的經驗分享給其他社區,作為媒合地方與公部門間的橋樑,讓花蓮縣內更多農村社區了解農村再生的意涵,提供最親切且真實的示範。

特色產業運用及再生願景

  民國 55 年,台灣鳳梨公司在花蓮玉里設置罐頭加工廠,以契作方式,開始在花蓮推廣鳳梨種植;由於保證收購的金額高,農民也樂於配合種植。靠農產品外銷為台灣賺取大筆外匯的年代,鳳梨罐頭是主力之一,民國 60 年更成為鳳梨罐頭外銷的世界冠軍。然而種鳳梨,並不是件輕鬆的事。

  一株鳳梨苗栽入土裡,若不催生,約兩年才能收成;為了加快生長速度、控制生長期,就要「ㄅㄥ ˇ 旺來」(催生)。除了催生,鳳梨還要噴灑生長激素,果實才會大,沒有噴灑生長激素的鳳梨,產值幾乎剩一半;鳳梨為富興帶來生活與經濟的改善,即使是原住民,收入較多時也會買些鳳梨苗來栽種,靠著鳳梨,富興人揮汗如雨、夜以繼日,很累、很忙,卻也因為這些金黃色的果實,為下一代打了基礎。

  不過,好景不常,到 六0 年代後期,受產業結構改變、農村人口外移而提高生產成本,東南亞與非洲地區的廉價勢力崛起,鳳梨罐頭產業漸漸衰退,富興的鳳梨收購價格,逐年下滑,種鳳梨不再是換現金的好方法,甚至連台鳳工廠也關門大吉,鳳梨似乎不再把旺帶來了。

  七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中小企業欣欣向榮,傳統信仰中商號初二、十六的祭祀,鮮花供品成為保佑財源廣進的必要項目,新鮮切花不但搶手,價格也水漲船高。這時,有人將冠芽大、果實小、尚未成熟的鳳梨擺上供桌,稱為鳳梨花,不但有鮮花的效果,還有它「旺來」的好兆頭,既不用常常換水,放上一個月也不容易壞,還能為室內增添鳳梨香,當然,她可比鮮花便宜多了。

  於是,頂著大冠芽被稱為花的鳳梨花,市場上廣受好評,消息傳回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莊明州說,自己當時覺得,鳳梨是豬也不吃、狗也不咬、又沒人收的東西,在友人勸說下,半信半疑的種了六分多地,果然賣了 40 多萬的好價格,於是第二年又種,本來親友間說好不要將消息傳出去的,但鳳梨花田還是很快的到處都是,富興立刻成為全台第一的鳳梨花產區。

  就這樣,鳳梨又把興旺帶回來了!改栽鳳梨花後,不必噴灑生長激素的方式讓農民更樂,催生後原本等待 8 個月的鮮食鳳梨生長期,如今只要 6 個月即可採收鳳梨花,少了用藥成本,只要在半年前催生,就足敷每年下元節與春節的祭祀所需,鳳梨花讓富興的鳳梨生產有了第二春,持續至今。

  富興農民種植鳳梨花的成本也不亞於鮮食鳳梨,沒趕上鳳梨花採收期的鮮食土鳳梨,卻得因賣相差、產量少,而只好任其在園中腐爛,相當可惜。

  對富興人來說,土鳳梨一點也不比改良種差,甚至還具備傳統風味的口感,特別是迷人的香氣,嚐一口,酸酸的感覺和甜蜜的滋味在口腔裡跳躍舞動創作歡樂的樂章,抓著冠芽、豪邁地大口咬著鳳梨,那被陽光晒得暖洋洋的美妙享受,正是富興人或到訪賓客才有的特權,那片刻,真讓人永生難忘。

  真正好吃的鳳梨,產期在夏天。於是社區發展協會決定運用土鳳梨,不灑生長激素的優勢,發展鳳梨加工產業,在價格不好、產期不對或甚至長相不佳的時候,收購農民以血汗種植的鳳梨,製作成鳳梨乾、鳳梨醬、醃鳳梨、鳳梨酥等附加價值高的產品,配合富興客棧提供的鳳梨風味餐,並為遊客規劃鳳梨 DIY 活動,自己動手把鳳梨帶回家,讓每一個鳳梨,都不會被浪費,讓每一滴汗水,都有價值,讓富興的土鳳梨,溫暖上一代對鳳梨的記憶,帶領下一代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看見鳳梨不一樣的人情味與生命力。

聰明的合作關係.聰明的富興

  富興村,這個人口不到千人的小社區,從過去只有幾戶人家,到現在的便利與進步,大家仍舊相互關心,無論是原住民或漢人,始終有著換工的習慣,農忙時,你到我家幫忙,傍晚大家圍坐一起吃飯、喝點小酒,第二天再換一家繼續工作,大夥一起做,人多動作快,勞累的工作無形中也不覺辛苦。

  如今農具機械設備發達,但大家還是習慣吆喝兩聲,一起下田收花生;問他們怎麼這麼想不開,機器動一下就收完了?大家靦腆的笑著,因為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聊天,然後一起吃頓飯,這種生活豈不更有滋味?

  儘管村子裡大家都打過照面,但要聚在一起為公眾利益做事,其實彼此並沒有把握。兩年前開始形成的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個嘗試就是資源交流中心的佈置。當時一戶原住民將這間傳統建築提供社區無償使用,社區幹部找來大家商量,討論得相當熱烈,並且一起動手製作周邊佈置,蒐羅居民的古老文物陳列,就這麼將感情串聯起來,熱心的火花順著連結村人的無形引線,點燃每顆心;自此之後,每當社區有活動,幹部們各司其職,理事長負責召集居民,總幹事負責對外事宜,還有負責寫計畫的民宿主人賴萌宏,社區媽媽們則是鳳梨加工產業的生力軍,以及許多無私奉獻的志工們,大家只有一個目的,讓富興人以富興為傲。

  98 年的拉吉哈桿豐年祭,社區居民對外辦了一場觀光活動,自己討論設計活動內容,不但與原住民同樂共舞,騎乘單車、登上步道欣賞富興鄉野,下田採食最新鮮的土鳳梨,動手 DIY 鳳梨酥,還能享用豐盛的鳳梨大餐,遊客們才發現,原來在台九線的東側,還有一個如此有趣的富興社區。

  莊明州說,社區裡不是理事長有本事,也不是總幹事能幹,更不是計畫書寫得好,而是那麼多願意一起努力的人,讓大家的合作變得聰明。水利會對興泉圳的修繕原本只有 3 公尺 寬,但地主多貢獻土地,大家也樂於見到一整片美麗的公園。

  「我願意提供土地作為綠美化空間,我的孩子都出外,兩個老人沒力氣去清掃,政府能幫我改善環境當然好。當我話一說完,旁邊的老李,馬上同意交出自己的土地。就是因為大家願意合作,社區才有機會發展。」

  這,就是富興人,外貌和你我相似,卻有一股讓人打從心底讚嘆的凝聚力,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有力出力,讓農民能夠繼續當農民,喜樂地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向遊客們分享生命的豐盛,就是富興人的期待。

  夜裡,新月高掛山頂,滿天星斗閃爍,腹斑、拉都希、貢德、白頷齊唱著夜幕奏鳴曲,伴人入眠;破曉時分,太陽由海岸山脈躍出,白腹秧雞在草叢裡躡手躡腳尋找美食,小白鷺覬覦著池塘中優游的魚群,竹雞則忙著吊嗓子。富興又開始新的一天,上班、上學、下田、串門子此起彼落,暖暖的冬陽照在一個個等待採收的鳳梨上,讓人不禁想大叫一聲:早安,富興!早安,鳳梨田!

01鳳梨產業帶給富興希望

01 鳳梨產業帶給富興希望

02洋溢笑臉的村婦與鳳梨田

02 洋溢笑臉的村婦與鳳梨

03鳳梨風味餐\

03 鳳梨風味餐

04社區工作大家一起來

04 社區工作 大家一起來

05社區靈魂人物-莊明州理事長

05 社區靈魂人物-莊明州理事長

 06熱情、純樸、勤奮的富興人

06 熱情、純樸、勤奮的富興人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7-18:1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