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72變系報導之68:水保阿甘,打造幸福新農村~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

水保局 林長立.孫明德.張志安.朱世文

  農村再生是在政府協助下,社區居民自主性由下而上所進行的改造農村社區的工作,而每一個農村都有其特色與願景,水土保持局秉持著阿甘精神,共同與社區居民為打造幸福新農村而努力,並留下許多感人故事,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話說南埔

  每逢假日總是車水馬龍的北埔老街旁,一個保留傳統客家農村風味的村莊就隱身在台三線上,不同於老街熱鬧的景象,人口約莫 500 人的南埔社區其恬靜、自然是典型台灣農村的代表,也是村民極力維持的結果。 南埔地區具有四項主要的農特產品,分別為稻米、柑橘、柿子與蕃薯,加上當地美麗的夕陽,即為南埔黃金水鄉的五大黃金印象。而 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時代,水圳在居民生活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南埔社區,仍保有傳統的農村氣息,世代以務農為主,所仰賴的即是南埔水圳,由先民在 1845 年 8 月從北埔冷泉之源頭開鑿引水至南埔灌溉,孕育出南埔 70 餘甲的黃金稻田,曾經是北埔鄉穀倉的南埔村, 160 多年歷史的灌溉水圳,在南埔台地上綿延 3 公里,上游經過 21 個大大小小人工開鑿的隧道。北埔冷泉的潔淨水源除了灌溉著稻田、柑橘及柿子等果樹外,也做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更是居民兒時記憶中摸蛤、捉蝦的好去處,南埔水圳若說是當地居民的經濟命脈實不為過。先民對於農業之重視也創造南埔居民與水圳息息相關的生活空間及生產活動,南埔圳使用至今仍具有引流灌溉的功能,其所保有的生活文化、產業發展與歷史教育的價值,延續了社區居民的空間記憶與生活場景,更蘊含人與空間相處之智慧。 例如至今仍在運轉的百年水車、擔負重要分水任務的總汴頭、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洗衫亭等,都是水圳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客家既有伯公文化之外,南埔地區還有傳承百年的石爺祭活動,近年來更結合成年禮儀式,使祭拜石爺的儀式賦予文化意涵。而有著原住民出草故事的 挑水壢、 初夏時節沿線可欣賞桐花蜿蜒於南埔山丘上之觀音步道都是社區內特色景點,此外社區更有多處保存良好之百年古厝,其中錦繡堂 建於 1882 年,建物由一棵 樟樹所建,到現在還流傳著一頭牛與一棵樟樹的故事。

南埔的命脈

  近三、四十年來,南埔水圳水量逐漸減少,尤其在 921 地震後,山洞的崩塌、高低位的落差、圳體漏水等都是造成水量減少的因素,因著種種原因致使南埔台地休耕農田的面積高達 6 成以上,南埔居民開始擔心日常生活及灌溉農田之水源未來是否會形成停擺狀態,也不捨先民遺留下的智慧及歷史消失殆盡。南埔水圳記載著先民開墾的歷史也乘載著居民生活點滴,因此居民更加不捨水圳就此消失,深怕消失後就再也無法給予後代子孫飲水思源的觀念及所擁有的生態環境,對於南埔而言,有水圳才有現在的他們,也才能夠過著自給自足、平凡卻幸福的農村生活。然而水圳修復所涉及的跨機關協調整合以及公、私有地地界長期以來劃分不清等問題,一向被居民及相關單位視為不可能的挑戰。

轉變的契機

  南埔社區從 95 年加入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課程後,就開始展現社區驚人的動能,在台北分局團隊輔導陪伴下,社區居民改變了以往彼此間的漠不關心,從體貼居民減少日曬雨淋的洗衫亭實作開始,號召全村居民共同討論,自己動手做模型,落成後還自己剪綵,彩帶綿延百公尺,因為每個參與的居民都是分享這初次合作成果的貴賓。也就是經過這樣的革命情感後,到現在每次社區聚會或活動都可以看到居民熱烈討論的情況,石爺公周邊空間的整理,以及一年一度的石爺祭舉辦,都能讓人感受到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分局團隊本著與農村社區長期建立的伙伴關係,並期能展現農村再生由下而上的精神,於 97 年選定南埔社區為農村再生試辦地區,引導社區居民經由自主性的議題討論後,有高達 95% 的居民認為水圳修繕是南埔社區再現往日風華的關鍵因素,並於 98 年全體一致決議休耕一年,以解決水圳水量不足的問題。這在以務農為主而且居民日常生活與水圳息息相關的南埔著實是難能可貴且令人動容,也因為有著社區居民為邁向南埔黃金水鄉願景目標努力不懈的感動,分局團隊在瞭解社區的共識後,義不容辭的主動擔任水圳修繕工作的溝通協調聯絡窗口,除爭取相關修繕經費外,也不辭辛勞的持續溝通協調,歷經了半年的時間, 3 次現場勘查及協調會,無數次的電話溝通聯繫,終於讓相關單位也感受到我們團隊這一份為民眾解決問題的同理心,同意配合由水保局進行的水圳修繕工作,也讓南埔水圳修繕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或許是俗話說的自助而後天助,連地界不清的問題,也碰巧地政機關選定南埔進行地籍重測而解決了大部分地界的問題。

300 歲的奇蹟

  修繕南埔圳的決議通過後,還有更艱鉅的任務在後頭,因為年久失修的水圳內充滿了挑戰性的難題!水圳內不但泥砂淤積嚴重,還有土石崩落、沼氣和坑內空間狹小等問題,修繕水圳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不確定的困難因素,讓施工廠商大為頭痛,因為他們從沒遇過如此艱難又危險的清淤工程,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因為沒有工人願意冒險進入隧道內清淤,就在大家焦頭爛額之際,先前協助踏勘的阿伯們,居然挺身而出,主動提議他們願意前往坑內清運淤泥。

  但是因為坑內的危險性是難以全盤掌握的,坑內不但沒有任何的照明設施,也無法使用重型機具,所以清淤必須由「人力」一鏟一鏟的手動清出,那更別提隧道內沒有任何的支撐系統,隨時都有土石坍塌的危險。但或許是長輩們對於水圳都有一份深厚到無法形容的感情,水圳就像他們的童年摯友,陪伴他們一起成長、一同歡笑,這份濃郁的情誼是無法割捨的,這也讓四位耆老們毅然決然的挑起重擔、不畏艱難,堅持完成清淤的使命。南埔水圳的這一支清淤團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除了阿伯們的豐富經驗值得學習之外,他們四人加起來 300 歲的歲數,還如此無私的奉獻自己,更是讓人尊敬。清淤的過程果然如預期的困難重重,但靠著四位阿伯的智慧都一一的順利解決,有著礦坑經驗的阿伯們精準的判斷岩層的方向,讓土石不致崩落;而坑道無法用站著直行時,阿伯們就用半蹲式前進,遇到更小的坑道,阿伯們用爬行也要完成任務,為的就是讓清澈的泉水再次滿溢南埔的土地。

與社區同在的水保阿甘

  在水圳修繕期間分局團隊也沒閒著,持續扮演社區、監造單位與施工廠商間的協調及監督角色,一方面隨著社區耆老一同踏勘,另一方面也要確保水圳能如期完工通水。但是修繕工作推動過程所遇到的困難並不僅止於此,總長 9 公里的南埔水圳主線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執行階段,從水圳採用的形式、周邊親水空間的營造、地籍重測後所造成水圳路線的調整、施工方式,到居民關心的水圳文化的保存等議題,都需要與居民一再地反覆協調,居民說這個工作要是由其他單位來做,早就放棄了。而讓我們團隊持續奮力不懈的進行這項工作的動力,就是來自於社區居民經由培根計畫及農村再生試辦過程中,產生由下而上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四位年紀加起來 300 歲的社區阿伯們,為了南埔社區未來發展,自告奮勇願意進行困難度最高的隧道清淤工作,以及為了保持南埔水車的運轉,達人 60 年來不間斷的守護著南埔水車進行維修工作,這些背後隱藏的故事在在都感念著我們,驅使著團隊不能懈怠。也因此團隊願意不間斷的與居民溝通討論,幾乎是 24 小時待命,遇有問題隨傳隨到立即解決,並親自爬進隧道內探勘,這些過程一點一滴都在持續進行並且深深烙印在南埔社區居民心中。

  另外分局團隊也協助社區在水圳進行修繕工作的休耕期間舉辦了相關的研習課程,教導居民正確的農耕觀念,並安排相關師資進行社區發展願景探討以及社區參訪行程,不僅環境改善了,在產業面及文化面也都能均衡發展,南埔社區並且成立了在地的鹹菜桶打擊樂團,現在已經成為慶典活動的要角,也讓南埔社區南埔黃金水鄉生態村的願景在水圳通水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經過農村再生後真正可以達到的目標。

南埔的榮耀

  就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水圳在 99 年 2 月 11 日農曆年前完成提前通水的目標,而這個成果是南埔居民經過農村再生後充分展現出的農民當家作主精神所達成的。 99 年水圳完工通水,生命之泉湧現,正因為這樣感人的精神,讓總統馬英九於 99 年 8 月 21 日親自到訪,共同為南埔社區的轉變作見證。

  但是南埔居民並不以此自滿而停下腳步,反而覺得他們只是在做自己原本該做的事,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水圳也恢復原有水量。在分局持續輔導下,居民更積極思考未來發展願景,就是要 打造成一個適合農村老人與小孩居住的友善生活空間,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乾淨無毒的健康生產環境 ,這樣的決心讓南埔社區於 100 年 1 月 10 日順利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審查,並成為全國第一本正式核定的農村再生計畫。對南埔居民來說這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農村再生讓南埔找回了自我價值,也找回了自我認同感,驅使著南埔居民繼續朝向黃金水鄉的願景前進。

  南埔社區的故事會繼續進行,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團隊也會秉持同樣的阿甘精神,繼續深耕社區,持續努力打造更多幸福新農村。

美麗恬靜的南埔農村

美麗恬靜的南埔農村

擔負重要分水任務的總汴頭

擔負重要分水任務的總汴頭

 100年1月10日南埔社區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正式核定的社區

100 年 1 月 10 日南埔社區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正式核定的社區

水圳通水後的有機耕作成果~南埔米

水圳通水後的有機耕作成果~南埔米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8-15:1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