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田水利建設績效

農委會水利科 林柏璋

一、農田水利建設的目標

  當前農田水利建設政策目標為:(一)維護既存農田水利建設成果,並配合農業整體建設需要漸進式地拓展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業務,以發揮農田水利事業功能。(二)興辦現代化水利設施,辦理農地重劃工程及更新改善農地重劃區內農水路,提升輸配水機能,促進農業機械化及現代化發展。(三)加強推動地下水涵養補注、生態工法及圳路、埤池綠美化,維護生態環境及改善灌溉水質,為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一體環境建設奠定基石。

  簡言之,農田水利建設為農田水利設施更新及其現代化建設,以改善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維護農田水利會轄區38萬公頃及部分轄區外農地有良好的農田水利設施、穩定的水量及良好的水質,提供農民適切的灌溉與排水服務,以確保糧食生產需要,並注重圳路、埤池綠美化,融入社區整體營造,以發揮農田水利建設多樣化的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功能,即在兼顧生態環境保育下,改善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發展現代化農田水利建設,以服務農民,增進農民福祉。

二、農田水利建設的工作內容

(一)加強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農地重劃工程相關業務,灌排水路、埤池布袋蓮清除及圳路綠美化

  1. 現況分析

    (1)農田水利會共有17個(台北市2個,台灣省15個),轄區灌溉面積約38萬公頃,會員人數約100萬。

    (2)農田水利會管轄灌排水路之總長度為68,780公里(其中灌溉幹、支、分線渠道13,927公里,中小給水路31,762公里,灌溉渠道總長計45,689公里;排水路23,091公里),灌溉水路內面工21,734公里,普及率約47%。

    (3)現有農田灌溉渠道及構造物,興建年代已久,需逐年更新改善,以維持其功能。因水利會財務困難,需政府補助辦理改善。

    (4)自民國47年起施行農地重劃,至88年度止,累計已辦理750區,計約382,510公頃,其中早期(農地重劃條例69年12月19日(69)台統(一)義7255號令公布前)完成農地重劃區約25萬公頃,農地重劃區均屬我國最重要農業生產地帶。

    (5)農田水利建設工法過去主要以生產面考量,以減少輸水損失,效率用水,而較不考慮生態與生活面機能之工法設計。

  2. 實施策略與作為

    (1)協助農田水利會加強現有農田水利設施之更新改善,尤以重要水利構造物及管理操作設施為重點,以能適應現代化管理為目標,作前瞻性之規劃設計更新。

    (2)配合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及精緻農業發展之需要,作適切之因應設計,以利灌溉用水之操作營運及調配,以提升設施效能。如蔬菜專業區有關之排水改善,提高其設計之標準,減少淹水災害。

    (3)改善工程,以灌溉系統之幹、支、分線優先,中小給水路內面工次之,並以減少輸配水損失及確保水路安全為基本原則。

    (4)輔導建立農田水利工程災害預防及復建執行體系,全面清除灌溉排水路及埤池布袋蓮,並建立定期設施維護檢查制度,確保設施功能。

    (5)辦理農地重劃工程,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加速辦理農地重劃區農水路之整修及改善,以改善農場生產環境,增進土地利用,擴大農場規模,便利機械化作業,提高經營效率,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6)推動圳路綠美化,配合農村社區整體營造,提昇農村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二)輔導農田水利會業務改進

  1. 現況分析

    (1)農委會協同相關機關監督輔導農田水利會,健全組織及營運管理制度,使農田水利會成為農田水利專業技術服務團體,並注重農田水利潛在公益機能之發揮。 (2)農田水利會欲發展多角化經營,以開闢財源,須研修相關法規以鬆綁,並研訂行政管理機制,以供遵循。

  2. 實施策略與作為

    (1)研修農田水利會之相關法規及行政命令,健全法規體系及行政規範。

    (2)辦理水利會幹部及各項專業人員之在職訓練,推動會務電腦化,建立灌排職業證照制度,以提昇技術服務水準。

    (3)探求適當之工程技術及營運方法,提昇工程設施之營運效率並發揮效果。

    (4)建立專業服務體系,研訂各類業務之工作規範,使營運管理技術朝制度化、現代化。

    (5)灌溉管理現代化,使水之服務能適時、適量配合精緻農業發展需要,並兼顧生態維護。

    (6)探討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之可行性,研討執行所需法令及行政規範,並予輔導推動,利用現有水邊環境及水利設施機能,創造親水空間,維持水田文化,增進人文景觀資源。

(三)農業灌溉用水之規劃及調配

  1. 現況分析

    (1)由於近期之社會環境變遷,各標的用水需求甚殷,佔總用水量最大宗之農業用水,常被要求釋出供其他標的使用之壓力,與日遽增。

    (2)水為農業生產不可或缺之資源,為有效維護及調配利用現有之灌溉用水,必須加強辦理灌溉用水之調查評估與調配利用規劃,期建立合理移用制度,確保農民之用水權益及農業生產。

    (3)農田水利會歷年來營運管理之灌溉用水量,年約在100億至120億立方公尺之間,占水資源總用水量之60%。

  2. 實施策略與作法

    (1)建立灌溉用水動態調配模式,供推廣應用。

    (2)辦理各農田水利會灌溉系統別之灌溉用水實態調查與檢討,充分瞭解及有效掌控各灌溉系統之水源水量。

    (3)評估各農田水利會水源水質遭受污染所需稀釋淡水量,有效維護水權水量。

    (4)評估各農田水利會可供調配利用之水源水量,作為水資源調配之參據。

    (5)輔導農田水利會對各灌溉系統建立灌溉計畫用水量及實際用水量記錄。

    (6)對灌溉用水移用之措施及補償,給予技術及行政指導。乾旱時,對支援民生用水之補償,以「農家賺款」為補償內涵;支援工業用水之補償,以「農業產值」為補償內涵。

(四)灌溉水質監測管理及維護

  1. 現況分析

    (1)灌溉水源,約75%係引自河川地面水源,目前河川下游水質受污染情形相當普遍,因此灌溉用水水質也受影響。

    (2)灌溉圳路多為明渠,各類廢污水甚易排入,使灌溉用水遭受第二次污染。

    (3)台灣省各農田水利會灌溉轄區,已建立15個灌溉水質監測總站,280個地方監測站,3,100個監測點,由各水利會定期監測,發現有污染之虞者,即由水利會向當地環保機關舉發。

  2. 實施策略及作為

    (1)輔導提昇健全灌溉水質監測站網之檢測能力,全面持續加強監測管理,並請主管機關依法管制取締污染源。

    (2)依水污染防治法管制污染源外,另依台灣省灌溉事業管理規則及水利法予以管理,禁止廢污水排入灌溉專用渠道,雙法齊下,積極保護灌溉水質,避免受污染。

    (3)協助石門、彰化及高雄等三個水利會,充實其灌溉水質檢驗室設備,複驗該水利會及鄰近水利會監測所採取之水樣。

    (4)將監測之灌區水質資料,建立電腦檔,研析各圳路污染狀況,配合灌區地籍圖電腦檔,由電腦顯示嚴重污染圳路之可能受污染灌區範圍,提供有效管制污染之參據。

    (5)將灌溉水質管理業務,視為農田水利會經常性業務,並列為業務檢查項目。

(五)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及地下水涵養補注

  1. 現況分析

    (1)水田具有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功能。

    (2)台灣水田面積約有40萬公頃(包括農田水利會灌區及私設埤圳灌區),已形成水田生態環境系,近十餘年來實施水田轉作、休耕,生態環境、地下水補注及調洪機能已有很大改變。

    (3)85及86年度成立「水稻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示範」計畫,評估各農田水利會灌區水田對調蓄洪水及補注地下水等生態功能並分級,探討合適之水田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辦理水稻田生態環境保護推廣教育講習、田間示範觀摩、成果展示及宣傳宣導活動等。87及88年度成立「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及地下水涵養補注」計畫,大面積推動「種水」,補注地下水。

  2. 實施策略及作為

    (1)重視水稻田所具有之生態機能貢獻,規劃農業灌溉用水營運時兼顧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維護,並加強宣導及灌溉推廣。

    (2)善用既有水利設施及農業灌溉水源,推行「種水計畫」,利用休耕水田,將雨季多餘河川逕流水引灌入田間,經滲透作用補注地下水。

    (3)研訂「休耕稻田蓄水生態維護措施」,納入「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直接給付休耕地翻耕項目,獎勵農民參與,選定補注地下水功能較大之地區,擴大辦理大面積休耕水田蓄水生態維護。87年度辦理「休耕稻田蓄水生態維護」示範推廣72公頃,88年度辦理131公頃示範推廣。由農業推廣體系與農田水利會會同輔導推廣,並利用實地示範及錄影帶,加強宣導。學術單位現場收集資料及試驗分析,以量化休耕稻田調洪蓄水及補注地下水功能,並研擬增進功能之措施。

(六)推廣節水灌溉

  1. 現況分析

    (1)今後灌溉發展,須面對水資源日益昂貴、農業用水不再成長、農村勞力不足及老化等問題。

    (2)未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水稻田將有部分改種旱作,採用現代化灌溉方法與技術因應,是重要課題。

    (3)台灣現有耕地,尚約有50%面積尚未有灌溉,在不開發新農業水資源政策下,必須採取節水措施及技術,才能擴充灌溉面積。

  2. 實施策略及作為

    (1)繼續輔導農民設置符合各農場條件需要之省水管路灌溉系統,包括噴灌、滴灌、微噴及穿孔管等灌溉設施。所需工程費,政府補助以不超過二分之一為原則(目前政府補助49﹪),其用意為落實需求導向,讓農戶在申請前審慎評估其農場之需要度。本工作之推動,以節省灌溉用水、減少管理人力、提昇農業經營現代化、降低生產成本及增加農民收益為目標。

    (2)增設現代化灌溉用水之量水、控水管理設施,精確掌控及機動地有效調配灌溉區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3)以宣導手冊及現場所拍攝之推廣用錄影帶辦理宣導,增加農民對管路灌溉之認識,選用合適之器材類型。

    (4)由執行單位協助申請農戶辦理設計及施工,並指導使用及維護其之灌溉設施。

(七)加強農業水利科技研究

  1. 現況分析

    (1)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年平均降雨量達2,510公釐,約為全世界平均之2.6倍,但每人所能分配之水量,卻僅為世界平均值之六分之一。又因在時空上之分布不均勻,調蓄設施不足,更為水資源運用與調配更為困難,致乾旱現象及淹水災害經常發生。

    (2)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之大宗,有關農業水利灌溉營運管理及工程設計等科技之研究,為農田水利工作中重要之一環。

  2. 實施策略及作為

    (1)加強研究改進灌溉排水設施之設計技術,配合灌排系統之改善,增進水資源之使用效率與調配之調適力。

    (2)研究改進水田及旱作灌溉用水基準,配合農業生產結構作有效水資源之調整利用。

    (3)研究改善灌排營運技術及設施操控管理系統,並推動水利會業務電腦化,以達省時、省力及效益用水。

    (4)研究具有節水效果之噴灌、滴灌等現代化管路灌溉技術及器材改進,適時適量提供灌溉用水,以發展精緻農業,並節約、效益用水。

    (5)加強農業水污染之監控及研究輔導設置廢水處理設施。 上述研究,由農業水利有關產、官、學等方面之專家學者,組成農業水利研究群,並分五個研究組,進行中、長程研究計畫方向之規劃研擬。

(八)農田水利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1. 現況分析

    (1)在農委會支持下,農工中心與國際灌溉管理研究所(IWMI)合作研究「維持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及「灌區內多目標用水之水質監測研究」計畫,研究工作積極進行中。

    (2)每年辦理中日農業水利研討會,已與日本農業土木界建立持續性技術交流管道,對提昇我國農業水利技術水準,有相當助益。

    (3)我國參加國際灌排協會,並成立國家委員會,積極參與工作小組織活動及委員會議,對交換國際灌排技術經驗提昇技術水準有相當助益。該協會相當重視我國農田水利會的經驗及成就,我國台大甘俊二教授被選為教育訓練小組召集人。

  2. 實施策略及作為

    (1)與國際灌溉管理研究所依已簽合作備忘錄,進行農業水利技術合作,以互惠合作方式,由國際灌溉管理研究所與我方共同議定有興趣之題目進行合作,共謀改進灌溉管理營運技術,提供我國及其他國家參考。並洽請該研究所提供國際灌溉資訊,供我國協助開發中國家灌溉業務時之參考。

    (2)繼續加強中日農業水利技術交流,交換技術經驗,引進新灌溉技術,提昇我國技術水準。

    (3)積極參與國際灌排協會活動,並籌劃在台灣辦理國際灌溉研討會活動,提昇技術交流層次。

三、效益評估

  依據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第39條之1規定,農田水利會會費全部減免,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中央政府每年編列預算20.26億元撥補台灣省15個農田水利會,辦理灌溉排水設施維護及營運業務;每年亦編列預算2,500萬元左右,與學術研究單位合作辦理農業水利科技之研究,以提升農田水利工程技術及營運管理效率;政府每年亦編列預算54億元左右辦理既有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之更新改善及農地重劃相關業務之推動;農田水利會每年亦編列部分自籌款配合政府推動辦理農田水利建設相關業務與營運。

  農田水利會灌溉轄區面積38萬公頃,為農田水利建設相關業務主要服務區域,其會員數達100萬人,並服務與補助部分轄區外之農田水利設施,農田水利會每年營運水量約100至120億立方公尺,而農地重劃工程相關業務及其更新改善轄區面積約39萬公頃,每年龐大經費之效益如何呢?農田水利建設效益包括生產面可計效益與生態、生活等不可計效益,因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一體環境建設之基石,且對於農村社會政經環境之安定與成長、生態環境之保育及水資源生態環境之維護,均提供相當大的穩定貢獻,效益評估確屬不易,故僅簡單列舉幾項農田水利建設效益如下:

(一)一般而言,農田水利設施完成後,可解除該地區遭受洪水、乾旱、鹽害,提昇農業栽培技術,增進地力及土地價值,繁榮農村經濟,並安定農村社會。以東部砂礫地為例:在未設灌溉設施前,地力差,農地價格相當地低,每公頃約30萬元,農田水利設施完成,農業的經營得到大大地改善後,地價急漲至每公頃1,000萬元以上。

(二)良好的灌排服務,可確保38萬公頃水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以每公頃年生產8,000公斤糙米,產值約20萬元,若公益效果(生態、生活)為生產效果1.6倍計,約有30萬元的公益價值。

(三)旱作灌溉推廣,適時適量地提供作物灌溉用水,以發展地區性精緻農業之栽培,不僅可以節約用水,並可使旱地每公頃年增加40萬元之產值。

(四)農地重劃工程,可使每公頃年勞動工時減少200小時,減少勞動成本年約3萬元。農地重劃工程設施前後,地價上漲逾倍,乃是常見的現象。

(五)乾旱時,灌溉用水可支援民生用水、工業用水,共渡缺水難關,效益用水。豐水時,可調洪蓄水、補注地下水,提供水資源環境廣大的涵養調蓄空間。

四、小結

  整體而言,農田水利建設績效至88年度計:(一)灌溉渠道改善率已達58.2﹪,(二)農地重劃完成率已達79﹪,(三)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率已達28﹪。89年度預計:(一)灌溉渠道改善率可達59.7﹪,(二)農地重劃完成率可達79.2﹪,(三)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率可達29.7﹪。88年度起農田水利會擇區自行辦理示範,90年度正式推動社區圳路綠美化,以經過社區內及周圍之渠道為辦理重點,普及率每年以3.6﹪為推進之衡量指標。由以上之衡量指標可得知: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方式是以維護既存之建設成果,並漸進式地拓展生產、生態、生活等三生業務。

  農田水利建設業務涉及農地、農民、農作栽培及農業用水管理及營運,與農業經營及農民權益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且為農業永續發展、農民權益維護、農村社會安定及生態環境保育能得到較穩定且適切的保障,故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之推動,乃屬事實需要與必須之事業業務,中央主管機關農委會責無旁貸應予支持與推動。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