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良質米生產技術之改進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許志聖˙呂坤泉˙洪梅珠

  稻米為國人主食,水稻也是台灣栽培面積最廣的作物,全年栽培面積達36萬公頃左右,攸關國計民生甚鉅,也因此自台灣光復以來,政府即朝品種改良、栽培技術改進、土地規劃、農機發展等方面努力。多年以來,不但使台灣的稻米由供給不足而至供過於求,現正進一步朝品質提升的方向邁進,以因應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稻米產業國際化的衝擊。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自建場以來,即致力於稻米研究發展,除育成若干具有歷史性的品種,建立直播、再生與機插等栽培模式外,更成立全國唯一的米質研究室,全心投入稻米品質的研究與提昇,建立良質米的規格與栽培模式、主導台灣地區良質米適栽地區的規劃、開發新舊米辨別方法、並育成目前最好吃的良質秈、梗稻品種,本文將近年來該等重要成果概述介紹,供為農友、消費者及稻作界先進參考。

一、良質米介紹

  凡在規劃之適栽地區,種植推薦之品種,收穫碾製均經檢驗合乎標準者,稱為良質米。良質米的外形飽滿、透明有光澤,心腹白、碎米率及被害率少且新鮮。米飯香Q,食味普遍為消費者所接受。為確保良質米生產的純度,政府補助採種田稻種,由育苗中心統一育苗,生產純淨秧苗供應農民種植,並採集團栽培方式,加強去偽去雜,改進灌溉排水、施肥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在水稻生育期間召開技術講習會,由各區農業改良場派員講解品種特性及栽培技術,以達到提升米質效果。收穫後的稻穀採用高科技、現代化的碾米設備,碾製成小包裝良質米,整個碾製過程,採全自動化一貫作業,成品衛生乾淨,不含砂石,白米品質並需符合中國國家標準CNS一等規格,且包裝袋上的標示需合乎規定。

二、 影響稻米品質的因素

  影響稻米品質的因素有很多,由品種的選擇而至煮飯的過程等均可影響米飯的品質,茲將影響稻米品質的因素及其影響程度綜合列於。其中影響最大的為品種,品種的米質性狀可藉由遺傳行為而表現在與該品種雜交之後代上,如:台梗8號由台梗2號雜交而來,台梗2號由台南9號雜交而來,台南9號具有良好的白米外觀,台梗2號與8號亦具有良好的白米外觀。惟此種性狀表現受因子型及環境的影響。

  其次在水稻生育過程之栽培管理,亦影響米質,如穀粒充實期間的日照過少(陰雨等)與水分缺乏,甚或病蟲危害導致穀粒充實不佳、心腹白增加;而穀粒充實期的粒肥(氮肥)施用,雖可提高稻穀的充實度,但同時亦提高穀粒的蛋白質含量而降低食味品質,部份的水稻栽培管理措施亦可能由生育早期的生長影響延至生育後期的米質影響,如:插秧過深導致部份分蘗延遲,使得抽穗期間延長,收穫後,單株內各穀粒間的成熟不一致,進而影響稻米品質;又如:生育早期田間罹患病蟲害,雖經防治而恢復,但罹患病蟲害的小部份田區生育已延遲,亦導致同一田區穀粒成熟不一致,影響米質的現象。

三、良質米優良品種

  目前所推薦的良質米品種有台中189號、高雄139號、台中秈10號、台梗2號、台梗5號、台梗8號、台梗9號、台梗11號(試作)、越光(試作)。其中台梗8號、台梗9號與台中秈10號的食味佳,頗受農民與消費者歡迎。

(一)台梗8號

  台梗8號為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台南育210號與台梗2號雜交所選育的品種,具有高產、白米外觀佳、抗稻熟病、再生能力強等特性,命名後栽培面積持續擴展,87年種植面積計8萬餘公頃,為全台梗稻栽培面積第二大的品種。

(二)台梗9號

  台梗9號為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為因應高品質食米時代的來臨,自秈、梗稻雜交後代選育之食味極佳的品種。該品種係以日本最好吃的良質米品種越光經γ射線誘變之矮生、食味極佳的北陸100號為母本,強稈、株型佳的台農秈育2414號為父本,雜交所選育的品種,具有株型優良、強稈,不易倒伏、豐產等特點,最特別的是米質優良、穩定、食味甚佳且耐儲存。

(三)台中秈10號

  台中秈10號是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目前唯一列入良質米產銷、推廣的秈稻長粒米品種,其具有株型優良、強稈、耐肥及高產等特性,尤其是食味優良超越一般梗稻更為難得。87年全台種植秈稻面積約30,000公頃,本品種種植面積約佔77%,高居秈稻領先品種十餘年。

四、提昇米質的水稻栽培管理技術

(一)培養優良地力:利用前作綠肥、前作稻稈切碎掩埋土中或增施有機質肥料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促進團粒構造,改善土壤通氣性、保水力,保肥力,提高稻米品質。亦可利用客土改善土壤通氣性,使用矽酸爐渣調整土壤酸鹼值以便利水稻生長。

(二)育成強健秧苗:目前均由水稻育苗中心採用育苗箱統一育苗,育成整齊強健的秧苗,並於苗齡2.5~3葉時進行插秧,如此可減少缺株、減輕移植、低溫與殺草劑傷害,並促進成株的生長與發育。

(三)做好整地工作:進行粗耕、細耕與蓋平,整地可以鬆軟土面,促進土壤風化、有機物分解,及有毒物質釋放,便利水稻根系生長。整地時田面力求平坦、均勻,並於田間尚有餘水、泥漿完全沈澱,而土表稍硬時插秧。

(四)做好插秧工作:將秧苗以插秧機適時、適量、南北走向淺植於田間,促使稻株生育旺盛及整齊。所謂插秧適期是指在此時期插秧能避開低溫冷害,或將來水稻抽穗或成熟時避開梅雨、寒流或東北季風等影響,而獲得較高的產量或品質的種植時期;而適量係以每公頃220至250箱為宜。

(五)做好雜草與福壽螺防除工作:插秧後應以藥劑進行雜草與福壽螺防除,避免稻株早期危害。

(六)加強施肥技術:肥料的施用在促進稻株的生長,配合整地施用基肥在促進早期分蘗的產生,分蘗期施用追肥在確保有效分蘗以幫助稻株強健,幼穗形成期施用穗肥有增加產量,促進米質的功用。若為降低生產成本,亦可採用附掛於插秧機上的側條或深層施肥機進行插秧兼施肥工作。肥料用量與其於基、追與穗肥的分配依各田區與各品種有所不同,宜參照田間肥力測定與各品種的肥料推薦使用方法施用。

(七)強化灌排水管理:水稻灌排水依據水稻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而訂,如插秧後、幼穗形成期及抽穗開花期要深水灌溉,分蘗盛期要斷水晒田,如此不但可以節省用水量,亦可增加稻根活性生育健旺,具有增產及改善品質的效果。另在開花授粉期之後的穀粒充實期間需採用5~10公分的深水灌溉至抽穗後第18天;黃熟期至完熟期間應採用3~5天約3公分水深輪灌2~3次,至收穫前5至7天排水。切不可提早斷水,以避免白堊質米及胴裂米的產生。

(八)力行病蟲害防治:台灣水稻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熱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褐飛蝨等,可以使用政府推薦之藥劑進行防治。

(九)收穫:把握田間大多數穗上穀粒均已成金黃色,僅穗基部尚有2~3粒呈黃綠色的適當收穫期,以聯合收穫機收穫,可確保米質、避免損失。

(十)乾燥、調製:以循環式乾燥機乾燥,並去除枝梗及不飽滿粒。乾燥時以三段變溫乾燥最為理想,即先以定溫55℃烘乾,待稻穀含水量降至20%時,再以定溫50℃烘乾,待稻穀含水率降至16%時,再以47℃烘乾至稻穀含水率14~15%時為止,切不可用高溫快速乾燥法,以免胴裂米增加,糙米失去光澤,食味品質降低。

五、結語

  台灣在步入21世紀,各項建設向上提昇,經濟更加穩健發展,國民生活水準更朝已開發國家邁進,尤以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食米開放進口後,如何生產合乎國人口味與適合台灣環境栽培的良質米,以提昇我國稻米產業競爭力,已為現階段的重大課題。在育種上,宜選育米質優良、半矮性與抗多種病蟲害的優良品種。栽培改進上則需融合各項優良米質指標,確立栽培管理作業,建立真正以提昇米質為前提的栽培制度。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