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舞蝶飛 菸火相傳-雲林縣林內鄉林北社區

水保局南投分局 王智緯

  林北社區位於雲林縣林內鄉的西北角,正好處於雲林縣、南投縣及彰化縣的交界之處,社區內有國道 3 號、省道台 3 線、縣道 141 線等交通要道通過,交通可謂相當便利,終年水量充沛的清水溪在此與濁水溪匯流,河川沿社區邊緣而行,就像是母親的懷抱,保護著林北社區,也為這一處傳統的農村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

  在淳樸的林北社區,主要經濟活動仍是農業,濁水溪帶來肥沃的土壤,居民又引其濁水灌溉,生產的稻米品質優良。早期種植菸草的菸戶亦多,在一期稻作與二期稻作間種植菸草也曾是居民主要收入之一,但近來菸戶銳減,改植木瓜、草莓、絲瓜、甜椒等作物,在省道台三線沿線也開始出現可供民眾採果的草莓園,每到冬季便吸引不少往來遊客享受田園樂趣。

  林北社區內有彭厝、觸口、鉛片厝、六支菸樓與玉蘭花腳等五個主要聚落,是屬於分散型聚落的農村,早期有不少的客家人從新竹、苗栗克服萬難來到林北開發自己的家園,目前多定居在彭厝、鉛片厝與六支菸樓,林北社區內約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習俗與傳統也多受客家文化影響,在聚落間時常可聽到有居民隨口哼唱著客家山歌、婆婆媽媽在廚房裡交流各家菜色的作法、農閒時分老農民聚集在玉蘭花下話家常則是平日生活中的樂趣,這就是林北社區的聚落文化。

  而這些居民眼中看似平常的對話、再平常不過的勞動、習慣成自然的互動,卻成了林北社區最重要的資產。在社區參加水土保持局所舉辦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後,帶來了維護地方資源及人文特色的想法及觀念,並且更進一步的將觀念轉化成社區居民群起群力的行動力。居民們從一開始對社區營造的一知半解,逐漸演變為想為社區盡一份心力,努力吸收新知,積極參與相關課程及活動。居民們在社區討論會議上踴躍發表自己對社區規劃的意見及想法,其中融合地方三大特色元素-水利設施、紫斑蝶以及菸樓建築所衍生的發展願景「水舞蝶飛,菸火相傳」便是在這樣的討論中產生的。

  在多元的族群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培根計畫的滋養下,林北社區逐漸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社區特色,這項特色並不在於林北社區擁有多麼古老的歷史建築,也不是來自高經濟價值的農特產品,當然也與觀光休閒扯不上邊,而是一種非常濃厚的社區情感,也正因為這種無形的凝聚力,傳統菸樓的保存才更顯得出價值,木瓜、草莓及稻米才能散發濃厚的香氣,到此一遊的旅客也才能在翩翩飛舞的蝶群間覓得自在與悠閒。

從人心開始改變-「御香園」的故事

  林正義先生自幼在林北社區長大,可以說是父母用種菸葉拉拔大的,年輕時離鄉背景到高雄打拼,在事業有成之後返鄉探親,卻發現在街上奔跑的孩童少了,在田裡工作的農夫也不見了,此時他驚覺家鄉正在逐漸凋零與沒落,心急如焚的他與社區合作,提供出自己的土地打造「御香園」,常常利用週休二日回來整理環境種植花草,現在園區已成為玉蘭花腳與六支菸樓等聚落居民活動重要據點,也因此拋磚引玉讓更多居民投入社區活動。未來他還打算提供自己多年的菸斗收藏,結合菸樓一同陳列,讓民眾免費欣賞。

  要改變農村就要從人心著手,打造「御香園」的林正義先生就是一個例子,他從自身的覺醒開始,一步一腳印的做,慢慢影響更多的朋友,林北社區就在許許多多的人不斷投入下有了進展,此時正好遇上政府啟動農村再生機制,在培根計畫的發酵下,越來越多居民都加入社區的行列共同規劃與經營。

  現在的林北社區經由自主營造,增加不少給居民聊天及休憩的空間,居民也會自行維護環境、栽種花卉植物,讓生活景觀更加賞心悅目。特色景點一個一個出現,練仙台、景觀涵洞、蓮花池…社區不斷的轉變,居民們都對「農村再生」抱持正面支持的態度,並且身體力行,付諸行動,從身邊環境著手開始改造,要將社區營造成濁水溪畔的桃花源。

古人智慧在地工藝- 籠仔篙的保存

  「籠仔篙」是以木條或桂竹為材料,配合藤編紮製成頭寬尾窄狀似葫蘆的圓椎形竹籠,綁篙完成的竹籠會整齊排列於河床上,然後在籠內裝滿石頭,一個接一個聯成圍欄,攔堵水流並將水引導入圳渠灌溉農田,是濁水溪沿岸傳統的水利設施。

  「籠仔篙」不但在旱季有導水入圳的功能,而且能在雨季或颱風來襲時,堵住濁水溪的滾滾溪水,有阻止溪水氾濫侵襲河堤的功用,對於濁水溪旁林北社區百姓的生命財產提供一定的保障。在民國 80 年之前,要不是有「籠仔篙」導引濁水溪的溪水進入社區,帶來含有養分的濁水黑泥,哪有林北豐富的農產。如今 「籠仔篙」早已被混凝土築成的攔水壩取代,但林北的人們卻沒有忘掉它,反而將它當成社區認同的指標,努力保存與傳承這項特殊的文化技藝。

  林北社區除了紀錄「籠仔篙」的製作過程,並將成品放置在聚落各個角落當成裝飾之外,也嘗試將「籠仔篙」轉化為意象導入景觀建設之中,散落在聚落間的幾座涼亭,瞧那柱子可不就是「籠仔篙」的形狀嗎?當年引水、防災的伙伴,如今有了新的靈魂,還住進社區成了大伙的鄰居。

  帶著孫子在涼亭裡納涼的老阿嬤,指著亭柱給孫子說著社區從前的故事,文化傳承何必教科書,社區裡就是最好的教室,或許孩子與長輩對「籠仔篙」的情感大不相同,但在「籠仔篙」陪伴下長大的孩子,一定也能延續它強 韌 有擔當的精神。

與自然學習-紫斑蝶道與學習花園

  紫斑蝶每年冬季會聚集在台灣南部的山谷過冬,進入春季時則會在春分前後開始往北飛遷徙到中北部地區,而林北社區正好位於蝴蝶北返的蝶道上,每年的 3 月到 4 月中旬前都可看到成群的蝴蝶飛過,其中又以觸口聚落最接近蝶道,斑蝶過境時可見到滿天飛舞蝴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蝶道觀察點,近幾年也吸引眾多蝶友到此觀察紀錄。

  為了歡迎這些來訪的嬌客,林北社區除了舉辦生態導覽活動讓遊客認識紫斑蝶的生態外,還配合環境綠美化栽種蜜源植物及寄主植物,營造出紫斑蝶遷移時棲息、避難及補充能量的環境,只有蝶群可以平安的完成旅程,大家 才 能夠年年欣賞到紫斑蝶的美麗身影。

  林北社區還將保育的理念延續到紫斑蝶季之外,為蝴蝶量身打造出的「學習花園」,到處種植牠們愛吃的花草,也因此引來不少其他各種的蝶類,就算是在平時,也能為社區的孩子或外來的遊客介紹蝴蝶的生態,在落實環境教育的同時,也成為社區的一處特色景點。

  社區的保育觀念不僅在於蝴蝶之上,更積極在生活中實現「低碳社區」的理想,運用太陽能在白天收集電能,做為夜間照明之用;採用在地素材、廣植林木營造社區綠環境;運用可重覆使用的材料及在地的食材來舉辦活動,減少碳足跡;還有保存菸樓綠建築,閒置空間再利用等都是社區推動節能減碳的成果。

不再冒煙的菸樓-一菸樓一特色

  「菸樓」又稱為「菸焙」、「菸寮」,是用土角磚砌成的二樓建築,專供燻烤菸葉之用。由於種植菸葉需要大量人力,正好適合人丁眾多的客家人種植,因此也曾是林北社區的重要經濟命脈,早期因公賣局規定菸農必須將菸葉烘乾後,依等級交貨,在採收菸葉後用來乾燻的廠房就是菸樓。

  後來因烘乾製成改採用現代化的電腦菸烤,加上農村人口外移及產業變遷等衝擊,煙草業開始沒落,菸樓也因喪失其原有的用途而逐漸凋零,有的拆除、有的改建,縱然保存下來,也只徒留軀殼罷了。於是社區的居民開始構思「一菸樓一特色」,以社區內的客家文化、洞蕭技藝、菸草文化等主題,將舊菸樓改造成主題館,讓菸樓重現第二春。

  目前在林北社區內保存較完整的菸樓約有 12 座,也是社區目前致力保護的對象,其中以客家文物為主題的「數位生活館」,從原為廢棄空屋,在居民的巧思布置下,已轉換為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活動空間,內部陳列了許多古早農具及生活用品,濃郁之鄉村氣息,充滿館內每一個角落。

  另外還有以交趾陶為主題的「紫蝶工坊」,在社區透過僱工購料完成自主環境改善之後也已經正式啟用,還特別邀請精於交趾陶手工藝的更生人-林進賢老師在這個重生的菸樓中開班授課,更加彰顯農村再生對於社區之意義,目前 工坊除展示作品之外,還定期有交趾燒的 DIY 教學,讓遊客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也有能親自動手做, 親身體驗林北的魅力。

水舞蝶飛 菸火相傳

  雨停了,時間將近傍晚,居民三三兩兩走出戶外,在有籠仔篙意象的亭子裡聊天,看著剛被雨水洗滌過的草田,隨風搖曳堆砌起一層層的綠色浪花,遠方的菸樓古老卻剛毅的站著,就像是航行在歷史的巨輪,承先啟後領著社區走向新的未來。靜靜坐在亭中,眼中的林北竟是如此的美,如此的純樸自然,一草一木似乎都有言不盡的動人故事,練仙台旁的老龍眼、御香園的玉蘭花、學習花園的澤蘭、農田裡的菸草還有網室裡的木瓜,四處可見生命力量的綻放。太陽能照明燈悄然亮起,從聚落的人家裡飄來陣陣的香氣,今晚不知哪家又煮起梅干扣肉,聞得讓人直嚷著餓,是該回家吃飯了,向追逐蝴蝶的孩子喚了幾聲,道別了老友,約定明天田裡再相見。

  隨著時代變遷,景觀也許改變、產業或許更替,在林北社區唯一不變的是在地人緊緊相繫的濃濃情感,僅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常常就教旁觀者感動不已,也因為有這樣的情感做為基礎,林北社區獨特的文化及景緻才得以延續,藉由產業與文化發展、自然生態復育及實質環 境與 空間活化再利用,改變以往農村給人落後破敗的刻板印象。

居民活動的重要據點-御香園

居民活動的重要據點-御香園

社區記錄「籠仔篙」製作歷程

社區記錄「籠仔篙」製作歷程

重生的菸樓-數位生活館

重生的菸樓-數位生活館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10-18:1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