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九二一地震的美麗與哀愁-談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之設立

農委會林業處保育科 林國彰

壹、前言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驚醒了台灣民眾,也震驚了全世界,其規模與破壞之大,均是世界上罕見。這次地震,除造成國人生命、財產的鉅大損失外,在許多地方,更可以發現有山崩、地滑、岩質滑落、土壤液化等現象,使我們更瞭解,原來我們所賴以安生立命的土地,並非總是一成不變的,仍受到地殼運動的不斷作用,地震只是其中的自然現象之一,而所見的高山、丘陵、河階、台地等地形,皆可以說是地震在地表上所遺留的痕跡。此次的地震固然造成了許多的災害,但也造就了許多的地震特殊景觀,非常具有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與地球科學教育的價值,其中位於南投縣雙冬的九九峰便是代表性的例子。

  九九峰過去便是個非常特殊的地景,為南投縣境內著名的觀光景點,位於烏溪北岸,主要的範圍在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及台中縣霧峰鄉、太平市境內,從台十四甲線公路雙冬路段上可清楚看見,峰峰相疊,陡直並列,據說共有九十九個山峰,因而得名。九九峰的地質組成為更新世頭嵙山層的礫石層,厚度約一千公尺,地形呈鋸齒狀的山峰。由於礫石層的透水性良好,乾燥時膠結緊密堅硬,雨季則易受雨水侵蝕下切,造成許多尖銳的山峰與深溝。另於烏溪河畔,常因受溪水淘空坡腳而造成崩塌,形成懸崖峭壁的雄壯景觀,是台灣地區除三義火炎山、六龜十八羅漢山之外,著名的三大火炎山地形之一,深具觀賞、科學研究及環境教育解說之價值。在其他二處都已分別劃定為自然保留區與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後,本區特別突顯其保護的迫切性。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本區域山頭礫石崩落,青山一夜白頭,形成光禿禿的獨特景觀,除被內政部評選為國家地震紀念地外,農委會特於八十九年五月廿二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本保留區係台灣第一個強調災變後自然演替過程保存的保留區,今後除持續進行相關監測研究外,將與地方產業結合,以達資源保育與地方永續發展的目標。

貳、九九峰自然環境慨況

  九九峰原本青翠蓊鬱,除部分沖蝕較嚴重地區有礫石層裸露之外,地表多已呈現穩定狀態,並有植物覆蓋。但由於環境陡峭乾燥,植物社會組成簡單,以台灣蘆竹、芒草、猿尾藤等為主,只有在坡度較緩、稜線或坡腳處,才有木本植物出現,其組成以低海拔榕楠林帶及楠櫧林帶植群及先驅植物為主,有山黃麻、山鹽青、血桐、白匏子、白木臼、相思樹、台灣櫸、青剛櫟及楠木類等,並混生有台灣五葉松及台灣二葉松。區內動物資料較缺乏,尚待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初步發現之大型哺乳動物有台灣獼猴、白鼻心等,另傳聞有山羊出沒,空中則常出現有大冠鷲盤旋。

  九二一大地震時,由於劇烈搖晃和重力作用,使得原本邊坡及稜線上突出或遭雨水侵蝕裸露之礫石紛紛震落,除部分直接震落山溝外,其餘多堆積於山腹至坡腳處,在山峰上則呈現光禿禿的景象。現場觀察顯示,原有的木本植物群落遭震落或震倒的情形亦不嚴重,除少數峭壁邊緣處的個體隨礫石崩落外,大多尚存,尤其是坡腳處的林木,在大地震中充分的發揮了土砂捍止的功能。由於土石崩落區離鄰近村落尚有一段距離,除偶發性之大豪雨發生外,短期內應無立即性危險。

參、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劃設範圍

  因現場地形複雜,陡峰坑溝密佈,範圍天然界線界定不易,因此規劃上原則以九二一地震後主要崩塌地所在的林區小班界為界線,外圍之租地造林地則予以排除,分布在規劃區域內無法排除的部分租地則予以納入。另考量包含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代表性,劃入其北邊未崩塌地部分的原始闊葉樹林與坑溝,以作為相關研究的對照區域。在埔里事業區第十三、十四林班部分,則因已有若干產業道路開闢,可達性較高,除少數必要之連接土地外,多未劃入保留區範圍內,預備將來作為引入參訪及環境教育活動之路線,保留區最後公告面積共1,198.4466公頃。

肆、面臨問題與分析

  九九峰地區尖峰、坑溝密布,只有在部分坡腳到溪邊區域才有較平緩的堆積地,但多屬租地造林地,部分地區被違規種植檳榔、荖葉與香蕉等作物,無法充分發揮捍止土砂等功能,因此劃入保留區範圍內之租地,應加強管理並依契約規定限期完成造林。

  震災後所造成的傷害,震驚了不少國人,也引起普遍的重視,因此復舊造林、設置治山防災工程等,為各界所重視。另一方面,因地震所造成的世界級獨特景觀,也具備了吸引觀光客的潛力,劃設保留區保存其特有之自然資源與景觀等議題亦隨之而起。此外,地方政府亦積極介入爭取發展觀光活動,以期再繁榮地方產業與經濟。

  關於是否造林問題,據航空照片與現場勘查,除坡地基腳及鄰接之林地應結合簡易水土保持工程,同時實施復舊造林外,其餘陡峭的林地,限於人工之不可達性或地形等因素而難以實施。空中播種則因費用龐大、不易附著、礫石層表層乾燥堅硬、不易留存水分及種子不易發芽等因素,建議不予採用。且當地仍留有大量葉表遭塵土附蓋的台灣蘆竹,除可提供植被復原之種源外,尚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因此植被復舊工作建議暫不予處理,適宜保存現狀,任其天然演替,自行復舊。依當地原生植群包含台灣二葉松及五葉松的情形來看,崩塌現象在當地應屬常態,如此才能產生松樹類生存繁衍所需的空間。

  採用天然演替方式進行植被復舊有下列優點:

一、不受季節限制:依現勘情形,災後二個月崩塌地已經迅速萌發大量樹苗與雜草,完全不受時序已進入冬天的影響。

二、符合生態原則:自然演替所產生的植被,其種源均來自當地,因此其環境適應性必然比外來物種好,較易恢復為原有之生態環境。

三、提供科學研究最佳的場所與機會:因大地震而造成植群破壞與重建的過程,具有科學上的價值與意義,震災後地形地貌的演變、生態系恢復的過程與模式,以及各種生態現象的改變等,都是科學研究最佳的題材。

四、具備環境教育功能:大地震造成的礫石崩落現象、地形地貌的形成與改變、動植物生態的演替過程等,均可作為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

五、可作為大地震的天然紀念地標:九九峰於震災後所形成的特殊景觀,忠實地記錄了地震的痕跡,成為最佳的天然紀念地標,除具有紀念與警惕價值外,可以發展為訪客參觀的重點,間接帶動地方的經濟活動與災後復甦,成為結合保留區與地方社區間的良性互動基礎。

  在治山防災工程方面,因礫石層易受豪雨沖蝕的缺點,使得現場可能潛藏許多危機,雖然乾燥季節時礫石層膠結良好,堅硬且穩固,但若遇到豪雨,劇烈沖蝕的結果,仍有發生土石流的潛在危險,因此對可能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潛在危險區域,應先予以詳細評估,優先提出警告,並配合採取必要措施,如勸導居民遷離或設置蛇籠等,但不宜設置防砂壩或潛壩,因礫石層對水的通透性極佳,透水性不佳的防砂壩或潛壩反易阻礙排水而累積更大的災害能量。不過以現場情形看來,崩塌地的核心地帶與聚落尚有一段距離,在尚未有直接生命財產威脅之虞時,建議不必引入工程設施,如經專家評估確有設置的必要時,則儘可能設置在下游區域接近聚落附近即可。至於移除崩落土石部分,應不可行,因崩落堆積的土石,具有安定坡腳之功能,若將其移除,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坍方。

  綜合上述,九九峰地區劃設為自然保留區,保留其原有自然狀態與景觀,並應於週邊地區透過適當的規劃,引入參訪及環境教育活動,外圍交通便利處,則結合地方農特產品展售等活動,規劃為休閒賞景區,可能才是最佳的規劃方向,使自然保育、環境教育、地方產業經濟以及休閒觀光活動能互相融合,在人與自然能共存共榮的情況下,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伍、經營管理規劃

  因自然保留區的限制較嚴格,出租造林地的經營,可能面臨許多問題。至於暫時不在區內設置防災工程是否會造成當地民眾的疑慮,需進一步溝通與說明。此外,當地地方政府急欲發展的觀光方式與理念,是否能與保留區的設置目的相契合,亦需進一步釐清。其爾後經營管理方式,初步規劃如下:

一、依據國有林事業區出租造林地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林務局因政府政策需要停止出租造林地時,得終止租約,租地造林人不得異議,所造林木得依約分收穫予以補償。」因此短期內應以加強取締租地之違規使用與積極輔導造林為主,長期則以逐年編列預算將所有租地補償收回為目標,並予以適當經營,使其發揮國土保安之最大效益。

二、為化解附近居民對保留區劃設後的各種限制之疑慮,應加強與地方之溝通,並積極考量增進地方利益之互惠辦法。因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特殊地景,加上當地業經長久頻繁的人類活動,無論野生動物或整個生態系對訪客的干擾應早已習慣。因此在週邊區域,尤其是保留區範圍外的十三林班,引入適當的參訪與環境教育活動,可納入其經營方式之中。至於當地密佈且完善的農用道路系統,則可妥善規劃為健行、環教、賞景與經營管理等多功能步道。另一方面,藉由參訪者的停留,鄰近村落也可同時發展農特產品展售與服務業等,提高收益,如此應可建構地景保育與社區結合之互利雙贏的良好範例。

三、保留區範圍內不應再進行復舊造林與治山防災工程,無論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或現場實際狀況,均不必再施以人工經營,保留其原有自然狀態,任其自然演替,僅提供觀察與研究,才是最好的經營策略。

四、儘速進行生態與地景之調查研究及監測,以建立當地生態與環境的基本資料,作為相關科學研究與災害預防之基礎,特別是地形變遷的監測,可作為下游居民預防災害發生之參考。

五、編撰環境教育解說資料,供參訪及環境教育活動運用,同時灌輸來訪民眾的保育觀念。此外尚可配合地方進行農特產品展售或災區一日遊等活動宣導運用,透過兩者的融合,同時推廣保育觀念與發展地方經濟。

陸、結語

  「危機即轉機」,雖然地震造成人類與大地共同的傷痛,但也是共同再造的契機。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劃設,有其迫切性與需要性,農委會特於921地震發生後,即積極委請林務局等單位作規劃,並請台灣大學、中興大學、中華防災學會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進行生物資源、植生復舊、地質、水質、崩塌土石及環境監測調查與研究,並評估與規劃生態旅遊最佳方式。89年5月22日農委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之「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後,本保留區成為台灣第一個強調災變後自然演替過程保存的保留區,也是第一個由政府於規劃階段即考慮資源保育與地方發展結合的保留區,今後除持續進行相關監測研究外,將持續與當地居民作深入溝通與協調,並加強規劃與地方產業結合,才能突顯本保留區的價值與意義,以達資源保育與地方永續發展的目標,共同為歷史作見證。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