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陪同 陳總統訪問中美洲及非洲6友邦之見聞與感想

國合處國合科科長 張淑賢

一、前言

  本會陳主任委員希煌、國際合作處王處長明來及筆者等3人於8月13日至25日間陪同 陳總統進行為期13天的民主外交友誼之旅,訪問了加勒比海多明尼加、中美洲尼加拉瓜與哥斯大黎加及非洲甘比亞、布吉納法索與查德等6個友邦,得以親自了解這些國家的農業與經濟發展現況,並考察我農技團的工作情形,也有機會與各個友邦國家的農業部長交換意見,深切體認到農業發展實在是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追求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臺灣過去50年的經濟發展經驗,從早期的全力發展農業,中期的以農業培養工業,到後期的以工業扶植農業,進而創造所謂臺灣經濟奇蹟的階段式發展歷程,實可做為這些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而我派駐於各友邦的農技團,各個均能本犧牲奉獻的精神,刻苦耐勞,克服萬難,針對友邦農業發展需求,提供各項技術協助,達成合作目標,協助友邦發展農業,工作成果深受友邦與國際人士肯定,對於鞏固邦誼貢獻良多,可說是我國拓展外交的尖兵。茲將此行的一些見聞與感想記敘如下。

二、我國與6個友邦的農技合作現況

  農業對於所訪問的6個友邦而言都是重要產業,因此,我國均應這些友邦的要求派駐農技團,協助他們發展農業。在多明尼加、尼加拉瓜及哥斯大黎加這3個加勒比海與中美洲國家中,除了尼加拉瓜的平均國民所得(455美元)較低外,多國及哥國則分別為2,093及3,312美元,可算是開發中國家。我國對各該國家的農技援助項目,也配合其經濟發展需求,自早年的提昇其糧食自給率,轉而為目前的協助其稻作、園藝作物、畜牧業、竹工藝及水產養殖等多元化的農業發展目標。而西非甘比亞、布吉納法索及查德等3國的平均國民所得分別為380,240及230美元,屬低度開發國家,人民生活清苦,糧食生產尚無法自給自足。我派駐於此3國農技團的工作目標,均為協助規劃設置水利設施,並進行大面積稻田墾植,示範推廣水稻及陸稻栽培;另在首都近郊輔導蔬菜產銷。目前我與該6國的農技合作現況如下:

(一)多明尼加為我國於中南美洲進行技術合作的第一個國家,首次農技合作協定簽署於1963年,同年我國即派遣一支由6位專家組成的農技團赴多國,以該國設立於瑚瑪(Juma)之稻米研究中心為基地,專門從事稻米研究改良及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其後再陸續應多國要求派遣其他農漁牧專家赴多協助。目前農技團編制為10人,與多國共同推動水稻改良、園藝作物生產改進、竹工藝及竹建築、淡水魚苗放流、及海蝦養殖示範與推廣等計畫。在中多技術合作下,稻作方面育成了Juma 57及Juma 58兩品種,產量較過去再來品種增加三倍;此外,也選育了耐鹽性高的Juma 61及Juma 62品種,提高多國1萬7千公頃鹽分地之單位面積稻作產量10%;1999年更命名了Juma 66 及Juma 67,具高產、抗病、耐蟲及生育期短等特性,深受農民歡迎。中多農技合作30餘年來,其稻米育種計畫已奠定雙方穩固的合作基礎。此外,在1990年成立的竹工藝訓練中心,目前已有46位畢業學員在外自行或合夥開設工廠,成效斐然。

(二)尼加拉瓜與我國於1971年首次簽訂農業技術合作協定,直至1985年中尼斷交為止。1990年兩國復交,雙方再度於1992年在台北簽署農技合作協定,目前農技團編制為11人,與尼國共同推動油脂作物暨稻作生產改進、園藝作物發展、海蝦蝦苗繁殖推廣、豬隻良種繁殖推廣等計畫。農技團在養豬計畫方面已獲致可觀的成就,目前已由首都附近(Cofradia)擴展至尼國南部Rivas省及北部Esteli省另設立一個新的種豬場,將可奠立尼國之養豬事業之基礎,提升尼國豬隻生產力。

(三)我國與哥斯大黎加農技合作協定簽署於1971年,雙方已進行28年餘農技合作,目前農技團編制為13人,與哥方共同推動蔬果推廣、花卉生產、水產養殖、漁撈訓練、造船訓練及竹工藝等計畫。技術團歷年來在蘭花及漁業合作方面已奠定良好基礎,帶動台糖公司在中華加工出口區520萬美元之蘭園投資及太平洋岸之漁業發展,甚具意義。此外,本會目前與駐哥斯大黎加大使館密切配合,協助推動哥國香蕉品種改進計畫,派員赴哥指導棕櫚心加工技術,並擬爭取哥國開放泮大連(Puntarenas)、哥費度(Golfito)等港口作為我遠洋漁業基地。

(四)我國與甘比亞農技合作協定簽署於1966年,後曾多次續約,我國派遣之農耕隊人數曾高達45人,直至1974年雙方斷交為止。1996年雙方再度簽署中甘農技合作協定,我國派遣農技團駐甘,目前技術團編制為10人。我國承諾於5年內協助甘國增產稻米2萬5千公噸。為達成此一目標,本會曾派水利與稻作專家赴甘國實地考察評估後,研擬「中華民國協助甘比亞共和國稻米增產建議書」,我技術團爰據以推動「協助甘比亞水稻3年倍產計畫」,在沙布(Sapu)等地區克服環境障礙,採用潮汐灌溉方式所執行之稻作開墾計畫,節省我方開支,已獲具體成效,深得甘國朝野之肯定與重視,今後將持續加強辦理,以協助甘國糧食自給自足為目標。此外,在首都班竹市近郊的拉明(Lamin)、瓦蘇(Wassu)、班竹町(Banjulnding)及斯庫達(Sukuda)所設立之蔬菜產銷班計畫,輔導當地農家婦女墾植蔬菜,所生產的蔬菜,除供應首都外,部分外銷賺取外匯。目前參與的農家多達3百餘戶,示範面積已擴大至40餘公頃,已成為我在西非地區蔬菜產銷推廣之樣板。加拿大政府並同意貸款3百萬美元予甘國進行此種蔬菜生產推廣,以改善甘國人民營養。此外,本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刻正接受國合基金會委託,辦理「甘比亞地區肥料施用對水稻收成影響之研究及推廣計畫」,分別調查沙布(Sapu)潮汐灌溉區、嘉哈里/帕洽(Jahally/Pacharr)抽水灌溉區、及斯庫達(Sukuda)看天田區之稻田土壤肥力,試驗其施肥適量,並推廣農民採行,成效良好。

(五)我國與布吉納法索於1964年首次簽定農業技術合作協定,至1973年斷交之前,我國派遣至布國協助之農耕隊人數最多曾達58人。期間,我農耕隊規劃波碧、鹿達兩水庫,建築灌溉系統,建立栽培水稻灌溉新觀念。另在姑河(Kou)墾區,以經濟有效的規劃與設計,建築導水系統引灌黑伏塔河水灌溉墾區水稻,建立布國水資源開發運用之新模式。1994年中布兩國復交,我國再度派團赴布我國承諾協助該國於五年內將稻米產量由當時之4萬公噸提高至七萬公噸,以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目前農技團員為12人,與布方共同推動巴格雷(Bagre)區開墾計畫及陸稻栽培推廣計畫,以增加布國糧食生產及創造就業機會。農技團在在那干貝河右岸之巴格雷墾區將於本(2000)年12月底順利完成1千公頃之稻作開墾工作,甚受布國政府及國際機構之好評及讚賞,咸認係西非地區稻作開墾之櫥窗。至於中布第二階段之5年合作計畫,擬應布國要求,推廣陸稻5千公頃:另協助推動於巴格雷左岸1千5百公頃之開墾工作,其委託方式及墾區規劃與設計等亟待與布國有關單位進一步洽談。

(六)我國與查德之農技合作協定首度簽屬於1964年,直至1972年雙方斷交為止。期間,我駐查德之農耕隊曾多達43人。1997年中查復交後,我國即派遣農技團赴查,目前團員有8人,於南部Casia地區進行2千公頃陸稻及Bongor地區5百公頃水稻推廣;同時在查京附近Djadeya地區輔導蔬菜產銷,另在該區總統農場附近設立20公頃蔬菜田;另於1998年內在Faya地區開鑿自流井乙口,利用天然之地下水壓力,形成自流井輸水灌溉農田20公頃及所需之簡易灌溉渠道設施。目前,除因查德Casia地區交通不便,陸稻推廣工作無法展開外,其餘各項工作均順利推動中。

  我派駐於各友邦的農技團員們各個都能刻苦耐勞,本著犧牲奉獻的精神,即使在非洲那樣艱困的環境下,也能排除萬難,努力達成目標,工作成果深受友邦與國際機構的肯定,對於鞏固邦誼實貢獻良多。 陳總統及本會陳主任委員對我農技團的工作成果極為肯定與支持,也深切體認農技團的辛勤付出為我國所贏得的真摯友誼, 陳總統更對團員們的辛勞(尤其是非洲地區)表示嘉勉之意,特別指示安排農技團員於回國時至總統府晉見並接受贈勳。

  本會陳主任委員在訪問期間,亦特別撥冗接見我農技團團長或赴其團部視察,詢問彼等工作情形、所遭遇的困難及有無需要政府協助的項目。農技團均表示,近年由於政府財政困難,農技援外經費緊縮,派駐各友邦之農技團員人數已大幅減少,每一農技團均感到人力不足,而且專業知識與經驗俱豐的農業人才羅致不易。再者,我駐非洲農技團目前均以協助友邦提昇糧食自給率為首要目標,故需規劃及施工設置農田水利設施,並進行大面積稻田墾植,需要大量農業技術人力。而非洲地區工作環境艱困,農技團員的地域加給卻只有外交人員的一半,待遇不佳,相對的國內工作環境與待遇均佳,因此,年輕人鮮少願到非洲服務。目前我駐非洲農技團員中,許多人均為早自1960年代即參與「先鋒計畫」之農耕隊員,已近退休之齡,而新血的召募不易,實有青黃不接之虞。而中南美洲或亞洲地區之工作環境雖較非洲為佳,但與臺灣相較仍落後甚多,農技團員仍需刻苦耐勞者始能久任。未來如何適當提高農技團人員的待遇,增加誘因,以利充實農技團人力,實為當務之急。

  陳總統亦發現我駐外農技團成員有青黃不接的現象,返國後於日前的記者會中明確提出推動「外交替代役」的主張,鼓勵青年人投入農技發展,並服務友邦。預估未來農技援外經費大幅成長的可能性不大,則農技團人力短期內仍無法增加,政府倘欲在有限的經費下開展農技外交,則 陳總統所提出的「外交替代役」構想,應為增加農技援外人力的可行之道。倘能在現有的農技團員編制之外,以外交替代役的方式召募具務農經驗或專長的有志青年,施以語言與相關訓練後,分派到亟需人力支援的駐團,在正式團員帶領下,協助推動各項農技合作業務,當可有效提昇工作績效,開展農技外交。

  此外,本會陳主任委員有感於農技援外工作實為當前我國拓展外交的利器之一,政府實有必要寬籌經費積極推動。惟政府近年來財政困難,農技援外的經費難以增加,爰建議農技團是否考慮向駐在國爭取設置自營農場,則可利用該自營農場進行相關試驗研究、示範推廣、教育訓練及技術移轉等工作;同時,農場的營收可以作為各項農技合作計畫運轉的經費,以挹注我政府援助經費之不足,如此即可擴大計畫執行面積,提昇工作成效。

三、陳主任委員與各國農業部長會談紀要

  本會陳主任委員於訪問期間,曾於18日上午拜會尼加拉瓜農長馬仁柯;於19日哥斯大黎加總統國宴的場合與該國農長澤樂東短暫晤談;於20日下午會見甘比亞農長薩哈拉;於23日上午拜會布吉納法索農長畢堅卡;及於25日上午拜會查德國務部兼農業部長凱札布;均就雙方農技合作事宜交換意見。

  尼國農長對於我國於該國密契風災所提供之援助及農技團多年來各項技術協助深表謝忱,並盛讚我國的農技援助是各援助國家中成效最好的一個;渠表示正研擬一豬瘟防治計畫,盼我國提供技術協助。

  甘國農長感佩我農技團對該國稻作與蔬菜生產的貢獻,指出我農技團自引進的八百多個稻作品種中,選出適合甘國的4個水稻品種及2個陸稻品種,同時利用潮汐灌溉開發1千公頃的水稻田,並協助蔬菜產銷,成果豐碩;惟該國盼我國進一步協助稻穀的乾燥、貯存及碾米的設備;提供芒果加工技術;並希望我農技團協助其農民的教育及訓練。

  布國農長甫自我國訪問歸來,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印象深刻,並體會到農業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可以作為布國的最佳參考。渠並說明在台灣拜會本會時曾討論兩國水稻墾植合作、蔬果生產合作、技術移轉、農民組織及小農貸款計畫等;未來則希望布國的高級農業人力甚至農民可以到臺灣接受訓練。渠特別稱讚我農技團在布國的工作成果,指出中布兩國合作,農業是最重要的基礎,深盼未來中布兩國在暨有的基礎之上繼續加強各項農業合作。

   查德國務部兼農業部長首先感謝我農技團對於該國南部地區之稻作與蔬菜生產的協助。渠接著說明查國經濟以農牧生產為主,農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80%。該國為內陸國,農產品運輸有困難。該國北部為沙漠;中部地區年雨量2百至3百公厘,以牛羊、駱駝之放牧為主,惟育成時間長,盼我國協助改善其畜牧生產;南部地區年雨量為六百至八百公厘,為該國主要農業區,生產以棉花、花生及小米為主;此外,查德湖邊之土壤肥沃,正計畫開墾為農業區,歡迎外人投資生產。又查國缺乏農機具、資金及技術,深盼我國協助其農業現代化,以提高農業生產;並希望我國派遣一專家顧問團赴查德,協助考察評估該國農業可以發展的項目。

  本會陳主任委員在與尼加拉瓜、甘比亞、布吉納法索國及查德等國農業部長的會談中,均以臺灣在光復後的經濟發展經驗為例,鼓勵友邦積極發展農業,加強人力資源發展,以振興該國經濟。陳主委指出我國在一九五六年之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僅141餘美元,當時人民很窮,人力素質很低,台灣又缺乏天然資源,故美國所派遣的經濟專家團到臺灣來考察評估的結果認為以臺灣當時的條件,經濟發展實在無望,惟我政府並未氣餒,仍盡全力規劃並實施各項振興經濟的策略。我政府深切體認以當時臺灣的條件,唯有自成本投入需求最低的農業著手才能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即是人力資源發展,於是全力發展農業,致力糧食及經濟作物增產並拓展外銷,改善農業基礎建設,推行土地改革,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同時亦廣設學校及農校,普及教育;在政府與人民攜手勤奮努力之下,至1981年平均國民所得已達2,669美元,為其後臺灣的工商業發展紮下深厚基礎。相較之下,尼國等四友邦的自然資源均較台灣豐富,只要政府施政方向正確,全力發展農業並加強人力素質的提昇,相信很快就可振興經濟,改善人民的生活。中華民國政府樂於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提供必要的技術協助,加強技術移轉與人力訓練,協助友邦發展農業。陳主任委員亦誠摯的邀請各友邦的農業部長於近期內到臺灣來訪問,俾利增進彼此的了解並進一步切磋農業施政經驗,渠等亦欣然同意應邀到臺灣訪問,俾參考借鏡台灣的農業發展經驗。

四、感想與建議

  我國的整體經濟,早期以發展農業為主,再由農業扶植工業,從工商業帶動經濟全面起飛,發展歷程是循序而完整的,這正是國際間所稱道的「台灣經驗」,現已成為眾多開發中國家爭相學習的發展模式。而我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回饋國際社會,早在1959年即派出第一個農耕隊到越南,開創農技援外的先例。次年,我國擬訂「先鋒案」計畫,針對非洲國家的需要,派遣農耕隊,提供農業技術援助,人數最多時曾高達1千2百餘人。其後並應中南美、亞太、亞西等地區國家的請求,相繼與各國建立農技合作關係。多年來,透過我國派駐到全世界各個友邦的農耕隊與農技團,將我國農業發展的成果與經驗,散播在許多需要協助的國家,有效地協助各國發展農業,提昇其農業生產與農民收益,也為我國爭取到許多國際友誼。

  本次有幸陪同 陳總統訪問中美洲與非洲六個友邦,特使團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民眾熱烈的歡迎,更深切體認我國農技援外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也對於我國多年來能本著善盡地球村一份子責任的理念,運用各項農技援助有效地協助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為而感到欣慰。 陳總統說的好,他說:「人道關懷與援助是我們做為國際社會一份子無法迴避的責任,何況,能幫助別人也是一種特權。

  未來,我國更應積極善用我成功的小農發展經驗以及豐沛的農業技術與人力,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農業,提昇其糧食自給率與農民收益,以爭取更多的國際友誼。茲建議若干可行的措施如下:

(一)我國可多邀請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部長到台灣來訪問,俾使他們更進一步了解臺灣農灣的農業發展經驗,相信彼等返國後,當可有所參考借鏡,進而規劃出更契合其發展需求的農業施政措施。

(二)建議外交部優予考慮適當調整農技團員的待遇,以利延攬學驗俱佳的優秀農業專才加入農技團;同時規劃運用「外交替代役」,召募農校的有志青年,加入農技援外行列,以充實我國農技援外人力與素質,俾擴大農技合作成效。

(三)在外交部經費支持下,本會亦可配合派遣短期顧問或專家到這些國家協助規劃或訓練,或在台舉辦各項農業技術訓練班,邀請這些國家派員參訓。

(四)我國亦可考慮在大學中開辦援外農業碩士及博士班學程,以英文授課,並寬籌獎學金召攬開發中國家之學生,以協助彼等國家培育高級農業技術人力與種子師資,發展農業人力資源,長期增進邦誼。 政府倘能採取以上各項措施,相信可使我國的農技援外工作發揮乘數的效果,有效拓展外交。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