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宜專一線新多望橋興建工程執行成果

林務局羅東林管處 林志明

一 . 緣起

  早期前往太平山係由太平山林道的土場經過溪底便道再由林道 2.3 公里處上坡到達太平山,自 71 年太平山林業生產轉型發展森林遊樂,溪底便道每逢汛期即中斷,故於 72 年開始規劃橋梁,採沉箱基礎興建,因位於多望溪上而命名為多望橋。(如圖 1 )

  多望橋為 R.C 預力橋梁,使用年齡至今已逾 25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於 96 年開始進行當時設計之強度評估,而 97 年 7 月 29 日鳳凰颱風發威,強風豪雨造成宜蘭英士路段路基缺口 120 公尺道路中斷,當地約 2,500 位民眾受困,多望橋適時提供通行,解決居民受困問題,緊接著又受到辛樂克、薔蜜颱風侵襲,使家源橋至牛鬥橋間道路沿途柔腸寸斷,公路局搶修至 98 年 4 月 1 日才正式通車,期間 8 個月,家源橋以上含獨立山、四季、南山等大同鄉居民均由多望橋通過,而搶修道路之運材料卡車、家源橋以上沿線蔬菜運輸卡車也都利用多望橋通行。

  在評估多望橋現況是否符合當時之設計時,考量 89 年 921 地震後地震係數提高,因此於 96 年辦理非破壞性檢測,以機具及工具作工型梁、帽梁、托架、橋台、橋墩、橋柱檢視,以混凝土反彈衝錘、透地雷達試驗法,將呈現之缺失現象描述,並以檢測所獲得之資料,在 97 年編列預算進行耐震詳評及微振量測橋梁結構振動頻率測驗,初步判定需對該橋補強以提高使用年限,隨即進行橋梁各項改善工作。

  雪山隧道開通,國道 5 號與國道 1 、 3 號連接,因此遊客及車輛增加快速,目前太平山每年已超過 30 萬遊客及 5 萬以上車輛進入,考慮既有多望橋路幅只有 5.8 公尺之單車道橋梁,無法滿足假期時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之遊客交通量,經常造成壅塞,而台 7 線省道汛期災害阻斷時,需要一條替代道路,連繫台 7 甲沿線部落對外交通,因此羅東林區管理處決定在下游面興建一座雙車道橋樑命名新多望橋。(如圖 2 )

二 . 新多望橋工程規劃設計理念及主要工程項目

(一)工程規劃設計理念

  新多望橋工程規劃首先詳細水理分析,以集水面積推估 50 年頻率之洪峰流量再計算洪峰水位,並考量異常氣侯之暴雨,所設計之橋墩高度足以應付異常氣候之洪水量;其次考量節省經費,在既有橋梁下游側配置新橋,將新橋之結構與舊橋各自分開,並評估地震碰撞距離,新舊橋 面版 間距採 2.9 公尺以提高橋梁安全;為考量整體景觀一致性,新橋亦採用與舊橋相同之單柱圓形斷面之墩柱,並符合耐震規範需求以及考量深基礎承載,工法選用全套管基樁和平順銜接兩岸引道促進道路安全舒適。

(二)主要工程項目

  新多望橋工程橋長計 153 公尺(共 5 跨每跨 30.6 公尺),周邊設施含 U 型邊溝、過路暗溝、集水井、鋼鈑護欄、型框植生護坡工、邊緣保護工、噴漿縱溝、噴漿跌水池、新舖瀝青路面、楔型基礎保護工、方型基礎保護工及舊橋造型護欄整修等(如圖 3 ),其工程 99 年 5 月 4 日開工, 100 年 3 月 22 日完工, 100 年 4 月 19 日通車,工程結算經費 44,192 仟元。

三 . 新多望橋工程之創新、周延及挑戰性

(一)工程之創新性

  新多望橋工程提前於 98 年辦理鑽探搜集各項資料詳細規劃與設計考慮慎密因此順利完工,不受汛期影響;規劃新橋為下山車道,舊橋保留為上山車道,舊橋護欄及路緣石一併規劃整修;以全套管鑽掘式基樁取代舊橋沈箱工法,提升安全與可靠,且可避免打擊式基樁噪音、震動、空污,降低環境衝擊;新舊橋不同型式之基礎間隙,設置異型基腳保護工,以防止河道渦流淘刷基礎;端格梁預留管線,方便台電與中華電信線路使用與維修;橋面版鋪設鋼承鈑,大幅提升施工安全與工進;新多望大橋是颱風災害期間必要替代道路,對原住民鄉(大同鄉)居民非常重要,因此以當地泰雅族文化特色,結合當地文史工作者舉辦慶典式通車典禮,彰顯政府對原住民之照顧,居民們以歡欣感激的心情熱烈參與。

(二)工程之周延性

  新多望橋工程規劃基樁載重試驗,以驗證基樁承載力與沈陷量;新橋橋面提高以增排洪斷面,並平順銜接兩岸高差引道;利用基樁與橋墩等施工要徑工期,另地澆置 I 型梁,並施加預力;舊橋橋面整理,使新舊橋橋面景觀一致(護欄採用洗宜蘭石);新橋規劃雙車道以預留舊橋年限到拆除後,使上下山車流流暢;於新舊橋中間引道設置緩和之槽化島,有助行車安全;加深基樁長度與樁帽深度,並施做基礎保護工,以因應蘭陽溪疏浚引致河床高程變動; A1 橋台上游崩塌坡面以型框植生加以保護,坡趾設置方型基腳保護工減低坡趾沖刷。

(三)工程之挑戰性

  新多望橋在河道施工,期間共遭遇凡那比及梅姬等 2 次颱風侵襲,為克服施工危險,於汛期各段豪雨間隔期妥善安排工進,完成河道中基樁與橋墩施工並在高灘地構築安全之製梁場區,降低施工干擾,及構築穩重施工架以排除洪水對施工阻礙,達到零工安。

四 . 工程優良事蹟及興建效益

(一)工程優良事蹟

  新多望橋施工期間在品質查核,開挖面作植生護坡與造林復育,區隔上山與下山車流,確保遊客行車之品質與安全等方面都受到肯定,其優良事蹟如下: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施工查核小組於 99 年 8 月 12 日查核本工程獲評 83 分,及林務局施工查核小組 100 年 2 月 23 日查核本工程獲評 83 分兩次均甲等,工程品質成績獲肯定。

2. 橋台減少開挖以拉順兩岸坡降,並提高橋面高程以增排洪斷面,開挖面作植生護坡與造林復育,符合節能減碳精神。

3. 新多望橋橋面採雙車道,可滿足旺季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之遊客及大同鄉居民所增加之交通量。

4. 新橋完工後規劃為下山車道,舊橋規劃為上山車道,可疏導並區隔上山與下山車流,確保遊客行車之品質與安全。

5. 整修舊橋並改善周邊環境與道路設施,使橋梁周邊景觀煥然一新。

6. 新多望大橋通車不僅提升宜專一線服務水準,亦肩負台 7 線省道汛期替代道路功能。(多望大橋曾於 97 、 98 年台 7 線省道災害阻斷期間,銜接宜 51 線鄉道,維繫梨山、武陵、南山、四季等地對外交通)。

(二)工程興建效益

  新多望橋施工以最少之經費得到最大之功效,為颱風災害期間必要替代道路之無縫接軌,其工程與興建效益如下:

1. 目前通行多望橋每年均超過 5 萬輛車次; 30 萬人次,以此計算新多望大橋通車可造福 1 仟 5 佰萬人次,而以每年 30 萬以上人次,橋使用 50 年計算 4,500 ÷ 30 ÷ 50 = 3 元/人次,即每人次 3 元就可使人民得到安全及便利,因此以最少之經費得到最大之功效,彰顯政府錢用在刀口上。

2. 未建橋前從溪底通行來回一次需 1 小時,建橋以後則縮短至 5 分鐘,車輛損壞及多耗油量保守估計 60 元/輛次,目前通行 5 萬輛/年,若依橋使用 50 年方式計算,可節省人民 1 億 5 千萬元以上之利益。另外,還可節省政府每遇梅雨或颱風豪雨無法預期之溪底便道維修費。

3. 新多望橋新建並整修舊多望橋、考慮周遭景觀一致性、新舊橋平順銜接、開挖面植生綠化及造林,考慮施工期間保持通車,顯示政府做事慎密周到,尤其是遊客通往太平山及大同鄉居民汛期必經之道路能提高民眾對政府觀感。

4. 新多望大橋通車不僅提升道路標準、並且對遊樂區聯外道路景觀品質和行車安全有直接助益,也提供宜蘭縣政府規劃之宜 51 線通過多望橋至宜 53 線為颱風災害期間必要替代道路之無縫接軌。 100 年 4 月 19 日新多望大橋通車以來,帶給遊客、居民、農民、商人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效率的輸運網絡。

5. 新多望大橋通車以當地泰雅族文化特色,結合當地文史工作者舉辦慶典式通車典禮,彰顯政府對原往民之照顧,居民們以歡欣感激的心情,動員熱烈參與,因此可提升政府與原住民溝通管道。

五 . 結語

  公共建設是國家經濟發展及提高國民生活水準的重要動力,公共工程的品質關係國人生活至 鉅 ,本處治山課執行林道改善與維護計畫、國土保安區治理與復育計畫、擴大公共建設加速國有林地治山防災及林道復建計畫、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等,而新多望橋即是利用擴大公共建設經費興建,並且落實執行三級品質管理制度,其品質多次接受上級機關林務局及農委會評審均列甲等,也入圍參加 100 年優良農建評選。

  多望大橋工程與國土保安及國家森林遊樂區、國民旅遊均密切相關,是太平山事業區森林經營的動脈,除作為造林、保林、育林伐木等功用外,也兼具森林生態旅遊、崩塌地治理、災害復建與森林火災救災等車輛人員通行之利用,新多望橋通車也提供汛期由台 7 甲線家源橋至宜 53 線鄉道經由多望橋至宜 51 線鄉道至宜蘭三星鄉間替代道路,可提供大同鄉南山、四季村的原住民以及沿線居民、農民、商人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效率的輸運網絡。

圖 1 宜專一線公路多望橋

圖 1 宜專一線公路多望橋

圖 2 宜專一線公路新多望橋

圖 2 宜專一線公路新多望橋

圖 3 新多望橋周邊配置圖

圖 3 新多望橋周邊配置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11-21: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