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72變系報導之71:惡地不惡‧生機湧現-臺南市龍崎區龍興社區

水保局臺南分局 王大維

  「牛埔全是泥岩地、山頂無草佫皮義、一擺落雨一擺底、一點一滴流落溪」,此臺語四句聯生動描繪牛埔泥岩教學園區特色;龍興社區位於海拔 80-350 公尺高之丘陵地帶,地勢則大多東陡西緩,地質方面主要為泥岩土質,景觀多為青蔥山林。不但地形特殊,其標高 200 公尺以下的低平丘陵均由頭嵙山層之砂岩層所構成,復因溪流侵蝕之故,惡地形甚多。此外,由於泥岩遇雨水即層層流失、片片脫落溶蝕的特性,形成富含可溶性鹽分土質,造成土壤相當貧瘠,植物不易生長。再加上含有遇水即膨脹的黏土礦物,只有約一臺尺深的泥土可做水土保持,也令該土質地形欲進行水土保持工程時,困難度高且邊坡不易穩定,一遇豪大雨就會「走山」,山坡地更會大片崩塌。但也因社區地質特殊,經年累月的沖刷侵蝕後形成的自然景觀也成為本區最具特色的景觀資源。

  自九二一震災之後,政府開始檢視各地地質,為荒涼的龍興社區帶來一絲曙光,擇定在龍崎區牛埔里埤仔溝溪,由水土保持局動員牛埔居民投入建置「牛埔泥岩水土保持園區」,實施自然生態工法,先開鑿兩座農塘蓄水,再引進蟛蜞菊、百喜草、百慕達草、苦苓草等草生植物,在青灰岩構築植生帶,栽種後細心照料,投注極多心血。埤仔溝溪為二仁溪上游,全長約 6 公里,四周青灰岩如不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容易導致下游淤積。牛埔里自然生態工法示範區佔地十餘公頃,在工作人員努力下,已收到立竿見影效果。最明顯的是,原本光禿的景象,如今變的綠意盎然,各種草生植物逐漸覆蓋青灰岩,除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也維護自然生態,施工單位並強化綠美化工作,有涼亭點綴其間,並遍植光蠟樹,整體景觀十分優美,令人流連忘返。 農委會水保局整治 10 餘年成為水保示範區,吸引遊客造訪,攤販聚集,近來更有大陸團遊客出現,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為了要讓遊客飽覽「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的全景,社區居民特別用當地的竹子編織而成了一個觀景台,駐足亭中居高遠眺,眼前的美景加上迎面而來的徐徐涼風,讓每個到訪的遊客倍感舒適,也因當地美景留下美好記憶。

  自建設牛埔泥岩教學園區後,讓龍興社區居民開始看見發展的契機,並促成社區居民開始戮力合作開創家園,自 98 年起社區即連續 2 年向行政院勞委會多元就業服務中心提案申請社會型方案,進用 7 位多元就業導覽解說人員,從此龍興社區逐漸轉型為生態旅遊休閒面向。在解說人員尚未進駐園區之前,以往每日雖然吸引許多遊客前來社區轄內牛埔泥岩教學園區旅遊,但因為沒有人導覽解說,造成遊客只能短暫停泊走馬看花而已,除留下髒亂的垃圾外,一般民眾根本無法體會政府致力於水土保持生態工法、及認識社區參與投入公共設施維護之用心,且無助益本地居民經濟改善。但自從進用解說人員後,園區不再有吵雜聲,垃圾也減量了,遊客有人帶領解說,秩序井然不再零亂,安排遊客消費停留時間也較久,明顯改善了本地居民生活的經濟。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樂見社區投入與配合,並輔導社區自 96 年起參與培根課程訓練,以利社區營造力之提升;因此目前牛埔泥岩教學園區內之各項景觀設施皆由社區自行營繕組協助維護,藉此充分展現社區自主營造之必然性,同時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也根據本社區導覽解說人員所定期彙整遊客反應之意見,撥款補助整修翻新休憩設施,讓每位到訪的遊客感受到如同進入荒月現綠洲之美輪美奐般美景,社區提案申請多元就業解說人員確實為我們社區帶來很大助益,除可保存優美生態環境,也兼具改善社區以往沒落產業之功能。

  社區自 100 年起再轉型為多元經濟型,除加強導覽解說服務品質,也結合地方特色景觀,發展原有民俗文化;除此之外,更鼓勵社區居民栽種無毒蔬果以供社區代為銷售,現在社區除了提供香醇咖啡、饅頭、包子、鄉居茶飲、精緻手工藝品、地方農特產品、竹編 DIY 服務與傳統佳餚社區媽媽風味餐之外,也將 重要農特產鳳梨加工製成「鳳梨茶」,頗受遊客歡迎 。除此之外,社區更有一項頗受歡迎的農產品「綠竹筍」,優質的綠竹筍富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氨基酸等營養,口感香脆,直接食用的話,涼拌、煮粥、熱炒、做筍包、製成鹹粿或是當成各式餡料都很合適,也可醃製或曬乾成各種筍加工品,是種很夏天的農產。

  為結合牛埔農塘觀光發展,提供更全面性的觀光服務,社區推出辦桌服務,由 26 位經過專業廚工培訓的社區婦女負責料理;除了魚類海鮮之外,其餘蔬果、豬肉與放山雞等,皆取自在地食材,精緻的家常菜料理「俗擱大碗」,讓外來遊客都能開心品嚐本土風味餐點,而這項經濟收入也成為地方公益經費收入來源之一。社區風味餐共有 10 道料理,包含滷肉、筍乾油雞、花枝、黃金蛋、清蒸海鮮、牛奶魚翅、蘿蔔排骨湯、冬瓜高麗菜封以及水果等,每桌僅 2,000 元左右,週休假日提供辦桌服務,讓觀光客可就地品嚐美食,不用餓肚子奔波 ,希望藉由風味餐的味覺行銷以帶動社區農產品的行銷商機。

  為了提升社區的知名度,社區更連續數年向水土保持局申請社區產業體驗活化計畫,推出「龍崎采竹泥岩樂」活動,內容涵蓋社區團隊各式才藝表演,還有竹編藝品展、端午香包 DIY 及老照片回顧、趣味競賽等。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端午節一定要看的划龍舟,由工藝師蔡啟仁、呂芸樺,還有彩繪竹編名家林仙化及地方各界等共同打造 2 艘造型精緻的龍舟,底座有輪子設計,須拿船槳藉由人力傳動,相當有趣。

  社區目前成立之文化及社區營造組織包括:龍興社區發展協會、龍興社區長壽會、龍興社區守望相助隊、牛埔總體營造工作室,主要協助社區項目包括:社區活動、老人照護、社區巡守。並將以往閒置未用之牛埔舊厝之中山堂、衛生室等社區活動中心,做為推動老人關懷、送餐照護及社區守望相助之據點。而前年所開辦龍興社區樂齡學習中心,更打造了一個讓社區阿公、阿嬤們發揮創意與潛能的平台,為當地老人提供快樂學習場所,在這裡除了帶動老人擺動身體做健康操之外,也教導老人們將年輕時的傳統手工藝絕活充分發揮,做出各種創意飾品,利用竹籤粘製傳統三合院,用三合板製作迷你版牛車、會冒煙的灶爐。並以回收物資和竹編重新組合製成獅頭,額頭上面再寫個「王」字,展現獅子的王者氣勢,廢棄的軟式棒球則是圓圓的雙眼,削尖的竹筒做成雙耳,再進行彩繪,最後將麻繩抽成細絲縫在獅頭的周邊成為獅子的鬚鬚,最後以喜幛縫製成獅身,就成為一頭逗趣的獅子。這些阿公、阿嬤們不僅手巧,其動作更是十分靈活,每逢社區有活動,就相邀一起前往舞獅祝賀。一群人有人舉獅頭,有人彎下腰當身體,還有人在旁敲鑼打鼓助陣,自助式舞獅,不但炒熱會場氣氛,老人家們也玩得高興,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歷經這幾年洗禮,社區不斷地在轉變、成長與學習,無論是會議共識、人才培訓及社區關懷、健康營造、社區美學至發展社區產業,居民皆齊心齊力,雖然偶爾也會有不同的意見與爭執,但大夥總是能以愛社區為出發點,不為自己利益,只以實現幸福龍興的願景藍圖來努力和妥協,這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我們惟有繼續秉持骨力打拼的精神讓龍興在地起飛,深信昔日龍興以大家為榮,明日要讓大家以龍興為榮。

  「龍興社區好所在,風景優美通人知,假日休閒擱爬山,大家相招逗陣來。」這首臺語詩,是出自於說了一口逗趣的臺灣四句聯的文史大師「林仙化」。龍興社區雖地處邊陲,仍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厚的人文歷史、產業文化與濟濟人才,牛埔關懷中心更辦得有聲有色,而牛埔農塘成為新觀光旅遊景點、實乃得天獨厚的洞天福地及社區居民共同的努力所致;不讓「惡地再生、惡水再流」,這是所有居民的共同希望,在這樣的希望之下,大家已開始透過實際的行動來建設家園,讓社區居民維護土地、愛護家園的心緊緊結合在一起,因為有心,家園也可以點石成金;龍興擁有這麼一群愛鄉愛土更愛家的有志團隊,龍興不會孤單,龍興將在眾人的祝福下~越飛越高 …

01 牛埔農塘教學園區現況

01 牛埔農塘教學園區現況

02 社區文物館整修成果

02 社區文物館整修成果

03 社區傳統草編技藝

03 社區傳統草編技藝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11-21: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