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豆科蔬菜害物整合管理策略簡介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楊秀珠

前言

  害物整合管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已為多數植物保護人員推薦與應用,主要目標為改善農民完全依賴農藥的防治方法,亦即在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下,以有效管理代替趕盡殺絕,基於生態平衡的原則,抱持包容的態度,詳細評估所有可應用的技術與方法,藉由技術整合促使資材整合,成為多元化的田間管理方法,以維持或降低害物族群,藉以有效管理害物,使其不致造成生產者經濟損失,同時將對人類健康、有益生物與環境危害之風險降至最低,達到以較少的資源投入,產生較大附加價值的目的。而依據聯合國國際農糧組織的定義,害物整合管理為有效的整合現有的防治技術,配合合宜的監測方法,以抑制害物族群的擴張,並維持農藥及其他資源應用後的經濟效益,同時對人類健康及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因此, IPM 的重點在於維護作物健康的措施下,不影響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與天敵對害物的防治效果。

IPM 之優點

  當害物整合管理執行成功時,可達到下列優點,包括:(一)增進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心;(二)以較少的資源輸入而獲得較多的利益;(三)維持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四)降低害物的嚴重度;(五)保護有益生物的繁衍;(六)降低抗藥性的發生頻率;(七)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以利於永續經營。

豆科蔬菜 IPM 規劃

  豆科蔬菜為臺灣重要蔬菜之一,主要栽培種類包括長豇豆(菜豆、角豆、筷豆)、豌豆(荷蘭豆)、菜豆(四季豆、敏豆、雲豆)、毛豆、蠶豆( 胡豆、佛豆、羅漢豆、馬齒豆)、 萊豆(皇帝豆、細綿豆、雪豆、白扁豆)等,雖分別於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栽種,但主要發生之病蟲害種類大多相似,防治策略亦大同小異。然多數豆科蔬菜為連續採收,且臺灣農民仍處於大量依賴農藥防治狀況,故農藥違規使用之案例層出不窮,解決之道仍在於如何開發整合管理策略,建立合理、安全之農藥施用方法,降低農藥使用量,維護生產之安全。

  規劃豆科蔬菜之害物管理策略時可依不同生長期著手,分別擬定種植前、種子、幼苗期、生長期、開花結果期與採收期之管理策略,再依據季節與栽培地區之環境條件加以調整,使管理策略趨於合理化。

一 . 種植前

  種植前之管理策略首重預防,可應用土壤處理、田間衛生與覆蓋銀色塑膠布。土壤處理方法包括浸水、曝曬、合理化施肥、輪作與土壤消毒等。休耕時田區浸水,可降低土壤傳播病害、線蟲之感染源而減少感染;至於夜蛾、斑潛蠅等蟲害之成蟲或蛹多棲息於土壤中,浸水可殺滅其成蟲或蛹而降低其族群。曝曬藉陽光之輻射與熱量亦可殺滅害物。合理化施肥為種植前調查土壤中之肥料成分,配合作物生長之營養需求,施用適量之肥料,避免過多與不足。 輪作可因作物的營養需求不同,而將土壤中的不同肥料加以利用,避免連作障礙。此外輪作可減少線蟲及土壤病害的發生,尤其是和水稻輪作的效果最為顯著。 必要時,可利用土壤消毒劑及蒸氣進行土壤消毒,亦可施用粒劑防治蟲害。田間衛生與廢棄物處理影響田間防治效果極鉅,然往往未受重視,主要乃因其損失於無形,且防治效益不易評估,同時廢棄物不易處理。種植時雖然種下健康種苗,若前期作採收後未進行清園致病原菌仍存活於田間土壤,種植後必然再次感染,而感染的植株如仍未清除,則病原菌隨灌溉水、植株接觸或人為傳播而迅速蔓延,嚴重者甚至全園感染而致血本無歸,倘於發病初期即時清除病株並加以處理,則可抑制病害大發生。建立良好的排灌水系統,避免採用溝灌,可降低土壤傳播性病害藉水傳播。此外,可於畦面覆蓋銀色塑膠布,藉反射光驅除薊馬。

二 . 種子

  種子宜向有信用的種苗商購買,選擇抗性品種或健康不帶菌種子,可減少管理費用;為防治土壤傳播病害,可採用拌種,而易種子帶菌之病害,則可於播種前消毒種子。為維持最佳生長勢,宜選擇最適當之種植時機。

三 . 幼苗期

  苗期為主要、最佳之防治時期,常見之病害為立枯病與疫病,宜加強土壤水分控制,同時清除罹病株,必要時配合藥劑防治。主要之蟲害為番茄斑潛蠅與銀葉粉蝨。除可懸掛黃色粘板與加強藥劑防治外,銀葉粉蝨甚至可釋放天敵加以捕殺。至於根潛蠅與莖潛蠅發生時,除加強肥培管理增加植株之抗性外,亦可於土壤中施用粒劑,以發揮防除效果。

四 . 生長期

  生長期主要之病害為病毒,除須避免機械傳播外,同時須加強媒介昆蟲之滅除,同時應拔除病株,以降低感染源。主要之蟲害為夜蛾類,防治策略包括清除雜草、清除卵塊、性費洛蒙誘殺、微生物防治(如白殭菌、綠殭菌、核多角體病毒等)及藥劑防治;由於幼蟲均晝伏夜出,故防治時以清晨或黃昏為宜。銀葉粉蝨亦極為常見,可懸掛黃色粘板、釋放天敵或藥劑防治。此一時期因距離採收期較久,亦為重點防治時期,可選用較長效或安全採收期較長之防治藥劑。

五 . 開花結果與採收期

  開花結果期因距離採收期較短,若採用藥劑防治時,宜選用殘效較低、安全性較高之藥劑,避免殘留量過高。此時期常見之病害為白粉病、銹病、角斑病、煤黴病、白絹病、萎凋病及病毒病。白粉病除藥劑防除外,可利用噴水提升空氣濕度降低孢子散播、噴施枯草桿菌及礦物油;銹病發生時,除施用低殘留之藥劑外,可加強整蔓、通風以降低病勢擴展;防除角斑病時,可加強肥培管理、加強田區通風外,以低殘留藥劑防治;煤黴病可藉合理肥培管理與加強田區通風降低病勢擴展,並配合低殘留藥劑防治;白絹病則須藉藥劑防治,但須特別考量殘留量;萎凋病發生時,除控制土壤水分避免擴散外,加強液肥噴施,可增加植株抵抗力;病毒病則除拔除病株與防除媒介昆蟲外,無有效之防治方法。主要之蟲害為豆莢螟與薊馬。豆莢螟主要發生於開花結果期,防治策略包括清除雜草減少庇護場所、清除卵塊降低族群密度、性費洛蒙誘殺及藥劑防除;薊馬可利用懸掛藍色粘板、釋放天敵降低密度,並配合低殘留藥劑防除。其次為蚜蟲與葉蟎;蚜蟲可藉增加田區空氣濕度而降低族群,同時加強肥培管理,增加植株抗性,而適量釋放天敵,可發揮捕殺效果,藥劑防治亦可適度應用,除噴施於植株噴施外,亦可於土壤中施用粒劑;合理化施肥可降低葉蟎密度,此外,清除雜草減少其他寄主可降低族群,釋放捕植蟎加以捕殺效果極佳,至於藥劑防治,可於土壤中施用粒劑或於植株上噴施。至於番茄斑潛蠅,亦會發生於此一時期,除懸掛黃色粘板外,可噴施低殘留之藥劑。

結語

  豆科蔬菜多為連續採收,為避免引發產品安全問題,採收期應避免施用農藥,以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為主要防治策略,必要時採用生物農藥或無殘留疑慮之防治資材。此外,由於結莢期消耗大量養分,致植株易處於營養失調狀況,此時宜加強肥培管理,尤以液肥可迅速為植體吸收,宜加以考量。病蟲害發生開花結果期易發生之病蟲害亦常見於採收期之外,炭疽病常見於果莢,由於炭疽病菌為弱寄生菌,好發生於老化或衰弱植株,可加強肥培管理,必要時配合噴施含鈣液肥,提升植株之抗性;增加田區通風改善栽培環境,可降低病勢擴展,同時須清除罹病果莢,並攜出田區以減少感染源;若發生根瘤線蟲時,可增加液肥施用次數,提供植株生長必要之養分,同時於土壤中施用含幾丁質之有機質肥料,配合施用拮抗菌,以降低土壤中之線蟲族群,採收後則可於休閒期間種植孔雀草,藉根部分泌的毒素殺滅線蟲。

豆科蔬菜害物整合管理策略圖

豆科蔬菜害物整合管理策略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11-21:1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