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FAO 世界稻米市場監視報告

農政科 彭鳳振 譯

一、前 言

  因中國大陸加入WTO之談判進行順利,預計兩岸近期內即可完成入會。隨著我國入會時機成熟,台灣將加入地球村的行列,正式的與世界經濟接軌,與他國之間經濟脈動彼此相連,過去存在的貿易壁壘將有所改變。

  我國稻米產業將隨著入會的步伐而融入世界稻米市場這個大家庭,並隨之終止禁止稻米進口方式,改以限量進口消費量8﹪方式作為自己對世界開放的第一步。我們稻米產業過去以自給自足方式扮演自己的角色,但加入新的大家庭之後,應如何扮演恰當的新角色成為重要議題。毫無疑問的,選擇從著手認識新家庭的成員及其角色與性格,乃至其經歷背景等作為開始,會是適應新環境最好的第一步。 本報告謹依據

  FAO對稻米產業之報導編譯整理而成,希望能提供想要一窺世界稻米市場究竟的讀者對這個產業大環境一個基礎的認識,以及提供讀者共同思考以下問題的基本材料:台灣稻米產業在世界的大環境中,何處是最有利的立足點?如何學習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1998-2000年稻米市場概況

1998 年

  FAO估算1998年全球稻作產出583.5百萬公噸,較1997年增加4.8百萬公噸。部分主要生產國因氣象問題造成減產,特別是中國大陸與孟加拉受影響程度最為明顯。日本與埃及減產則是因為政府政策所致。

  1998年世界稻米貿易量爬升到歷史高峰27.6百萬公噸,較1997年18.4百萬公噸及1996年19.6百萬公噸分別增加約9及8百萬公噸,較前次1995年高峰量增加7百萬公噸。這是由於一些主要進口國之1997及或1998年期稻作因為聖嬰現象引起的氣象問題造成減產需要增加進口,以及一些主要出口國稻作產出尚稱豐產足以大量供應進口國增加進口的需要等,形成供需雙方共同推升貿易數量的結果。1998年主要出口國依貿易量排序為泰國、印度、越南、中國大陸、美國、巴基斯坦。

  1998全年國際稻米價格幾乎均呈上升趨勢,這是因上述的全球進口需求增加的支撐所致。第三季價格攀升是由水災摧毀一些進口國及出口國稻作所引起。至第四季之年底價格上升壓力減輕,因為新期作稻穀供應上市以及進口需求減弱所致。FAO綜合大多數國家選取15個代表性價格編製國際稻米價格指數(1982-1984=100),指數顯示7-9月為132點,11-12月下跌至124點。1998全年價格指數平均127點,與1997全年平均指數近似。

1999 年

  根據南半球收成數量及北半球預期大豐收情形下,FAO估算全球1999/2000年期全球產量達到599.9百萬公噸,比1998/1999年期增產2.8﹪,但1998/1999比1997/1998年期僅增加0.9﹪。生產增加率較高是因為1998/1999年期中國大陸及孟加拉等主要生產國受天候災害問題影響生產所致。

  1999年世界稻米貿易量降至25.1百萬公噸,較1998年歷史最高量減少10﹪。這反應了1999年許多國家生產復甦,特別是在亞洲及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1998年歷史最高量也就是這些地區產出減少增加進口所挹注的。更精確的說,孟加拉、巴西、印尼及菲律賓這4個主要進口國,1998年共進口全球44﹪貿易量共12.1百萬公噸;但經1999年減少進口,貿易量佔全球31﹪共7.8百萬公噸。就出口面來說,泰國及越南出口市場佔有率由1998年佔有37﹪增加到1999年的46﹪,這反應了這2個國家具有價格競爭力。在此同時,印度、中國、美國等3國市場佔有率則由42﹪下降至33﹪,顯示價格較不具競爭力。1999年主要出口國依貿易量排序為泰國、越南、美國、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大陸。

  1999年受到豐富的出口供應量與進口需求減少的影響,價格指數顯示幾乎全年均呈現下跌走勢,從1998年國際價格平均指數127下跌至1999年114。

  1999年底存貨估算約56百萬公噸,較期初存貨增加1百萬公噸。大部分存貨增加地區位於亞洲,該區存貨增加6﹪至51百萬公噸,但在此同時,其他地區存貨減少10﹪

2000 年

  目前(4月)全球正處於2000/2001年期之稻作生長季節(paddy season),北半球部分國家正在種稻,但大部分亞洲地區仍在等待季節雨來臨,才能開始種值。南半球及赤道地帶周圍地區,本年期之主要期作則已接近完成採收階段。初步估計全球產量可能減少,主因是一些國家因為稻穀價格低於其他替代性競爭作物,已將部分稻田面積轉作其他作物。總體來說,全球產量自去年期歷史高峰下降的態勢是可以確定的。

  許多主要進口國家,去年期均大豐收,導致進口需求大量減少。受到進口需求減少所導致第2年連續出口價格下降之影響,預測2000年稻米貿易量將延續自1998年歷史高峰繼續下降之趨勢,將較去年減少。預估2000年貿易量約22.4百萬公噸,較1998年減少19﹪,較1999年減少11﹪。不論如何,今年貿易量將會是歷史第三高。預測2000年主要出口國依貿易量排序為泰國、越南、美國。

  在進口國及出口國均有豐沛供給量情形下,國際米價有持續性的下降壓力,依據聯國糧農組織(FAO)之國際米價指數(1982-84=100)顯示,2000年4月指數下降至100,是1993年9月以來新低。

  隨著1999/2000年期主要生產國盛產,總供給量超過使用量,造成2000年底之庫存將較去年底增加5.6﹪達到60百萬公噸。庫存增加地區主要集中在出口國家。

(一) 生 產

2000年世界稻穀產量微降

  雖然目前全球正處於2000/2001年期之稻作生長季節,北半球部分國家正在進行種稻,但大部分亞洲地區仍在等待季節雨來臨,而尚未種值。南半球及赤道地帶周圍地區,本年期之主要期作則已接近完成採收階段。一些國家因為政府政策或稻穀價格相對較其他替代競爭性作物價格低,而將部分稻田面積轉作其他作物。FAO初步估計全球產量將因減少種植面積而減產,也就是說,2000年期產量將低於去年歷史高峰生產量。

亞 洲 ──大部分國家等待2000/2001年期稻作之季節雨降臨

  一些亞洲國家2000/2001年期稻作生育情形良好,但大部分生產國家尚未種植,目前正進行準備中,等待季節雨降下即開始種植。展望本年期產出情形,是依國別而異,如一些國家矢志增產,而一些國家則制定減產政策。另外,相對於其他作物,低迷的榖價相當鼓舞農民改種其他較有利益作物。 1999年亞洲總生產量約535.7百萬公噸,同時期全球產量583.5百萬公噸,佔總產量約92﹪。同年季節雨造成部分國家水災,但對稻作產出影響有限。

  中國大陸:4月正在種植第一期早作(EARLY RICE CROP,是三期作中產量最少的),預測種植面積減少,這與政府減少低級米產出之政策一致。全年期總種植面積預料將可減少2﹪。 印度:本年主要期作(Kharif main crop)於5月西南季節雨到來後開始種植。1999年產出達到歷史高峰133百萬公噸,較1998年增加3.9百萬公噸。 泰國: 4月正在準備種植主要期作,官方預測本期作產出微降,而全年期產出水準預期為23.3百萬公噸,與去年期相當接近。

南 半 球

  印尼:1999/2000年期之主要期作(main-season rice crop)收割將到六月底結束。因為面積減少及收穫期間下雨造成的困難,本期作產出可能少於政府之生產目標51百萬公噸。另一方面,下雨淋濕收割的稻穀,使得水分含量增高,將減短稻穀儲存壽命。目前預估總產出約50百萬公噸。為支持生產,政府預定今年以高於市價之價格購買5百萬公噸稻穀。 馬來西亞:農民正在收割1999/2000年期之主要期作,生產情形相對穩定,本期作產出約相當於五年平均之2.1百萬公噸。

非 洲

北非及西非2000/2001年期作進行中

南非地區1999/2000年期稻作接近收割完成

  北非-埃及:2000年本區主要產地,將很快開始進行種植,種植面積將視農民能獲得多少灌溉水而定。1999年每公頃平均產量8.8公噸,達到歷史新高。

  西非:一些西非國家正進行2000/2001年期作生產,雖然無法確定有多少面積,但因季節雨已準時降臨此地區,算是有個良好開始。

  非洲南部-馬達加斯加與莫三比克為主要產區,雖然期初稻作生育良好,但產出將會因隨後數星期氣象問題造成的摧殘而大大減產。先是2月愛麗妮颶風(Cyclone Eline)的襲擊,接著是3月葛洛里熱帶性暴風雨(Tropical Storm Gloria)及4月宏達颶風(Cyclone Hudah)的肆虐,不僅釀成水災,還相當可觀的損害基礎設施、作物、牲畜以及損失人命。生育中作物及存糧均受到摧毀,百姓暴露予糧食短缺情境中。FAO作物與糧食供給估測小組正在評估影響程度,初步顯示糧食援助會是必需的。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4月收割中預期產出將減少

  1998年期南美洲受聖嬰現象影響,單位面積產量減少,全年總產出較1997年18.1百萬公噸減少1.3百萬公噸至16.8百萬公噸。 1999年期在良好生產條件及擴增面積情形下大豐收,2000年期則因米價太低激發農民轉作較有利益作物而產量減少。 阿根廷:本年三月下旬因為下雨而延遲一些收割時間,本期作除了面積較少外,種植期間水分亦並不充分,造成大歉收緊急情況。政府最新消息顯示大約較去年減產43﹪。 烏拉圭:面積減少及單位產量下降,約較去年減產18﹪。 巴西:單位產量增加4﹪抵銷了種植面積減少的減產效果,因此總產出約與去年11.6百萬公噸相當。

其他地區 ──2000年期稻作澳洲即將完成收割而美國及歐盟剛開始種植

  大洋洲-澳洲,2000年期稻作3月開始收割,4月是盛收期,4月底收割接近完成階段,本期作種植面積0.15百萬公頃,產出約1.1百萬公噸較去年歷史高峰產量1.4百萬公噸(次高峰量為1997年,稍低於1999年產量)減產22﹪。灌溉水移出它用造成種植面積減少是減產主因。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位於澳洲東南部)是主產地。1999年發展種植短粒米品種(名為OPUS),目的為出口至日本市場,產量約0.01百萬公噸。

  北美洲-美國,目前正進行種植(每年於3-6月種植),依據農業部3月種植觀察報告,種植面積約1.38百萬公頃較去年期減少5﹪,前幾期價格連續銳減導致農民改種其他較合算作物是減產主因。假設單位產量與去年同,預估今年產出將減至9.1百萬公噸。

  歐洲-歐盟,目前已進入2000年稻作時程,預期今年種植面積將較去年少。葡萄牙及西班牙:之南部受乾旱打擊,可能因此減少種植面積。義大利:歐盟最大產區,生產面積將較去年減少。

(二)國 際 貿 易

較低進口需求限制2000年貿易量

  目前預測2000年貿易量將延續1999年下降走勢,貿易量減為22.4百萬公噸(白米等量),預期會是歷史第三高,但較1999年減少11﹪,較1998年減少19﹪。貿易量減少地區主要集中於亞洲,這是進口國努力增產及採取限制進口保護生產者措施的結果。2000年出口主力國依序為泰國、越南、美國;進口面則為印尼、孟加拉、菲律賓、巴西。

進 口

  印尼:1999年連續第5度蟬連世界第一大進口國,雖然預估今年將增產,但是仍需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預測2000年將進口2.3百萬公噸,較1999年之3.8百萬公噸減少1.5百萬公噸,較1998年歷史高峰量5.8百萬公噸減少3.5百萬公噸。這是國內增產及政策性限制進口措施的結果,政府具體限制措施為自2000年1月開始,無論政府或私人部門進口均課徵30﹪進口關稅,並且每6個月就要重新檢討一次。

  菲律賓:預測2000年因國內增產使進口減少至0.7百萬公噸。1998、1999年分別進口2.1及1百萬公噸。

  孟加拉:1999/2000年期作豐收使進口持續減少,預測2000年進口量0.7百萬公噸,較去年減少約7成,較1998進口量2.5百萬公噸減少1.8百萬公噸。

  印度:低級米價格較鄰國巴基斯坦高出許多,為因應巴基斯坦的碎米進口量增加太多,政府密切進行監控,並決定自2000年4月1日起課徵碎米進口關稅80﹪作為防堵。

  斯里蘭卡:1999年10月底為因應稻米短缺問題,決定暫時將進口關稅自35﹪降至10﹪,1999年進口約0.15百萬公噸。 中國大陸:1999上半年進口0.3百萬公噸(大部分為泰國高級香白米)。2000年預估增加進口50﹪。

  中國大陸與WTO:1999年底與美國達成入會(WTO)雙邊協定,同意入會第1年進口量關稅配額量為2.6百萬公噸(低、高關稅之稅率分別為1﹪、80﹪),第5年增至5.3百萬公噸(低、高關稅之稅率為0﹪、65﹪),每年進口短、中粒米合計必須不少於50﹪(其中50﹪必須由私人部門進口),其餘為長粒米之進口量(其中10﹪必須由私人部門進口)。基於此一效期長達5年的協定,進口數量又將佔全球貿易量相當比例,因此屆時只要中國大陸成功入會,勢將對國際貿易市場之數量及價格產生相當幅度的波動且持續性的影響。

  台灣與WTO:根據入會諮商結果,2000年進口量為0.14472百萬公噸,佔年消費量8﹪,進口必須繳交權利金並以加價方式徵收。每公斤食米加價上限標準為二三‧二六元,米食製品為二五‧五九元;倘未能售出時,則每兩星期調降三元,直至配額售磬為止。台灣目前禁止進口稻米,但在產地價格及消費價格均高出國際價格甚多情形下,入會後不小的進口量將相當衝擊國內市場。

  巴西:預測2000年進口1百萬公噸,較去年增加10﹪以上。1999年經歷經濟與貨幣問題,有可能因此影響進口能力。

  伊朗:預測2000年進口1百萬公噸。

  伊拉克:聯合國執行石油交換糧食計畫將可使進口增加0.2百萬公噸,預測2000年進口量可達0.9百萬公噸。

  非洲國家:預測2000年總進口量稍高於5百萬公噸。 奈及利亞是主要進口國預估進口量為0.6百萬公噸,是泰國米最大出口市場。其次為象牙海岸、賽內加爾與南非。

  賽內加爾:1997年及1996年分別進口0.45及0.55百萬公噸。

出 口

  許多出口國於過去2年是趕工裝運加快出口以應付大量進口需求,而今進口需求減少,面對市場爭奪戰,對於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家尤其是艱難的競爭。

  泰國:預估2000年出口量較1999年減少10﹪,1999年各種類稻米出口量共6.688百萬公噸。

  越南:受限於進口需求減少,預測2000年出口4百萬公噸。1996年開始躍居世界第2大出口國,高產量及具價格競爭力是推升出口量主因。

  印度:最近5年開始出口,因成本較高很難與越南米、泰國米競爭,預測2000年出口量減少至1.5百萬公噸。

  巴基斯坦:1991年出口1.3百萬公噸,1999年出口1.9百萬公噸,預估2000年出口量將減少。與印度相同出口優良稻米(premium priced basmati)及低級米(lower quality rice),1998年出口約2百萬公噸。

  中國大陸:主要出口低級米而進口高級米。1998年及1999年分別出口3.8及2.8百萬公噸。

  埃及:1995至1997年間出口拜國內豐產之賜出口增加3倍,1998年出口增加至約0.4百萬公噸。

  美國:預估在米價低迷情形下,預估中、南美洲等傳統客戶將增加採購使2000年出口量可能增加9﹪。

  阿根廷:預估2000年出口量將減少。1999年產量達歷史高峰,需要尋找新市場來消化過剩產量。對於過低榖價,省政府提出貸款減息計畫幫助農民。

  烏拉圭:預估2000年出口量將減少。

(三)國 際 價 格

  大量的出口供給與有限的進口需求令米價受壓抑持續下降 。

  目前國際稻米市場可用供給過剩來形容,4月國際米價一路下跌。FAO國際出口價格指數(1982-84=100)顯示今年初至今不斷下跌,4月指數已跌回至100,是1993年9月以來新低。這是供需不平衡的結果,稻米市場相當競爭,這樣的發展將相當有利於低收入的進口國家。

  泰國,從3月至4月, 100B級白米(不含碎粒一般白米)下跌16美元至每公噸216美元,是最近六年來最低價。價格將持續下跌,除非泰國政府進行反向干預。低級米全碎粒Thai A1 Super 級下跌4美元至每公噸147美元,是1990年以來最低價。

  美國, 4月出口供應量達歷史高峰,出口價格因此更深一層下跌。含碎率4﹪二級白米價格下跌13美元至每公噸258美元,是1987年9月以來最低的月平均價格。美國稻米業者正期望國家能以各種糧食援助去化的多餘稻米供應量。

  假設今年稻作生產情形正常,未來公元2000年內,無法期望價格能復甦。然而,國際稻米市場是淺盤市場,目前除非有任一個進口國或出口國出現可觀的減產才有可能扭轉此一整體價格走向。

  FAO統計全球最近年平均價格指數,指數顯示國際價格自1995-1996年為最近5年價格最高點,此後5年之年平均價格指數均呈下跌走勢,至2000年4月指數下跌至100,與1993年同。 另FAO分析低級米與高級米價格走勢發現,雖然此二類米價走勢相同,但是低級米上下震動的幅度較高級米大的多。也就是說,整體價格上升時,低級米上升幅動的幅度較高級米大;整體價格下跌時,低級米下降的幅度較高級米大。

  又FAO統計近10年國際價格與出口國存貨關係發現二者呈現反向關係,當出口國期末存貨佔全球存貨百分比增加時價格下跌,反之則價格上升。

(四)存 貨

推斷公元2000年全球期末存貨將擴張

  1998年初及年底存貨分別為56.4及55百萬公噸,1999年底存貨估算為56百萬公噸,2000年底存貨,考量1999/2000年期預期許多生產國都將大豐收,總供給將超過使用量。因此預測2000年底全球存貨將較期初增加5.6﹪至60百萬公噸。增加地區主要集中於出口國,這導因於進口國本身稻作生產良好,進口需求不很高。 除1998年存貨減少外,預估1999及2000年存貨均呈增加趨勢。這3年存貨變動地區主要集中於亞洲。1999年存貨增加是因為生產復甦。2000年印度、巴基斯坦、泰國、越南、美國及巴西菲律賓等出口國及孟加拉、菲律賓、印尼、巴西等進口國預期期末存貨都將增加。但是,中國大陸、日本估計存貨將減少,這是該國政府政策使然 。

(五)結 語

  亞洲是全球稻米生產、貿易、存貨主要集中地區,其次為美洲、非洲、歐洲、中東、澳洲等地區。

  稻米生產地區,產量多寡仰賴季節雨、灌溉水源、降雨量最深,種植時仰賴季節雨降臨,生長期灌溉水不足會使稻作枯死,收割時期下雨太多會延遲收割時間也會損傷稻穀造成發芽或不耐儲存之損害。若發生嚴重暴風雨或水災時,則足以摧毀生長中稻作或存糧,造成稻米短缺問題。因此,雨水的量及其時間分布對稻作生產至關重要。其他影響產量次要因素為價格、肥料及殺蟲劑等農業資材、政府政策、品種等。

  又稻米出口國如美國、泰國、澳洲甚至中國大陸等均致力增加高品質稻米的種植面積,以迎合需求。

  全球稻米消費量年增率約1﹪(全球人口年增率1999年為1.3﹪),倘若全球生產增加率超過消費量的增加率,尤其是進口國地區的豐產,則必定造成進口需求銳減,國際價格大幅下跌。反之,若進口國普遍歉收,將使進口需求大幅增加,而國際價格則可能會激烈的上揚。

  全球貿易量主要隨進口需求量而增減,進口需求增加,通常是受天然災害之減產影響。當受害情形嚴重至無法純粹由國內存貨調節供應時,則會採取降低進口關稅或尋求糧食援助方式來彌補不足。

  然而,當出口供應量多於進口需求時,全球存貨隨之增加,尤其是出口國存貨增加更為明顯,並形成價格下降壓力。反之,當進口需求之增加數量多於出口供應量之增加數量時,全球存貨隨之減少,形成價格上漲壓力。

  目前來說,全球生產的豐歉,牽動著貿易量、國際價格、存貨等整體的變動,其中以價格受影響的變動幅度最大,而生產的最關鍵因素在於雨水在空間及時間的分布適當與否。這充分顯示稻作生產依賴天然氣象條件的產業特性,以及國際稻米市場是個淺盤市場的性格。

(六)展 望

  展望未來,亞洲及非洲主要進口國戮力增產,努力克服水源、蟲害、肥料等生產因素的限制,擴建灌溉水庫與面積、或是增加殺蟲劑及肥料的使用、或是使用雜交優良種子、或是使用新技術或利用最新生物科技生產等增產措施,部分國家已有顯著成效。這些企圖自給自足的增產國家,逐年增加產量相信是未來長期趨勢。

  這種趨勢意味著,其他條件不變下,全球淨進口需求遞減的長期趨勢是無法改變的。對於生產過剩或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國家,面臨出口市場縮減是不可避免的,長期來說調降產量是勢在必行。 未來,淨進口量明顯增加,大概只會發生於全球氣象異常現象(如聖嬰或女聖嬰現象引起全球性水災或旱災)造成可觀的減產時才會發生。

  WTO(世界貿易組織)規範會員國必須逐步開放稻米市場提供出口國進口機會,公元2001年後,臺海兩岸入會(WTO)及其他會員國共同開放進口或許能彌補部分日益縮減的國際貿易市場。

  對於長遠的未來,基於傳統國際貿易市場愈趨淺薄及WTO國際新貿易架構規範的情形下,筆者預測未來的稻米貿易,將由目前出口國供應生產數量不敷需求國家為主的貿易,逐漸轉變為不同種類、品質、加工程度之稻米交換為主的貿易。

  這種新的貿易趨勢,啟示著稻米生產國應注視國際市場的變化,分析整體優劣條件,掌握自身產銷優勢,著手規劃與它國不同的生產策略,進行全球差異化生產才是未來生存之道。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