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談加強東北亞地區糧食、農業及環境的合作(上)

企劃處 林文傑 譯

一 . 區域合作 背景

  近幾年來,全球接二連三發生糧食價格居高不下,或中國大陸的食品污染事件等與「食」相關的安定及安全問題。此現象成為包括日本在內的臺灣、南韓及中國大陸等東北亞地區的重大社會問題,進而使糧食及農業成為跨越國界的共通課題。此外,自 21 世紀起,東北亞地區境內與「食」相關的互動關係呈現越來越緊密的趨勢。因此,為解決糧食、農業及環境等問題,各國或地區應超越彼此間的對立關係,加強東北亞境內的政策設計或與其相關的學術合作等活動的時代,已悄悄降臨。

( 一) 東北亞地區有關糧食、農業及環境等問題的共通性

  自 2007 年起,連續長達 2 年的時間,國際穀物價格處於高檔震盪的狀況,全球所關心的焦點集中在如何針對缺乏糧食的開發中國家給予必要的援助。另一方面,在東北亞地區則呈現與上述現象有顯著的差異。換句話說,臺灣、日本及南韓(以下簡稱「臺日韓」)雖然早已脫離開發中國家的階段,但因對外的糧食依存度相當高,以致於當國際穀物價格攀高之際,對於其境內的糧食安全供給形成嚴重的威脅;此問題不但與一般先進國家有顯著的差異,且使其境內對於糧食安全保障,產生非常缺乏安全感的疑慮。

  由於受到國際穀物價格持續攀升所帶來的影響,以致於促使日本國內對於糧食自給率,或國際糧食儲備等相關問題議論紛紛。在南韓方面,不僅大力支援其國內的農業發展,為了促使南韓的糧食調配能順利運作,開始到國外進行購買農地的「國外農業開發計畫」;在所謂的「 Land-rush (國外土地爭奪戰)」中,不僅向位居北方的俄羅斯或東南亞地區購買農地,甚至於到馬達加斯加買農地。在臺灣方面,亦因受到國際穀物價格高漲的影響,積極辦理增加稻米庫存量,及休耕地活化等政策措施。

  目前臺日韓仍屬先進國家的一員,對於國際穀物價格攀升等之變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以對糧食自給率偏低的憂慮最為顯著。此外,此三國對於穀物價格的變動呈現敏感反映,與 WTO 加強會員國的國際貿易規範有密切關連。 2002 年臺灣成為 WTO 會員國時,臺日韓的農業一直處於必需降低農產品關稅,或削減農業補貼措施等符合國際貿易規範的狀況,以致於臺日韓的農業呈現快速萎縮的趨勢。於此狀況下,當國際穀物價格出現暴漲趨勢時,臺日韓的糧食供需及農業發展所呈現的不安現象更為顯著。

  農業萎縮所產生的不安現象,並非只限於糧食供給。因為農業的生產規模萎縮,將使農村自然環境陷入荒蕪,進而使由農業發展而得的傳統文化之維護陷入困境,因而迫使臺日韓政府不得不實施各種維護農村發展的政策措施。由於臺日韓在糧食、農業及環境等問題方面,形成共有的課題,其政府大致上也採取大同小異的政策措施,進行改善。

  另外,就亦屬位居東北亞地區的中國大陸來說,目前的糧食自給率仍然維持在 95% 的高水準。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在糧食及農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亦出現重大的轉變。中國大陸自 2004 年開始引進各種農業類的補助政策, 2006 年更是全面實施廢除徵收農業稅的規定(譯註: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各地農村所需的小學校舍興建與維修、義務教育的學校教職員薪資、各種地方公共設施的興建及維護等所需費用,均由各地方的村委員會向當地農民徵收「農業稅」。)。此外,為推展培育第二次產業的政策,中國大陸當局斷然實施「中止榨取農業、積極保護農業」相關政策。就中長期的觀點來說,中國大陸所需的糧食,自國外進口的依賴程度可能大幅度提升。此趨勢,除了說明中國大陸在糧食、農業及環境等方面的處境,亦將朝現今臺日韓所面對課題的方向邁進外;就東北亞地區而言,未來與糧食、農業及環境相關的各種課題,也將有廣泛的相似之處,且彼此間進行各種合作的重要性,亦將隨之增加。

( 二) 東北亞地區食品貿易的擴增及食品安全的問題

  東北亞地區彼此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彼此間食品貿易的擴增。就東北地區而言, 1998 年東北亞貿易金額為 86 億美元, 2007 年則擴增到 150 億美元。形成此趨勢的主要牽引力為中國大陸外銷到臺日韓的食品, 1988 年為 53 億美元, 2007 年增加為 110 億美元,約成長一倍。在此時期裡,中國大陸的食品外銷地區以日本為主,近幾年來外銷到南韓的量值亦呈增加傾向。

  隨著東北亞地區境內的交易擴增,跨越國界食品污染事件的發生,及其可能的影響亦隨之增加。例如中國大陸曾發生將含有劇毒性的冷凍鍋貼外銷日本,或者是將三聚氰氨混入奶粉中之毒奶粉事件等使社會大眾恐慌的不幸事件接二連三發生,致使臺日韓對於中國大陸所生產的食品產信任感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擁有眾多人口的中國大陸,在糧食進口方面亦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進而使東北亞地區諸國在糧食調配方面可能形成競爭現象。近幾年來中國大陸自美國、俄羅斯、歐盟、東協等地進口糧食的比例相當高。如果此趨勢持續擴增,從人口規模的觀點來說,未來中國大陸糧食的進口量,可望達到甚至於超過現今臺日韓合計的進口量。亦即,今後東北亞地區諸國可能無法避免彼此間在糧食進口方面產生競爭問題。

  如上所述,東北亞地區食品貿易量值的增加,以及食品安全問題已經進化成跨越國界的重要課題;因此,如何跨越國界並且充分發揮彼此間的互補性等相關問題,亦成受注目的焦點。

(三) 東北亞地區的合作與亞洲季節風氣候

  東北亞的糧食、農業及環境等問題所具有的共通性與亞洲季節風( monsoon-Asia )的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連。因為夏季受到亞洲季節風所帶來的濕潤型氣候影響,使此地區發展成適合種植水稻,進而在飲食生活方面對稻米產生相當高的依賴性。全球稻米約有 90% 的生產量集中在亞洲季節風地區,而且從單位面積產量來看,稻米比小麥高出甚多;換句話說,稻米具有養活眾多人口的能力,是亞洲季節風地區人口稠密的基礎。但是由於每一戶的耕地面積狹小,就經營規模的經濟性來說,比美國、澳洲或歐洲等地區,在穀物等土地利用型農產品生產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呈現相當低落的狀況。

  包括東協諸國在內的亞洲季節風地區裡的開發中國家,因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成長,所以經濟政策方面,採取經濟發展策略較農村開發優先的「開發主義體制」,且隨其經濟的發展,所需的糧食進口則增加,而農業持續呈現萎縮,農村出現荒蕪的趨勢。故預估未來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季節風地區諸國,亦將面臨如同現今臺日韓現今在糧食、農業及環境等方面所遭遇到的難題。

  如上所述,東北亞地區在上述的歷史演繹下,在亞洲季節風地區裡成為前述所例舉的案例先驅。因此,有關東北亞合作方向的構想,宜將廣義的亞洲季節風地區所面臨具有共通性的糧食、農業及環境等問題,列屬共同合作及協助的範圍。

  因此,以下是希望能廣邀東北亞地區諸國進行合作時,所提之社會經濟架構藍圖,並且希望針對糧食、農業及環境等相關問題的合作方向,提出妥適的建言。

二 . 糧食安全( Food Security )及東北亞地區的合作

  2007 至 2008 年間國際糧食價格暴漲,突顯糧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之故,為了確實掌握糧食供需及其價格變動的影響要因,並且預測今後的糧食供需及其價格走勢,有必要深入探討糧食供需體制。此外,東北亞地區尚有糧食過度消費,或食品殘留量過多等屬消費層次歪風的共通性。

(一)投機的熱錢流入與輸出規範

  影響糧食供需變化的各種要因,可由糧食庫存率的變化予以充分反映。通常庫存率與價格間呈現逆向關係;亦即,當庫存率偏高時,價格處於較低價位的狀況。然而, 2008 年的情況與此經驗法則呈現顯著的乖離現象,糧食出現飆漲趨勢。

  2007 至 2008 年糧食供需形成失衡的直接性要因,以生產生質能源對農作物的需求增加,以及澳洲連續多年的乾旱形成減產,進而促使庫存率呈現低下所致。雖然可以預測糧食價格將呈上漲趨勢,但其漲幅則出現異常飆漲現象。而此次出現史上未曾發生過的價格暴漲的主因,除了投機性的熱錢流入期貨市場外,部分國家將確保其國民糧食能安定供給列為優先考量而採取限制輸出所致。

( 二) 輸出國的輸出限制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

  目前全世界稻米庫存水準雖較前一年獲得改善,但由於受到小麥或玉米的國際價格暴漲,致使糧食需求朝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稻米彙集,進而在心理層面產生高度不安的現象,此與輸出限制有密切的關連性。其結果引發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開發中國家產生暴動等問題。輸出限制屬於確保國民糧食能安定供給的手段,想禁止各國採取輸出限制相關政策,誠屬無法實現的幻想。

  另一方面,就主要糧食輸出國而言,尤其美國的動向,有必要予以特別關注。因為美國不但對其國內的糧食生產給予強而有力的各種支援,且為了能將其所盛產的剩餘糧食順利輸出,積極進行糧食戰略相關事宜。具體而言,透過 WTO 的多國談判,或二國間、多國間的 FTA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等方式,力求農產品能朝貿易自由化方向推展。

  然而,近幾年來美國因其國內對於生質能源需求殷切,使得其所盛產的農作物,在用途方面有顯著的改變。亦即,美國用來供做食用的糧食生產趨減,進而產生類似限制輸出之類的效果。結果導致國際穀物價格持續攀升,對於列屬糧食進口依存度偏高的開發中國家形成嚴重的威脅。換句話說,由於國際糧食市場貿易量比生產量少很多,某些特定國家的輸出量或輸入量的變化,對國際價格的變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像美國之類的糧食生產大國的糧食戰略行動,對於全球市場的影響,應予以特別關注。

(三 ) 價格變動幅度呈擴增現象的國際市場架構

  此次糧食價格突然暴漲所引發的暫時性供需緊迫現象,是否為未來的糧食供需形成危急趨勢,宜以冷靜的態度予以研判為妥。從需求方面來說,生質能源或許可以採用木屑或雜草等目前尚未利用且屬非食用性的資源;而且就生質能源本身的需求來說,也將受到石油等能源供需動向的影響而有所起伏。此外,就供給方面來說,宜積極研發可以快速提高糧食增產的新科技,或現今棄耕的耕地再度利用等,均列屬考量的範圍。

  亦即,未來的糧食市場架構,呈現國際穀物價格並非只有上漲的趨勢,而是大幅度起伏的現象。在大家紛紛指責投機熱錢的流入,或啟動輸出措施等所形成國際穀物價格攀升的情況下, WTO 協定或 FTA 的簽定所產生的關稅下降,使得全球糧食供需的掌控權,持續朝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糧食輸出國方向傾斜的趨勢,亦成為受注目的焦點。換句話說,少數具有糧食輸出能力的國家或地區,是主導國際糧食市場變動的要角。

  由於東北亞地區諸國的農業生產屬小規模經營體制,以致於缺乏國際競爭力,因而需要依賴糧食的進口。在降低關稅的牽引下,包括稻米在內的各式各樣農產品的輸入被迫朝增加的方向推展,以致於在糧食供需易受國際市場變動的影響而產生缺乏安定感的架構下,呈現更加惶恐的趨勢。就需求方面具有「絕對需要特性」的糧食來說,想要以簡單的國際分工理論做為政策研判的依據,並且達到確保國際秩序能維持安定生產及調配的理想目標,是很難實現的。因此之故,東北亞地區諸國有必要彼此間進行合作,建立妥適的貿易基準,以符所需。

(四) 過剩消費的各種問題

1. 營養不均衡及生活產生的習慣病

  在希望糧食能夠安定供給的同時,另一方面呈現攝取量過多或食品廢棄等食物殘留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此外,隨著日本經濟逐漸發展,其消費呈現稻米的消費量減少,畜產品及油脂類的消費量增加的趨勢,致使長期以來日本國民的均衡問題,呈現崩潰的走勢。

  東北亞地區諸國的熱能供需趨勢,與日本類似。就中國大陸來說, 1980 年時之脂肪攝取量呈過少現象,但現今( 2010 年)則超越日本呈現過多的趨勢。就臺灣來說,脂肪攝取量有相當明顯的過多現象,其水準幾乎已達到與美國相同的水準。

  東北亞地區諸國的老百姓攝取過量的脂肪,進而形成過胖人口增加的社會問題。目前東北亞地區肥胖人口的比率僅約歐美地區的 10-20% ,但年年呈增加的趨勢。就日本而言, 1990 年肥胖人口的比率只有 1.9% , 2008 年則大幅度成長為 3.4% 。就南韓來說, 1998 年肥胖人口的比率為 2.2% ;而 OECD 於 2008 年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南韓肥胖人口的比率已攀升到 3.8% ,在短暫的時間裡,其肥胖人口所占的比率已超越日本的水準。此外, 2002 年中國大陸肥胖人口的比率已達 2.6% ,其中肥胖型兒童人數快速增加的問題,已成受注目的焦點。

2. 食品廢棄物的增加

  由農林水產省分析日本的熱量供給及攝取量間之差距推估,糧食供給量中,約有 30% ( 722Kcal )被廢棄。亦即,日本一年裡的食品廢棄總量達 1,900 萬公噸,其中家庭類的食品廢棄量為 1,070 萬公噸(約占 56% );換句話說,日本每人一年的食品廢棄量高達 84 公斤。就南韓而言,其食品廢棄量並不少,每日約有 11,424 公噸,約占南韓所有廢棄物的 22.5% 。食品廢棄的狀況,與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飲食文化有密切的關連。例如,南韓處於已經吃飽的狀況下,保有餐桌上仍然需要殘留一些食品的習俗,所以南韓食品廢棄量相當多。在日本則有對食物有種「衷心感恩」的念頭,在習慣上有「不要把米粒殘留在碗裡」的規範;然而時至今日,常常有大量的食品殘留在餐桌上的壞習慣。

  由於食品的過多消費或廢棄,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飲食文化有密切的關連性,所以想要以單純的「節約」理念予以規範,並非易事。但是處於攝取過量的東北亞地區來說,已達到對健康產生威脅的狀況下,如何矯正此歪風,已成當務之急。

三 . 食品安全、人畜共通感染的病變等社會問題與東北亞地區的合作

(一) 食品貿易的擴增與食品安全問題

  由於東北亞地區諸國的食品貿易朝擴增方向推展,以致於食品相關的突發事故,或人畜共同感染的病變等問題,常常容易成為跨越國界,影響該地區居民健康的社會問題。此些突發性的事故,對於食品貿易的推展容易形成重大障礙。例如, 2004 年亞洲發生高傳染性的禽流感時,中國大陸或泰國外銷到日本的雞肉被迫停止輸出,使當年日本國內的雞肉供應量約減少 3/4 。

  處於國際食品貿易愈來愈活絡的情況下,並非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只要妥適處理其境內食品安全相關事宜,即可高枕無憂。東北亞地區境外所發生的各種黑心食品,或傳染病感染等意外事故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必要併入防患範疇。例如北美洲所發生的 BSE (狂牛症)問題,引發日本及南韓禁止該地區所生產的牛肉輸入,進而使日本及南韓所需的牛肉供給量大減。而美國所採取的因應措施,及其希望日韓能早日解除輸入限制等相關事宜,現今已演變成日韓的重大社會問題。

(二) 食品安全、人畜共同感染病變對策的共同基礎

  東北亞地區的農耕社會是以稻作為主流,所以在飲食的生活習慣中,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植物性食品,與稻米有密切的關連。然因東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使該地區老百姓的所得呈增加趨勢,進而使渠等在飲食生活方面形成畜產品或油脂攝取量快速成長的現象。此種糧食生產、飲食文化、飲食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共通性,在健康、營養問題或食品安全等的危機方面亦具有共通性;因此,如果能採取共同合作的方式予以因應,則其功效將能顯著提升。

  此外,就東北亞地區在食品購買、或消費模式等方面的變化來說,呈現生產或流通的大規模化、加工層次的提升、流通範圍朝向寬廣等方面推展。在此種趨勢的導引下,農藥或食品保存用的各種化學原料的使用量,亦呈增加趨勢。此外,食用肉類、乳製品、魚貝類等,在保管(保存)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病原類的微生物等的交叉感染。這些新形成的各種問題,無法以過去的經驗法則進行妥善的處理,有必要以最新的科技及知識予以妥適管理。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食品安全對策、家畜及家禽的疾病防患等相關事宜方面,也有必要加強彼此間的合作。例如,毒性非常強烈的禽流感病原,經常存在亞洲或歐亞大陸,且常經由候鳥的遷移傳染給家禽。特別是在亞洲地區,常處於人與家禽或家畜彼此間的生活距離非常近的情況下,透過家禽傳染給人類的強毒性禽流病毒,常引發人類感染問題,誠屬國際上應予以警戒或監管的重要課題。

(三) 食品安全對策的國際標準及東北亞地區的現況

1. 食品安全對策的國際架構

  由於食品流通得以跨越國界行銷到世界各地;但常因各國或地區在糧食及食品的生產、流通方法等方面有所差異,各地方特有的疾病有所不同,動植物的生態或環境有所區別,甚至於在文化上、習慣上或經濟狀況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以及每一個人潛在意識或需求有顯著的差距等因素影響,以致於各國或地區在健康保護措施方面的水準,產生無法一致的現象,進而在國際貿易上形成各種貿易障礙,或引發國際糾紛。因此之故,為了協調國際間能有共同的基準, WTO 訂定 食品安全檢驗和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 (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 簡稱 SPS 協定 )。 SPS 協定是站在科學原則的立場,要求能夠建構具有科學依據的相關措施。

2. 東北亞地區的食品安全對策

  就日本來說,利用發生 BSE (狂牛症)的機會,於 2003 年新定食品安全基本法中,明定危機綱領相關事宜,並則由農林水產省及厚生勞動省共同負責危機管理,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危機評估相關事宜。在南韓方面,於 2008 年訂定食品安全基本法,由食品醫藥用品安全廳第五局負責食品安全政策,該廳所屬的食品醫藥用品安全評估院負責危機評估。在中國大陸方面,於 2009 年 6 月公布實施食品安全法,並於該法中,明定與危機評估有密切關連的食品安全管理相關事宜。

  就東北亞地區來說,與危機綱領相關事宜,已經開始進入正式實施的階段。於此之際,為了使與危機管理或危機評估所需的資訊收集及共有,危機評估方法相關的資訊交流,以及危機的評估及管理水準能夠順利提升,渠等彼此間如果能進行實務的交流,則將互蒙其利。

3. 緊急事故之因應及東北亞地區合作的趨勢

  食品突發事故發生時的緊急應變措施,也是重要的大事。因此,為了防患食品事故的突然發生,有必要建立並且加強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為了能夠達到提早發現可能產生食品事故的疑慮,有必要加強監控系統;以及緊急對策的事先準備、遭受污染的食品回收等相關事宜,均屬 WHO 希望加強辦理事項。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為了實現上述相關事宜,並不希望投入太多的新高科技( High-tech )或金錢,而是希望能採取對於可能產生的問題,有正確的認知,並予以加強警戒,以期能達到預期性的效果。

  就食品輸入而言,與其相關的樣品抽查及檢驗、具有科學根據的評估、共同感染等相關事宜,有必要由食品輸出國及輸入國的食品衛生負責機關,加強彼此間的合作;而如何強化彼此間的合作關係,則屬當前迫切需要溝通的重要課題。

(四) 人畜共同感染的疾病與家畜(家禽)疾病的因應對策

  負責管理人畜共同感染的相關疾病,或家畜(家禽)疾病等相關事宜的國際組織為 OIE (世界動物保健組織)及 FAO (國際農糧組織);而上述問題,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及採取因應對策等相關事宜的國際組織為 WHO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保健組織以其所訂定的國際動物衛生規範( 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 )為基準,積極辦理動物發生傳染病時的通報或資訊交換,動物、畜產品輸出或輸入時的衛生基準或處置方式,為撲滅病原體而進行各種相關的活動及疾病調查等相關事宜。由於亞洲地區有許多特有的家畜(或家禽)相關的疾病,以致於各國間有必要加強辦理調查、研究等相關事宜;因此之故,國際農糧組織及世界動物保健組織內部均設有亞洲委員會,以符實需。

  此外,培育防治人畜共同感染疾病或家畜(家禽)所需的高水準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大事。就此事而言,實現建構具有國際水準的獸醫教育體制,已成為世界各國所具有的共識。就東北亞地區來說,培育獸醫人才亦成為共有的課題。因此之故,日本已開始快速推展改善、充實獸醫教育相關事宜。

四 . 糧食輸入圈的形成與東北亞地區的農業結構

(一) 經濟發展與農業、農村問題

1. 經濟發展與都市、農村間之差距

  從歷史的觀點來說,東北亞地區諸國的政治體制具有多樣化的面貌,且在經濟的發展方面,具有較歐美先進國家落後的共通性。以在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領先地位的日本為例,直到出現高度經濟成長期為止,均具有後進資本主義國的特性。在此種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東北亞地區「開發主義體制」,從市場長期發展的觀點來說,容許政府介入參與經濟體制,為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臺灣及南韓亦相續隨著日本的腳步,以開發主義體制的方式,實現經濟成長的願望。此外,中國大陸政治體制雖與臺日韓有顯著的差異,但有許多地方與臺日韓所實施的開發主義體制類似,朝向經濟成長的方向邁進。

  直接面對東北亞地區的農業、農村問題時,可以發現其所顯示的主要特徵是,隨著開發主義體制的經濟發展,其相關問題則呈快速的反映。開發主義體制是將經濟成長列為最優先的課題;就國家所進行的投資來說,並非以農村開發相關事宜為主,而是將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領導地位的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等的建構,列為優先考量的課題。日本於高經濟成長期所實施的「全國綜合性開發計畫」,即為典型的案例。在此計畫中,農業及農村開發相關事宜僅列屬第二優先的項目;而有關改善農業及農村的經濟水準相關事宜,則寄望在重工業及化學工業的開發成果能緩慢移轉到農業及農村。

  從快速發展的角度來說,南韓的經濟發展可算是典型的案例。 1960 年代南韓仍然列屬當時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而後 30 年的快速發展,使南韓蛻變成世界先進國家之一。與歐美諸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比較,則可發現南韓的快速經濟發展列屬「壓縮型的經濟發展」。雖然沒有像南韓所呈現的超高速經濟發展績效,但臺灣及日本也有過壓縮型的經濟發展經驗。(譯註:所謂「臺灣也有過壓縮型的經濟發展經驗」,是指 1950 年代後半期起,臺灣開始實施設置加工出口區、十大經建計畫等綜合性開發計畫而言。)

壓縮型的經濟發展,將使農業的競爭力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其主因是該國的工資及其幣值將朝上升的方向推進所致。在經濟成長誘導工資成本上升,及農產品生產成本增加的同時,更因該國的貨幣升值,將使輸入農產品的價格呈現下跌的趨勢。結果將使國內農業經營規模出現持續性萎縮的現象。亦即,在經濟急速發展的情況下,許多無法轉移到工業部門或城市的人口,只好被迫選擇滯留在農業、農村。此種趨勢,對於擴大土地利用型的農業經營規模等政策措施,形成相當大的阻力。進而無法實現提升農業所得的政策目標,而使都市與農村間之所得差距陷入惡性循環的深淵。

就現今經濟成長仍然持續快速成長的臺灣及南韓而言,農家與非農家間之所得差距問題呈現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2. 東北亞地區農業保護政策的強化及其相關課題所具有的共通性

在短時間內,由於農家與非農家間之所得差距愈來愈大;因此,引進農業保護政策屬無法避免的課題。就此問題來說,以 1980 年前半至 2000 年前半的 20 年期間分成 5 期,分析亞洲季節風地區各國的國民所得及其農業名目保護率之結果,臺日韓的每人平均所得超過 1 萬美元,農業名目保護率則超過 50% ,均比亞洲季節風地區的其他國家高出甚多;亦即,臺日韓在此方面所顯示的特質,與亞洲季節風地區的其他國家有顯著的差異。

雖然現今臺日韓具有較高水準的農業保護政策,但此三國卻有大量的糧食自國外進口;如果以熱能為計算基準,則此三國的糧食自給率均在 50% 以下。在現今的國際貿易規範下,預估未來農業保護水準將朝削減的方向推進;因此之故,屬於糧食進口的國家如何確保糧食安定供給,以及農村社會或環境的保全,將成為共同的課題。   

中國大陸目前與臺日韓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在每人的國民所得及農業名目保護率等方面,處於低水準的狀況,且未列屬糧食純進口國的行列。但因中國大陸正朝向與昔日的臺日韓所實施的「壓縮型的經濟發展」途徑邁進;並且在 2004 年開始引進各種農業補貼政策, 2006 年全面廢止各種農業稅。因此,未來中國大陸可能快速步入糧食純輸入國的行列。

(待續)

 

註 1 譯註: 2011 年 8 月 15 至 17 日行政院農業委員邀請日本學術會議( SCIENCE COUNCIL OF JAPAN )農學委員會農業經濟學分科會主任委員生源寺真一教授,及農林水產省大臣官房政策課東野昭浩先生來臺進行專題演講,並舉辦糧食安全等農業相關座談會。期間,生源寺教授特別提供日本農業經濟學會於 2011 年 6 月 20 日公布的「 談加強東北亞地區糧食、農業及環境的合作 」專題報告資料。此報告代表日本農業界對日本所提倡的「東亞共同體」的見解及建言,因內容頗具參考價值,故予以摘譯,供國內相關人士參閱。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12-19:8,263